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楊朝明作者簡介:楊朝明,男,西元1962年生,山東(dong) 梁山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學博士。現任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山東(dong) 省政協常委,第十四屆中國民主促進會(hui) 中央委員,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兼任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副理事長等社會(hui) 職務。出版《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八德詮解》等學術著作20餘(yu) 部。 |
《仲裏廣誌》序
作者:楊朝明(全國人大代表,孔子研究院原院長,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
來源:“孔子研究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在儒家聖賢中,仲子(子路)是孔子最重要、最親(qin) 密的弟子之一。也許《論語》和《孔子家語》每篇的題目都有某種特定的隱喻,我注意到:《論語》有《顏淵第十二》和《子路第十三》兩(liang) 篇,《孔子家語》則有《顏回第十八》和《子路初見第十九》兩(liang) 篇。這兩(liang) 部重要的典籍如此編排,有沒有編纂者的特殊用心呢?
讓人扼腕歎息的是,孔子人生的最後幾年,不僅(jin) 失去了唯一的兒(er) 子,也失去了心愛的弟子顏回和子路。孔子與(yu) 他們(men) 是師生,又情同父子兄弟,像家人一樣是生命中的整體(ti) 。顏回死,孔子“哭之慟”;子路死,孔子“哭之於(yu) 中庭”。子貢後來說:“夫子之喪(sang) 顏回也,若喪(sang) 其子而無服,喪(sang) 子路亦然。”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理解孔子與(yu) 其弟子們(men) 的對話、交流,才能走進他們(men) 的情感世界。
子路為(wei) 人率真,性格鮮明。他質樸實在,不造作,不緣飾,別人對他甚至有“文不勝其質”的評價(jia) 。子路幾乎就是一個(ge) 透明的人,直來直去,有啥說啥,令人尊敬。孔子批評子路說“野哉,由也”,最初讀《論語》這句話,印象很深,仔細品味,其溢於(yu) 言表的分明就是孔子的關(guan) 切、子路的可愛,是師徒之間的親(qin) 密。對於(yu) 子路,孔子批評多,關(guan) 心多;責之切,愛之深。子路尊重老師,在他心目中,孔子就是仁、智的化身,是不染塵的人。遇有不明白的問題,子路就直接請教發問,甚至質疑,從(cong) 不隱瞞個(ge) 人的情緒。
子路珍視孔子的教誨,聞過則喜,聞過而改,聞而有行。《論語》有一章記載很重要:“子路有聞,未之能行,惟恐有聞。”子路知而有行,踏踏實實,不務虛華,是人們(men) 極好的榜樣。《孔子家語·好生》雲(yun) :“君子有三患,未之聞,患不得聞;既得聞之,患弗得學;既得學之,患弗能行。有其德而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而無其行,君子恥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恥之。”子路正是這樣的君子,他的行基於(yu) 德,這就是子路的德行。現在缺少的就是“實”,應該注意做到、行動、實踐,而不要做“袖手談心性”的人。重視認知,更要重視行動;知與(yu) 行應統一起來,知而不行,等於(yu) 不知。
儒學關(guan) 注人的成長,關(guan) 注理想人格的完滿。子路向孔子請教“成人”的問題,孔子說:“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le) ,亦可以為(wei) 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yi) ,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wei) 成人矣。”子路好勇力,誌伉直,能果敢,孔子“修仁義(yi) ”,有世俗憎恨他的人,子路對孔子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子路勇而有禮。成為(wei) 孔子弟子後,孔子循循善誘,教之以臨(lin) 事而懼,好謀而成。他向孔子陳述理想,希望禮儀(yi) 大行,百姓有勇而“知方”。子路治蒲,請教孔子,孔子說:“恭而敬,可以攝勇;寬而正,可以懷強;愛而恕,可以容困;溫而斷,可以抑奸。如此而加之,則正不難矣。”子路問“賢君治國”,孔子說要“尊賢而賤不肖”。子路將行,辭於(yu) 孔子。孔子贈之以言說:“不強不達,不勞無功,不忠無親(qin) ,不信無複,不恭失禮。慎此五者而矣。”孔子又說:“親(qin) 交取親(qin) ,其忠也;言寡可行,其信也;長為(wei) 善士而無犯,其禮也。”這些教導,都對子路產(chan) 生了很大影響。
