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劉續兵:回歸經典 以時代精神激活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3-11-25 10:23:30
標簽:

劉續兵:回歸經典 以時代精神激活傳(chuan) 統文化的生命力

受訪者:劉續兵

采訪者:中國孔子網

來源:“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微信公眾(zhong) 號

 

編者按:11月23日,《尼山叢(cong) 書(shu) ·國學經典音注》新書(shu) 發布會(hui) 暨“新時代國學經典傳(chuan) 承普及”研討會(hui) 在山東(dong) 曲阜孔子研究院召開,為(wei) 向社會(hui) 各界更好地宣傳(chuan) 和推介這套叢(cong) 書(shu) ,中國孔子網對孔子研究院副院長、叢(cong) 書(shu) 總主編劉續兵和編纂團隊進行了專(zhuan) 訪,深度解讀該套叢(cong) 書(shu) 的學術價(jia) 值及當代意義(yi) 。

 

 

 

01

 

中國孔子網:作為(wei) 《尼山叢(cong) 書(shu) ·國學經典音注》的總主編,請您介紹下這套叢(cong) 書(shu) 出版的有關(guan) 背景?

 

劉續兵:2013年11月2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孔子研究院,主持召開專(zhuan) 家學者座談會(hui) ,發表了被學術界稱為(wei) “曲阜講話”的重要講話,發出了大力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信息。總書(shu) 記在講話中重申“四個(ge) 講清楚”要求——“創造性轉化”的前提是“繼承”,隻有講清楚以儒學為(wei) 代表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這個(ge) 根脈,講清楚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在“不忘本來”的基礎上,才能以時代精神激活傳(chuan) 統文化的生命力,推動“麵向未來”的“創新性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由於(yu) 曆史的原因,近代以來,中國人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經曆了一波三折的過程,國學經典一度從(cong) 教材中被刪除,幾代人都對傳(chuan) 統思想有了不小的“隔膜”,誤解、曲解更是比比皆是。要改變這種局麵,重樹文化自信,除了從(cong) 學術理論層麵上深入正本清源、加強研究闡釋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廣大民眾(zhong) 、特別是青少年一代回歸經典,以經典凝練出的文化精髓涵養(yang) 其精神世界,這是賡續中華文脈、傳(chuan) 承中華文明的守正之基、治本之策。因此,加大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播普及力度,編寫(xie) 廣大讀者看得懂、能入心的“國學經典音注”係列讀本就顯得尤為(wei) 必要。

 

02

 

中國孔子網:叢(cong) 書(shu) 選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道德經》六部經典進行正音釋讀,請問為(wei) 什麽(me) 選擇這六部經典?對六部經典的研讀次序您有何建議,為(wei) 什麽(me) ?

 

劉續兵:《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是儒家基本經典,自從(cong) 朱子確立“四書(shu) ”的概念並為(wei) 其章句集注後,其地位越來越高,在社會(hui) 上的影響甚至超過了“五經”,曆代讀書(shu) 人無不奉為(wei) 修身之圭臬、學問之準則。《詩經》是“五經”中距離生活最近、也最具教化意義(yi) 的一部經典,朗朗上口,易於(yu) 誦讀。《道德經》則是最重要的道家典籍,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這六部經典,是中華文化最重要、也最具有基礎性意義(yi) 的典籍,也是具備了一定文化基礎的人們(men) 學習(xi) 國學經典最恰當的“切入口”。

 

朱子認為(wei) ,“四書(shu) ”之中《大學》最重要。學習(xi) “四書(shu) ”的次序應該是:“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也就是說,《大學》的“三綱八目”是修身治學的總綱,對於(yu) 確立人生格局具有重要意義(yi) ,所以讀經典要先讀《大學》。然後讀《論語》,學習(xi) 孔子仁、禮思想,培養(yang) 君子人格。然後讀《孟子》,學習(xi) “存心”“養(yang) 心”之道,培養(yang) 大丈夫氣概。最後讀《中庸》,理會(hui) 其中的微妙精誠、中道思想。按照朱子的說法,《中庸》最難懂,要在讀其他“三書(shu) ”之後才適合去學習(xi) 。這個(ge) 次序當然有其內(nei) 在理路;但在具體(ti) 學習(xi) 的過程中,也不必過於(yu) 糾結於(yu) 這個(ge) 次序,因為(wei) 很多道理是相通的,應該根據每個(ge) 人具體(ti) 的情況靈活處理。

