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榛 王雨】漢字“美”源流綜考與中國美學基本體係辨略

欄目:學術研究
發布時間:2023-11-22 00:01:54
標簽:
林桂榛

作者簡介:林桂榛,贛南興(xing) 國籍客家人,曾就學於(yu) 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yu) 杭州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問學中國經史與(yu) 漢前諸子,致思禮樂(le) (楽)刑(井刂)政與(yu) 東(dong) 亞(ya) 文明,並自名其論爲「自由仁敩與(yu) 民邦政治」。

漢字“美”源流綜考與(yu) 中國美學基本體(ti) 係辨略

作者:林桂榛 王雨

來源:作者賜稿

            原載於(yu) 初稿於(yu) 2010年,後屢經修改補充,感謝《臨(lin) 沂大學學報》全文刊載

 

【摘要】“美”是美學的第一範疇,漢字“美”從(cong) 羊從(cong) 人,是人飾羊首之狀,“美”字“大”部係摹寫(xie) 人形,“美”非表羊兒(er) 肥大。“美”字的源起表明古人的美觀念起源於(yu) 視覺形象及視覺心情,並非是起源從(cong) “大羊”或“羊大”的味覺義(yi) 。“美”字初指人形象好而令感官喜悅,但今作價(jia) 值概念早已超越對視聽價(jia) 值的指稱,佳好者尤感官感覺好者皆可語稱為(wei) “美”。美學的基本內(nei) 容或基本體(ti) 係主要在美的概念(語文)、美感機製(心理)、美治機製(工藝)、美的學說(史論)四方麵,一切美學研究大體(ti) 實不外這四者。中國的美學一要了解、吸收西方美學成就,二要正本清源、返本開新地建立使用中國語文的美學。

 

【關(guan) 鍵詞】美;羊;美感;美物;體(ti) 係;美感機製;美製機製

 

【出處】《臨(lin) 沂大學學報》2023年第6期,古字不顯則閱原件

 

一、“美”字源流綜考

 

“美”是美學的第一範疇,是美問題的第一範疇。對美學的理解、闡述脫離不了對“美”範疇或概念的認識、界定[1];對“美”範疇或概念的探知、厘定,有利於(yu) 洞察、衡量“美”本質、美學本質等問題以及提升對美學一般對象及基本體(ti) 係的判析、創見。

 

(一)美字的形義(yi)

 

“美”小篆作“”[2],有四種探原頗可觀:甲說為(wei) 大羊(大指體(ti) 大),乙說為(wei) 女人,丙說為(wei) 飾羽之人,丁說為(wei) 飾羊首或羊角之人(大指人);甲說如許慎,乙說如馬敘倫(lun) ,丙說如王獻唐、康殷,丁說如於(yu) 省吾、李孝定[3]。甲說最流行,《說文解字》釋為(wei) “甘也,從(cong) 羊從(cong) 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yu) 譱(善)同意”,徐鉉注曰“羊大則美,故從(cong) 大”,徐鍇曰“羊取大者也,羊美物也,故以為(wei) 摯,會(hui) 意”。馬敘倫(lun) 及清人孔廣居等指甲說羊大會(hui) 意而稱美為(wei) 附會(hui) 穿鑿,馬又認為(wei) “美”的“羊”部是“羋”之訛,羋表音,“從(cong) 大猶從(cong) 女也”,美轉注為(wei) 媺、媄等。然乙丙之說不能證明該“大”必指女人,或必指男人,亦不甚似人首飾羽,曰某是某轉注而以聲訓溯義(yi) 亦常不可靠。

 

蕭兵1980年代初提出“最初是‘羊人為(wei) 美’,後來演變為(wei) ‘羊大則美’”,謂“美”從(cong) “羊人”而來,指以羊形或羊頭為(wei) 冠飾的祭司、酋長等“大人”,“‘大’是正麵而立的人”[4]①。此說流傳(chuan) 頗廣,李澤厚、劉綱紀1984年《中國美學史》即稱許蕭說[5]。然“美”實與(yu) 羊大無關(guan) ,且“羊人為(wei) 美”另有他出,如於(yu) 省吾1963年《釋羌、笱、敬、美》曰“美”從(cong) 大從(cong) 四角,“‘大’象人之正立形”[6],李孝定1965年《甲骨文字集釋》提出“美”從(cong) “羊人”:“契文羊大二字相連,疑象人飾羊首之形,與(yu) 羌同意。……又作‘’,上不從(cong) 羊,似象人首插羽為(wei) 飾,故有美義(yi) ,以形近羊,故訛從(cong) 羊耳,姑存此說待考。”[7]

