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梁劍:船山《西銘》題解孝道思想引義(yi)
來源:“船山學研究”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九月十七日壬戌
耶穌2023年10月31日
2023年10月24日15:00,船山論壇第5講暨華東(dong) 師範大學2023年思想所校慶學術報告於(yu) 馮(feng) 契學術成就陳列室舉(ju) 行,雲(yun) 端會(hui) 議同步在騰訊會(hui) 議進行。會(hui) 議由中華孔子學會(hui) 船山學研究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主辦,邀請到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主任、船山學研究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副會(hui) 長劉梁劍教授主講“王船山《西銘》題解的孝道思想引義(yi) ”。華東(dong) 師範大學、船山學研究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會(hui) 長陳贇教授擔任主持。船山學研究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副會(hui) 長上海師範大學鄧輝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學餘(yu) 治平教授、船山學研究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副會(hui) 長暨鄭州大學田豐(feng) 教授、船山學研究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常務理事暨湖南王船山研究院院長胡國繁擔任與(yu) 談。
劉梁劍教授從(cong) 船山《西銘》題解對於(yu) “天地—父母”這一對關(guan) 係的內(nei) 在張力出發,認為(wei) “大者”與(yu) “切者”如何協調是在孝道視域中理解船山《西銘》題解的重要徑路。這一張力或可比喻為(wei) “智叟難題”:孝道的合理性應當基於(yu) 父母之為(wei) 父母的事實,還是由於(yu) 他們(men) 是正確的。劉教授從(cong) 三個(ge) 層次逐步推進了對問題的解釋:第一層次以“挽氣化之偏”作為(wei) 行孝道的方式,指出船山對於(yu) 不同情景中孝道的行動理解不同;第二層次以“天地人”的三才結構擴展了孝道的理解,表明“事天地”這一維度應當在場;第三層次以孝與(yu) 身心成長的關(guan) 係進入,將孝理解為(wei) 一種個(ge) 人自我成就的徑路。
在第一層次,劉教授首先闡述了船山對於(yu) 事情的雙向理解。一方麵,“不可逆者親(qin) ”,順父母是孝道最基本的內(nei) 容;另一方麵,“有時不能順”,在父母失序的時刻,“事親(qin) ”不意味著順遂父母。這是由於(yu) 父母仍然是天地之間的人,有“氣化之偏”。因此,在第一層的理解中,無論父母是否對錯,行孝道確實是“事親(qin) ”最重要的內(nei) 容,但是,由於(yu) 父母行為(wei) 的合理性不同,行孝道的方式並不是固定的。關(guan) 鍵在於(yu) ,要以天地建順之理正父母氣化之偏。
在第二層次,劉教授指出船山的語境與(yu) 我們(men) 不同,“天地人”的三才結構是孝道的背景。“人之於(yu) 天,理氣一也”,父母和我們(men) 既是天地中的生命,我們(men) 又由父母所生,“使我有形色”。這意味著對每個(ge) 人而言,“大者”——天地乾坤之德;“切者”——生我之父母都同時在場。父母因其有乾坤之德,故成其為(wei) 父母;而我們(men) 則由父母以知天地。因而,乾坤之德構成了父母權威和行孝道的合理性背景。