 

《詩經》是精選出來的古代詩歌,字裏行間保存著先人們(men) 的真摯情感和價(jia) 值觀念。孔子曾教育他的孩子“不學詩,無以言”,表明《詩經》對於(yu) 人文素質培養(yang) 的重要意義(yi) 。《道德經》的智慧更是得到古今人們(men) 共同的推崇,將道家經典列入這套叢(cong) 書(shu) ,儒道互補,可見傳(chuan) 統文化的犖犖大端。

 

03

 

中國孔子網:這套叢(cong) 書(shu) 的編寫(xie) 思路是什麽(me) ?在編寫(xie) 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什麽(me) ,又是怎樣解決(jue) 的?

 

劉續兵:經過編寫(xie) 團隊的反複研討,我們(men) 以“經典中的經典、精華中的精華”為(wei) 原則,選取編注對象,確定依托底本,校勘業(ye) 已出版的相關(guan) 版本,結合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對上述經典進行重新注音、注釋,努力編寫(xie) 校勘精良、讀音標準、注釋準確的國學經典普及讀本。

 

其中,《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采用朱子的《四書(shu) 章句集注》為(wei) 底本;《詩經》以《十三經注疏》中的《毛詩正義(yi) 》為(wei) 底本,並參照“三家詩”對其中的個(ge) 別字詞進行了修訂;《道德經》采用王弼注本為(wei) 底本,也適當地以河上公本、馬王堆帛書(shu) 本、郭店竹簡本與(yu) 北大漢簡本等為(wei) 參校。

 

我們(men) 知道,中國有源遠流長的經典注疏傳(chuan) 統,前人的相關(guan) 研究可謂汗牛充棟,這既給後人留下了富貴的財富,也為(wei) 普及讀本的編寫(xie) 帶來了很大的難題——經典中的很多概念、文句以至於(yu) 一些具體(ti) 的字詞,都有多種解釋。比如《大學》和《中庸》,其流變情況非常複雜,對於(yu) 段落次序甚至主導思想,對於(yu) 很多字義(yi) ,例如“親(qin) ”到底是“日新”之“新”還是“親(qin) 近”之“親(qin) ”,學者們(men) 都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作為(wei) 一套麵向非專(zhuan) 業(ye) 群體(ti) 的普及讀物,應該如何處理這些問題,是很考驗研究團隊能力的。我們(men) 所用的辦法就是“選準底本,盯緊主流”,采用最受普遍認同、接受度最高的“說法”向公眾(zhong) 進行傳(chuan) 播,但也適當對其他有代表性觀點進行介紹,供讀者參考,以便留有思考的空間。

 

另外,作為(wei) 一套以“正音”為(wei) 重要目標的讀本,不可避免地會(hui) 麵對古今字音的演變問題。凡有分歧之處,根據文義(yi) ,汲取曆史上注疏經典的經驗做法,尤其是參考和借鑒朱子《四書(shu) 章句集注》正音讀、重釋義(yi) 的注解做法,將每個(ge) 字的讀音標注清楚,以便幫助理解字義(yi) 。對一字多音、不好確定的字詞,查找權威資料,結合現代讀音,反複推敲,以確定最佳讀音。為(wei) 使讀者更好地了解經典的原貌,在繁、簡字轉化時保留了部分常用的古漢語字詞,其中有些不常用的生僻字詞也依據底本予以保留,力求做到文本的準確無誤。

 

04

 

中國孔子網:社會(hui) 上有很多儒家經典注音釋讀的版本,比較而言,您認為(wei) 這套叢(cong) 書(shu) 有哪些創新?為(wei) 此,我們(men) 編寫(xie) 團隊做了哪些工作?

