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常寶 劉立斌 主編《董仲舒文獻輯刊》出版
書(shu) 名:《董仲舒文獻輯刊》
主編:過常寶 劉立斌
出版社:河北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9月
【出版幫助】
董仲舒,西漢大儒,廣川(今河北衡水)人,生卒年不詳。《史記・儒林列傳(chuan) 》中有載,《漢書(shu) 》有《董仲舒傳(chuan) 》。目前學界多依據蘇輿《董子年表》中的說法,認為(wei) 其生於(yu) 文帝元年(前一七九),卒於(yu) 武帝太初元年(前一〇四)。董仲舒通五經,有獨立見解,擅寫(xie) 文章,尤以研習(xi) 春秋公羊學聞名,景帝時被召爲博士。據《漢書(shu) 》記載:董仲舒『下帷講誦,弟子傳(chuan) 以久次相授業(ye) ,或莫見其麵。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記載雖寥寥數語,亦可見其爲學之專(zhuan) 精,傳(chuan) 授弟子之衆,受學者尊敬之深,儒者風範之醇厚。《史記・儒林列傳(chuan) 》所記當時名儒尚有伏生、大小毛公、申公、韓嬰、轅固生、胡毋生、徐生、瑕丘江公、公孫弘、孔安國等,他們(men) 都諳熟五經,或爲博士,或爲禮官,多以訓詁爲教,限於(yu) 師法傳(chuan) 承。古代儒者皆博學於(yu) 六經,但在秦焚詩書(shu) 、坑術士之後,經文散佚,通一經者亦殊爲不易。惠帝四年(前一九一)除『挾書(shu) 律』,文帝時『大收篇籍,廣開獻書(shu) 之路』(《漢書(shu) ・藝文誌》),並招明習(xi) 經書(shu) 者爲博士。因此,當時的儒者大多沉溺於(yu) 經文的訓詁和傳(chuan) 授亦不足爲怪。董仲舒則不同,受齊魯、三晉、燕等多重文化熏陶,於(yu) 六經之外,廣泛涉獵道、法、陰陽、名辯等先秦諸子百家之學,再以其洞察與(yu) 見解將之融爲一體(ti) ,使得儒學呈現出新的內(nei) 涵和麵貌。班固在《漢書(shu) ・五行誌》中言:『漢興(xing) ,承秦滅學之後,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陰陽,爲儒者宗。』
董仲舒的公羊學在漢代被重視及發揚光大與(yu) 當時的社會(hui) 政治形勢密不可分。漢初的陸賈、賈誼都是才華橫溢、滿懷抱負的思想家,雖提倡儒學,但主張禮法兼綜,仁義(yi) 與(yu) 刑法並重。這些觀點未能從(cong) 根本上確立儒家學說的地位。統治者崇尚黃老刑名之學,即使在文景時期,諸博士也埋首於(yu) 經籍之中,於(yu) 時政隻是『具官待問,未有進者』(《史記・儒林列傳(chuan) 》)。武帝即位,一方麵得益於(yu) 漢初以來的休養(yang) 生息政策,『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yu) 貨財』(《史記・平準書(shu) 》),同時又麵臨(lin) 著匈奴侵擾加劇、諸侯國不軌於(yu) 法乃至叛亂(luan) 的內(nei) 憂外患。加之武帝雄才大略,慕三代聖王之教,欲興(xing) 太平之世。於(yu) 是在丞相竇嬰、太尉田蚡的支持下,重用儒生趙綰、王臧,欲立明堂,行禮製。此舉(ju) 觸怒了好黃老之術的竇太後,隨即被廢止。建元六年(前一三五),竇太後死。元光元年(前一三四)五月,武帝下舉(ju) 賢良詔,策問『明於(yu) 古今王事』的儒生如何能『章先帝之洪業(ye) 休德,上參堯舜,下配三王』。董仲舒在景帝時雖爲博士,但因諸種原因又返鄉(xiang) 居家教授,而於(yu) 此年參加賢良對策(董仲舒對策之年有建元元年、元光元年、元光五年、元朔五年之說,今依《漢書(shu) ・武帝紀》的元光元年說)。對策分三次往返問辨,又稱『天人三策』,這是有史料記載以來統治者與(yu) 思想家第一次圍繞思想、學說與(yu) 國家治理的問題展開深入討論和交鋒。在策問中,我們(men) 可以見到武帝敏鋭的判斷力以及不脫離實際的實用主義(yi) 精神;在對策中,可以發現董仲舒對孔孟以來儒家價(jia) 值和理想的極力堅守、將儒家學說運用於(yu) 國家治理的迫切期望、爲適應時代要求對儒家傳(chuan) 統學說所作的創造性詮釋,可謂『策既中實,文說美善』(《論衡・效力》)。