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漳南書(shu) 院的實學學風
作者:李偉(wei) 波(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東(dong) 方道德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十月廿九日癸卯
耶穌2023年12月11日
書(shu) 院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教育機構,在唐宋至明清的千年曆史中,書(shu) 院作為(wei) 官學教育的有效補充,是古代士人讀書(shu) 、講學、著述的重要場所。書(shu) 院曆來是儒家思想傳(chuan) 承與(yu) 傳(chuan) 播的陣地,包括講學、育人、藏書(shu) 、祭祀等,發揮著重要的社會(hui) 教化和學術交流功能。在中國曆史上,許多學術派別的形成和學術思想的傳(chuan) 播都與(yu) 書(shu) 院密切相關(guan) ,如朱子學派、泰州學派、顏李學派的形成都離不開書(shu) 院教育,各學派的學術思想又通過書(shu) 院教育得以傳(chuan) 承、宣揚和創新。
清初實學書(shu) 院的突出代表
清初書(shu) 院官學化傾(qing) 向較重,書(shu) 院應科舉(ju) 之需而淪為(wei) 科舉(ju) 製度的附庸。明清易代之變促使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顏元等清初思想家群體(ti) 思索救世之道,他們(men) 意識到講讀靜坐、八股取士的書(shu) 院教育貽害無窮,遂將學術路向轉向匡時救世的經世致用之學,期望以教育謀人才,以人才謀救世。彼時社會(hui) 上興(xing) 起一股經世致用的實學思潮,一些民間書(shu) 院開始轉向實學教育,書(shu) 院教育呈現出經世致用的實學特征。其中,北學大儒顏元主持的漳南書(shu) 院表現尤為(wei) 突出,其教育宗旨、教育內(nei) 容、教育方法、教育目標等無不體(ti) 現出鮮明的實踐性、實用性和啟蒙性。
漳南書(shu) 院地處直隸廣平府肥鄉(xiang) 縣屯子堡村(今屬河北省邯鄲市廣平縣)漳河之南,當地士紳郝文燦將一所義(yi) 學擴建而成書(shu) 院,聘請兵部侍郎許三禮為(wei) 書(shu) 院題“漳南書(shu) 院”匾,並三度敦請顏元出任書(shu) 院主持。康熙三十五年(1696)五月,時年62歲的顏元被郝文燦崇學重師的誠心所撼動,前往肥鄉(xiang) 主持漳南書(shu) 院,著手改革書(shu) 院規製和課程設置,期望打造一所返古之義(yi) 而切用於(yu) 今的實學書(shu) 院。同年八月,由於(yu) 漳水連連泛濫,漳南書(shu) 院遭洪水淹沒,顏元不得不辭歸故裏。
顏元主持漳南書(shu) 院僅(jin) 有百日,然其教育思想對後世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yi) 。書(shu) 院倡行的“思不如學,而學必以習(xi) ”“寧粗而實,勿妄而虛”等崇實致用精神,開中國古代實學書(shu) 院教育之先聲,堪稱清初實學書(shu) 院的突出代表。
“實行是崇”的教育宗旨
親(qin) 曆易代之痛的顏元對宋明儒學的空疏積弊深惡痛絕,可以說是“最為(wei) 徹底的舊學反對者”。他對兩(liang) 千餘(yu) 年來的漢學、宋學一概廓清,指斥漢學“以章句誤蒼生”,宋學“以空言亂(luan) 天下”,“求一腹豪爽倜儻(tang) 之氣,亦無之!”因而主張“以實藥其空,以動濟其靜”,以實學代虛學,以動學代靜學,以活學代死學,以實體(ti) 、實文、實行、實績取代虛理、浮文、空言,以習(xi) 行之學取代靜坐之學。其崇實黜虛的實學思想在漳南書(shu) 院設計中有著鮮明體(ti) 現,書(shu) 院以“浮文是戒,實行是崇”為(wei) 教育宗旨,以“寧粗而實,勿妄而虛”為(wei) 設計原則,意在培養(yang) 經世濟民的實才實德之士。
