【陳世明】兼采諸家,賡續批判:“儒家八派”研究的推進與深化

欄目:書評讀感
發布時間:2023-12-27 11:36:51
標簽:


兼采諸家,賡續批判:“儒家八派”研究的推進與(yu) 深化
——讀宋立林教授《儒家八派新探》
作者:陳世明(作者單位為(wei)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國學院)
來源:《中華讀書(shu) 報》(2023年11月01日)


  儒家思想之活力在於(yu) 孔門後學與(yu) 曆代儒者對孔子思想大義(yi) 進行不斷地詮釋與(yu) 創發,以孔門後學為(wei) 代表的早期儒學正是這一闡釋與(yu) 詮釋曆程的開端,也正是孔子思想得到繼續深化與(yu) 發展的第一階段,但此階段儒學史有很多問題依然有待進一步地研究和澄清。比如“儒分為(wei) 八”是否符合孔門後學發展演變的曆史實際? 孔門後學是否隻有八派? 這就涉及孔門七十子乃至整個(ge) 早期儒家學術史的諸多問題,待發之覆頗多。因此,“儒分為(wei) 八”成為(wei) 中國儒學史上爭(zheng) 論較多的一個(ge) 學術史難題。




  曲阜師大宋立林教授所著《儒家八派新探》(線裝書(shu) 局2023年2月出版)一書(shu) ,正是對這一難題進行批判性研究的係統性與(yu) 總結性的最新成果。上個(ge) 世紀90年代,李學勤先生在《走出疑古時代》中提出“走出疑古時代”與(yu) “重估中國古代文明”等觀念,對學界反思疑古思潮曾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人們(men) 對疑古思潮的反思與(yu) 對出土文獻的深入研究,不斷地更新著人們(men) 對古書(shu) 流傳(chuan) 的認識,拓寬了人們(men) 的思維視域,也改變著人們(men) 對以往很多傳(chuan) 統典籍被視為(wei) 偽(wei) 書(shu) 的看法。正是在此背景之下,宋教授兼采諸家,融匯新知,繼續研討和考述“儒家八派”中的諸多問題。

  “儒家八派”是郭沫若先生所提出“儒分為(wei) 八”的一個(ge) 學術史概念。據《韓非子·顯學》載:“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le) 正氏之儒。”(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shu) 局,1998年,第456頁)郭老著《儒家八派的批判》,對“儒分為(wei) 八”進行批判性研究,在學術史上影響很大。郭氏此文雖在戰國學術史研究上具有開創之功,但由於(yu) 時代局限與(yu) 材料限製,“儒家八派”的很多問題依然有待推進,尤其是近半個(ge) 世紀以來出土大量的簡帛文獻,以及早期儒學研究的不斷突破與(yu) 深化,給重新討論“儒家八派”帶來了新契機。由此,係統總結梳理與(yu) 研究“儒家八派”具備了更充分的條件,有其必要性。

  此書(shu) 是作者在其博士論文《儒家八派的再批判》基礎上不斷拓展完善與(yu) 深化之作,以新材料、新方法與(yu) 新視野重新思考舊問題,屬於(yu) 學術史、思想史的範疇。本書(shu) 以近幾十年來新出土簡帛文獻材料為(wei) 依據,以及以往很多被視為(wei) 偽(wei) 書(shu) 而可能實際不偽(wei) 的傳(chuan) 世文獻,同時借鑒學界對早期儒學研究的前沿成果,對孔門後學中涉及“儒家八派”相關(guan) 人物的生平事跡、學術傳(chuan) 承、思想發展及其衍化進行全麵性的總結梳理和研究,是一次對傳(chuan) 統“儒家八派”研究中的重大問題進行比較徹底的反思性、批判性的再研究,具有很強的學術創新性,這對於(yu) 人們(men) 重新思考早期儒學研究具有重大的學術史意義(yi) 。

  通讀此書(shu) ,該書(shu) 在理論方法的運用與(yu) 主要內(nei) 容的詮釋上,主要具有如下七大特色:

  第一,運用二重證據法對傳(chuan) 世文獻進行考辨與(yu) 論證,以新材料重新思考舊問題,解決(jue) 新問題,有益於(yu) 補充孔孟之間的學術史,深化了後人對早期孔門後學發展與(yu) 演變的認識與(yu) 理解。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郭店簡、馬王堆帛書(shu) 、上博簡等文獻的出土,給學界研究帶來了新材料,改變了人們(men) 對先秦儒家局部學術傳(chuan) 承的認識,也給重新討論傳(chuan) 統經史之學帶來了新視野。比如孔孟之間相距約200年,但卻沒有更具體(ti) 詳實的材料說明此時段孔門後學發展和傳(chuan) 承譜係,而郭店簡出土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孔孟之間儒學傳(chuan) 承的學術史空白,也因此被譽為(wei) “改寫(xie) 中國思想史的典籍”。然而,出土文獻雖然未經後人增刪、潤色,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文獻材料,但相對於(yu) 大量的傳(chuan) 世文獻來說,畢竟出土文獻的數量隻占很少一部分,而且部分出土文獻的保護、整理都很困難,比如簡牘散亂(luan) 、殘斷缺損,文字漫漶、訛誤脫衍,致使部分簡帛釋文在釋讀上分歧很大,學者們(men) 往往各執一詞,自成一說。所以僅(jin) 憑有限出土文獻依然很難在已有長時段的曆史脈絡中真正起到改寫(xie) 哲學史、思想史的作用,而隻能在局部上對其進行適當的補充或改寫(xie) 。

