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智釋疑,體(ti) 味文字之道
——彝倫(lun) 書(shu) 院公益講堂第十講
來源:“河北省儒學會(hui) ”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九月十九日甲子
耶穌2023年11月2日
2023年10月29日 彝倫(lun) 書(shu) 院公益講堂第十講邀請中國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知名散文家馬明博先生做客書(shu) 院,為(wei) 大家帶來《我的心路曆程:從(cong) “寫(xie) 作文”到“寫(xie) 作”》的文化講座。馬老師出版有《天下趙州生活禪》《禪的滋味》《行願者之歌》《玄奘》《古刹巡幽》等多部專(zhuan) 著。數十篇散文作品先後被《讀者》《青年文摘》等雜誌轉載。
講座一開始,河北省儒學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高士濤在介紹馬老師時,說他是知名作家,馬老師風趣地說自己即非知名又不著名,從(cong) 而引出了一個(ge) “我是誰”的問題,也就是作為(wei) 一個(ge) 寫(xie) 作者首先要明確,你筆下寫(xie) 什麽(me) ,如何寫(xie) ,才能讓讀者愛讀並記住,他舉(ju) 了個(ge) 例子,比如“舌尖上的中國”一看題目就新穎別致,讓人耳目一新,抓眼球,所謂先聲奪人。
馬明博老師說要把日子過成日記,語文作文,乃至於(yu) 寫(xie) 作就是持之以恒、日積月累的功夫。要好閱讀肯讀書(shu) 會(hui) 讀書(shu)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勤練筆,記日記,寫(xie) 隨筆,馬先生說,他無論去哪裏,外出辦事、旅遊或者會(hui) 客訪友都隨身攜帶一個(ge) 小本子一支筆,有了靈感有了感想,或者思考見聞,以及聽到的奇聞趣事等等都記下來,多年下來他已經記錄了上百個(ge) 本子了。最近的例子就是他前一陣子去西山,路上同行的朋友對植物頗有研究,車行山間,植物變化,那朋友介紹了一路,他在本子上速記了一路,回來後,稍事整理潤色,一篇生動優(you) 美的文字便新鮮出爐了。做生活的有心人,古人說:書(shu) 山有路勤為(wei) 徑,真不虛也。
馬老師說,寫(xie) 作是一種試著與(yu) 自己獨處的方式,是在修心中寫(xie) 作,在寫(xie) 作中修心的過程。寫(xie) 作是一種眼界的擴展,更是一種心靈淘洗釋放的鍛煉。所以一個(ge) 人在寫(xie) 作過程中即溝通了世界,更提升認識了新的自我。
馬老師更從(cong) 漢字之美,在於(yu) 音韻,古代有四聲(平聲、上聲、去聲、入聲)介紹《聲律啟蒙》《笠翁對韻》《詩品》等古人習(xi) 詩詞的必備書(shu) ,來讓大家充分體(ti) 味漢語的音韻美;他還說,寫(xie) 作要有閑——有時間、有好心情;有情——情感是文字的靈魂;有思——思考是寫(xie) 作的不竭動力;有趣——文字有趣才不幹癟,有話可說。
針對學生們(men) 遇到的:“作文難,難下筆”的共性問題,馬老師在講座中著重提出了“作文中的三一原則”:化整為(wei) 零,化煩惱為(wei) 菩提;界定範圍,心裏畫個(ge) 圈;找到切入點,分清條理,一二三四五;注重結構,輕鬆的語言用講故事的口吻呈現文字。作文要:虎頭,先聲奪人;龍身,文似看山不喜平;豹尾,前後呼應,馬老師說,寫(xie) 作文的所謂秘籍無非是,技巧要不斷練習(xi) ,才能做到下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成理,熟能生巧。
馬老師說,興(xing) 趣是最好的老師,寫(xie) 作尤其如此,在醞釀文字的過程中要敢於(yu) 突破慣性思維,才能得到升華,並在這一過程中照見自我。
師者,傳(chuan) 道,授業(ye) ,解惑也。聆聽馬老師的講座不僅(jin) 能增智釋疑,體(ti) 味文字之道,更是一場難得的身心洗禮與(yu) 淨化。
石家莊外國語學校穀靜老師,作家楊紅霞老師,《思維與(yu) 智慧》副總編常朔,作家、詩人、雜誌主編提暢等省會(hui) 知名文化人士也參加了講座。
彝倫(lun) 書(shu) 院公益講堂,與(yu) 您相約每周日!我們(men) 繼續邀請域內(nei) 名家,為(wei) 您精心烹製傳(chuan) 統文化佳肴,促使儒家優(you) 秀文化回歸日常生活。歡迎各界同好親(qin) 臨(lin) 現場,感受名家風采,參與(yu) 互動交流。每期講座,我們(men) 通過公眾(zhong) 號發布預告,並在“彝倫(lun) 書(shu) 院”視頻號同步直播,敬請關(guan) 注。
另外,彝倫(lun) 書(shu) 院將於(yu) 11月4日、5日邀請經學名家,以“孝——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之至德要道”為(wei) 主題舉(ju) 辦《孝經》會(hui) 講,敬請關(guan) 注,及時報名。現場限額40人,以報名先後錄取。
文/提暢 攝影/文思等 編輯/明辰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