漳南書(shu) 院實行分齋分科教學製度,書(shu) 院正庭設“習(xi) 講堂”,書(shu) 院兩(liang) 側(ce) 設有六齋。東(dong) 麵第一齋為(wei) “文事齋”,課禮、樂(le) 、書(shu) 、數、天文、地理等科;西麵第一齋為(wei) “武備齋”,課黃帝、太公及孫、吳諸子兵法,攻守、營陣、陸水諸戰法,並騎射駕禦、技擊等科;東(dong) 麵第二齋為(wei) “經史齋”,課十三經、曆代史、誥製、章奏、詩文等;西麵第二齋為(wei) “藝能齋”,課水學、火學、工學、象數等;書(shu) 院大門內(nei) 東(dong) 側(ce) 為(wei) “理學齋”,課靜坐,編著程、朱、陸、王之學;西側(ce) 為(wei) “帖括齋”,課八股舉(ju) 業(ye) 。設此二齋,一則實學與(yu) 理學並存,“暫收之以示我道之廣”;二則為(wei) 權宜之計,“以應時製”。書(shu) 院還設有客舍、操場、倉(cang) 庫、廚灶、廁所、更衣庭等基礎設施,儼(yan) 然一所體(ti) 係完備的新式書(shu) 院。
“習(xi) 講堂”兩(liang) 側(ce) 掛有顏元所題楹聯:“聊存孔緒勵習(xi) 行,脫去鄉(xiang) 願、禪宗、訓詁、帖括之套;恭體(ti) 天心學經濟,斡旋人才、政事、道統、氣數之機。”“勵習(xi) 行”“學經濟”明確了漳南書(shu) 院的辦學宗旨,即舍棄宋明虛學,以儒家原典為(wei) 載體(ti) ,以儒家道統為(wei) 旨歸,重構一條以習(xi) 行經濟之學培育人才、以經世致用之才治理國家的治學路徑。
“事物之學”的教育內(nei) 容
漳南書(shu) 院沿用顏元早年所訂學規《習(xi) 齋教條》,在傳(chuan) 統的道德教育、知識教育之外,更加注重習(xi) 行六藝等經濟之學的道德踐履,將教育內(nei) 容落實到現實的人倫(lun) 世界。注重教育的實踐性是對儒家經世傳(chuan) 統的繼承和發揚,也是漳南書(shu) 院有別於(yu) 其他書(shu) 院的重要之處。
漳南書(shu) 院的教育內(nei) 容主要是原始儒家“六府”“三事”“三物”“四教”等事物之學,具有豐(feng) 富的實學意涵。“六府”即“水、火、金、木、土、穀”,“三事”即“正德”“利用”“厚生”,“三物”即“六德”(知、仁、聖、義(yi) 、中、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le) 、射、禦、書(shu) 、數),“四教”即“文、行、忠、信”。
顏元認為(wei) “六藝”之學最為(wei) 緊要,強調為(wei) 學工夫“自六藝入”,在此基礎上又格外注重“兵、農(nong) 、錢、穀、水、火、工、虞、天文、地理”等學,並將其訂入《習(xi) 齋教條》:“凡為(wei) 吾徒者,當立誌學禮、樂(le) 、射、禦、書(shu) 、數及兵、農(nong) 、錢、穀、水、火、工、虞”,將此類技能性、實用性學科列為(wei) 書(shu) 院弟子必修科目,以期“教成一班治世之材”。
從(cong) 教育內(nei) 容上看,漳南書(shu) 院所授內(nei) 容皆為(wei) 現實世界的事功之學,而非無濟於(yu) 事的虛學、玄學。顏元在《論開書(shu) 院講學》中將宋明書(shu) 院斥為(wei) “道院”“學堂”,認為(wei) 程朱、陸王雜染佛老而流於(yu) 虛玄,其講讀靜坐之學並非孔孟真傳(chuan) 。因而,他力倡回歸周孔正學,返古以開新,力圖將漳南書(shu) 院打造成培養(yang) 經天緯地之略、禮樂(le) 兵農(nong) 之才的實學書(shu) 院,重彰原始儒家利濟蒼生的經世精神。從(cong) 講讀靜坐的文墨世界轉向躬行經濟的事物世界,顯示出清初書(shu) 院教育崇實黜虛的新路向。