 

商承祚釋“羊”字雲(yun) :“或繪羊頭,或自後視,或由側(ce) 觀,或牽之以索,然一望即知其為(wei) 羊也。”[8]然“美”字的“羊”部究竟是起源於(yu) 摹寫(xie) “大”(人)上的羊首還是禽羽呢?何琳儀(yi) 說“美”字“其上戴羽毛飾物,引申為(wei) 美麗(li) 之義(yi) ”,又說“,甲骨文作(合集二八三三),像人戴羽毛飾物之形”,“(美)、)僅(jin) 正麵側(ce) 麵之別,實乃一字之變”[9]。楊華1997年從(cong) 王獻唐之說,認為(wei) “羊”字“從(cong) 字形上看分明是一個(ge) 頭插羽狀飾物的正麵人形……在青銅器的刻銘中,也可以看到這種頭戴羽飾的舞蹈者形象,如《美爵》(按:即“”字,另中山王壺作“”,見《金文編》)”[10],而祁聿民1991年則專(zhuan) 門論定“美”字之“羊”部為(wei) 羊頭而非羽毛裝飾狀[11],高華平2004年又力證戰國楚簡中今隸定為(wei) “媺”中間之符(,即半個(ge) “美”)其造形非人頭飾羽之象,乃側(ce) 麵所視人飾羊頭羊角之象[12]②。裘錫圭《文字學概要》曰:“古文字裏有字,‘’字左旁是由它變來的。”[13]《說文解字》曰“,妙也”、“媄,色好也”,從(cong) “”的媺、嬍即媄,媄由“美”衍,專(zhuan) 指人形色好。“美/”實皆與(yu) 以羊首為(wei) 飾有關(guan) 。

 

牛羊以雙角顯,“”字其角上曲,“”字其角下曲,乃寫(xie) 實造字。故1978年嚴(yan) 一萍《柏根氏舊藏甲骨文字考釋》引明義(yi) 士曰:“‘’象羊頭部正視形,與(yu) 牛字同,其角為(wei) 牛羊之特征,故古人造字即以其頭象之。吾人苟於(yu) ‘’字外作輪括,則羊頭頗顯。”[14]許慎引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舉(ju) ”並釋“羊”為(wei) “從(cong) ,象頭角足尾之形”,《韻會(hui) 》引作“從(cong) ,象頭角,下象足尾之形”,徐鉉曰“從(cong) ,象四足尾之形”。

 

《說文解字》還曰:“牛,大牲也……象角頭三、封㞑之形。”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曰:“角頭三者,謂上三岐者象兩(liang) 角與(yu) 頭爲三也。牛角與(yu) 頭而三。馬足與(yu) 尾而五。封者,謂中畫象封也。封者,肩甲墳起之處。字亦作犎。尾者,謂直畫下垂像也。羊豕馬象皆像其四足。牛略之者,可思而得也。語求切。古音讀如疑。”

 

然古字中“羊”及“美”、“”上部不似摹羊的頭尾與(yu) 四肢,而僅(jin) 是摹有角之羊頭而已,明氏、高氏之說為(wei) 是。如“”,其“羊”之“丫”符指頭的主幹與(yu) 角端,三筆“—”符則是先從(cong) 羊的雙角並聯衍得上一筆(如“→牛”),又從(cong) 羊頭的嘴臉及眼耳等衍得下兩(liang) 筆。至於(yu) 若幹似冠四羽或四角的“美”字或為(wei) 摹寫(xie) 羊頭雙角雙耳,係冠羊首的一種變體(ti) 寫(xie) 法;然亦難絕對排除“美”含飾羽狀[15],但商周徽案裏人首飾羽之象與(yu) “美”字頗有差異[16]。

 