董仲舒運用春秋公羊學的王道理論,基於(yu) 天人感應的思維和論說方式,闡述了『任德不任刑』『以教化爲大務』『興(xing) 太學,置明師,以養(yang) 天下之士』『量材而授官,録德而定位』『改正朔、易服色』等思想和主張。尤其在對策最後,董仲舒向武帝建議:『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製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爲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cong) 矣。』(《漢書(shu) ・董仲舒傳(chuan) 》)班固指出:『及仲舒對冊(ce)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ju) 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之。』(《漢書(shu) ・董仲舒傳(chuan) 》)後世學者據此認爲,董仲舒的對策深刻地影響了武帝時期的政治思想以及文化教育政策,即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cong) 此儒家思想成爲中國封建社會(hui) 之正統學說並延續兩(liang) 千餘(yu) 年。關(guan) 於(yu) 董仲舒與(yu) 武帝一朝思想文化及教育舉(ju) 措的實際關(guan) 係,學界雖然存有較多爭(zheng) 論,但不能否認的是,以董仲舒公羊學思想及其經學詮釋方式爲基礎,儒家學說滲透到了社會(hui) 的各個(ge) 層麵,自此逐漸成爲中國思想文化的主流。
對策之後,武帝以董仲舒爲江都相,輔佐易王劉非。劉非乃武帝之兄,爲人勇武、驕奢,但董仲舒皆能以禮誼匡正,受到敬重。在規勸易王時,曾說『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鮮明地指出了儒家的義(yi) 利觀。班固說董仲舒治國時以春秋災異推陰陽變化,進而能求雨止雨。但是,從(cong) 隨後記載的災異事件中,我們(men) 看到的是他用災異現象警示漢武帝,要求實行仁政和王道,而不是以災異推陰陽變化。董仲舒被廢爲中大夫後,居家推衍遼東(dong) 高廟、長陵高園殿災,其中有非難朝廷之語,還未來得及上奏,主父偃便發現了草稿並奏明武帝,董仲舒被投入牢獄,後獲赦免。當時,漢武帝外攘四夷,內(nei) 興(xing) 功利,人民負擔日益加重。董仲舒於(yu) 外反對征伐,主張『說以厚利』『質其愛子』以得和平(《漢書(shu) ・匈奴傳(chuan) 下》);於(yu) 內(nei) 則提出『限民名田』『鹽鐵皆歸於(yu) 民』『去奴婢』『薄賦斂,省徭役』(《漢書(shu) ・食貨誌》)等。
董仲舒爲人廉潔正直,堅守儒家正統。董仲舒歸家後,『三年不窺園』,不問家中産業(ye) ,以修學著書(shu) 爲事。儒家的王道思想和春秋公羊學『微言大義(yi) 』的解經方式,從(cong) 理論上緩解了秦朝以法家治國的強製性以及漢初以來逐漸加劇的黃老與(yu) 法家的衝(chong) 突,進而確立了『儒表法裏』『外儒內(nei) 法』的統治模式。董仲舒不僅(jin) 對這種政治模式進行了理論建構,更通曉世務,熟悉法律和章程。《漢書(shu) ・循吏傳(chuan) 》載:『時少能以化治稱者,惟江都相董仲舒、內(nei) 史公孫弘、兒(er) 寬,居官可紀。三人皆儒者,通於(yu) 世務,明習(xi) 文法,以經術潤飾吏事,天子器之。』董仲舒致仕後,朝廷每逢大議,都會(hui) 派遣廷尉張湯或使者至其家中詢問意見。所詢內(nei) 容既包括儒家禮製,如《郊事對》中關(guan) 於(yu) 周公和魯國郊祭的問題,又包括時政和法律,如《公羊治獄》記載的疑難案件的審判問題。董仲舒的答對皆符合經義(yi) 和法律,並體(ti) 現了以仁義(yi) 和德教為(wei) 核心的爲政思想。武帝雖然與(yu) 董仲舒在思想和立場以及對於(yu) 某些政治事件的具體(ti) 策略上有所不同,但兩(liang) 人都重視儒法融合或『以經術潤飾吏事』,這也成爲一種意識形態,隨著儒學地位的提高而進一步演變和發展。武帝時能『以化治稱』的僅(jin) 董仲舒、公孫弘、兒(er) 寬等少數幾人。至宣帝時,得益於(yu) 設置五經博士、設太學、招博士弟子、征賢良文學等一些尊儒舉(ju) 措,出現了韓延壽、王成、黃霸、朱邑、龔遂、鄭弘、召信臣等諸多不專(zhuan) 任刑法且具有『德讓君子之遺風』(《漢書(shu) ・循吏傳(chuan) 》)的良吏。