 

劉續兵:我們(men) 在編寫(xie) 過程中,參考了已出版的大量版本,既借鑒各家所長,也盡量避免已經出現的一些問題。主要在兩(liang) 個(ge) 方麵給予高度重視:

 

其一,確立“正本清源,深入淺出”的理念。做國學經典的普及工作,必須立足於(yu) 對經典文本的正確解讀,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難得的。要求既要具備一定的學術功底,又要擁有宏觀的曆史文化視野,才能在“同情的了解”中揭示其文化底色,闡釋其核心觀念。同時,還要結合社會(hui) 需求,注入時代精神,激活傳(chuan) 統文化的生命力,搭建起文獻典籍與(yu) 廣大民眾(zhong) 之間的橋梁。

 

其二,創新體(ti) 例,以“立體(ti) 式、係統性解讀”為(wei) 目標來展開編注工作。一是“導言”為(wei) 領,每部作品都以“導言”來提綱掣領,努力把握每部經典的要點,向讀者講清楚其框架、價(jia) 值和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二是“章旨”為(wei) 引,每部經典的“篇章”都通過“章旨”的形式進行引導解說,綜述篇旨大義(yi) ,注意闡明相關(guan) 章節在邏輯、義(yi) 理上的內(nei) 在聯係。讀者結合“章旨”閱讀正文,可見全書(shu) 結構的縱橫條理。三是“正文為(wei) 經、注釋為(wei) 緯”,對難字、難詞,有針對性地進行注解,力求精練、準確、易懂。四是“注音為(wei) 輔”,並專(zhuan) 門加入了誦讀功能,讀者掃描二維碼就可以聽到讀音標準的專(zhuan) 業(ye) 誦讀。在關(guan) 注古今讀音演變的基礎上,根據國家關(guan) 於(yu) 漢語拚音的有關(guan) 標準,兼顧因誦讀所需而造成的“轉音”問題。

 

05

 

中國孔子網:我們(men) 知道這套叢(cong) 書(shu) 麵向的主要受眾(zhong) 是青少年,您認為(wei) 青少年群體(ti) 應該如何學習(xi) 儒家經典,在日常生活中又如何做到轉化運用呢?

 

劉續兵:我覺得孔子的一句話,是專(zhuan) 門為(wei) 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而說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zhong) ,而親(qin) 仁,行有餘(yu) 力,則以學文。”

 

一是把讀經典與(yu) 課堂學習(xi) 結合起來。孩子們(men) 平常的學習(xi) 任務已經很重,不能為(wei) 學經典再增加更多的負擔,“行有餘(yu) 力,則以學文”,以輕鬆的心態來投入,用經典熏陶性情,並由此促進對文化課的理解,而不是因為(wei) 增加了“任務”帶來額外的壓力。

 

二是把讀經典與(yu) 習(xi) 禮儀(yi) 結合起來。什麽(me) 是“入則孝,出則悌”?就是使經典中的“道理”與(yu) 生活中的“行為(wei) ”來對應,在“灑掃、應對、進退”的“民生日用”中,來理解經典中的價(jia) 值觀念、倫(lun) 理道德和自強自立的民族精神,來理解中國之所以為(wei) 中國、中國文化之所以為(wei) 中國文化、中國人之所以為(wei) 中國人。

 

三是培養(yang) “仁愛”和“敬畏”觀念。“愛”與(yu) “敬”,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中華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部分。通過對經典的“學”和生活中的“習(xi) ”,從(cong) 愛父母開始,愛老師,愛同學;逐步樹立責任意識,涵養(yang) 君子人格,確定自己的人生格局。

 

06

 

中國孔子網:您作為(we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孔子研究院並召開專(zhuan) 家學者座談會(hui) 的親(qin) 曆者,也是孔子研究院這十年發展的見證者。十年來,孔子研究院在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指示精神,推動文化“兩(liang) 創”落地方麵做了哪些工作?

