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衢】體用說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23-11-16 23:07:34
標簽:
劉青衢

作者簡介:劉青衢,字天之,號鬆塘,男,西元1983年生,貴州甕安人,同濟大學哲學博士。研究方向:先秦儒學,宋明理學。

體(ti) 用說

作者:劉青衢

來源:作者賜稿

          原載於(yu) “自得之學”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十月初三日丁醜(chou)

          耶穌2023年11月15日

 

聖學精要,在乎體(ti) 用二字。體(ti) 者,本體(ti) 也;用者,發用也。天地萬(wan) 物必有根源,即體(ti) 也;萬(wan) 物生生不息,變化無窮,即用也。

 

揆諸經籍,《中庸》雲(yun)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性天即體(ti) 也。《易傳(chuan) 》雲(yun) :“易有太極,是生兩(liang) 儀(yi) ,兩(liang) 儀(yi) 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業(ye) ”,太極亦體(ti) 也。性命者,人心之本體(ti) ,所謂心體(ti) 也;太極者,宇宙之本體(ti) ,所謂道體(ti) 也。二者是何關(guan) 聯?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心、性、天是一,心性本體(ti) 與(yu) 宇宙本體(ti) 為(wei) 一也。

 

《禮運》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人本天地所生,又是天地之心,即為(wei) 宇宙所有,不在宇宙之外,人心又豈限於(yu) 人類之心,而非宇宙萬(wan) 物之心耶?人心之真即宇宙之真,人心之善即宇宙之善,人心既真而善,統事實與(yu) 價(jia) 值為(wei) 一,亦為(wei) 宇宙一體(ti) 之兩(liang) 麵。故宇宙乃道德之宇宙,非僅(jin) 自然之宇宙,隻見自然之宇宙而不見道德之宇宙,是不以人類為(wei) 貴也。道德乃宇宙之道德,非僅(jin) 人類之道德,隻見人類之道德而不見宇宙之道德,是狹小宇宙之廣也。象山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其此之謂乎?

 

既有體(ti) ,便有用,程子曰:“體(ti) 用一源,顯微無間。”熊子每以大海喻本體(ti) ,以眾(zhong) 漚喻功用,大海不離眾(zhong) 漚,舍卻眾(zhong) 漚,亦無大海;眾(zhong) 漚不離大海,舍卻大海,亦無眾(zhong) 漚。即眾(zhong) 漚即大海,即大海即眾(zhong) 漚,即體(ti) 即用,即用即體(ti) 。體(ti) 雖為(wei) 本源,生起萬(wan) 有,但不在萬(wan) 有之外,而是寓於(yu) 萬(wan) 有之中。何處可以尋體(ti) ?唯即用以見體(ti) ,舍卻用,體(ti) 為(wei) 頑空。故用者顯也,體(ti) 者隱也,《易傳(chuan) 》曰:“顯諸仁,藏諸用”,仁德之顯,日用之藏,無不可進以知體(ti) 也。

 

人在日用常行之中,當即用見體(ti) ,證悟性天,洞察宇宙人生終極真相,方為(wei) 究竟。若執著眼前表象,認作本源,不免頭出頭沒,隨波逐流,永無了日。見體(ti) 之後,又須依體(ti) 起用,推擴實踐,開物成務,養(yang) 成境界,如天地化育萬(wan) 物然。若執著本體(ti) ,頓失超越與(yu) 絕對,降為(wei) 器物,反不成本體(ti) 也。本體(ti) 無形象、無聲臭、無方所,非具象之物;而其生起萬(wan) 物,內(nei) 運萬(wan) 物,藏諸萬(wan) 物,又無時不在具象之物中,是謂體(ti) 用不二也。

 

論存有,體(ti) 用不離也;論生成,體(ti) 一而用無窮也。太極為(wei) 道體(ti) ,一也,其生發萬(wan) 物,無窮也。性理為(wei) 心體(ti) ,一也,其生起萬(wan) 德,亦無窮也。烈日當空,萬(wan) 物通受其照,殊途而同歸,一致而百慮。宇宙一體(ti) 也,人心一體(ti) 也,安得有二體(ti) 哉?中人西人,古人今人,同為(wei) 人也,則天理良知,仁義(yi) 禮智,獨立自由,得為(wei) 普世共尊,何分中西古今?至若所見有偏,執一廢百,是己非人,黨(dang) 同伐異,非本體(ti) 之罪,乃見解不同也。故謂偏見則有之,謂體(ti) 二則外道也。

 

用既由體(ti) 發,當攝用以歸體(ti) 。天地生物,或為(wei) 礦物,或為(wei) 植物,或為(wei) 動物,同本道體(ti) ,互為(wei) 資用。礦物可養(yang) 植物,植物可飽動物,動植化為(wei) 礦物,周流循環,無窮無盡。植物之待養(yang) ,均也,礦物為(wei) 共用也。動物之待飽,均也,植物為(wei) 共用也。礦物之待化,均也,動植為(wei) 共用也。計礦物之萬(wan) 殊而植類所需不同,計植物之萬(wan) 殊而動類所需不同,各有好惡,以分其群,可也,因地製宜也;執礦物之萬(wan) 殊而昧植類之同需,執植物之萬(wan) 殊而昧動類之同需,不可也,因噎而廢食也。如是,又何西不可為(wei) 中用,中不可為(wei) 西用?但能存體(ti) ,莫非善用也。用即境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yu) 共,天下大同,若非各用其用,用人之用,孰能臻於(yu) 天下大同之境哉。

 

陽明子曰:即體(ti) 而言用在體(ti) ,即用而言體(ti) 在用。由中體(ti) 西用而西體(ti) 西用,而中體(ti) 中用,而同體(ti) 共用,其為(wei) 此土與(yu) 人類終極之境乎。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