盡管董仲舒的思想和建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武帝的重視和青睞,但董仲舒並非政治家,他始終與(yu) 皇帝和核心官僚層處在一種相對疏離的狀態,其對漢代和後世的影響也是一個(ge) 逐步擴大和深化的過程。而他所長期堅持的教育實踐和著述活動又是這一過程的重要起點。教育政策方麵,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興(xing) 太學』以『養(yang) 天下之士』;元朔五年(前一二四)武帝采納公孫弘的建議,招博士弟子五十人,從(cong) 此作為(wei) 傳(chuan) 授儒家經學的國家最高學府——太學正式設立;元帝時,博士弟子人數達三千人之多。教育思想上,董仲舒繼承先秦儒家的德育和德教思想,基於(yu) 性三品論,認為(wei) 『性非教化不成』『萬(wan) 民之性,待外教然後能善』。這一文教主張逐步改變了漢初以來的教育思想和人才觀念,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都開始重視以禮儀(yi) 和德性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儒家教育,並將之作為(wei) 人才選用和考評的最重要標準。在具體(ti) 教學活動中,董仲舒更是成績斐然。從(cong) 『弟子傳(chuan) 以久次相授業(ye) 』『學者皆師尊之』等記載可以看出,董仲舒的教育活動在當時的社會(hui) 上已經頗有影響力,直接或間接的弟子以及受其影響的學者和官僚已經形成一個(ge) 較大群體(ti) 。他培養(yang) 了一大批人才,弟子和子孫皆以學問位至大官, 尤以蘭(lan) 陵褚大、東(dong) 平嬴公、廣川段仲、溫呂步舒最爲知名。就連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也說自己曾受學於(yu) 董仲舒,而且從(cong) 司馬遷對春秋與(yu) 王道政治的理解來看,兩(liang) 人的思想有明顯的相似之處。可以說,董仲舒在教育政策、教育思想、教學活動等各個(ge) 方麵對中國傳(chuan) 統教育都做出了重要貢獻。另外,董仲舒又擅長思考和寫(xie) 作,所著文章頗能闡明經術,加上奏疏條教,共有一百二十三篇。其中,晚年居家期間,著書(shu) 闡發春秋義(yi) 理,作《聞舉(ju) 》《玉杯》《蕃露》等數十篇,十餘(yu) 萬(wan) 言,現存十七卷八十二篇,是謂《春秋繁露》。《漢書(shu) ・藝文誌》又載董仲舒有《公羊治獄》十六篇,大概爲張湯等人向其請教斷獄的案例匯編,現僅(jin) 存六條,名《春秋決(jue) 事》或《春秋決(jue) 獄》。西漢劉向稱『董仲舒有王佐之材,雖伊呂亡以加』。其子劉歆則言:仲舒遭漢承秦滅學之後,六經離析,下帷發憤,潛心大業(ye) ,令後學者有所統一,爲群儒首。劉向的評價(jia) 偏重政治,劉歆則偏重學術。考之於(yu) 董仲舒的政治生涯,後者的觀點顯然更爲公允。但需要注意的是,隨著儒學理念的滲透以及儒者逐漸成爲士大夫官僚的中堅力量,董仲舒的著述和講學活動所影響的不僅(jin) 限於(yu) 六經,而是對武帝時期及其以後的社會(hui) 、政治和曆史都有影響。除前麵提到的儒學的正統化與(yu) 『儒表法裏』的政治模式之外,董仲舒公羊學所代表的今文經學以其『微言大義(yi) 』的解經方式和經世致用的特點,在曆代的政治與(yu) 社會(hui) 變革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何休本於(yu) 《繁露》作《春秋公羊解詁》,發揮春秋『治世之要義(yi) 』,力圖挽救東(dong) 漢末年衰敗的政局;清末康有爲等人利用『孔子改製』『張三世』『存三統』『夷夏之防』等學說要求對政治和社會(hui) 製度進行變革。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爲核心,幾千年來名儒輩出,不可勝紀。然而孔孟以降,就思想之深邃、對後世之影響而言,能比肩董仲舒的,大概隻有朱熹、王陽明等人而已。目前學界關(guan) 於(yu) 董仲舒的研究成果頗豐(feng) 。但與(yu) 對先秦儒家、宋明儒家、當代新儒家的研究相比,對董仲舒的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明顯不足。