“美”字最初非表體(ti) 大之羊,非本於(yu) 羊大而得滋味美或形象美,非本為(wei) 肥大、甘腴兩(liang) 義(yi) ,有學者認為(wei) 中國人美意識起源於(yu) 味覺,實謬極[17]③;無論“美”字起源從(cong) 羽或從(cong) 羊之人狀,“美”的確“取義(yi) 於(yu) 美好的裝飾”(於(yu) 省吾《釋羌、笱、敬、美》),後來“引申之凡好皆謂之美”(段玉裁注《說文解字》),即“美”概念實是由單稱視覺感官感覺好延伸到統稱感官感覺好而已,並後來再作其他泛化。“美”字下部的“大”符無疑是正麵所視之人,張開雙腿及雙臂狀,造形富有動感;上部的“羊”則是有角之羊首狀,或略可能是插羽之狀。“美”從(cong) 羊從(cong) 大非會(hui) 意,而實是象形,表示人飾以羊首等裝飾物,這種形象或行為(wei) 可能在發生在某社會(hui) 情境並表達某思想感情(格羅塞《藝術的起源》第五六章單獨研究了原始民族的人體(ti) 裝飾、器具裝潢問題,值得參考)[18]。至於(yu) 這種人或這種感情最初跟巫覡或祭祀神靈等是否有關(guan) ,此自可通過人類學、曆史學以詳論,儺(nuo) 文化學者已密切注意到披戴獸(shou) 禽頭部與(yu) 皮毛以模仿獸(shou) 禽形態或活動是狩獵的需要並同時也具有原始法術、原始儀(yi) 式的意義(yi) [19]④。飾羊首羊角作法術跳巫舞為(wei) 美,遠古人的最精湛的美之形式觀念與(yu) 深度感情大概正在此,並非在今人式的世俗美色、美味義(yi) 。

 

(二)美感與(yu) 美物

 

探索“美”字的原始形義(yi) ,可得一些重要啟示:(1)漢字“美”來源於(yu) 摹寫(xie) 人視覺感知的良好形象(如《孟子》曰“目之於(yu) 色也有同美焉”);(2)遠古人“美”這一語言概念來源於(yu) 視覺形象這一向度,此亦奠定了“美”指形式好、感覺好這一語言要義(yi) ,其他語義(yi) 皆從(cong) 形式好、感覺好而出、而衍;(3)遠古人“美”的深層情感觀念首先是圍繞獻祭神靈這一向度;(4)“美”由圍繞神演變為(wei) 圍繞人是一個(ge) 漫長的過程,但“美”的情感觀念指向心靈超越這一向度如崇高、莊嚴(yan) 等並未消失(《孟子》曰“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其在現今的美觀事物或審美情感裏依然存在。

 

康德、席勒等在西方宗教背景下重視研究“優(you) 美”之外的“崇高”,正印證了後兩(liang) 點啟示與(yu) “美”字的天然相關(guan) 性。至於(yu) 前兩(liang) 點啟示,則生動地印證了“美”概念與(yu) 感官尤視覺感官的天然相關(guan) 性,其形式美義(yi) 可謂與(yu) 生俱來。柏拉圖《大希庇亞(ya) 篇》談及“美是視覺聽覺的快樂(le) ”[20],亞(ya) 裏士多德《論題篇》談及“美是悅目悅耳的東(dong) 西”[21],柏、亞(ya) 雖不滿意於(yu) 這類哲學定義(yi) ,但它道出了“美”的主要指義(yi) 及作為(wei) 價(jia) 值、關(guan) 係範疇的“美”跟人的情感判斷相關(guan) 。漢字“美”雖起源於(yu) 視覺的形色美向度,但中國的美思想亦未排斥聽覺美感,故《論語·八佾》中孔子說歌奏舞綜合的韶樂(le) 、武樂(le) “盡美矣”但武樂(le) “未盡善”,這就區分使用“美”、“善”兩(liang) 概念。以“美哉”相稱的用法見《左傳(chuan) 》稱樂(le) 舞、稱房屋,《國語》稱相貌,《晏子春秋》稱水,《吳越春秋》稱劍,《後漢書(shu) 》稱名聲等,此皆指形式美之類。

 

“美”字初指人形象好而令感官喜悅(今“美術”概念專(zhuan) 指形色藝術、視覺藝術正是源於(yu) “美”字本指視覺形象的佳好),但今作價(jia) 值概念早已超越對視聽價(jia) 值的指稱,佳好尤感官感覺好皆可稱“美”,此倒接近希臘哲學的“美”概念。人類許多語文的“美”概念都源自形色好之義(yi) ,拉丁文bellus及英文beauty等來自人形色漂亮義(yi) (尤指婦女與(yu) 小孩),後也衍有good、well諸義(yi) (同漢語“美”一樣泛化)。至於(yu) aesthetic(美的)、aesthetics(美學)本自to perceive、to feel義(yi) ,指情感、感受,希臘文詞源裏亦此義(yi) [22]。所以美學可謂情學,漢語譯美學為(wei) “情學”或亦更佳。狹義(yi) 的美如康德、歌德等所說是超功利的,它是一種無對象耗費式的“欣賞”,故美學多把視聽性的情感及情感對象作為(wei) 研究對象。

 