  第二,檢討疑古思潮所帶來的負麵影響,對古書(shu) 形成過程的源流及其複雜性提出新見,有益於(yu) 深化我們(men) 對古書(shu) 形成與(yu) 流傳(chuan) 的認識。李先生雖然提倡“走出疑古時代”,但顧頡剛先生認為(wei) 不能“以一部分之真證全部皆真”的觀點,依然是很有見地的見解。正因此,對於(yu) 那些完全沒有史料依據、難以論說的孔門後學人物,作者重新搜集與(yu) “儒家八派”相關(guan) 的先秦兩(liang) 漢傳(chuan) 世文獻與(yu) 出土文獻,充分運用文獻材料,根據目前最新研究成果辨析其真偽(wei) 成分,重估其思想價(jia) 值。比如作者根據新近出土的《儒家者言》、阜陽雙古堆漢墓木牘與(yu) 上博簡《民之父母》等新材料與(yu) 前沿研究,對《孔子家語》是偽(wei) 書(shu) 一說提出反駁。同時,作者基於(yu) 對近代疑古思潮中存在疑古過勇問題的反思,對孔門後學的材料進行細致的梳理與(yu) 辨析,認為(wei) 在先秦兩(liang) 漢的諸多文獻中,除了《論語》外,《孔子家語》與(yu) 大、小戴《禮記》是保留孔子弟子及其後學言行思想最為(wei) 豐(feng) 富、最全麵的幾本文獻之一,思想價(jia) 值最大。(宋立林:《儒家八派新探》,北京:線裝書(shu) 局,2023年,第143頁)這是作者對傳(chuan) 統辨偽(wei) 史觀和近代以來古史辨派疑古思潮進行反思和檢討的重要體(ti) 現。

  第三,融貫古今,兼采諸家,品評是非,多聞闕疑,慎言其餘(yu) 。子曰:“知之為(wei) 知之,不知為(wei) 不知,是知也。”孔子曾闡明對待學習(xi) 求知應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正如孔子對待文獻不足,從(cong) 而保持闕疑的態度一樣,存而不論。此書(shu) 在考證“儒家八派”人物所涉及的生平事跡時皆能采取“多聞闕疑,慎言其餘(yu) ”的態度。由於(yu) 先秦孔門後學資料確實遺存太少,雖然此書(shu) 對不少結論也未能做出定論,但對一些論據不足或前後矛盾的考證進行再辨析與(yu) 批判,亦有助於(yu) 正本清源,澄清“儒家八派”一些問題。同時,作者合理吸收各家研究成果,審慎地進行分析研究。對目前未能下定論者,作者不厭繁細,將諸家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進行總結概括與(yu) 歸納,供大家繼續批判與(yu) 思考。比如關(guan) 於(yu) “顏氏之儒”屬於(yu) 八派中比較有爭(zheng) 議的一派,有“不可考說”“顏回說”“言偃說”“顏濁鄒說”等等。

  第四,從(cong) 架構與(yu) 布局上看,此書(shu) 問題意識明確,邏輯框架清晰,各部分自成體(ti) 係,篇章結構合理,論證紮實,體(ti) 例嚴(yan) 謹。此書(shu) 對材料取舍合理,思路清晰,出入經史,評判諸家觀點,考證細密,論證有力,不做無根之談,對各家考證觀點基本都進行總結和評價(jia) ,並分析其理由與(yu) 依據。作者也將一些較有代表性的說法列出,以求在點滴史料中能窺見“儒家八派”的蛛絲(si) 馬跡,供學人參考借鑒。細細品讀,從(cong) 全書(shu) 來看,行文流暢,用語考究,比如在第三章《入官》與(yu) 子張之儒的論述中,對所引文獻進行一些文字校勘與(yu) 考辨,可知作者語言功底紮實、深厚,對“儒家八派”的史料極其熟悉,從(cong) 而對其進行較為(wei) 徹底的整理與(yu) 爬梳,可見其多年的學術積澱。