有鑒於(yu) 此,我們(men) 係統地收集和整理了與(yu) 董仲舒相關(guan) 的曆史文獻,並編輯成書(shu) 。全書(shu) 分著作、史料傳(chuan) 記、評注研究、藝文等四大部分,除收録《春秋繁露》、董仲舒文集的所有存世版本以外,還從(cong) 《史記》《漢書(shu) 》及後世的著作中輯録和整理了兩(liang) 漢至民國間涉及董仲舒的大量文獻。這些文獻大多版本珍貴,並且具有較高的學術價(jia) 值,茲(zi) 舉(ju) 幾例略作幫助。在所收録的文獻中,如宋嘉定四年江右計台本(現存最早)、盧文弨本(校勘精湛)、蘇輿本(注釋最為(wei) 完善)、汲古閣抄宋本《春秋繁露》以及明正德景州刻《董仲舒集》等都十分珍稀;在輯選文獻時,內(nei) 容精確到卷,甚至到節,所選底本兼顧了學術價(jia) 值和版本價(jia) 值,如《史記》《漢書(shu) 》中的董仲舒相關(guan) 史料傳(chuan) 記、《古文苑》所收的董仲舒文章以及宋人所作的《董仲舒集敘》皆以宋刻本為(wei) 底本;在輯選與(yu) 董仲舒有關(guan) 的評注和研究文獻過程中,我們(men) 重視內(nei) 容的全麵性,朱熹、真德秀、錢大昕、錢大昭、王念孫、魏源、俞樾、孫詒讓等著名學者的相關(guan) 論說皆有收録,同時對那些沿襲、無創建的內(nei) 容則不予收録。希望本書(shu) 的出版能爲研究者提供可靠的文獻基礎。另外,發掘和開發地方文化資源是傳(chuan) 承和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形式。董仲舒爲河北大儒,本書(shu) 收録的史料傳(chuan) 記和藝文類文獻中有大量記述、詠讚、紀念董仲舒及其相關(guan) 遺跡的詩詞文章,這對河北董子文化研究及『文化衡水』建設亦具有重要的參考價(jia) 值。
編者識二〇二三年五月
【總目録】
第一冊(ce)
【著作】
春秋繁露 十七卷 漢 董仲舒 撰 宋嘉定四年江右計台刻本
第二冊(ce)
春秋繁露 十七卷 漢 董仲舒 撰 清 孔繼涵 校跋 明嘉靖三十三年刻本
第三冊(ce)
春秋繁露 十七卷 漢 董仲舒 撰 清 黃丕烈 校跋 明嘉靖三十三年刻本
第四冊(ce)
春秋繁露 十七卷 附録一卷 漢 董仲舒 撰 明萬(wan) 曆十年胡維新刻兩(liang) 京遺編本
第五冊(ce)
春秋繁露 十七卷 附録一卷 漢 董仲舒 撰 明 程榮 校 明萬(wan) 曆二十年刻漢魏遺書(shu) 本
第六冊(ce)
春秋繁露 十七卷 附録一卷 漢 董仲舒 撰 明 王道焜 閲 趙如源 訂 明天啓五年王道焜刻本
第七冊(ce)
春秋繁露 十七卷 漢 董仲舒 撰 明 孫鉱 評 朱養(yang) 純等 參評 明天啓五年西湖沈鼎新花齋刻本
第八冊(ce)
春秋繁露 一卷 漢 董仲舒 撰 明 陳仁錫 輯評 陸雲(yun) 龍 校 明天啓陸氏崢霄館刻本
漢董子春秋繁露句解大全 十七卷 附録一卷(一)漢 董仲舒 撰 明 孫鉱 評釋
朱養(yang) 純等 訂 明末粵東(dong) 半偈庵刻本
第九冊(ce)
漢董子春秋繁露句解大全 十七卷 附録一卷(二)漢 董仲舒 撰 明 孫鉱 評釋
朱養(yang) 純等 訂 明末粵東(dong) 半偈庵刻本
第十冊(ce)
春秋繁露 十七卷(存八卷)漢 董仲舒 撰 清初毛氏汲古閣抄宋本
春秋繁露 十七卷 附録一卷 漢 董仲舒 撰 清 董天工 箋注 清乾隆二十六年覲光樓刻本
第十一冊(ce)
春秋繁露 十七卷 附録一卷 漢 董仲舒 撰 清 董天工 箋注 清乾隆二十六年覲光樓刻本
第十二冊(ce)
春秋繁露 十七卷 漢 董仲舒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shu) 本
第十三冊(ce)
春秋繁露 十七卷 漢 董仲舒 撰 清乾隆武英殿活字印聚珍版叢(cong) 書(shu) 本
第十四冊(ce)
春秋繁露 十七卷 附録一卷 漢 董仲舒 撰 清 盧文弨等 校訂 清乾隆刻盧氏抱經堂叢(cong) 書(shu) 本
第十五冊(ce)
春秋繁露 十七卷 附録一卷 漢 董仲舒 撰 清 盧文弨等 校訂
清光緒三年浙江書(shu) 局刻二十二子匯函本
第十六冊(ce)
春秋繁露 十七卷 漢 董仲舒 撰 清 盧文弨等 校訂 清光緒三年湖北崇文書(shu) 局刻本
春秋繁露 十七卷 附録一卷 漢 董仲舒 撰 清 盧文弨等 校訂
清光緒十九年鴻文書(shu) 局石印二十五子匯函本
第十七冊(ce)
春秋繁露 十七卷 附録一卷(缺卷十四) 漢 董仲舒 撰 清 淩曙 注 稿本
