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恕”是一種什麽(me) 樣的境界?
作者:隋雲(yun) 鵬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九月廿七日壬申
耶穌2023年11月10日
“忠恕”一詞出於(yu) 《論語·裏仁》。《論語·裏仁》記載,孔子對曾參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而曾參隻說:“唯”,並沒有正麵回答或闡釋孔子之道一以貫之在何處。當孔子走後,門人問起曾參時,曾參才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一段文字字數不多,但非常生動,令當時場景如在讀者眼前,栩栩如生,彰顯了孔子與(yu) 曾參之間心意相通、心領神會(hui) 、以心傳(chuan) 心、以心印心、默契無間的師生之情。從(cong) 此,“吾道一以貫之”與(yu) “忠恕”成為(wei) 千百年來儒學探討的重要主題。
“忠”“恕”兩(liang) 字字形比較簡單。“忠”字上“中”下“心”,本義(yi) 為(wei) 中心——內(nei) 心符合中道。《中庸》第一章曰:“喜怒哀樂(le) 之未發,謂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可見,“忠”字所代表的精神世界至善至美,其境界盡精微而極高明,隻有聖人才能達到,“從(cong) 容中道,聖人也”。因此,“忠”字寓意內(nei) 心中正、至公、無私,為(wei) 諸德之基,構成了忠信、忠誠、精忠報國、忠貞不二等對個(ge) 人道德要求極高的詞匯。“恕”字上“如”下“心”,本義(yi) 為(wei) 如己之心,或者說推己及人,設身處地、感同身受替別人考慮,體(ti) 現了中華文化的仁愛精神,因此《說文解字》曰:“恕,仁也。從(cong) 心,如聲。”《孟子·盡心上》認為(wei) 恕是實現仁的最好方法,“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仁正是有了恕的方法,才能發展到“以天地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的境界。
朱熹在注釋《中庸》時指出,“盡己之心為(wei) 忠,推己及人為(wei) 恕”。“忠”要求內(nei) 心符合中道,意味著個(ge) 體(ti) 生命對自己的內(nei) 心世界要有一個(ge) 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全麵徹底的認識和評價(jia) ;“恕”要求在正確認識和評價(jia) 自己內(nei) 心世界的基礎上,推己及人,寬恕別人的過失和缺點。可見,從(cong) “忠”到“恕”,是一個(ge) 不斷消解偏見、偏執、狹隘、短視、仇恨、貪欲的過程,也是一個(ge) 不斷提升精神境界的過程,所以,“忠恕”是一種個(ge) 體(ti) 與(yu) 自己內(nei) 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和解。結合孔子的人生遭遇,可以想象,“忠恕”是生命曆經艱難、磨難、苦難、劫難之後的豁達與(yu) 深悟,充滿了對每個(ge) 生命乃至這個(ge) 世界的珍惜、原諒、寬恕與(yu) 深愛,內(nei) 蘊深沉厚重的仁愛精神。在《論語·衛靈公》裏,孔子再次強調了“恕”在其理論體(ti) 係中的重要地位。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
如上所述,“忠恕”是內(nei) 心世界深沉平靜後所生發出來的偉(wei) 大力量,它貫通心身、內(nei) 外,以溫、良、恭、儉(jian) 、讓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奉行“忠恕”精神的個(ge) 體(ti) 在處理人我、群己、家國、天人、公私諸關(guan) 係時,能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從(cong) 而理性地看待處理與(yu) 自己內(nei) 心世界,以及與(yu) 他人和外部世界的關(guan) 係。
孔子認為(wei) ,人們(men) 秉持“忠恕”是可以相互尊重、互諒互讓的。《論語·公冶長》有雲(yun)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意思是“伯夷、叔齊這兩(liang) 兄弟不記舊仇,因此別人對他們(men) 的怨恨很少”。司馬遷在《史記·伯夷列傳(chuan) 》不僅(jin) 引用了這句話,還接著引用孔子的“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以表達對伯夷、叔齊“忠恕”精神的認同。
雖然“忠恕”是個(ge) 體(ti) 生命與(yu) 自己內(nei) 心世界與(yu) 外部世界的和解,但並不意味著這一和解是無原則的和解,在《論語·憲問》中,孔子明確提出:“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麵對非正義(yi) 之人之事,有德之人不是一味妥協,而是用正直來回報怨恨,用恩惠來回報恩惠。
總的來說,“忠恕”是一種近乎完美的境界,極少有人可以達到。盡管如此,對於(yu) 普通人來說,“忠恕”並非遙不可及。人們(men) 堅持忠於(yu) 內(nei) 心、時常自省,同時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強加給別人,就會(hui) 離“忠恕”境界越來越近。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