情感對象一般可分為(wei) 自然物與(yu) 人工物,也可分為(wei) 人與(yu) 非人,即自然世界與(yu) 工藝世界、人體(ti) 世界與(yu) 他體(ti) 世界。在人的幹預下,自然與(yu) 工藝、人與(yu) 非人往往是融合的[23]⑤,此即馬克思說的“自然的人化”與(yu) “人化的自然”[24],人是關(guan) 係存在的“總和”[25]。張申府說美是價(jia) 值,美屬情感,“美不在人,亦不在物,而在人與(yu) 物湊攏成的關(guan) 係”[26],此類同古希臘亞(ya) 裏士多德說“處在最佳狀況的感覺,並有與(yu) 之相應的活動對象便是最大快樂(le) 的”,而此快樂(le) 須以“被感覺的東(dong) 西”、“能感覺的東(dong) 西”兩(liang) 者或“動作者”、“承受者”兩(liang) 者為(wei) 基礎,快樂(le) 感覺是由該兩(liang) 者結合才能產(chan) 生或出現的[27]。美或美的評價(jia) 的確是感受判斷,是價(jia) 值概念,是語言抽繹;美物則是美價(jia) 值的載體(ti) ,是美感的對象。

 

美非本體(ti) 式的獨立存在,非獨立的價(jia) 值實體(ti) ,這本應成為(wei) 思維常識[28]⑥,故柏拉圖式地追問“美是什麽(me) ”本為(wei) 虛妄,古希臘亦找不出實體(ti) 性的“美”定義(yi) ,隻得說“美是難的”[29]。今人當清楚“美”概念是指一種感覺還是指令人有該感覺的事物,有所分疏或判析,勿圖在美好感覺與(yu) 美好事物之上尋一超絕獨立的“美”,致落於(yu) 概念泥潭或思維陷阱裏不能自拔。

 

(三)善與(yu) 美有別

 

“善”字本寫(xie) 作“譱”,從(cong) “羊”從(cong) 二“言”,後簡化為(wei) “善”。“譱(善):吉也,從(cong) 誩從(cong) 羊,此與(yu) 義(yi) 美同意。”“誩:競言也,從(cong) 二言,凡誩之屬皆從(cong) 誩,讀若競。”“吉:善也,從(cong) 士口。”“祥:福也,從(cong) 示羊聲,一雲(yun) 善。”(俱見《說文解字》)——“羊+言”為(wei) 古譱[善]字,以言羊或羊言為(wei) 吉也(,即半個(ge) “美”),“言”符實為(wei) 說義(yi) 議義(yi) 。遠古人崇羊為(wei) 禮、以羊作法,求福也,決(jue) 義(yi) 也,故飾羊為(wei) 吉,亦言羊為(wei) 吉(所言為(wei) 羊事,求福決(jue) 義(yi) 之事等),所飾為(wei) 美,所言為(wei) 吉,此飾羊與(yu) 言羊多與(yu) 古人薩滿教式祭禮或巫法有關(guan) 。正如法本字“灋”之“廌”部即獨角神羊之獬豸,古書(shu) 所記堯舜時大理官即大法官皋陶以廌獸(shou) 決(jue) 疑難案亦是崇羊之跡。羊飾重在視覺形式,羊事重在倫(lun) 理吉福,故美在形式,善在倫(lun) 理,此方為(wei) 善美之字的真義(yi) 。

 

“佳:善也,從(cong) 人圭聲。”“嘉:美也,從(cong) 壴加聲。”“懿:專(zhuan) 久而美也,從(cong) 壹,從(cong) 恣省聲。”“好:美也,從(cong) 女子。”“良:善也,從(cong) 畗省,亡聲。”“美:甘也,從(cong) 羊從(cong) 大……美與(yu) 善同意。”“甘:美也,從(cong) 口含一,一道也。凡甘之屬皆從(cong) 甘。”“旨:美也,從(cong) 甘匕聲,凡旨之屬皆從(cong) 旨。”“甛:美也,從(cong) 甘從(cong) 舌,舌知甘者。”(俱見《說文解字》)——“善”是事務吉利而演為(wei) 佳好義(yi) ,“美”是形色悅目而演為(wei) 佳好義(yi) 。視感好仍是漢字美主流語義(yi) ,衍而泛指感官感覺好之判定,進而泛指一切良好之義(yi) ;孔子曰韶武藝術“盡美”卻未必“盡善”,此美即視聽感官感覺良好評價(jia) ,即聲色感覺佳好之義(yi) ,此善即吉義(yi) 否,倫(lun) 理意味也。《說文解字》以“吉”釋“善”字準確,以味覺釋“美”不當,味感甘美非“美”字本始含義(yi) ,且羊在古人神事與(yu) 禮俗中的地位與(yu) 作用被忽略(《論語》裏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從(cong) 美之羊非簡單的膳食肉料,一如從(cong) 家之豕非簡單的膳食肉料,事理甚明,不可不辨。