在第三層次,劉教授認為(wei) ,船山主張天親(qin) 合一。作為(wei) 性日生日成的人,其由切知大、由親(qin) 知天的過程正是心、性、情、身諸方麵共同成長的過程。借由在“事天地”的背景中行孝道,我們(men) 從(cong) 父母之德實證乾坤之德,由孝道盡天人相“繼”之蘊。從(cong) 其切者覺知乾坤,由人道、更確切地說則是人道中最切己的孝道上通天道。這一過程不僅(jin) 是理上了解,亦是切身之體(ti) 知。由此體(ti) 知,其大者轉化其切者。由此體(ti) 知,身體(ti) 亦由僅(jin) 能體(ti) 知居之所安,食之所甘,色之所悅的自然身體(ti) 生長為(wei) 能體(ti) 知父母之乾坤的道德身體(ti) ,進而成長為(wei) 可以體(ti) 知天地之乾坤的超道德身體(ti) 。作為(wei) 未定者的人,作為(wei) 性可以日生而日成的人,其由切知大、由孝知天的過程正是心、性、情、心、身諸方麵共同成長的過程。
最後,劉教授認為(wei) “知孝”、“知天”之“知”還有可以引申之處。“知”不僅(jin) 是主動性的進入天地萬(wan) 物,同時也有借由他人之知而“如在”,通過相互的“知”,我們(men) 的生命可以走出物質的形體(ti) ,進入精神化的狀態,以意義(yi) 的方式讓我們(men) 感知自身生命的意義(yi) 。
在與(yu) 談環節,鄧輝教授首先指出劉梁劍教授的觀點把握住了“天地之知”轉化為(wei) “人對天地之知”這一大問題。並提供了三個(ge) 補充思路。第一,爭(zheng) 議問題可以與(yu) 宋明理學的倫(lun) 理異化問題相參。船山以孝解“天親(qin) 合一”,有補於(yu) “從(cong) 其大者”談倫(lun) 理問題的弊病。第二,大者與(yu) 切者的統一,可以視作理論思辨和現實生存的統一,有補於(yu) 當下宋明理學的研究。第三,身心合一的問題涉及自然與(yu) 體(ti) 道何以可能,需要在突破觀念論的意義(yi) 上加以理解,西方近代的曆史主義(yi) 也有類似的發展趨勢。
餘(yu) 治平教授認為(wei) ,劉教授的報告回應了父母“不全是”的現實情景,並以“從(cong) 其大者”作為(wei) 解決(jue) 方案。關(guan) 於(yu) “知”問題的分析更是有很多啟發之處。從(cong) 與(yu) 《公羊傳(chuan) 》對談的角度而言,餘(yu) 教授認為(wei) “鄭伯克段於(yu) 鄢”的話題與(yu) 此有類似,鄭伯是“毀仁之大惡”。在親(qin) 親(qin) 尊尊的話語係統之中,門內(nei) 之治恩斷義(yi) ,門外之治義(yi) 斷恩。
田豐(feng) 教授指出,劉梁劍教授的觀點是以父母之德切知天地之德,但可以放在思想史的流變中加以補充。從(cong) 漢宋轉型的角度來看,孝悌從(cong) 人之本根逐步轉變為(wei) 本體(ti) ,被整合入了天理為(wei) 本的邏輯中。但是《西銘》是一部轉型過程中的作品,其中可以看見孝本論和仁本論的雙重結構。程朱的理解更多抓住了其中禮製的差序結構,從(cong) “理一分殊”的意義(yi) 上,將“事親(qin) ”看作“事天”的分疏之用。但在張載或船山這裏,事親(qin) 和事天是本體(ti) 和喻體(ti) 之間的相互闡發。
胡國繁院長從(cong) 學術普及化的角度指出,應該提供一些讓學術走出校園的形式。比如,船山思想缺少一個(ge) 類似“致良知”的明確主題,或許可以“從(cong) 天理,順人情”為(wei) 主題。而劉教授的報告可以概括為(wei) 人在天地中的位置以及事親(qin) 、事天的關(guan) 係的統一。
主持人陳贇教授認為(wei) 劉梁劍教授的問題在之前的成文基礎上,又極大的推進細化了很多內(nei) 容。各位與(yu) 談人的評議也提供了很多可以擴展或深化的細節。劉梁劍教授對各位教授的觀點做出回應。從(cong) 天親(qin) 合一和理一分殊的關(guan) 聯來看,思想史的視角確實是很重要的,田教授的評議是一個(ge) 很好的啟發。餘(yu) 教授關(guan) 於(yu) “鄭伯克段於(yu) 鄢”的引入,其中“克”字也許表達了天人之間的主從(cong) 關(guan) 係。而宋明理學的思路以及事親(qin) 、事天在此背景中的考察,是進一步需要做的工作。
講座的最後,劉梁劍教授、幾位與(yu) 談教授和線上線下的諸多與(yu) 會(hui) 同學就上述問題展開交流討論,講座在掌聲中圓滿結束。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楊澤波】再議“圓善” ——對盧雪崑教授批評的回應
【下一篇】湘南學院成立顧炎武研究中心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