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微博原道(集一)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2-05-10 08:00:00
標簽:
陳明

作者簡介:陳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湘潭大學碧泉書(shu) 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創辦《原道》輯刊任主編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對談錄》《儒教與(yu) 公民社會(hui) 》《儒家文明論稿》《易庸學通義(yi) 》《江山遼闊立多時》,主編有“原道文叢(cong) ”若幹種。

     
 
     
     
     
    整理者天行健按:此集選編的是陳明先生於西元2012年3月20日至3月30日發表在微博上短語。
    
    
    
                                                                            
     (一)討論儒教在今天的發展,對儒教在曆史上的地位和功能做出清晰把握和定位,無論從道統傳承還是知識研究說都是一個先決條件。我覺得公民宗教是一個比較接近的進路。
    
    
    (二)公民宗教概念對讀書界還有些陌生,但正逐漸成為思想熱點。正在寫一組論證文字。希望今年能結集出版,既為自我表達,也供學界討論批評。
      
    
    (三)信仰基本是個人的事,關起門要打坐燒香或做禱告,各人願意。打開門到廣場議事,這時用什麽規則就需要共識了。目前我比較關注後者。中國作為一個政治共同體的建構,更重要也更急迫。
    
    
    (四)有人說左派的失勢有利於儒家文化的發展。未必。左右派與儒家在“策論”上互有交集,在理論邏輯上則存在緊張——它們兩家倒是相通,都源自西方都是普遍主義。儒者應該期待的不是誰倒掉,而是一方麵把自己視為一個平台為左右奠基,另一方麵把左右視為一種資源參照著豐富自我滿足時代需要。
    
    
    “這次事件看似路線鬥爭,實則還是權力鬥爭。不接地氣的極右很傻很天真,不聞人味的極左很黃很暴力。”讚同!把權力鬥爭想象成路線鬥爭,在左派屬於道德自慰,在右派則接近意淫。

    
    (六)很不理解這陣子右派有點邪乎的高興勁。左派如果相信自己後麵有人民,也大可以維持一種坦然淡定。儒者不僅要哀矜勿喜,對未來的發展還應懷一份憂患意識才是。
    
    
    (七)中國問題的解決,沒有什麽現成的路線可走的,更不是某一思想流派的方案可以簡單搞定。國家的穩定、經濟的發展不僅是改革的目標,也是改革的約束條件,即任何方案都必須服從這兩點。左派的烏托邦如此,右派的烏托邦也如此。儒家的實用理性、即用見體庶幾近之,所謂體天製度因時設教者也。
       
    
    (八)所謂路線鬥爭,在這裏是指理念上的衝突。希望這次有一定這方麵的含量。但實際與期待距離還有點遠。鬥爭雙方力量對比比較接近的時候,作為第三方的社會所秉持的思想理念或許成為一種“道德砝碼”發揮效用,從而獲得其實現的可能。至於左派右派該補哪的還真得趕快去補。現在的話語水準確實有提升的必要。
       
    
    (九)當年董仲舒與漢武帝的合作也是這樣。爾愛其羊,我愛其禮。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我在意的是價值理性,你看中的是工具理性。沒法本質主義的去要求、苛責或評價。但霸王道雜之的結果確實是成就了一番文治武功,包括漢族之名的成立。
       
    
    (十)現在與滿蒙回藏並舉的漢人是ethnic group意義上的。但漢人之成立卻是有漢一朝霸王道雜之及由此而來的文治武功之結果,即跟一個政治共同體勾連在一起,是由齊楚燕韓趙魏秦的組合而成的nation。今天的當務之急是56個ethnic groups整合成一個nation。儒家文化對此應有所貢獻。
      
    
    (十一)如果把現在使用的ethnic意義上的漢族概念等同於nation(國族)意義上的中華民族的話,邏輯很錯誤,後果很嚴重。儒教國教化就是沒注意這裏的理論分際和實踐後果。康有為當時對此還是有所意識的。
    
    
    本次兩會有委員提案搞“邊疆節”。不妥,糊塗!政治-法律意義上的版圖無所謂邊疆中心。不同的族群因此而成為一個政治共同體。以憲法認同為主要內容的國家認同高於以族群(ethnic group)血緣、曆史及其他象征符號為內容的文化認同。中華民族是一個相對於中國這個政治共同體的政治概念。


    (十三)《原道》第十八輯刊登有中國社科院宗教所周偉馳關於洪楊之亂的文章,主要論證的就是,所謂太平天國起義很大程度上乃是一場宗教動亂。單純從血統或理念理解儒家儒學和儒教,而看不到其厚重的社會曆史內涵是膚淺的。
       
    
    (十四)嚴格的講,漢族也是由漢朝的文治武功建構起來的。既不能僅僅從文化角度講——漢朝隻是儒家文化麽?更不能僅僅從血緣角度講——今天漢族人的血緣恐怕是各個ethnic groups中最多最雜的。至於禮樂中國論中的禮樂 僅僅從文化講不僅膚淺而且錯誤。
       
    
    (十五)憲法認同高於族群認同是從現實政治及政治學邏輯講的。文化傳統及其價值原則是憲法德曆史基礎和價值原則則是從文化哲學和憲政理論角度角的。二者論域不同。例如在道統和政統關係中,道統高於政統;但在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中,國家認同高於文化認同。……
       
    
    (十六)僅僅區分角度論域當然是不夠的,所以用了省略號,所以反對儒教的國教論。你這裏暗含著預設,1各文化本質上是不同的,2憲政價值原則之文化基礎的確立是超曆史的即各文化事實上絕對平等。實際這不可能。其次儒家文化確實具有特殊性。滿人信薩滿教孫中山是基督徒,但都以儒教為公民宗教。
       
    
    (十七)23日《南方周末》“清明節人人皆天之子,把親人之靈接引到上帝身邊”,作者半通不通不懂裝懂。清明掃墓跟亡靈接引有甚關係?把當今已與god緊密勾連的上帝引入,更有誤導讀者替某教張目之嫌。這是對墓祭情愫和清明文化的歪曲褻瀆——無知或有意的編輯記者是不是感覺與有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