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學典作者簡介:王學典,男,西曆1956年生,山東(dong) 滕州人。現任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兼《文史哲》雜誌主編、教授。2018年3月,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hui) 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hui) 常務委員。著有《曆史主義(yi) 思潮的曆史命運》《20世紀中國曆史學》《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史學主潮》《20世紀中國史學評論》《翦伯讚學術思想評傳(chuan) 》《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men) 》等。 |
儒家思想的社會(hui) 科學化
作者:王學典
來源:《大眾(zhong) 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十月廿三日丁酉
耶穌2023年12月5日
“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這一必由之路,為(wei) 我們(men) 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結合,這一命題的提出極大提升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地位。
近日,在山東(dong) 大學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兩(liang) 創”係列專(zhuan) 題學術講座上,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文史哲》主編王學典,圍繞對儒家思想如何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問題作出講解。
儒家思想是一種典範完備的社會(hui) 發展理論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蘊含著天下為(wei) 公、民為(wei) 邦本、為(wei) 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qin) 仁善鄰等十大觀念。這十大觀念幾乎全部出自儒家的經典,全部出自儒家的主流思想。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什麽(me) 能與(yu) 馬克思主義(yi) 相結合、相契合?
儒家是一個(ge) 有著強烈使命擔當的思想流派。儒學不是宗教,也不是一種修身養(yang) 性的倫(lun) 理學說,更不是一種單純的道德哲學。它把國家的存亡、文明的延續扛在肩上。儒學不安頓人的靈魂,安頓的是人心,而人心是此岸的、是肉體(ti) 的,所以儒學關(guan) 注的是社會(hui) 的發展,是人心的向背,是整個(ge) 共同體(ti) 的持續。
因此,儒家思想實際上是一種典範完備的社會(hui) 發展理論。
一半是倫(lun) 理一半是政治
所謂儒家思想的現代化,實際上是社會(hui) 科學化。在研究儒家思想的時候,應該引入社會(hui) 學的一個(ge) 概念,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把儒家思想一刀劈成兩(liang) 半,一半是倫(lun) 理,一半是政治;一半在私人領域,一半在公共領域。在私人領域,儒學不需要社會(hui) 科學化,如“仁義(yi) 禮智信、溫良恭儉(jian) 讓”就不需要社會(hui) 科學化;在公共領域,儒學必須社會(hui) 科學化,如在治國平天下的層麵,儒學必須社會(hui) 科學化。
儒學中倫(lun) 理與(yu) 政治的這兩(liang) 半,並不是並列的、獨立的兩(liang) 部分,二者之間有著深刻的關(guan) 聯。可以說,儒家一直被倫(lun) 理化、道德化,但實際上,治國平天下才是它的核心,道德是它的準備,倫(lun) 理是政治的基礎。
需要強調的是,儒家思想有三大要義(yi) 。首先,儒學特別強調人性本善、君子人格、內(nei) 在修養(yang) 、自身教養(yang) ,中國文化更多是靠內(nei) 心的提升。中國文化是一種德性倫(lun) 理,是自我約束,是自律,是克製,是慎獨,然後久而久之,下意識狀態就會(hui) 形成一種君子人格,不需要外在的強製就能夠做一個(ge) 有境界、有操守的人。
其次,儒家特別強調角色倫(lun) 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有君的模樣,臣要有臣的模樣,做父親(qin) 有做父親(qin) 的要求,做兒(er) 子有做兒(er) 子應該盡的義(yi) 務,這就是儒家的角色倫(lun) 理。換句話說,無論處於(yu) 何種層次,扮演什麽(me) 角色,都會(hui) 有相應的倫(lun) 理形成規範與(yu) 要求。
第三,儒家強調道義(yi) 至上、仁義(yi) 至上。本質上就是價(jia) 值觀至上、是非標準至上,不是利益至上或利害關(guan) 係至上。
儒家思想的當代應用必須經過社會(hui) 科學化的冶煉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儒家學說要發揮當代價(jia) 值,要為(wei) 當代所用,就必須經過現代社會(hui) 科學的冶煉與(yu) 處理,然後融入現代思想體(ti) 係和知識體(ti) 係,從(cong) 而指導對現代社會(hui) 的治理,否則就沒有出路。
