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來】關於“馬克思主義與儒學”

欄目:思想探索
發布時間:2012-05-10 08:00:00
標簽:
陳來

作者簡介:陳來,男,西元一九五二年生於(yu) 北京,祖籍浙江溫州。一九七六年中南礦冶學院(現名中南大學)地質係本科畢業(ye) 。一九八一年北京大學哲學係研究生畢業(ye) ,哲學碩士。一九八五年北京大學哲學係博士研究生畢業(ye) ,哲學博士。一九八六年任北京大學哲學係副教授,一九九〇年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現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北京大學哲學係博士生導師,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會(hui) 長,中央文史館館員、國務院參事。著有《朱熹哲學研究》《宋明理學》《古代宗教與(yu) 倫(lun) 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現代儒家哲學研究》《孔夫子與(yu) 現代世界》《近世東(dong) 亞(ya) 儒學研究》《仁學本體(ti) 論》《中華文明的核心價(jia) 值》《儒學美德論》《儒家文化與(yu) 民族複興(xing) 》等。


     
     
     
     
    光明日報編者按:由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學”之課題論證及研究工作,目前正在深入進行之中。為(wei) 了及時反映這一重大課題的研究進展,及時反映學界就相關(guan) 問題所開展的學術交流,本刊從(cong) 即日起,推出“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學”專(zhuan) 欄。歡迎廣大讀者關(guan) 注,歡迎學者朋友參與(yu) 討論。
    
    
    
    有關(guan) 馬克思主義(yi) 和儒學的問題,我想提出幾點看法,供大家討論:
    
    
    第一、“馬克思主義(yi) 和儒學”或“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問題,不應當是一個(ge) 抽象的理論對比或推演,按照我的理解,其本質應當是今天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思想理論基礎的現代中國的執政黨(dang) ,在麵對和承擔如何把中國建設為(wei) 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國家過程中,如何看待、對待儒家文化的問題。簡單來說,“馬克思主義(yi) 和儒學”或“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問題,就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中國政府今天如何看待儒學文化、中國文化的問題。因此,“馬克思主義(yi) 和儒學”的問題不能拘泥在這八個(ge) 字的字麵上去理解,也不應該一般地去關(guan) 注馬克思主義(yi) 和儒學的理論結合點,不應該把注意力放在馬克思主義(yi) 和儒學的學術對話,更不需要糾纏在馬克思主義(yi) 經典文本與(yu) 儒學經典文本的具體(ti) 比較上。在這個(ge) 問題上,我們(men) 要“撥雲(yun) 見體(ti) ”,撥開種種枝節,直指根本,要直接指向當代中國社會(hui) 協調發展的文化需要。
    
    
    第二、“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問題,在革命戰爭(zheng) 時期,毛主席說過,是用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矢”,去射中國這個(ge) “的”,“的”就是目標。因此在談到這個(ge) 問題的時候,不能忘記中國實際和中國問題具有目標的意義(yi) 。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黨(dang) 的任務和使命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的新時期、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經曆了重大變化和根本轉向,這就是從(cong) 革命和階級鬥爭(zheng) 為(wei) 中心,轉變為(wei) 建設和經濟發展為(wei) 中心。九十年代,黨(dang) 更加明確了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承擔的當代責任,這就是推進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和中華文化的偉(wei) 大複興(xing) 。新世紀以來,黨(dang) 的理論和路線進一步體(ti) 現了與(yu) 時俱進的發展,麵對和諧社會(hui) 的建構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提出了一係列傳(chuan) 承發展中華文化的提法。今天作為(wei) 執政黨(dang) ,黨(dang) 和政府至少麵臨(lin) 著、承擔著維護國家利益、增進人民福祉、發展文化傳(chuan) 承、保持民族統一、尋求社會(hui) 和諧等重大而基本的任務。我們(men) 到底應該如何對待儒家文化及其價(jia) 值,必須在思想上真正從(cong) 以社會(hui) 革命為(wei) 中心轉變為(wei) 以社會(hui) 和諧為(wei) 中心,明確認識目前的形勢和我們(men) 的任務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解決(jue) 。
    
    
    第三、對於(yu) “馬克思主義(yi) 和儒學”或“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重要的是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yi) 。馬克思主義(yi) 是發展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yi) 是與(yu) 時俱進的。我們(men) 講儒學和馬克思主義(yi) 的關(guan) 係,這個(ge) 馬克思主義(yi) 應以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主體(ti)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wei) 主體(ti) ,反對僵化主義(yi) 、教條主義(yi) 。正確對待儒學的問題屬於(yu) 文化的問題,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yi) 不斷發展的同時不斷開辟著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的道路,在這個(ge) 問題上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hui) 為(wei) 我們(men) 正確思考和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指示了方向。
    
    
    按照十七屆六中全會(hui) 報告的思想,文化是民族的生命血脈,在我國五千多年文明發展曆程中,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自強不息,共同創造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wei) 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為(wei) 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我們(men) 要作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忠實傳(chuan) 承者和弘揚者。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曆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要全麵認識祖國傳(chuan) 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wei) 今用、推陳出新,堅持保護利用、普及弘揚並重,加強對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思想價(jia) 值的挖掘和闡發,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成為(wei) 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當前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在文化建設過程中,要以民族文化為(wei) 主體(ti) 、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廣泛開展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發揮國民教育在文化傳(chuan) 承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加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課程內(nei) 容,加強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學研究基地建設。培養(yang) 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十七屆六中全會(hui) 的文件就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yi) 關(guan) 於(yu) 文化問題的重要文獻,也是我們(men) 處理儒學和馬克思主義(yi) 問題的基礎與(yu) 指針。我們(men) 必須牢牢把握這個(ge) 大方向,緊密結合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的實際,不斷開創把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文化相結合的新局麵。 
    

     
    來源:光明日報2012-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