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石林】再先進的AI,代替不了讀書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23-12-03 22:15:16
標簽:
許石林

作者簡介:許石林,男,陝西蒲城人,中山大學畢業(ye) ,現居深圳。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副主席、深圳市雜文學會(hui) 會(hui) 長、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專(zhuan) 家、中國傳(chuan) 媒大學客座教授,曾獲首屆中國魯迅雜文獎、廣東(dong) 省魯迅文藝獎、廣東(dong) 省有為(wei) 文學獎。主要作品:《損品新三國》《尚食誌》《文字是藥做的》《飲食的隱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風明月舊襟懷》《故鄉(xiang) 是帶刺的花》《每個(ge) 人的故鄉(xiang) 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編叢(cong) 書(shu) 《近代學術名家散佚學術著作叢(cong) 刊·民族風俗卷》《晚清民國戲曲文獻整理與(yu) 研究·藝術家文獻》《深圳雜文叢(cong) 書(shu) ·第一輯》。

再先進的AI,代替不了讀書(shu)

作者:許石林

來源:作者賜稿

          原載於(yu) “許石林”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十月十八日壬辰

          耶穌2023年11月30日

 

 

 

某學生身體(ti) 受傷(shang) ,須靜養(yang) 修養(yang) 一年餘(yu) ,建議她每日讀書(shu) ,並且用毛筆抄寫(xie) 讀書(shu) 筆記。囑雲(yun) :寫(xie) 自己的話,學著寫(xie) 簡潔,向文言靠。一寫(xie) ,開始會(hui) 感覺無力調譴字詞,此所謂困也。困而而求解,於(yu) 是學焉。既學,則必求詞工字穩,義(yi) 明理達。而言欲信雅達,非經史不能依憑,於(yu) 是學而就正也。既正,則近聖賢之門,聞雅會(hui) 心,則目前之浮薄不值一顧,不擾於(yu) 胸也。

 

這裏說的是做笨功夫。讀書(shu) 寫(xie) 作的唯一途徑就是笨功夫。

 

每每與(yu) 諸友茗談,言及讀書(shu) 寫(xie) 作事。常說,新聞界向來有一句話:“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是針對初學者而言,亦適用於(yu) 資質平平之人。蓋初學者如不勤於(yu) 筆記,則必不能進業(ye) 。

 

然而,今日之記錄工具便捷,人的記憶力、理解力卻嚴(yan) 重降低。動手筆記,比錄音整理好得多。錄音機一開,懶惰的,連手都不動,人身六根幾乎全部癱瘓閑置。

 

一向以為(wei) ,科技設備、工具之類,隻是幫助人工作更便利,千萬(wan) 不要讓科技代替人。陝西話有一句俚語:“瞌睡總要從(cong) 自己眼裏過。”瞌睡是不能讓別人代替的。讀書(shu) 也一樣,錄音時代,整理錄音不如親(qin) 自記錄,工具越便捷,越應警惕便捷的流弊。

 

發現許多年輕人用手機錄音轉換文字用得很熟練,把人家自然的談話作錄音用軟件轉化成文字,其實,無論錄音多麽(me) 豐(feng) 富,隻是錄音中有內(nei) 容,而人心中沒有,一寫(xie) 文案,必然嚴(yan) 重縮水。過分依賴錄音,人的記憶力必閑置,久而久之,便自然退化疲惰,關(guan) 鍵是人的寫(xie) 作能力沒有提高。

 

 

 

我一直養(yang) 成一個(ge) 習(xi) 慣:全憑腦記。連筆記都不依靠。所采訪過的人和事,全程像錄像機一樣記錄在腦海中,寫(xie) 作時隻是對這個(ge) 情景的取舍而已。

 

記憶過程就是人感受、感激的過程,根本不會(hui) 忘。憑借記憶寫(xie) 東(dong) 西,又是一次感激過程,又快又生動。我曾經在非洲三國采訪兩(liang) 三周,全程僅(jin) 用筆記手寫(xie) 記了一些關(guan) 鍵詞和專(zhuan) 業(ye) 術語,回國後一個(ge) 多月,用一整天功夫,憑回憶寫(xie) 了三個(ge) 整版近兩(liang) 萬(wan) 字的稿子。那時候還年輕,有精力和勁頭。

 

靠記憶寫(xie) 東(dong) 西,並不是將記憶在紙上呈現,而是通過回憶,又一次感激曾經見聞的過程。那年隨中華吟誦學會(hui) 在台灣采訪采錄中華吟誦調,全程十一天,回來半個(ge) 月後,許多事縈繞心頭,不能忘,很值得回味,就憑這種感激式記憶回放,寫(xie) 了一組《台灣細節》(上下))。

 

還有一次,主持了裴豔玲女士在深圳的一場戲劇活動,又和她吃飯聊天,僅(jin) 憑記憶就寫(xie) 出了現在網上到處流傳(chuan) 的那篇裴豔玲說。

 

想想我曾在媒體(ti) 那麽(me) 多年,卻幾乎沒有整理過錄音,頂多是回放聽一下,讓錄音喚醒記憶,如果所一段寫(xie) 一段,那太無趣了,太令人難受了。我播放錄音的過程,其實又是一次學習(xi) 和感激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把錄音轉換成文字。

 