如何理解儒學社會(hui) 科學化?可以舉(ju) 個(ge) 例子。比如,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包括儒家的經濟思想,可以用道義(yi) 經濟概括。與(yu)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樣的市場經濟不同,換句話說,儒家給所有的逐利行為(wei) 、市場行為(wei) 設立道德界限、倫(lun) 理界限,道義(yi) 經濟的背後是王道和仁政;把一個(ge) 超大型、超長曆史國家管理得井井有條,在中國的史書(shu) 、古典文獻當中,儲(chu) 藏了大量的管理學的遺產(chan) ,可以概括為(wei) 忠信管理,即下對上要忠誠,上對下要信任。這是一筆巨大而豐(feng) 富的正麵遺產(chan) ,還有許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案例,有待於(yu) 我們(men) 用現代管理學的手段將這些遺產(chan) 挖掘、呈現、表達;心理學也能為(wei) 儒家命題帶來別開生麵的論證。有學者采用保羅·布魯姆的現代心理學實驗,賦予了孟子性善論以現代心理學依據。
儒學社會(hui) 科學化,實際上是一個(ge) 傳(chuan) 統與(yu) 現代、學術與(yu) 現實多維交織的過程,是東(dong) 方與(yu) 西方的思想觀念交流與(yu) 碰撞的過程,是儒學與(yu) 社會(hui) 科學在為(wei) 中國現實問題提供解決(jue) 方案時,互相成就的過程。
儒學複興(xing) 實際上是中國版的“文藝複興(xing) ”
儒學的社會(hui) 科學化實質是儒學的現代化,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現代化。那麽(me) ,儒學為(wei) 什麽(me) 需要現代化?因為(wei) 用現代的眼光看,儒學存在一定的局限。
首先,儒學漠視個(ge) 性,漠視個(ge) 人權利,強調義(yi) 務,有一種義(yi) 務本位的傾(qing) 向,這一點不容回避。在儒家的文獻中,更多強調的是個(ge) 人對家庭的義(yi) 務,對種族的義(yi) 務,對共同體(ti) 的義(yi) 務,對整個(ge) 社會(hui) 發展的義(yi) 務等。在今天強調創新的大背景下,如果繼續漠視個(ge) 性、抹殺個(ge) 性、無視個(ge) 人權利,肯定無法釋放人所固有的那種巨大的創造力。
儒學的第二個(ge) 局限性是過於(yu) 強調親(qin) 情,強調人情至上、關(guan) 係至上。中國是個(ge) 人情社會(hui) ,一方麵它有巨大的好處,講求人間溫情、親(qin) 情、友情、鄉(xiang) 情,但同時也有消解法治的一麵。
另外,中國幾千年的思想史始終沒能解決(jue) 對公共權力的監督問題、約束問題。儒家實際上意識到了這一點。儒家寄希望於(yu) 人的境界,這是儒家的一個(ge) 理想。但現在看來很難靠得住。怎樣把權力關(guan) 在籠子裏,防止對人類文明的成果造成損害、造成傷(shang) 害,儒家沒有解決(jue) 好這一問題。
鑒於(yu) 中國眾(zhong) 多思想流派當中,隻有儒家學說能夠和馬克思主義(yi) 相契合,而儒家學說存在一係列的缺陷和局限這個(ge) 現實,儒學複興(xing) 就不能是複古,而是和西方的文藝複興(xing) 一樣,表麵上是走向古代,但本質上是要創造一種與(yu) 西方自由主義(yi) 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範式不同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中國範式。
今天中國的文藝複興(xing) ,不是要恢複到儒學當中去。我們(men) 所要追求的是一種中國本土的,能夠呈現中國經驗,能夠最大限度反映中國特點、中國道路、中國式現代化的,這樣一種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中國範式。
國學複興(xing) 、儒學複興(xi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複興(xing) ,實際上是中國版的“文藝複興(xing) ”,從(cong) 這個(ge) 文藝複興(xing) 當中,能夠誕生一個(ge) 促進中國現代化,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相匹配,能夠解釋中國經驗,向世界說明中國發展奇跡的現代社會(hui) 科學。
創造與(yu) 中國式現代化相匹配的新文化
創造新文化就是要進一步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由此,我們(men) 需要對儒家的思想資源有一個(ge) 本質性認知。
首先,中華民族偉(wei) 大曆史實踐和當代實踐,證明了我們(men) 既不能照搬西方,更不能照搬傳(chuan) 統。對待文化傳(chuan) 統,應是“溫故知新”“推陳出新”“守正創新”。
其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決(jue) 定了我們(men) 一定要從(cong) 曆史積澱中汲取養(yang) 分,從(cong) 傳(chuan) 統文化中開拓創新,走一條持中秉正的發展道路。
另外,創造屬於(yu) 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新文化,首要的就是建設中國自主的知識體(ti) 係,建設與(yu) 中國式現代化相匹配的新的文化形態。
最後,創造與(yu) 中國式現代化相匹配的新文化,要秉承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的精神,經由對傳(chuan) 統文化的重新梳理、評估、揚棄和社會(hui) 科學化處理重構,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與(yu) 此同時,還要對從(cong) 世界其他文明傳(chuan) 播來的思想觀念和理論體(ti) 係進行本土化的融會(hui) 與(yu) 貫通。
回顧文化源頭,傳(chuan) 承文化命脈,融通古今精粹,包容中外英華,隻有經過這樣一番升華和處理,我們(men) 才能創造出與(yu) 中國式現代化相匹配的新文化,才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