 

前文已述,“美”字最初非表體(ti) 大之羊,非本於(yu) 羊大而得滋味美或形象美,非本為(wei) 肥大、甘腴兩(liang) 義(yi) ;無論“美”字起源從(cong) 羽或從(cong) 羊之人狀,“美”的確“取義(yi) 於(yu) 美好的裝飾”(於(yu) 省吾《釋羌、笱、敬、美》),後來“引申之凡好皆謂之美”(段玉裁注《說文解字》)。“羊+大”為(wei) 古美字(美非大羊肥美故好吃好看義(yi) ),人以羊首(假羊首)為(wei) 飾也(羊字係摹寫(xie) 具角之羊首而得);以大羊、羊大說美,以舌羊、吃羊說善,此等皆是淺俗之見,以訛傳(chuan) 訛,謬種流傳(chuan) 。從(cong) 字源看,漢許慎《說文解字》以甘釋美是錯,以吉釋善為(wei) 對,且“灋”字《說文解字》謂係廌以角觸罪者去之以“平之如水”,此“灋”之氵部非水平、公平義(yi) (此義(yi) 已在“廌+去”部有之)乃水準、標準義(yi) 也,法為(wei) 正義(yi) 的標準是也,如古羅馬法學家謂“法律為(wei) 公平正義(yi) 的藝術”似的,律字從(cong) 聿即有劃記之標準義(yi) ,法律概念的古今義(yi) 都以標準義(yi) 為(wei) 第一要義(yi) 。

 

二、美學基本體(ti) 係辨略

 

在近代之前,東(dong) 西方雖然都有關(guan) 於(yu) “美”問題的思考及理論,有些論述甚至不乏精深及體(ti) 係性,但“美學”並不存在,“美學”完全是近代才出現的。若以“美學之父”德國學者鮑姆加登1750年創立“美學”概念並出版美學專(zhuan) 著起算,美學迄今有260年的曆史。

 

然而美學研究什麽(me) ,美學有哪些基本內(nei) 容,這在美學界似乎並非不是問題。就中國而言,近數十年來雖有美學研究的繁榮,但中國的美學是否自我成熟則值得討論。筆者以為(wei) 美學的基本內(nei) 容或基本體(ti) 係主要在美的概念(語文研究)、美感機製(心理研究)、美治機製(工藝研究)、美的學說(史論研究)四方麵,一切美學研究大體(ti) 實不外這四者。

 

(一)美的概念[語文研究]

 

列寧《哲學筆記》說概念是認識與(yu) 表達之“紐結”[30],《論語》中孔子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故無論何種語文形式的美學或美學研究,第一目標當是厘清或澄清涉及“美”的語言文字、語言概念。思想學說甚至情感觀念依賴語言概念,語言常對應文字,相關(guan) 語言文字的表義(yi) 內(nei) 涵厘析不清,則論美、論美學或似孟子所謂“枉尺而直尋”,此美學必混沌鴻濛而停留在一種“無何有之鄉(xiang) ”的非成熟狀態。

 

馬赫說科學要遵從(cong) “思維經濟原則”[31]⑦,考察美的概念確可提綱挈領、事半功倍地推進美學研究。研究“美的概念”非指隻研究“美”這個(ge) 概念,而是研究各種涉及美評價(jia) 或美感、美物、美藝的概念。譬如漢語表美感、情感的詞匯尤多,表明中國思想細膩而藝術化;再如風花雪月、晨鍾暮鼓、瀟湘雲(yun) 水、竹、石、塔等概念在曆史文化中所浸潤與(yu) 攜帶的審美意象或審美趣味,頗值研思。概念研究不僅(jin) 在學說史,更在觀念史,在審美觀念的風尚思潮及其變遷與(yu) 凝澱。

 

(二)美感機製[心理研究]

 

柳宗元曰“美不自美、因人而彰”[32],美學及美價(jia) 值、美評價(jia) 是圍繞人這一支點展開的。人與(yu) 其他動物或未必有莫大鴻溝,其他動物無美學說,但不能說無美思想,尤不能說無美情感,許多動物與(yu) 人一樣有美的感受、美的心理、美的需要。但無論一般動物或人的美問題,其真正的支點實是在心理感受、心理需要、心理現象等。所以,美學當詳實研究美的心理現象即美感機製,這符合鮑姆加登的“美學”語旨及“美學”概念的希臘文淵源aisthetikos語義(yi) (感觀的感受)。

