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給曆代16位皇帝建了個(ge) 群,乾隆為(wei) 什麽(me) 要擴到188位?
作者:劉渝西
來源:“道中華”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十月廿三日丁酉
耶穌2023年12月5日
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nei) 大街上有一座氣派如故宮的院子,院子裏的大殿有著故宮乾清宮一般的規格等級,4通雍正、乾隆皇帝所立的禦碑以及刻寫(xie) 著6種文字的下馬碑,表明這裏不是普通的古建築。
這裏就是供奉著中國188位帝王、79位賢臣,見證著統一多民族國家一脈相承、連綿不斷曆史的曆代帝王廟。
曆代帝王廟,與(yu) 太廟、孔廟合稱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廟宇,是明清兩(liang) 朝專(zhuan) 門祭祀曆代帝王的皇家廟宇。
曆代帝王廟,坐北朝南、中軸對稱。廟前,原本建有東(dong) 西兩(liang) 座牌樓,牌樓間為(wei) 景德街。1954年,為(wei) 拓寬道路,廟門前的兩(liang) 座牌樓、三座漢白玉石橋和兩(liang) 側(ce) 的夾牆都被拆除,影壁被孤零零地留在了路南,與(yu) 主體(ti) 建築遙遙相望。
▲曆代帝王廟布局圖。(圖片來源:《大明會(hui) 典》)
敬奉天地、祭祀祖先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傳(chuan) 統。《禮記》中說,凡是對百姓有功業(ye) 的帝王,都應該進行祭祀。
從(cong) 黃帝逝世時起,就出現了祭祀黃帝的活動,直至今日,浙江縉雲(yun) 、陝西黃陵、河南新鄭三地每年都會(hui) 舉(ju) 行隆重的黃帝祭祀活動。
秦漢以後,各朝都重視對前代帝王的祭祀。唐玄宗在國都長安分別建了三皇廟、五帝廟、周武王廟和漢高祖廟進行祭祀。宋代在各地營建、修複先代帝王陵廟 70餘(yu) 座。元朝,也繼承了祭祀前代賢君的傳(chuan) 統。
▲曆代帝王廟,共有文物建築26處,整體(ti) 布局規整莊嚴(yan) ,建築群高低錯落有致、前後層次分明。(圖片來源:北京曆代帝王廟博物館)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建造曆代帝王廟,第一次把曆代帝王放在一起祭祀。遷都北京後,嘉靖皇帝在原保安寺舊址上改建了今天我們(men) 所見的曆代帝王廟。
清朝的統治者也在這裏進行祭祀,特別是順治、康熙、雍正、乾隆4位皇帝十分重視曆代帝王廟,不僅(jin) 對廟宇進行了增建與(yu) 修葺,還對入祀帝王、名臣進行了調整。
景德崇聖殿是曆代帝王廟的主體(ti) 建築,殿名寓意為(wei) “景仰德政,崇尚聖賢”。大殿為(wei) 重簷廡殿頂,原本覆蓋著黑色琉璃瓦頂和綠色瓦邊。
1762年,乾隆皇帝重修時,認為(wei) 既然供奉著曆代的帝王,建築級別還可以再提提,就改成了純黃色琉璃瓦,還把外簷彩畫改呈金龍和璽彩畫,硬生生把景德崇聖殿提升到了“乾清宮”的規格。
大殿麵闊9間,進深5間,取九五之尊的意思。殿內(nei) 有60根金絲(si) 楠木柱,707塊天花板上繪製有片金坐龍彩畫,地麵鋪設著皇家專(zhuan) 用的“金磚”。
殿內(nei) ,設有7個(ge) 龕位,共供奉帝王188位。以朝代為(wei) 輩分,按照“先祖居中,左昭右穆”的順序排列。三皇居中,五帝與(yu) 曆代帝王按照朝代順序分列左右,儼(yan) 然一個(ge) “大家族”的列祖列宗,一同享有祭祀。
在景德崇聖殿的留言本上,有遊客提問,“秦始皇貢獻很大,為(wei) 什麽(me) 不祭祀他?”
中國曆史上共有460多位帝王,廟中入祀188位。哪些帝王可以入祀?標準是什麽(me) ?
這就要提到明朝朱元璋、嘉靖以及清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6位皇帝的“小心思”了。
▲明太祖坐像。(圖片來源:台北故宮博物院)
朱元璋在南京祭祀的曆代帝王,隻有16位,包括三皇五帝和曆代開國之君。至於(yu) 秦始皇、晉武帝和隋文帝這3位開國之君,他認為(wei) 他們(men) 施行暴政,功德有愧於(yu) 民,不予祭祀。
▲康熙皇帝像。(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康熙皇帝覺得曆代皇帝的統治是一個(ge) 完整的、前後相承的係統,包括開國之君,也包括英明睿智的守成君王,除了無道、失德導致被殺或者亡國的皇帝,都應該供奉祭祀。這給入祀劃出了底線。他命禮部會(hui) 同九卿一再商議,增補入祀帝王及從(cong) 祀名臣。
可惜禮部擬定的增祀方案還沒來得及上報,康熙皇帝便與(yu) 世長辭。雍正皇帝繼位後,落實父親(qin) 的遺旨,通過了禮部的方案,趕在康熙年號結束之前把遺旨落實到位,增加了143位帝王、40位名臣,入祀帝王達到164位、從(cong) 祀名臣增加到79人。
▲雍正皇帝及其印刻的“為(wei) 君難”印章。(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但是,不是說被殺的、亡國的帝王不入祀嗎?那麽(me) 現在祭祀的帝王中,為(wei) 什麽(me) 還有被殺的唐憲宗以及亡國的金哀宗和明湣宗?