“習(xi) 行主動”的教育方法
宋明以來的書(shu) 生普遍“柔脆如婦人女子”“無事袖手談心性,臨(lin) 危一死報君王”,平時熱衷於(yu) 講經論道而不事經濟之學,社會(hui) 動蕩時唯有以死謝君。顏元認為(wei) 此類腐儒正是宋明書(shu) 院“半日讀書(shu) ”“半日靜坐”教育方法的產(chan) 物,他力圖破除宋儒讀死書(shu) 、死讀書(shu) 之陋習(xi) ,認為(wei) “讀書(shu) 無他道,隻須在‘行’字著力”,致知方式轉為(wei) 主動習(xi) 行的身體(ti) 實踐。他從(cong) “格物”解釋入手,解“格”為(wei) “犯手實做”,以學琴和醫病為(wei) 例,說明熟讀琴譜與(yu) 親(qin) 手奏琴、熟讀醫書(shu) 與(yu) 診脈製藥之間的致知差異,“心中醒,口中說,紙上作,不從(cong) 身上習(xi) 過,皆無用也”。由此證成凡事須親(qin) 身實踐一番方能獲知的道理,從(cong) 而將格物致知路徑由讀書(shu) 靜坐轉向習(xi) 行實踐。
顏元對宋明書(shu) 院靜坐內(nei) 省之害亦有體(ti) 會(hui) ,認為(wei) 久之易使人身心俱耗,“耗氣勞心書(shu) 房中,萎惰人精神,使筋骨皆疲軟,天下無不弱之書(shu) 生,無不病之書(shu) 生”。故而在漳南書(shu) 院推行“養(yang) 身莫善於(yu) 習(xi) 動”的行動教育,認為(wei) 行動教育可以使人身體(ti) 強壯、精神振作,所謂“一身動則一身強,一家動則一家強,一國動則一國強,天下動則天下強”。顯然,行動的、實踐的、生活的教育方法可以強健體(ti) 魄,強健的身體(ti) 是儒者斡旋乾坤、利濟蒼生的基點,身強方可家強、國強、天下強。顏元本人稱得上行動著的儒者,他常率弟子“學射”“舉(ju) 石”“習(xi) 刀”“超距”“擊拳”等,以活潑潑的身體(ti) 踐履詮釋了漳南書(shu) 院教育的行動哲學。
“各專(zhuan) 一事”的教育目標
漳南書(shu) 院的教育目標並不囿於(yu) 全體(ti) 大用之聖賢,而更為(wei) 注重培養(yang) 精通一技之長的“修齊治平”之才。顏元從(cong) “理氣融為(wei) 一片”說出發,主張理氣合一論和氣質人性一元論。他認為(wei) 人的本然之善是成聖成賢的根本,人性之惡是由於(yu) 後天的習(xi) 染,經由“踐形盡性”的修養(yang) 工夫則可恢複本然善性,人性本善的理論預設使得成聖成賢更具普遍性。在成聖路徑上,顏元根據稟賦、材質偏差提出了“偏至之聖賢”的概念,“全體(ti) 者為(wei) 全體(ti) 之聖賢,偏勝者為(wei) 偏至之聖賢”,認為(wei) 精通一門實用性技能即可稱為(wei) “偏至之聖賢”,其聖賢判定標準更加注重對現實社會(hui) 的實用性。
循此取向,顏元力圖將漳南書(shu) 院打造成培養(yang) 各領域實用型人才的書(shu) 院。他對人才的判定也不求全責備,並不苛求“上下精細皆盡力求全”的通才,更加偏好“終身止精一藝”的實德實才之士,其所追慕的理想人格便是擁有一技之長的經世豪傑,“各專(zhuan) 一事,未嚐兼攝,亦便是豪傑”,“寧為(wei) 一端一節之實,無為(wei) 全體(ti) 大用之虛。如六藝不能兼,終身止精一藝可也”。這種人才各專(zhuan) 一事、各得其用的專(zhuan) 門人才觀突破了傳(chuan) 統的全體(ti) 大用的單一人才觀,賦予人才更多的可能性和普遍性。
