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穀書(shu) 院:塞外地區人文之淵藪
作者:吳耀明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十月十二日丙戌
耶穌2023年11月24日
宣化是一座地處華北平原和內(nei) 蒙古高原過渡地帶的塞外名城,距北京西北160公裏,戰略位置非常重要,被譽為(wei) “京西第一府”。宣化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雖處邊防重地,但仍不乏有識之士興(xing) 辦書(shu) 院、培養(yang) 人才,元有景賢書(shu) 院,明有上穀書(shu) 院,清有柳川書(shu) 院,人稱“由明迄清,武備漸疏,文人蔚起,設學儲(chu) 才,科第之蹊徑也”,逐漸發展為(wei) 塞外文化教育中心,對本地和周邊地區文教發展產(chan) 生了廣泛影響。
(一)
上穀書(shu) 院創辦於(yu) 明嘉靖七年(1528年),創辦人是時任宣府巡撫劉源清、宣大巡按禦史李宗樞,辦學地址原為(wei) 明武宗在宣府用以享樂(le) 的行宮安樂(le) 堂。明世宗即位後將行宮地基及建築材料折價(jia) 出售,由買(mai) 者自行改建,但留下了行宮西側(ce) 的安樂(le) 堂,為(wei) 避免此處被權貴霸占,劉源清、李宗樞聯名上疏將其改建為(wei) 上穀書(shu) 院,用以培養(yang) 人才。朝廷批準後,九月施工,十月即完成改建工作。戶部侍郎張璉在《上穀書(shu) 院記》記載道:“建坊書(shu) 院,中堂兩(liang) 序,前後翼分,外塾二區,東(dong) 西恤聽。且將營隙地之殖以屬都養(yang) 之供。恢宏規度,次第舉(ju) 行。”展示了書(shu) 院由中堂、兩(liang) 翼廂房、東(dong) 西大廳等組成,分為(wei) 前後兩(liang) 區的建築格局,門外還有“上穀書(shu) 院”的牌坊,並將官府掌握的空閑土地作為(wei) 學田供給書(shu) 院費用。
嘉靖十年(1531年),張祿出任宣大巡按禦史,他召集當地士子來上穀書(shu) 院進行考試,錄取了20名優(you) 秀者予以重點培養(yang) ,分為(wei) 四館,聘請宣府鎮內(nei) 外的官員、賢達、碩儒講學。張祿也給士子們(men) 親(qin) 自授課,為(wei) 書(shu) 院製度製定完善和學風規範做了不少工作。當年秋鄉(xiang) 試,有3名生員中舉(ju) ,張祿認為(wei) 辦學“可謂有成效矣”。其後曆任的巡撫、巡按也都特別重視上穀書(shu) 院:萬(wan) 曆二年(1574年),陳文燧出任宣大巡按禦史,為(wei) 上穀書(shu) 院購買(mai) 了數千卷圖書(shu) ,留下了《上穀書(shu) 院貯籍記》;萬(wan) 曆二十四年(1596年),宣府巡撫王象乾聘請文學家、詩人張壽朋來書(shu) 院課士。上穀書(shu) 院作為(wei) 官辦書(shu) 院,教及生員,也會(hui) 潛移默化影響其家人,使宣府這樣原來一個(ge) 地處邊塞、重武輕文的地方,開始越來越重視文教,為(wei) 塞外地區的社會(hui) 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
(二)
上穀書(shu) 院從(cong) 明嘉靖七年(1528年)創建到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為(wei) 義(yi) 學,共存續了約195年時間。辦學期間書(shu) 院匯集了李錄、顧存仁、張壽朋等名師,培養(yang) 了浙江布政使、因抗倭殉國的李綸,理學名臣、有“清初直臣之冠”之譽的魏象樞等卓有成就的學子,成為(wei) 明中晚期及清初塞外地區人文之淵藪。
