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東】麗澤書院:“浙學源頭”重要標識地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道場係列
發布時間:2023-10-07 16:55:29
標簽:

麗(li) 澤書(shu) 院:“浙學源頭”重要標識地

作者:陳旭東(dong)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八月初八日癸未

          耶穌2023年9月22日

 

在中國眾(zhong) 多的書(shu) 院中,麗(li) 澤書(shu) 院是一顆耀眼的明星。麗(li) 澤書(shu) 院由南宋大儒呂祖謙創立於(yu) 浙江金華城區曹家巷的自家居所,至今800多年,其間數度毀建變遷,曆經滄桑而繁衍四方,為(wei) 南宋全國四大書(shu) 院之一。

 

(一)

 

呂祖謙(1137—1181年),號東(dong) 萊先生,出身名門,既得“中原文獻之傳(chuan) ,猶歸呂氏”之文脈,同時又博采諸家兼收並蓄,自成大家。呂氏家族人才輩出,自呂公著始,“登學案者七世十七人”。南宋隆興(xing) 元年(1163年),呂祖謙先中“博學宏詞科”,後中進士,一年之中兩(liang) 科題名。呂祖謙為(wei) 官時間很短,雖兩(liang) 次在朝中擔任太學博士,但大多數時間在家鄉(xiang) 金華布道講學,因學術成就卓著,與(yu) 朱熹、張栻並稱為(wei) “東(dong) 南三賢”。

 

乾道三年(1167年),呂祖謙在浙江武義(yi) 明招山為(wei) 母親(qin) 丁憂守墓,金華及浙東(dong) 地區的學人摩肩接踵追隨。乾道四年(1168年)仲秋回到金華城區曹家巷的居所建了“麗(li) 澤堂”。呂祖謙利用其家族文獻參與(yu) 刻書(shu) ,如麗(li) 澤書(shu) 院本、呂氏祠堂本,編著《東(dong) 萊左氏博議》《麗(li) 澤講義(yi) 》等教材,呂祖謙親(qin) 自製定實施的《乾道四年九月規約》《乾道五年規約》等書(shu) 院學規,為(wei) 中國現存最早的書(shu) 院規約。嘉熙元年(1237年),呂祖謙門人喬(qiao) 行簡奏請宋理宗賜匾額“麗(li) 澤書(shu) 院”。可見,麗(li) 澤書(shu) 院因“麗(li) 澤堂”而得名,呂祖謙講學使麗(li) 澤書(shu) 院鼎盛一時、聞名遐邇。

 

因為(wei) 麗(li) 澤書(shu) 院的所在,金華“一時士人傾(qing) 心向往,道統學派燦然昌明,名儒蔚興(xing) ,踵武相接,天下稱為(wei) 小鄒魯”。麗(li) 澤書(shu) 院也因為(wei) “影響之大、鮮有匹敵”,與(yu) 嶽麓書(shu) 院、白鹿洞書(shu) 院、象山書(shu) 院並稱為(wei) 南宋四大書(shu) 院。

 

(二)

 

曆史上嶽麓書(shu) 院、白鹿洞書(shu) 院、象山書(shu) 院等著名書(shu) 院大多設置在林野山麓,也使其傳(chuan) 承保護較為(wei) 係統完整,而麗(li) 澤書(shu) 院與(yu) 此不同,起初辦於(yu) 呂祖謙的城內(nei) 家中。根據《麗(li) 澤書(shu) 院祠堂記》所述,呂祖謙“假官屋以居”,直到晚年才另處置屋,把麗(li) 澤書(shu) 院歸還給官府。

 

淳熙八年(1181年)呂祖謙逝世後,“舊居之半為(wei) 堂,以祠先生”。麗(li) 澤書(shu) 院由其弟呂祖儉(jian) 主持。“慶元黨(dang) 禁”發生後,呂祖儉(jian) 、呂祖泰均遭逐放,麗(li) 澤書(shu) 院一度式微。開禧二年(1206年)黨(dang) 案昭雪,知郡李大異撥款並派員於(yu) 金華城區光孝觀公屋建呂成公祠紀念呂祖謙,設書(shu) 院匾懸“麗(li) 澤書(shu) 院”,旨存“麗(li) 澤堂”舊名。淳祐四年(1244年),婺州知府趙汝騰聘金華“北山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許謙)之一的王柏為(wei) 山長,重開“麗(li) 澤書(shu) 院”講學,氣象一新;淳祐六年(1246年),知州許應龍將麗(li) 澤書(shu) 院遷至雙溪之畔(今通濟橋東(dong) 北)。1279年南宋滅亡後,麗(li) 澤書(shu) 院由何基弟子金履祥司講。元三十一年(1294年),官府重修麗(li) 澤書(shu) 院,由王龍澤撰《修麗(li) 澤書(shu) 院記》勒於(yu) 石;元大德年間(1297—1307年)書(shu) 院毀於(yu) 大火,至元年間(1335—1340年)曾重建,元末又毀。明天順年間(1457—1464年)呂氏後裔重建書(shu) 院。明成化三年(1467年),浙江都指揮使司僉(qian) 事辛訪命金華知府李嗣重修,魏驥撰《重修麗(li) 澤書(shu) 院碑記》。嘉靖十四年(1536年)巡按禦史張景命金華府通判汪昉重修麗(li) 澤書(shu) 院,供祀“東(dong) 南三賢”,戚雄撰《重修麗(li) 澤書(shu) 院記》。至明末,麗(li) 澤書(shu) 院終因遭兵燹而毀。至此,麗(li) 澤書(shu) 院存478年,其間共毀建達30餘(yu) 次。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金華知府張坦讓建麗(li) 正書(shu) 院,乃合麗(li) 澤書(shu) 院、崇正書(shu) 院“兩(liang) 名於(yu) 一而得”,其用心為(wei) 使麗(li) 澤遺風一脈相傳(chuan) 。乾隆年間之後,金華曆任知府鄭遠、楊誌道、淩廣赤、吳廷琛曾相繼對麗(li) 正書(shu) 院進行了整修、改建,最興(xing) 盛時有五進三楹正房15間,兩(liang) 邊層各26間,並配有300畝(mu) 學田和糧庫。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知府愛新覺羅·繼良按清廷“廢書(shu) 院、興(xing) 學堂”之諭令,改麗(li) 正書(shu) 院為(wei) 金華中學堂(第二年改稱金華府中學堂),校址在金華市區東(dong) 嶽宮與(yu) 八婺公所之間,成為(wei) 婺江之東(dong) 、長山之陽廣袤八婺大地上的一樁大盛事。1912年金華府中學堂改稱“浙江省立第七中學校”,至1922年更名為(wei) “浙江省立金華中學”。至此,麗(li) 澤書(shu) 院轉型為(wei) 新式學校。