 

譬如各參數下的人對各視聽參數的審美化反應及取舍,可具體(ti) 到山水、建築、園林、雕刻、家居、食品、服飾、容顏等客體(ti) 性參數,可具體(ti) 到性別、年齡、趣味、文化觀念、地域族群等主體(ti) 性參數,具體(ti) 考察主客體(ti) 間的刺激反應及主體(ti) 的心理取舍。就此而言,每一小領域都可單獨成就一門美學分支學問,譬如色彩心理、造型心理、聲響心理、自然景觀心理、建築園林心理、服飾化妝心理、家居環境心理等。“美”問題在物而言是裝飾問題,在人自身而言是情感、感受問題,美學在情問題上大有作為(wei) ,美學應在情問題、情生活上深入而微。

 

(三)美治機製[工藝研究]

 

這裏的“工藝”概念是廣義(yi) 的,一切技藝無論借助人體(ti) 或他物工具都屬工藝範疇。人的技藝往往講實效尺度也講美感尺度,或者說美感尺度就是效果指標中的一指標。試問何工藝可完全脫離美的尺度或美的需要?一切工藝都存在美問題,故可謂“工藝”即廣義(yi) 之“美術”(狹義(yi) 的“美術”指形色藝術、視覺藝術,指造形造色之工藝)。因而,工藝皆可納為(wei) 美學對象,包括各種工業(ye) 、農(nong) 業(ye) 、服務業(ye) 工藝甚至科研工藝,包括狹義(yi) 的“藝術”、“體(ti) 育”工藝等。宗白華1920年《美學與(yu) 藝術略談》說:“美學是研究‘美’的學問,藝術是創造‘美’的技能。”[33]朱光潛1980年《談美書(shu) 簡》則說:“‘藝術’(art)這個(ge) 詞在西文裏本義(yi) 是‘人為(wei) ’或‘人工造作’……藝術是人對自然的加工改造,是一種勞動生產(chan) ……勞動生產(chan) 是為(wei) 著適應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並且不斷地日益改善和提高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23]每一門工藝都有美價(jia) 值或美學意義(yi) ,都可以專(zhuan) 門進行研究並發展為(wei) 部門美學,當今各種形色設計業(ye) 務及相關(guan) 學問的隆起正是其折射。

 

中國美學界多把休閑性的音樂(le) 、舞蹈、繪畫、戲劇、電影等文娛藝術當作美學研究的主題,而少把生產(chan) 生活的諸領域當作美學的主題。但假如承認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主張的“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這一美治尺度論[34],那麽(me) 美學研究或美學工作就不應局限於(yu) “藝術”領域而忽視廣大生產(chan) 生活領域。大眾(zhong) 最貼近的或非文體(ti) 娛樂(le) 性的藝術美,而是生產(chan) 生活性的工藝美,故當深入研究廣義(yi) 的工藝美問題。工藝為(wei) “治美”之流水線,工藝機製滲透“美治”機製,大到建築工藝小到化妝工藝以及文體(ti) 表演工藝都有美的取舍問題,故具體(ti) 工藝美學應當成為(wei) 現代美學的顯學。

 

(四)美的曆史[史論研究]

 

《詩經·鶴鳴》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美生活或美工藝的曆史以及已有的美理論既是純粹求真的需要,也是求善、求美的需要,有利於(yu) 總結與(yu) 繼承已有的美成就,有利於(yu) 借鑒與(yu) 提升美見識,有利於(yu) 發展與(yu) 完善美工藝和美理論。中國美學界甚至當今西方美學界都有二弊:一是“藝術”研究之繁榮過於(yu) “工藝”研究之繁榮(過於(yu) 集中在傳(chuan) 統藝術領域),二是史論研究之繁榮過於(yu) 具體(ti) 美感機製、美治機製研究之繁榮(史的研究多於(yu) 工藝與(yu) 情感研究)。美學與(yu) 生活有所剝離,這實是可喜而可憂的。

 

總體(ti) 說來,美的概念、美感機製、美治機製這三大研究板塊正好對應了西方美學自希臘源頭以來的三個(ge) 發展階段——古典時代的本質論美學、近代的情感論美學、現代的工藝論美學,其中工藝論美學目前多停留在藝術美學上。本質論美學的開啟標誌著美問題的萌芽與(yu) 美學萌芽[35],標誌著西方學術童年時代的思維水平[36];情感論美學的興(xing) 起標誌著經驗主義(yi) 思維的興(xing) 盛,標誌著對美感機製的洞察與(yu) 對文化觀念的傾(qing) 注;而工藝論美學的發展,則標誌著公民生活的繁榮及工藝繁榮,標誌著“美即生活、生活即美”的全麵自覺。