這個(ge) 故事要從(cong) 康熙皇帝講起。他認為(wei) 明朝亡國,鍋不該由崇禎來背,禍根是萬(wan) 曆、泰昌、天啟三代,崇禎皇帝勵精圖治,試圖力挽狂瀾,但還是沒能挽救明朝,所以崇禎可以祭祀。
乾隆皇帝仿效爺爺康熙皇帝的作法,又增祀了有類似情況的唐憲宗、金哀宗。他還發現,爺爺劃的入祀底線,隻是排除了最差帝王,他認為(wei) 在曆代帝王在治國理政、安邦治國時,有經驗、也有教訓,祭祀曆代帝王,是希望後世的帝王能效法前人的功德、力戒前人的教訓。
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曾有許多民族登上過曆史舞台。曆代帝王廟入祀帝王中,既有漢民族帝王,也有少數民族帝王,還有不少“混血”帝王。康熙皇帝本人就擁有多民族血統,生母孝康章皇後佟佳氏祖上是漢族,祖母孝莊太皇太後是蒙古族。所以,康熙皇帝重視各民族帝王的獨特貢獻。
▲康熙皇帝祖母孝莊文皇後、生母孝康章皇後圖。(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其實,這種觀點並不是康熙皇帝的首創。
朱元璋雖然打著“驅除胡虜,恢複中華”的旗號,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但是他認為(wei) 王朝的更替,與(yu) 當時的天命所歸和人心所向有關(guan) 。元取代宋、明取代元,都是這樣。
當然,也是為(wei) 了在明朝建立之初穩定大局、緩解矛盾,朱元璋肯定元世祖忽必烈有著“治安之盛”的功德,把他列入中華正統的帝係,入祀曆代帝王廟。
後來,嘉靖皇帝由於(yu) 蒙古韃靼部的侵擾與(yu) 紛爭(zheng) ,曾罷祀元世祖忽必烈,但順治年間,攝政王多爾袞又恢複祭祀忽必烈,還新增了元太祖成吉思汗、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金世宗完顏雍等帝王。順治皇帝親(qin) 政後,還把朱元璋等明朝的皇帝也“請”進了曆代帝王廟。
不僅(jin) 如此,仔細觀察會(hui) 發現這裏祭祀的帝王,既有大一統王朝的帝王,也有“偏安之國”的帝王。
清朝是由滿族建立的統一多民族封建王朝。但在中華文明浸潤下,清朝也走上化武崇文之路。清朝統治者認為(wei) 依靠武力得到統治地位後,必須融入中華治統文化中,才能坐穩天下。
康熙皇帝認為(wei) 曆史上的前代帝王,子孫後裔已經找不到了,而後來統治天下的人,可以說,是他們(men) 創建的功業(ye) 的繼承者,理應對他們(men) 進行祭祀。
▲乾隆皇帝禦筆“中華統緒不絕如線”。(圖片來源:北京曆代帝王廟博物館)
乾隆皇帝用“中華統緒,不絕如線”進行了概括。也就是說,中華的治統序列,從(cong) 三皇五帝開始,其間大一統王朝和“偏安之國”交替存亡,卻始終一脈相承,就像一條沒有中斷的線,中華帝係沒有中斷、中華民族的曆史沒有空白。
乾隆皇帝認為(wei) ,雖然南北朝是偏居一方的政權,但北魏道武帝、太武帝等人,尊儒重佛,興(xing) 學重教,養(yang) 育人才,大修水利,是賢明的君主。按照這樣的標準,他又增祀了東(dong) 晉、北魏、南朝的宋、齊、陳和五代的後唐、後周的23位帝王。
至此,曆代帝王廟入祀帝王達到了我們(men) 現在所見的188位。
景德崇聖殿兩(liang) 側(ce) ,有4座禦碑亭,都是重簷歇山頂,覆蓋著黃色琉璃瓦,外簷金龍和璽彩繪。亭內(nei) 巨碑、碑趺加之海水江崖石雕地麵,都體(ti) 現出皇家的最高等級。
自嘉靖年間建成,至1911年最後一次祭祀,曆代帝王廟共舉(ju) 行過662次祭祀儀(yi) 式,其中皇帝親(qin) 臨(lin) 祭祀20次。雍正皇帝第一次親(qin) 祭後還曾下令,今後皇帝的車架儀(yi) 仗在帝王廟前也要避繞正門,顯示出對曆代帝王廟的高度重視。
作為(wei) 碩果僅(jin) 存的集曆代帝王於(yu) 一體(ti) 的廟宇,曆代帝王廟承載著中華統緒一脈相承的深意,成為(wei)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和“大一統”理念的見證者。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