 

(三)

 

南宋時以呂祖謙為(wei) 代表的金華學派、以陳亮為(wei) 代表的永康學派和以葉適為(wei) 代表的永嘉學派統稱為(wei) 浙東(dong) 學派,是發達於(yu) 明清時期的浙東(dong) 學派之先導。其中金華學派、永康學派因地望關(guan) 係統稱為(wei) “婺學”(金華古稱婺州)。曆史上婺學形成兩(liang) 次引領全國的高峰,其最主要的學術基地都在麗(li) 澤書(shu) 院。淳熙二年(1775年),呂祖謙從(cong) 福建回金華麗(li) 澤書(shu) 院途中,為(wei) 調和朱熹與(yu) 陸九淵雙方思想理論分歧,在江西鵝湖寺展開了一次中國思想史上最具有開創性的學術辯論會(hui) ——鵝湖之會(hui) ,首開書(shu) 院會(hui) 講之先河。朱熹、呂祖謙兩(liang) 人合作編撰《近思錄》,朱熹還把兒(er) 子朱塾送到麗(li) 澤書(shu) 院求學。朱熹與(yu) 呂祖謙私信往來頻繁,兩(liang) 人四度聚會(hui) 切磋學術。婺學的第二次高峰也與(yu) 麗(li) 澤書(shu) 院密切相關(guan) 。元末明初的“北山四先生”先後都擔任過麗(li) 澤書(shu) 院山長,既得朱熹理學真傳(chuan) ,又得呂學精髓,致力於(yu) 傳(chuan) 承程朱理學。

 

正是麗(li) 澤書(shu) 院這種兼容並蓄、經世致用的學術和教育風格,催生了一代代人才層出不窮的生動局麵。

 

(四)

 

麗(li) 澤書(shu) 院及其文化影響,首先及於(yu) 浙東(dong) 的寧波、紹興(xing) 、溫州、台州等地的學者,浙東(dong) 地區不少名儒都出自麗(li) 澤書(shu) 院名儒門下或間接受其影響。如寧波地區的黃震、王應麟、袁桷可謂“得呂學之大宗”者。黃宗羲其史學名著《明夷待訪錄》也受呂祖謙思想影響。特別是承梨洲之學的全祖望,對婺學十分推崇。清代浙東(dong) 學術大師章學誠說:“浙東(dong) 之學,言性命者必究於(yu) 史,此其所以卓也。”實際上點明了麗(li) 澤書(shu) 院在整個(ge) 浙東(dong) 學術中實乃為(wei) 策源地。

 

麗(li) 澤書(shu) 院的影響逐步推廣擴大到江西、福建、湖北、江蘇、河北以及齊魯大地。如麗(li) 澤書(shu) 院有不少福建生徒,他們(men) 學成後都在福建傳(chuan) 播東(dong) 萊之學。受呂祖謙創建麗(li) 澤書(shu) 院影響,宋、明、清三朝又出現了10餘(yu) 所“麗(li) 澤書(shu) 院”,分布在浙江、湖南、山東(dong) 、山西、廣東(dong) 、廣西、甘肅等省。另外,《中國書(shu) 院史》中有記載的金華書(shu) 院47座,《浙江通史》中有記載的金華書(shu) 院30餘(yu) 座,均名列浙江第一、全國前列。從(cong) 中可以看出,麗(li) 澤書(shu) 院對後世教育尤其是中國書(shu) 院產(chan) 生了很大影響。

 

麗(li) 澤書(shu) 院和曆代浙東(dong) 學派諸位儒學大師均主張研究曆史與(yu) 實際相結合,反對空談義(yi) 理,主張義(yi) 利統一,這些觀念對海外華人的經商理念產(chan) 生了重大影響。當前金華市正加快推進麗(li) 澤書(shu) 院建設,努力打造“浙學之源”重要文化標識地。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