第十八冊(ce)
春秋繁露 十七卷 附録一卷 漢 董仲舒 撰 清 淩曙 注 清嘉慶二十年刻蜚雲(yun) 閣淩氏叢(cong) 書(shu) 本
第十九冊(ce)
春秋繁露 十七卷 附録一卷 漢 董仲舒 撰 清 淩曙 注 清同治十二年粵東(dong) 書(shu) 局刻古經解匯函本
第二十冊(ce)
春秋繁露 十七卷 附録一卷 校正 一卷 漢 董仲舒 撰 清 淩曙 注 張駒賢 撰校正
清光緒五年定州王氏謙德堂刻畿輔叢(cong) 書(shu) 本
第二十一冊(ce)
春秋繁露注 十七卷 漢 董仲舒 撰 清 淩曙 注 清光緒十四年南菁書(shu) 院刻皇清經解續編本
第二十二冊(ce)
春秋繁露 十七卷 附録一卷 漢 董仲舒 撰 清 淩曙 注 一九一七年鄭氏刻龍谿精舍叢(cong) 書(shu) 本
第二十三冊(ce)
春秋繁露義(yi) 證 十七卷 董子年表一卷 春秋繁露考證一卷(一)漢 董仲舒 撰
清 蘇輿 義(yi) 證並撰年表 清宣統二年刻本
第二十四冊(ce)
春秋繁露義(yi) 證 十七卷 董子年表一卷 春秋繁露考證一卷(二)漢 董仲舒 撰
清 蘇輿 義(yi) 證並撰年表 清宣統二年刻本
春秋繁露佚文 一卷 清 王仁俊 輯 經籍佚文本
第二十五冊(ce)
春秋繁露集解 漢 董仲舒 撰 王心湛 校勘 一九三六年廣益書(shu) 局印本
周易董氏義(yi) 一卷 漢 董仲舒 撰 清 王仁俊 輯 玉函山房輯佚書(shu) 續編本
孝經董氏義(yi) 一卷 漢 董仲舒 撰 清 王仁俊 輯 玉函山房輯佚書(shu) 續編本
春秋決(jue) 事 一卷 漢 董仲舒 撰 清 王謨 輯 清嘉慶三年金溪王氏刻漢魏遺書(shu) 鈔本
董仲舒春秋決(jue) 獄 一卷 漢 董仲舒 撰 清 洪頤煊 撰 清嘉慶孫氏刻經典集林本
春秋決(jue) 事 一卷 漢 董仲舒 撰 清 馬國翰 輯 清光緒九年長沙刻玉函山房輯佚書(shu) 本
董仲舒公羊治獄 一卷 漢 董仲舒 撰 清 黃奭 輯
清道光黃氏刻民國二十三年朱長圻補刻黃氏逸書(shu) 考本
古文苑所收董仲舒賦書(shu) 對頌 不分卷 漢 董仲舒 撰 宋刻本
董仲舒集 一卷 漢 董仲舒 撰 明正德五年慈溪桂連西齋活字本
董仲舒集 一卷 漢 董仲舒 撰 明正德景州刻本
第二十六冊(ce)
百家類纂・董子 不分卷 漢 董仲舒 撰 明 沈津 輯 明隆慶元年金山縣儒學刻本
董仲舒集 一卷 漢 董仲舒 撰 明 汪士賢 輯 明萬(wan) 曆十一年刻漢魏六朝二十一名家集本
董仲舒集 一卷 漢 董仲舒 撰 明 汪士賢 輯 明萬(wan) 曆十一年南城翁少麓刻漢魏諸名家集本
董仲舒集 一卷 漢 董仲舒 撰 明 汪士賢 輯 明萬(wan) 曆二十七年刻漢魏六朝諸家文集本
董膠西集 二卷 附一卷 漢 董仲舒 撰 明 張變 輯 明天啓崇禎間刻七十二家集本
第二十七冊(ce)
董膠西集 一卷 漢 董仲舒 撰 明 張溥 輯 明刻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桂嚴(yan) 子 二卷 漢 董仲舒 撰 明 歸有光 輯 文震孟 參訂 明天啓五年刻本
第二十八冊(ce)
西漢文紀・董仲舒 不分卷 漢 董仲舒 撰 明 梅鼎祚 輯 明崇禎刻本
董仲舒文鈔 一卷 漢 董仲舒 撰 明 李賓 編 明末刻八代文鈔本
董子文集 一卷 漢 董仲舒 撰 清光緒五年定州王氏謙德堂刻畿輔叢(cong) 書(shu) 本
全漢文・董仲舒 二卷 漢 董仲舒 撰 清 嚴(yan) 可均 輯 清光緒二十年黃岡(gang) 王氏刻本
【史料傳(chuan) 記】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一卷 漢 司馬遷 撰 南朝宋 裴駰 集解 唐 司馬貞 索隱 張守節 正義(yi)
宋建安黃善夫家塾刻本
第二十九冊(ce)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chuan) 一卷 漢 司馬遷 撰 南朝宋 裴駰 集解 唐 司馬貞 索隱 張守節 正義(yi)
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宋建安黃善夫家塾刻本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chuan) 一卷 漢 司馬遷 撰 南朝宋 裴駰 集解 唐 司馬貞 索隱 張守節 正義(yi)