顏元的專(zhuan) 門人才觀在漳南書(shu) 院教育實踐中亦有所體(ti) 現。他主張依據學生稟賦、材質不同因材施教,以便各盡其才,易收實效,“學須一件做成,便有用,便是聖賢一流”。他亦主張依弟子稟賦偏差而各盡其長,弟子或精於(yu) 禮、或精於(yu) 樂(le) 、或精於(yu) 射、或精於(yu) 兵、或精於(yu) 農(nong) ,引領了清初以技能性人才經邦濟世的書(shu) 院教育新風尚。
漳南書(shu) 院教育變革的現代啟示
漳南書(shu) 院因顏元主教而名於(yu) 世,其崇實黜虛的學術風氣聲名遠播,成為(wei) 四方名士聚合求教之處,大名(直南道)、魏縣、肥鄉(xiang) 等地的士紳子弟紛紛前來拜師。據戴望《顏氏學記》記載,顏氏弟子知名者共108人,冀南、豫北一帶即有30餘(yu) 人,漳南書(shu) 院一時成為(wei) 清初實學傳(chuan) 播之重鎮。顏元學術思想的發展與(yu) 漳南書(shu) 院也不無關(guan) 係,正是在漳南書(shu) 院講學、著述的過程中,顏李學派得以形成、發展並聲名遠播。
漳南書(shu) 院的教育變革在中國書(shu) 院教育史上別開生麵,其分科教學涵蓋了文、史、理、工、農(nong) 、法、軍(jun) 事、體(ti) 育、藝術等科目,把傳(chuan) 統書(shu) 院所鄙薄的水火、工虞、兵農(nong) 、錢穀、天文、地理等技能性學科一並納入。其學科規模初具現代綜合性大學之雛形,成為(wei) 連接中國古代教育與(yu) 近代教育的重要環節。
與(yu) 傳(chuan) 統書(shu) 院教育不同的是,漳南書(shu) 院格外重視軍(jun) 事體(ti) 育教育和勞動教育,書(shu) 院門西建有“步馬射圃”等實踐場所,以供弟子武備訓練之需。顏元常與(yu) 弟子“討論兵農(nong) ”“辨商古今”,親(qin) 率弟子操練射箭、騎馬、舉(ju) 石、超距、擊拳等軍(jun) 事體(ti) 育課程,修習(xi) 農(nong) 學、穀粱、水利、火學等勞動知識。這一注重知識教育與(yu) 技能實踐相結合的育人模式,體(ti) 現了漳南書(shu) 院文武兼備、術道並重的素質教育理念。
漳南書(shu) 院的專(zhuan) 才教育突破了傳(chuan) 統精英人才教育的思維定式,把一技之長、一專(zhuan) 之能作為(wei) 利濟蒼生之門徑,以技能型、實用型專(zhuan) 門人才擔負起經世濟民之社會(hui) 重任,具有現代職業(ye) 教育的啟蒙色彩。梁啟超稱其“與(yu) 最近教育新思潮最相合”,胡適稱之為(wei) “一種很徹底的實用主義(yi) ”,蔡元培認為(wei) 其“對當前許多尚未解決(jue) 的問題仍有啟示”。這些評價(jia) 無不說明漳南書(shu) 院實學教育的實用性和啟蒙性,反映了明清實學思潮中書(shu) 院教育從(cong) 文墨世界到事物世界、從(cong) 講讀之學到事物之學的經世轉向。
清儒顏元出於(yu) 士人階層強烈的社會(hui) 責任感,摒棄宋明書(shu) 院講讀靜坐的傳(chuan) 統模式,建構了飽含現實關(guan) 切的漳南書(shu) 院實學教育體(ti) 係,貫穿其中的是通過身體(ti) 實踐實現救世目標的政治理想。在這場返古開新的學術轉型中,漳南書(shu) 院承載著傳(chuan) 承儒家道統、培養(yang) 實學人才、傳(chuan) 播實學思想等功能,其教育內(nei) 容、教育方法、教育目標呈現出崇實致用的實學特征,成為(wei) 清初實學教育的重要場所,開啟了傳(chuan) 統書(shu) 院向近代書(shu) 院過渡的曆史轉變。由此,可以窺見清初實學思想家群體(ti) 承續儒家道統、重塑儒學形態的努力。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