 

劉續兵: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曲阜講話”中,重申了“四個(ge) 講清楚”要求,提出了文化“兩(liang) 創”方針,並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播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指出了明確方向。

 

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研究機構來說,“講清楚”,就是要搞好“中華文明內(nei) 涵研究”。十年來,孔子研究院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殷切囑托,組織科研人員奮力攻關(guan) ,發表學術論文近900篇,出版專(zhuan) 著100多部,立項課題150多項,獲得各級各類學術獎勵近50項,組織舉(ju) 辦學術活動250多場,取得了《曲阜儒家碑刻文獻集成》《世界孔子廟研究》《孔子文化獎學術精粹叢(cong) 書(shu) 》等一批代表性成果。

 

在“孔子文化傳(chuan) 播研究”方麵,我們(men) 建設了“孔子學院總部體(ti) 驗基地”,先後接待了130多個(ge) 國家的孔子學院師生、海外漢學家以及國內(nei) 各地幹部政德教育學員、專(zhuan) 家學者、國學愛好者等7萬(wan) 餘(yu) 人。推出了70餘(yu) 萬(wan) 字的《中華傳(chuan) 統八德詮解叢(cong) 書(shu) 》,分別闡釋“孝、悌、忠、信、禮、義(yi) 、廉、恥”的起源、含義(yi) 和本質,論述與(yu) 個(ge) 人修養(yang) 、社會(hui) 和諧及國家治理的關(guan) 係;隨後又在此基礎上編寫(xie) 出版《中華八德:黨(dang) 員幹部讀本》《中華八德:青少年讀本》等具有傳(chuan) 播普及意義(yi) 的係列文化讀本,入選“第五屆全國黨(dang) 員教育培訓教材展示交流活動獲獎教材”。重點推出由13名高層次人才13部著作組成的《尼山儒學文庫(第一輯)》,注重思想性、學術性、時代性、普及性的有機統一,既有宏觀的儒學元典研究,也有微觀的專(zhuan) 題思考,幫助讀者把握新時代儒學研究和建構的發展。

 

在“中外文化交流研究”方麵,孔子研究院“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研究基地”經評審被公布為(wei) 首批山東(dong) 省社科理論重點研究基地。孔子研究院特聘專(zhuan) 家、山東(dong) 省儒學大家安樂(le) 哲“翻譯中國”係列成果,包括《儒家角色倫(lun) 理:21世紀道德視野》《品味中國文化獨特性:論安樂(le) 哲的研究方法、儒學論題和儒家角色》《安樂(le) 哲比較儒學哲學關(guan) 鍵詞》《“生生”的中國哲學:安樂(le) 哲學術思想選集》《儒家角色倫(lun) 理學:一套特色倫(lun) 理學詞匯》等多部著作,把對“人”的哲學思考擴展到全人類和全球化的境遇當中去,為(wei) 中西哲學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提供重要思想文化資源。推出了“中華文化走出去”係列成果,包括《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韓文版、吉爾吉斯語版;《儒學精神與(yu) 中國夢》英文版;《孔子這樣說》德文版、韓文版;《圖說孔子》英文版、日文版、韓文版和蒙文版,在台灣地區出版中文繁體(ti) 版。

 

我們(men) 還投入大量精力開展學術交流和普及推廣工作。連續多年舉(ju) 辦“世界儒學大會(hui) ”;設立並推選我國儒學研究領域最高獎“孔子文化獎”;舉(ju) 辦已有3萬(wan) 餘(yu) 名線下受眾(zhong) 的國學普及講座“春秋講壇”,先後出版了兩(liang) 部《春秋講壇學術演講錄》。

 

文化“兩(liang) 創”這十年,有幸“預其流”“入其流”,趕上了文化複興(xing) 、民族複興(xing) 的新時代。這不僅(jin) 僅(jin) 是孔子研究院的幸運,更是我們(men) 這一代人的幸運。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