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宋建安黃善夫家塾刻本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chuan) 一卷 漢 司馬遷 撰 南朝宋 裴駰 集解 唐 司馬貞 索隱 張守節 正義(yi)
清 張文虎 校 清同治九年金陵書(shu) 局刻本
史記集解・儒林列傳(chuan) 一卷 漢 司馬遷 撰 南朝宋 裴駰 集解 北宋景佑國子監刻本
史記・儒林列傳(chuan) 一卷 漢 司馬遷 撰 南朝宋 裴駰 集解 唐 司馬貞 索隱 張守節 正義(yi)
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宋建安黃善夫家塾刻本
史記・儒林列傳(chuan) 一卷 漢 司馬遷 撰 南朝宋 裴駰 集解 唐 司馬貞 索隱 張守節 正義(yi)
清 張文虎 校 清同治九年金陵書(shu) 局刻本
史記・太史公自序 一卷 漢 司馬遷 撰 南朝宋 裴駰 集解 唐 司馬貞 索隱 張守節 正義(yi)
宋建安黃善夫家塾刻本
漢書(shu) ・武帝紀 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北宋刻遞修本
漢書(shu) ・禮樂(le) 誌 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北宋刻遞修本
第三十冊(ce)
漢書(shu) ・五行誌 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北宋刻遞修本
漢書(shu) ・藝文誌 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北宋刻遞修本
漢書(shu) ・食貨誌上 不分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北宋刻遞修本
漢書(shu) ・楚元王傳(chuan) 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北宋刻遞修本
第三十一冊(ce)
漢書(shu) ・董仲舒傳(chuan) 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北宋刻遞修本
漢書(shu) ・董仲舒傳(chuan) 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宋紹興(xing) 湖北提舉(ju) 茶鹽司刻淳熙紹熙慶元遞修本
漢書(shu) ・董仲舒傳(chuan) 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宋慶元建安劉元起刻本
漢書(shu) ・董仲舒傳(chuan) 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南宋後期福唐郡庠刻元明遞修本
漢書(shu) ・董仲舒傳(chuan) 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宋嘉定十七年白鷺洲書(shu) 院刻本
漢書(shu) ・董仲舒傳(chuan) 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元大德九年太平路儒學刻明成化正德遞修本
漢書(shu) ・董仲舒傳(chuan) 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明正統刻本
第三十二冊(ce)
漢書(shu) ・董仲舒傳(chuan) 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明嘉靖八年南京國子監刻本
漢書(shu) ・董仲舒傳(chuan) 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明嘉靖十六年廣東(dong) 崇正書(shu) 院刻本
漢書(shu) ・董仲舒傳(chuan) 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明嘉靖汪文盛刻本
漢書(shu) ・董仲舒傳(chuan) 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明萬(wan) 曆二十五年北京國子監刻本