  第五,重新梳理和勾勒早期儒學孔孟之間的儒學後學傳(chuan) 承與(yu) 分化譜係,為(wei) 我們(men) 揭示了孔門後學思想脈絡中多元嬗變的內(nei) 在脈絡與(yu) 複雜麵向,在傳(chuan) 統儒學史研究專(zhuan) 著中,基本呈現為(wei) 孔子、孟子、荀子為(wei) 代表的思想大師的研究思路。《史記》雲(yun) :“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為(wei) 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故子路居衛,子張居陳,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yu) 齊。如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ye) 於(yu) 子夏之倫(lun) ,為(wei) 王者師。是時獨魏文侯好學。後陵遲以至於(yu) 始皇,天下並爭(zheng) 於(yu) 戰國,儒術既絀焉,然齊魯之閑,學者獨不廢也。於(yu) 威、宣之際,孟子、荀卿之列,鹹遵夫子之業(ye) 而潤色之,以學顯於(yu) 當世。”(司馬遷:《史記·儒林列傳(chuan) 》卷一百二十一,北京:中華書(shu) 局,1982年,第3116頁)可見此書(shu) 發前人之所未發,提出早期儒學實際上經曆了一個(ge) “合—分—合—分—合”的正反合的辯證發展,(宋立林:《儒家八派新探》,北京:線裝書(shu) 局,2023年,第305頁)這無疑大大拓展和深化了我們(men) 對早期儒學思想的譜係傳(chuan) 承的認識。

  第六,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綜合運用多種理論方法,引述古往今來有關(guan) “儒家八派”的各種經典論述,旁征博引,條分縷析,逐一辨析各家觀點及其論據。比如此書(shu) 緒論部分回顧了學界對“儒家八派”的研究史,梳理並總結了此前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存在的問題以及擬就如何解決(jue) 這些問題進行簡要闡述,並對出土文獻與(yu) “重寫(xie) 學術史”的關(guan) 係、“疑古”與(yu) “走出疑古”之爭(zheng) 、“二重證據法”與(yu) 所謂“顧頡剛難題”與(yu) 學派研究的“陷阱”和“可能”等以往研究方法進行深入的檢討和省思,為(wei) 我們(men) 重新認識“儒家八派”提供了新的方法,打開了新視野。

  第七,以新的研究範式對“儒家八派”進行批判性的探究,不斷地挖掘和詮釋“儒家八派”可能存在的分化路徑。田浩曾指出:“思想史與(yu) 社會(hui) 史的研究方式有其本身的限製,但這種研究的長處是能把思想的發展放在當時的文化、學術、社會(hui) 、政治等情境中求得了解,因而予讀者以既生動又具體(ti) 的印象;其短處則是稍不經意即流入某種方式的化約論以至決(jue) 定論,使思想的自主性消失在外緣情境中。”(田浩:《朱熹的思維世界》,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此書(shu) 既能從(cong) 思想學派內(nei) 部傳(chuan) 承本身對“儒家八派”思想內(nei) 在起源——孔子思想的發展性、豐(feng) 富性與(yu) 多歧性進行考察,尤其是對孔子整體(ti) 思想進行分段研究的卓識與(yu) 概述很值得借鑒;又能從(cong) 時勢、地域與(yu) 諸子百家等諸多外部思想挑戰來追溯“儒家八派”形成的外部條件;亦能借鑒部分學者對疑古思潮的辨偽(wei) 成果,重新探尋“儒家八派”思想脈絡及其路徑,從(cong) 而深化了我們(men) 對“儒家八派”在不同層麵上的理解與(yu) 認識。

  綜上所述,本書(shu) 在充分反思疑古思潮的背景之下,借助新出土的簡帛文獻資料,在重新厘清傳(chuan) 世文獻的基礎上,對孔門後學在不同層麵對孔子思想的多元詮釋予以梳理和辨析,揭示早期儒家哲學的複雜麵向與(yu) 多元嬗變的內(nei) 在脈絡,進而把握其多重分化與(yu) 整合的發展理路,以及不同學派之間互鑒互融的內(nei) 在關(guan) 係,使得早期儒學中孔門後學的學術傳(chuan) 承與(yu) 學派分化的麵貌更加清晰,是對“儒家八派”研究不斷拓展與(yu) 深化之作。此書(shu) 可謂是“儒家八派”研究中一部非常有分量的考論性著作,這源於(yu) 宋教授多年將精力傾(qing) 注於(yu) 孔子與(yu) 早期儒學、儒家學術史與(yu) 儒家哲學研究。即使由於(yu) 客觀資料的限製,使得許多學術問題有待解決(jue) ,但此書(shu) 無疑從(cong) 理論方法的反思、運用新方法、新材料與(yu) 新視野重新考證與(yu) 辨析“儒家八派”諸多問題,對我們(men) 重新理解和認識“儒家八派”早期的學術傳(chuan) 承、流變皆具有重要的借鑒價(jia) 值,大大加深了今人對“儒家八派”學術傳(chuan) 承與(yu) 思想衍化的深入理解,其學術價(jia) 值不容小覷。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