李錄,字貢卿,山東(dong) 臨(lin) 邑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進士,頗有文才,善書(shu) 法。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禮議事件,伏闕痛哭,與(yu) 楊慎等三百人並係詔獄,受到杖責、貶官外放。嘉靖九年(1530年)以戶部郎中督餉宣府,亦在上穀書(shu) 院為(wei) 師,作《上穀書(shu) 院題名記》,詳細記錄了上穀書(shu) 院初創時的情景。
顧存仁,字伯剛,號懷東(dong) ,別號東(dong) 白,南直隸蘇州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進士。曆任浙江餘(yu) 姚知縣、禮科給事中等。嘉靖十七年(1538年),顧存仁上疏請求赦免楊慎、馬錄、馮(feng) 恩、呂經等,嚴(yan) 懲吳璋、葉凝秀等,忤旨廷杖,被貶謫塞外三十年,其間在上穀書(shu) 院讀書(shu) 講學,與(yu) 同樣因諫疏革職回鄉(xiang) 的工部郎中嶽倫(lun) 相處甚洽,留下了《上穀書(shu) 院同嶽雲(yun) 石大夫論詩詩小序》以及《六哀》《五幸》《四欲》《五憶》等詩文傳(chuan) 世。隆慶元年(1567年),顧存仁被召為(wei) 南京通政司參議,後升任太仆寺卿,曾聘歸有光修《太仆寺誌》,書(shu) 成棄官乞歸。回鄉(xiang) 後為(wei) 了“係師承,勸風俗”,顧存仁捐田一百畝(mu) 創辦了介石書(shu) 院,教以忠孝大義(yi) ,好談性命之學,並與(yu) 羅洪先、唐順之等心學人物交往頗多。
張壽朋,字衝(chong) 龢,號西江,又號魯叟,江西南城人,萬(wan) 曆十一年(1583年)進士。先任刑部主事,“為(wei) 人高致,瀟灑出塵,不為(wei) 世網拘迫”,因不習(xi) 官場風氣、屢遭貶謫,曆任泰安州同知、廬州府通判、萬(wan) 全都司副斷事。萬(wan) 曆二十四年(1596年)應巡撫王象乾之請來上穀書(shu) 院課士,其人工詩詞,名重一時,人稱“詩文超妙,縱筆而往,隨紙長短為(wei) 盡,而尤濡首於(yu) 製藝”,為(wei) 宣府士人所推崇。
(三)
上穀書(shu) 院創立後成為(wei) 童生院試以及宣大武舉(ju) 鄉(xiang) 試的場所,直至清雍正元年(1723年),上諭令書(shu) 院改為(wei) 義(yi) 學,“延師授徒,以廣文教”,上穀書(shu) 院遂改為(wei) 義(yi) 學,後成為(wei) 學院行署(校士館),被當地人稱作“貢院”。在清末廢科舉(ju) 、辦學堂的大潮下,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在上穀書(shu) 院舊址上成立了府立初級師範學堂、縣立初級師範學堂、府立藝徒學堂等多所新式學堂,給塞外地區的文教事業(ye) 發展帶來了新氣象。1917年,在此成立了口北道立乙種工業(ye) 學校,藝徒學堂和中等農(nong) 業(ye) 學堂(1908年成立)並入,1929年改為(wei) 察哈爾省第二職業(ye) 學校,1937年日軍(jun) 侵占宣化後,停止辦學。抗戰勝利後,私立恒毅中學(成立於(yu) 1935年)在此複校,1952年更名為(wei) 察哈爾省宣化市初級中學校,經過70多年的發展成為(wei) 今天的張家口市宣化第二中學。
2020年7月6日,“上穀書(shu) 院”牌坊揭牌儀(yi) 式在宣化二中舉(ju) 行,古雅莊重的牌坊矗立在校園中,上麵刻著“上穀書(shu) 院”四個(ge) 大字和一副對聯“承宣德弘毅至善至遠,啟景賢尚恒思齊思仁”,兩(liang) 側(ce) 還撰有“孝悌忠信、禮義(yi) 廉恥”八德,“景賢明德尚恒弘毅”的精神已經融入學校每個(ge) 角落,助力廣大師生更好地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