子路才優(you) 治賦,擅長政事,有才幹,可以“片言折獄”,還有“三善治蒲”的政績。子貢評價(jia) 說:“不畏強禦,不侮矜寡,其言循性,其都以富,材任治戎,是仲由之行也。”《孔子家語》最後三篇談曲禮,而全書(shu) 最後一節則談子路踐行禮儀(yi) :“子路為(wei) 季氏宰。季氏祭,逮昏而奠,終日不足,繼以燭。雖有強力之容,肅敬之心,皆倦息矣。有司跛倚以臨(lin) 祭,其為(wei) 不敬也大矣。他日,子路與(yu) 焉。室事交於(yu) 戶,堂事當於(yu) 階。質明而始行事,晏朝而徹。孔子聞之,曰:‘以此觀之,孰謂由也而不知禮?’”這個(ge) 記述意味深長。子路逝世,是因衛國內(nei) 亂(luan) ,在生命的最後關(guan) 頭,他依然不忘“君子死而冠不免”,從(cong) 容正冠結纓,以這種特有的悲壯,捍衛了自己人格的尊嚴(yan) 。
孔子弟子弘揚孔子學說,使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子路毫無疑問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追隨孔子,宣傳(chuan) 和踐行孔子學說,堪為(wei) 典範。子路作為(wei) 孔門“十哲”之一從(cong) 祀孔子,並有多處專(zhuan) 祠。子路是明是非、知榮辱、能擔當、格局大、有氣象的君子,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是孔子思想與(yu) 儒家學說傳(chuan) 承的中堅。
我在曲阜師範大學工作期間,就與(yu) 仲子曆史文化研究會(hui) 結緣。記得2006年9月,該會(hui) 時任理事長、仲子第74代孫仲崇義(yi) 先生與(yu) 電視台記者來曲阜采訪,我就孔子、仲子的關(guan) 係以及仲子在孔門弟子中的地位發表了看法。細聊之下,得知仲崇義(yi) 先生是我梁山同鄉(xiang) ,幼時移居東(dong) 北,退休後,積極聯絡各地仲子後裔,於(yu) 1996年創立研究會(hui) ,致力於(yu) 仲子曆史文化和思想的研究。一個(ge) 沒有財政撥款的民間社會(hui) 組織,能堅持發展,形成特色,殊為(wei) 不易。2008年5月、2014年10月,該會(hui) 在濟寧境內(nei) 召開理事會(hui) 議,我都應邀參加,深切感受到會(hui) 員、仲子後裔對仲子研究工作的執著。
在曲阜師大,我與(yu) 仲偉(wei) 亮先生是好友。今年3月26日,在他的引領下,仲子曆史文化研究會(hui) 理事長、仲子第72代孫仲躋和先生攜《仲裏廣誌》書(shu) 稿來訪。他們(men) 彬彬有禮,儒雅可敬,因而相談甚歡。仲躋和先生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營養(yang) ,用傳(chuan) 統經典教育員工,並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企業(ye) 價(jia) 值觀凝煉為(wei) 自己的“三綱五常”;他還慷慨解囊,資助仲子曆史文化研究,主持續修族譜家誌,積極為(wei) 孔子儒學和仲子文化傳(chuan) 承做貢獻。研究會(hui) 諸君的不懈努力,十分令人欽佩。
改革開放以來,傳(chuan) 統文化由複蘇到複興(xing) ,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尤其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13年11月26日視察曲阜,在孔子研究院舉(ju) 行專(zhuan) 家學者座談會(hui) ,並作重要講話,發出了“要大力弘揚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動員令,中國迎來了傳(chuan) 統文化轉化、創新、發展的新時代。國無德不興(xing) ,企無德不盛,家無德不旺,人無德不立。國家重視弘揚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複興(xing) 的需要,是全體(ti) 國人的神聖使命。作為(wei) 中國人,都應該了解傳(chuan) 統文化,走近民族文化傳(chuan) 統,尊道明德,涵養(yang) 心性,學習(xi) 經典,潤澤價(jia) 值。
對中國儒學研究來說,我們(men) 有經典文獻,有簡帛遺籍,有遺產(chan) 文物,還有家乘誌書(shu) 。其中,聖賢家族的族譜、家誌及檔案文書(shu) 也應引起應有的重視。在傳(chuan) 統中國,兩(liang) 千多年中一直弘道崇儒,優(you) 渥聖賢後裔。自明代以來,聖賢後裔在族譜之外別創家誌,記載聖賢的生平行事、祠廟、林墓、追崇、祭祀、藝文等內(nei) 容,並賡續不止,因而有《闕裏誌》《陋巷誌》《宗聖誌》《三遷誌》以及《東(dong) 野誌》等。子路家族的《卞裏誌》《泗源誌》也與(yu) 之齊名於(yu) 世。
古今資料,浩如煙海,有的載諸四庫,有的塵封館閣,或孤懸海外,或隱於(yu) 民間。仲子曆史文化研究會(hui) 適應發掘整理文獻資料的時代要求,慨然有誌於(yu) 斯,“修誌問道,以啟未來”,在繼承曆代舊誌的基礎上,廣泛搜尋整理資料,曆時七年,編纂完成了《仲裏廣誌》。這是儒學領域的又一重要成果,是深入貫徹中央《關(guan) 於(yu) 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具體(ti) 體(ti) 現,對於(yu) 進一步挖掘傳(chuan) 統思想精髓、堅定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動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
是為(wei) 序。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