所以說,要提高寫(xie) 作能力,我建議先禁絕使用錄音。腦子記不住就訓練強化腦子,有錄音機,必誤人記憶力。

 

有錄音,人便六根疲惰不振,其實錄音機在側(ce) ,你聽別人講話自然會(hui) 心神不集中,遊離渙散而不覺。凡有所依憑,便自然為(wei) 之役使或幹擾。

 

人自己的能力不提高,器具越便捷,害人越深。

 

這也是“生於(yu) 憂患,死於(yu) 安樂(le) .”沒有錄音,你會(hui) 擔心記不住,因此格外聚精會(hui) 神。有錄音,你不得不放鬆,沒有不渙散精神的。正如一個(ge) 窮人家的孩子,必然有刻苦上進的自覺和心勁兒(er) ,因為(wei) 他無可選擇;而稍稍富裕、不愁吃穿人家的孩子,就需要用各種方式提醒、教育、激勵其上進心,沒有辦法,你不讓他躺平都不行,他會(hui) 不知不覺躺平的。

 

窮人與(yu) 富人的代際地位互換,就因此而來。

 

如果是窮人家的孩子,還不思上進,比富人家的孩子還主動躺平,那就是小人窮斯濫矣,無可救藥。同樣,自己記憶力不好,還神思渙散,就不是幹寫(xie) 作的料。

 

 

 

我讓學生們(men) 每天寫(xie) 一千字,是訓練記憶、思維和表達的綜合方法。一定要克服畏難情緒,硬掙下去,功不唐捐,養(yang) 成習(xi) 慣,終生受益。

 

這是中山大學黃天驥老師發明的訓練本科生的辦法,我榮幸地成為(wei) 第一批受訓的學生,剛開始,很抵觸,很抱怨、很抗拒,但硬著頭皮不得不完成這個(ge) 作業(ye) ,因為(wei) 占兩(liang) 個(ge) 學分。一直堅持下來,真可謂終生受益。

 

每天寫(xie) 一千字。開始自己寫(xie) 不了的,就抄前人的,必須用手寫(xie) ,也可以打字,但不能朗讀用聲音轉換,否則如同自己騙自己。就是要大家訓練笨功夫。

 

繼而手寫(xie) 改寫(xie) 前人的。

 

再繼而手寫(xie) 轉述別人的。

 

再再繼而……必然會(hui) 寫(xie) 了。

 

宋朝人宋祁說:“為(wei) 文是靜中一業(ye) 。”每天寫(xie) 至少一千字,文字工不工,先不管它,主要修靜工夫、訓練笨功夫,養(yang) 成習(xi) 慣。

 

萬(wan) 事貴在持之以恒,堅持下去,非常簡單原始地堅持下去。

 

寫(xie) 作真是沒有捷徑和竅門,蘇東(dong) 坡有一則短文——

 

“頃歲孫莘老識歐陽文忠公,嚐乘間以文字問之,雲(yun) :無它術,唯勤讀書(shu) 而多為(wei) 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懶讀書(shu) ,每一篇出,即求過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見之。”

 

又想起曾文正公家書(shu) 所言——“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餘(yu) 早年於(yu) 作字一道,亦嚐苦思力索,終無所成。近日朝朝摹寫(xie) ,久不間斷,遂覺月異而歲不同。可見年無分老少,事無分難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種樹養(yang) 畜,日見其大而不覺耳。”

 

又雲(yun) ——“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不可求名太驟,求效太捷也。爾以後每日宜習(xi) 柳字百個(ge) ,單日以生紙臨(lin) 之,雙日以油紙摹之。臨(lin) 帖宜徐,摹帖宜疾。數月之後,手愈拙,字愈醜(chou) ,意興(xing) 愈低,所謂困也。因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guan) ,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不特習(xi) 字,凡事皆有極困極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我每天起床前會(hui) 看看公號,有感則必手寫(xie) ,自然而然,也不覺得這是累事,不計入一天的正式工作,卻寫(xie) 了不少東(dong) 西。

 

主張笨功夫的同時,也主張年輕人應該訓練寫(xie) 應用文即實用性寫(xie) 作的能力和功夫。這個(ge) 才是人生務本之學,書(shu) 生安身立命,先從(cong) 實用學起做起。不要一開始就所學非分,工作都找不到,吃飯問題都解決(jue) 不了,卻習(xi) 慣搖曳文詞、嫵媚才情、吟風弄月,還抱怨自己懷才不遇。

 

在當今時代,要學習(xi) 傳(chuan) 統文化,我隻有一個(ge) 標準:學不必博,要之有用。行有餘(yu) 力,方以學文。

 

學習(xi) 如釀酒,先汲水種米,再用水米釀酒,酒香由水米氣候等等機緣組合而成,或芬芳甘冽、或苦澀寡淡,必有所由,終究是糧食酒。不能舍水米而求無由之酒香,其所得者,必傷(shang) 身害體(ti) 。

 

許多人歡呼AI時代來了,我對此平靜待之,並固執地認為(wei) ,無論AI

 

多麽(me) 智能,它終究代替不了人的閱讀和思考,更不能表達個(ge) 性,越是AI發達,越看誰的本當功夫深厚。因為(wei) 在先進的AI不可能被白癡操縱。

 

2023年11月19日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