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衢】毋我說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23-11-16 23:06:13
標簽:
劉青衢

作者簡介:劉青衢,字天之,號鬆塘,男,西元1983年生,貴州甕安人,同濟大學哲學博士。研究方向:先秦儒學,宋明理學。

毋我說

作者:劉青衢

來源:作者賜稿

          原載於(yu) “自得之學”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十月初二日丙子

          耶穌2023年11月14日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斯乃聖人大圓境界,亦示學者以修己安人之無上心法,垂千萬(wan) 世,不能易其辭也。

 

意者,億(yi) 度也;必者,期必也;固者,執滯也;我者,私己也。“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故毋意。“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故毋必。“君子之於(yu) 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yi) 之與(yu) 比”,故毋固。“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yu) 我哉?”故毋我。

 

意妄於(yu) 初,必陷於(yu) 次,固執於(yu) 中,我私於(yu) 終。待人接物,所以病於(yu) 意、必、固三者,其根在我之私心太甚。凡有我而無人者,多憑主觀臆斷而度他,亦隨嗜欲之力而求必,尤執不化之策而方人。使去得一“我”字,何臆測而不徵實?何嗜欲而求必逞?何泥滯而失變通?故四毋之難,毋我為(wei) 最。

 

“我”有內(nei) 外兩(liang) 向,有向外之慕,有向內(nei) 之是。欲破我之私,先破我之外慕。夫外慕又有二焉,有慕人之功名利祿,有慕人之道德文章。慕人之功名利祿,病在所慕不當,蓋功名利祿之權源從(cong) 人,予奪在他,成敗有數,求而未必得。若患不得或患得而複失,由此無所不為(wei) ,則其墮於(yu) 下流無恥之地,不問可知也。

 

慕人之道德文章,乃士希賢、賢希聖、後知效先知、後覺效先覺之事,所慕誠當矣。然徒知向慕而不知自立,所慕適成光景,學問轉為(wei) 擺設,他人之道德文章自是他人的,我則何有?於(yu) 己之進德修業(ye) 何益?蓋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以他人為(wei) 增損,所以未成聖人者,工夫不到耳。學者所往,宜求工夫而自磨煉,為(wei) 學日益,為(wei) 道日損,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終能獨立自強,身任大道。如是乃不為(wei) 耳食之學,不為(wei) 附庸之徒,空作一場講說,辜負師友栽培良意也。

 

後破我之內(nei) 是。無論功名利祿,抑或道德文章,但有所成,便易是我而非人,視己高而視人低。甚或憂懼一朝之毀敗,而處處強護,與(yu) 世相靡刃,不亦悲乎!不知天道無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之所見未必是,人之所見未必非。即我之所見是,而滔滔江水,一去不回,刹那生滅,逝者如斯,天地萬(wan) 物無一毫停駐,一時所見又安得固守不放耶?《易傳(chuan) 》雲(yun) :“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wei) 典要,唯變所適。”非身道為(wei) 一者,其孰能與(yu) 於(yu) 是!

 

既不可外慕也,又不可徒慕而不自立也,更不可自立而執以為(wei) 是也,則我之內(nei) 外俱破,庶幾毋我矣。我誠破矣、空矣、無矣,從(cong) 此便無一物乎?便可逍遙出世而不問世間冷暖乎?非也。人者,天地之心也,天地之大德曰生,人為(wei) 天地所生,即以天地生物之心為(wei) 心。人以天地生物之心為(wei) 心,則仁心也。秉此仁心,自然發為(wei) 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良知良能,於(yu) 世間苦痛感同身受,不忍坐視而不理也。遂起而欲救人於(yu) 水火之中,蕩除一切邪妄,俾萬(wan) 物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事事不在吾心天理良知之外也。

 

夫《大學》有言,古之欲明明德於(yu) 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修其身。修身者,非僅(jin) 道德修養(yang) 而已,蓋獨立自強之意也。若治學,若做事,俱應有所自立。己尚無力自安,何以安人?己且不能自立,何以立人?何以仰事父母,俯育子女,何談家國天下?孟子雲(yun)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先善其身而後可以善天下,否則,其身方為(wei) 天下之贅,所謂善天下者鮮不流於(yu) 空談妄說也。至於(yu) 修身之道,大端在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而已。此間為(wei) 道為(wei) 學之方,可求諸師友;進德修業(ye) 之境,則唯在自致。

 

己既有所立也,乃本惻隱之仁心而體(ti) 貼天下之苦樂(le) ,發其不忍人之心以洞其弊而拯其溺,無論君臣、父子、長幼、師弟,一報之以道。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所謂“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所謂“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先賢種種範圍天地、匡救生民之抱負,豈浪言哉?至於(yu) 救世之術,有大有小,有本有末,因時因地而異,人人發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之心,不愧於(yu) 天,不怍於(yu) 人,一任天理良知,盡力而為(wei) 即可。論其要略,或在盡倫(lun) 盡製二者。盡倫(lun) 則安人於(yu) 倫(lun) 常之中,盡製則治事於(yu) 條理之內(nei) 。欲做一事,先明此事所係之倫(lun) ,明倫(lun) 則有主腦,知事為(wei) 何而做,為(wei) 何而不做。次明此事所由之製,製者理之顯於(yu) 外也,理者製之隱於(yu) 內(nei) 也,盡製則得事為(wei) 之條理,知事如何而做也。

 

己雖立也,雖立人也,吾心又為(wei) 己所障乎?為(wei) 物所滯乎?非也。此心早已破外慕也,破內(nei) 是也,故自立而立人,盡倫(lun) 複盡製,而無一毫執著,不添一分意思,物物而不物於(yu) 物。由是,吾人萬(wan) 事可做,而無一事為(wei) 累也。斯乃孔子所謂無可無不可乎!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