 

美學完全是舶來品,作為(wei) 專(zhuan) 門的學科傳(chuan) 入中國迄今不過約百年[37]⑧,但美的生活與(yu) 美的思想在東(dong) 方漢語世界源遠流長。中國的美學一要了解、吸收西方美學成就,二要正本清源、返本開新地建立使用中國語文的美學,讓美學在中國思想長河裏飲泉,讓美學在中國學脈裏紮根,並讓中國美學在全球化中的中國生活裏繁榮自立。

 

[注釋]
 
①另參:蕭兵:《〈楚辭〉審美觀瑣記》,《美學》第3輯,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蕭兵:《美·美人·美神》,《美的研究與欣賞》第1輯,重慶出版社,1982年。
②另參:高華平:《中國先秦時期的美、醜概念及其關係——兼論出土文獻中“美”、“好”二字的幾個特殊形體》,《哲學研究》2010年第11期。
③朱光潛1980年版《談美書簡》說:“藝術和美是怎樣起源的呢……藝術美和美也最先起源於食色。漢文‘美’字就起於羊羹的味道,中外文都把‘趣味’來指‘審美力’。”(《朱光潛全集》第5卷第247頁,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李澤厚等1984年版《中國美學史》第一卷與笠原仲二1987年中文版《古代中國人的美意識》即認為漢字“美”跟味覺有關,笠原仲二甚至認為中國人的美意識、美觀念起源於味覺之甘,各見其書第80、1-16頁。李澤厚三聯書店1989年版《美學四講》亦講“美”字初義跟味覺相關,李澤厚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美學三書》中則更加肯定“美”字源起與味覺的關係,分別見其書第49-51、469-470頁。高華平雖然在《美義溯源》一文詳證了“”字即“美”且“”係“一個人冠戴羊形或羊頭裝飾的側身形象”,但他同樣著文認為“‘美’字的本義仍為羊肉味道的鮮美”,認為“‘美’字由專指羊肉的味美,引申至‘凡好皆曰美’”,見高華平《中國先秦時期的美、醜概念及其關係》一文,載《哲學研究》2010年第11期。劉悅笛《生活美學與藝術經驗》一書對羊大則美、羊人為美及下所提陳良運《美的考索》認為美起源於兩性交媾三說不置對錯判定,但他也明確認為“‘美’的淵源就在於遠古時代以羊的肥大、味美為‘美’……‘美’的第一層級的語用涵義(感官層級的美)大抵肇源於此。”(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6頁)。
趙國華說“美”字的“羊”部表生殖崇拜,此說為王政《美的本義:羊生殖崇拜》一文所複述與認同,分別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生殖崇拜文化論》第251-252頁、《文史哲》1996年第2期第38頁。與趙、王見解類似的是陳良運及其弟子許龍等。陳良運2005年版《美的考索》第一章《“美”起源於“味覺”辨正》(又載《文藝研究》2002年第4期)為了說明“美始於性”就將“美”字“羊”部解作女人,“大”部解作男人,說“美”表上女下男、上柔下剛之交媾,此實類似於弢1999年版《中國古鍾史話》第7-12頁釋“鐘”為“中”又以“丨”插“口”釋“中”為男女交媾一樣屬幻想型之荒誕。
說“美”字始於性是不成立的,此尤缺乏文字學根據或文字學素養;說美不美的觀念始於性,則與社會曆史及生命的心理規律皆不合,無交媾亦同樣有美觀念才是曆史事實與生命真相。文獻中或生活中美觀念常跟交媾或女性有關並不能證明“美”字起源於摹寫交媾或女性,也不能證明美觀念就是最初起源於交媾或女性;“美”字的創製是起源於摹寫人體裝飾,起源於指稱、指代視覺好感,女性或交媾隻是視覺美現象的一種而已。
張道一《造物的綜合之美》、《中國審美的意蘊》兩文認為“美”字跟古人以羊肥大或量多作為財富有關,即認為“美”跟財富觀念有關,是為“羊大為美”,兩文分別見江蘇美術出版社1996年版《藝術學研究》第二集第2頁、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張道一選集》第76-77頁。然該說亦屬猜想而已,根本無證據證明“美”跟財富觀念有關(“家”字亦非以“豕”作財富而以“豕”作犧牲或供品,“家”源於祭祖,衍為指血緣型社會結構)。“美”觀念其實跟財富觀念無任何生成關係,財富意義上的美好與“美”字本義及今義全然無關。“美”完全是起源於視覺形象及視感評價而已,與其他無關。
另外,以男女交媾解釋“中”字是荒謬的,“中”非前述於弢《中國古鍾史話》所謂摹寫男根插入女陰之狀,而且“鍾(鐘)”字、古人用鍾實皆和男女交媾無關。“中”字一般解釋為摹寫“建旗立中”,然實際上“中”字的初形初義,尤其《論語》“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之“中”等,並非後儒所謂“中庸”或“無過不及之名”之“中”,實本是“觀日測影”之標杆即表槷而已。甲骨文、金文“中”之“〇”或“口”部都表示太陽,而“∣”符表示立杆,立杆“∣”上的上下端同一方向皆有的旒蘇、旒綏模樣之畫痕實皆指太陽照射在立杆上所產生光影效果,此正如從“彡”之“影”字,見林桂榛《〈論語〉〈孟子〉天文學知識與漢注等之謬》一文詳述(《中原文化研究》2020年第6期)及林桂榛《揭開清華簡〈保訓〉四“中”字及篇旨之謎》(古學堂林桂榛微信公眾號,2020年5月21日發布)。
④另參:唐紅麗:《中國儺:戴著麵具從遠古走到今天》,《中國社會科學報》第242期,2011年11月29日,第6版。
⑤朱光潛說:“‘藝術’(art)這個詞在西文裏本義是‘人為’或‘人工造作’。藝術與‘自然’(現實世界)是對立的,藝術的對象就是自然。就認識觀點說,藝術是自然在人的頭腦裏的‘反映’,是一種意識形態;就實踐觀點說,藝術是人對自然的加工改造,是一種勞動生產,所以藝術有‘第二自然’之稱,自然也有‘人性’的意思,並不全是外在於人的,也包括人自己和他的內心生活。”(《朱光潛全集》第五卷第301頁,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
⑥另參:葉朗:《中國傳統美學對現代美學的幾點啟示》,《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⑦另參:馬赫:《力學的發展》,載《現代西方哲學論著選輯》上冊,商務印書館,1993年,第35-48頁。
⑧另參:黃興濤:《明末清初傳教士對西方美學觀念的早期傳播》,《文史知識》2008年第2期。
 