漢書(shu) ・董仲舒傳(chuan) 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清 何焯 張惠言 批注
明崇禎十五年毛氏汲古閣刻本
漢書(shu) ・董仲舒傳(chuan) 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
漢書(shu) ・董仲舒傳(chuan) 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清同治九年金陵書(shu) 局刻本
漢書(shu) ・公孫弘卜式兒(er) 寬傳(chuan) 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北宋刻遞修本
第三十三冊(ce)
漢書(shu) ・嚴(yan) 朱吾丘主父徐嚴(yan) 終王賈傳(chuan) 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北宋刻遞修本
漢書(shu) ・東(dong) 方朔傳(chuan) 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北宋刻遞修本
漢書(shu) ・魏相丙吉傳(chuan) 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北宋刻遞修本
漢書(shu) ・眭兩(liang) 夏侯京翼李傳(chuan) 一卷 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北宋刻遞修本
漢書(shu) ・儒林傳(chuan) 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北宋刻遞修本
漢書(shu) ・循吏傳(chuan) 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北宋刻遞修本
第三十四冊(ce)
漢書(shu) ・敘傳(chuan) 下 不分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北宋刻遞修本
資治通鑒・漢紀九至十 二卷 宋 司馬光 撰 胡三省 注 元刻明修本
曆代名儒傳(chuan) ・董仲舒 不分卷 清 朱軾 張江等 纂 蔡世遠 同訂 清雍正二十六年刻本
春明夢餘(yu) 録・文廟 一卷 清 孫承澤 撰 清乾隆內(nei) 府刻古香齋鑒賞袖珍叢(cong) 書(shu) 本
景州誌・古跡 不分卷 清 屈成霖 纂修 清乾隆十年刻本
棗強縣誌・古跡 不分卷 清 單作哲 纂修 清乾隆十七年刻本
畿輔通誌・列傳(chuan) 三・董仲舒 不分卷 清 李鴻章 張樹聲 修 黃彭年等 纂 清光緒十年刻本
第三十五冊(ce)
【評注研究】
春秋公羊經傳(chuan) 解詁 十二卷 漢 何休學 唐 陸德明 音義(yi)
宋淳熙撫州公使庫刻紹熙四年重修本
第三十六冊(ce)
監本附音春秋公羊注疏 二十八卷(一)漢 何休 解詁 唐 陸德明 釋文 徐彥 疏 元刻明修本
第三十七冊(ce)
監本附音春秋公羊注疏 二十八卷(二)漢 何休 解詁 唐 陸德明 釋文 徐彥 疏 元刻明修本
第三十八冊(ce)
監本附音春秋公羊注疏 二十八卷(三)漢 何休 解詁 唐 陸德明 釋文 徐彥 疏 元刻明修本
第三十九冊(ce)
古文苑・董仲舒集敘 一篇 佚名 撰 宋刻本
朱子語類・戰國漢唐諸子 一卷 宋 黎靖德 編 明成化九年陳煒刻本
西山讀書(shu) 記・董子之學 不分卷 宋 真德秀 撰 宋福州官學刻元明遞修本
困學紀聞・公羊傳(chuan) 不分卷 宋 王應麟 撰 清 翁元圻 輯注 清道光五年守福堂刻本
文選補遺・對並策上 二卷 元 陳仁子 輯 明翻刻元茶陵陳氏東(dong) 山書(shu) 院本
性理大全書(shu) ・諸子・董子 不分卷 明 胡廣 編 明永樂(le) 十三年內(nei) 府刻本
春秋繁露直解 一卷 明 宋應昌 撰 明萬(wan) 曆十五年刻本
第四十冊(ce)
諸儒述概天集・董仲舒 一卷 明 唐一鵬 撰 明萬(wan) 曆刻本
史記評林・儒林列傳(chuan) 一卷 明 淩稚隆 輯校 明萬(wan) 曆吳興(xing) 淩氏刻本
漢書(shu) 評林・董仲舒傳(chuan) 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明 淩稚隆 輯評
明萬(wan) 曆十一年吳興(xing) 淩氏刻本
兩(liang) 漢鴻文・董仲舒 不分卷 明 顧錫疇 評選 徐開雍 顧瑩 參訂 明崇禎六年刻本