[參考文獻]
 
[1]馬正平.近百年來“美”字本義研究透視[J],哲學動態,2009(12).
[2]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第2冊)[Z],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1029.
[3]李圃.古文字詁林(第4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83-185.
[4]蕭兵.從羊人為美到羊大則美[J],北方論叢,1980(2).
[5]李澤厚,劉剛紀.中國美學史(第1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80.
[6]於省吾.釋羌、笱、敬、美[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63(1).
[7]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M],台北: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1965:1323.
[8]商承祚.甲骨文字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127.
[9]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Z],北京:中華書局,1998:1303-1305.
[10]楊華.先秦禮樂文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13.
[11]祁聿民.“美”字考辨[J],蘭州商學院學報,1991(3).
[12]高華平.美義溯源[C],人文論叢(特輯四),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757-758.
[13]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158.
[14]李圃.古文字詁林(第4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66.
[15]於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第1冊)[Z],北京;中華書局,1996:224.
[16]王心怡.商周圖形文字編[Z],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58-59;149-159.
[17]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5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247.
[18][德]格羅塞.藝術的起源[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42-122.
[19]曲六乙,錢茀.東方儺文化概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6、223.
[20]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2.
[21]亞裏士多德.亞裏士多德全集(第1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492.
[22]Douglas Harper.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詞源詞典在線),https://www.etymonline.com.
[23]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5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301.
[2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9-103.
[2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
[26]張申府.所思[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7、197、34.
[27]亞裏士多德.亞裏士多德全集(第8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220.
[28]葉朗.中國傳統美學對現代美學的幾點啟示[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J],2004(1).
[29]柏拉圖.文藝對話集[M],朱光潛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210.
[30]列寧.哲學筆記[M],中共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8.
[31]馬赫.感覺的分析[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39-40.
[32]柳宗元.河東先生集(卷二十七)[M],宋鹹淳廖氏刻本,1265-1274.
[33]宗白華.宗白華全集(第一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187.
[3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35]莫裏茨·蓋格爾.藝術的意味[M],霍桂桓導言,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2.
[36]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2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252-253.
[37]黃興濤.“美學”一詞及西方美學在中國的最早傳播[J],文史知識:2000(1).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