牧齋有學集・跋春秋繁露 不分卷 清 錢謙益 撰 清康熙二十四年金匱山房刻本
經義(yi) 考・董子春秋繁露並春秋決(jue) 事 不分卷 清 朱彝尊 撰 盧見曾 編
清乾隆德州盧氏雅雨堂補刻本
春秋繁露校勘記 二卷 清 孫星華 撰 清光緒二十五年廣雅書(shu) 局重刊武英殿聚珍版叢(cong) 書(shu) 本
第四十一冊(ce)
二十二史考異・漢書(shu) 三 一卷 清 錢大昕 撰 清乾隆錢氏潛研堂刻本
漢書(shu) 辨疑・卷十八 一卷 清 錢大昭 撰 清光緒十三年廣雅書(shu) 局刻本
古今僞書(shu) 考・春秋繁露 不分卷 清 姚際恒 撰 清乾隆道光間鮑氏刻知不足齋叢(cong) 書(shu) 本
讀書(shu) 雜誌・漢書(shu) 第十 一卷 清 王念孫 撰 清道光十二年刻本
古微堂外集・董子春秋發微序 不分卷 清 魏源 撰 清光緒四年揚州淮南書(shu) 局刻本
養(yang) 痾三編・董仲舒 不分卷 清 夏炘 撰 清同治六年刻景紫堂全書(shu) 本
文廟祀位考略・西廡先儒・董仲舒 不分卷 清 劉榘 撰 清同治八年刻本
漢書(shu) 注校補・董仲舒傳(chuan) 不分卷 清 周壽昌 撰 清光緒十年小對竹軒刻本
董子春秋繁露平議 二卷 清 俞樾 撰 清光緒二十五年刻諸子平議本
第四十二冊(ce)
譚儀(yi) 所敘董子 一卷 附録一卷 清 譚獻 撰 一九三一年鉛印念劬廬叢(cong) 刻本
漢書(shu) 補注・武帝紀 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清 王先謙 撰
清光緒二十六年虛受堂刻本
漢書(shu) 補注・五行誌 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清 王先謙 撰
清光緒二十六年虛受堂刻本
第四十三冊(ce)
漢書(shu) 補注・董仲舒傳(chuan) 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清 王先謙 撰
清光緒二十六年虛受堂刻本
劄迻・春秋繁露 不分卷 清 孫詒讓 撰 清光緒二十年刻本
經學通論・春秋通論 一卷 清 皮錫瑞 撰 清光緒間思賢書(shu) 局刻皮氏經學叢(cong) 書(shu) 本
春秋董氏學 八卷 清 康有爲 撰 清光緒二十四年大同譯書(shu) 局鉛印本
第四十四冊(ce)
春秋董氏學 八卷 清 康有爲 撰 清光緒二十四年大同譯書(shu) 局鉛印本
第四十五冊(ce)
新學僞經考・史記經說足證僞經考 一卷 清 康有爲 撰 清光緒十七年康氏萬(wan) 木草堂刻本
新學僞經考・劉向經說足證僞經考 一卷 清 康有爲 撰 清光緒十七年康氏萬(wan) 木草堂刻本
孔子改製考・武帝後儒家一統考 一卷 清 康有爲 撰 清光緒二十四年上海大同書(shu) 局石印本
永嘉縣誌・藝文誌・春秋繁露廣義(yi) 不分卷 清 張寶琳 修 王棻 孫詒讓 纂
一九三五年據光緒八年刻本補刻本
清史稿・儒林列傳(chuan) 三・淩曙劉逢祿 不分卷 清 趙爾巽等 撰 一九二八年清史館鉛印本
春秋繁露斠補 三卷 附校勘記 清 劉師培 撰 一九三四年寧武南氏校印劉申叔先生遺書(shu) 本
第四十六冊(ce)
春秋繁露通檢 中法漢學研究所 編 一九四四年中法漢學研究所通檢叢(cong) 刊本
【藝文】
容台集・揚州都轉運鹽司重修先賢董子祠記 不分卷 明 董其昌 撰 明末葉有聲閩南刻本
德州誌・藝文下 一卷 明 唐文華 修 安受善 續修 王克寬 續纂 明萬(wan) 曆刻天啓重修本
景州誌・文苑 不分卷(一)清 屈成霖 纂修 清乾隆十年刻本
第四十七冊(ce)
景州誌・文苑 不分卷(二)清 屈成霖 纂修 清乾隆十年刻本
棗強縣誌・藝文誌 一卷 清 單作哲 纂修 清乾隆十七年刻本
德州誌・叢(cong) 記並藝文誌 二卷(一)清 王道亨 修 張慶源 纂 清乾隆五十三年刻本
第四十八冊(ce)
德州誌・叢(cong) 記並藝文誌 二卷(二)清 王道亨 修 張慶源 纂 清乾隆五十三年刻本
第四十九冊(ce)
續修故城縣誌・文翰一 一卷 丁燦 纂 一九二一年刻本
續修故城縣誌・文翰二・詩 不分卷 丁燦 纂 一九二一年刻本
景縣誌・藝文誌並故實誌 三卷(一)耿兆棟 董大年 修 張汝漪 纂 一九二二年鉛印本
第五十冊(ce)
景縣誌・藝文誌並故實誌 三卷(二)耿兆棟 董大年 修 張汝漪 纂 一九二二年鉛印本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