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豔紅 郭圳南】複禮書院:傳承聖賢禮義的理學之地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道場係列
發布時間:2023-10-07 16:53:55
標簽:

複禮書(shu) 院:傳(chuan) 承聖賢禮義(yi) 的理學之地

作者:金豔紅 郭圳南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八月十五日庚寅

          耶穌2023年9月29日

 

複禮書(shu) 院位於(yu) 贛西邊陲萍鄉(xiang) 市蓮花縣閃石鄉(xiang) 渭下村,乃明清時之高等書(shu) 院,由明代王陽明再傳(chuan) 弟子、著名理學家劉元卿所創辦,始建於(yu) 明隆慶六年(1572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曆史。複禮書(shu) 院之名為(wei) 劉元卿所取,出自《論語·顏淵篇》“克己複禮為(wei) 仁”。400多年來,書(shu) 院人文蔚起,政治、文化精英輩出,學術思想之泉源遠流長,為(wei) 探究學問、培養(yang) 人才、演練禮儀(yi) 之殿堂,在化民成俗、浸潤社會(hui) 等方麵功不可沒。

 

(一)

 

劉元卿,蓮花縣坊樓鎮屋場村人,號瀘瀟,人稱“瀘瀟先生”,明朝有名的教育家、理學家、文學家。兩(liang) 次受到皇帝征聘,又稱劉聘君。先後做過國子博士、承德郎、禮部主事。

 

明隆慶四年(1570年),從(cong) 小發奮讀書(shu) 的劉元卿在江西鄉(xiang) 試中奪魁,後帶著向朝廷的上書(shu) 和文卷參加會(hui) 試,因“五策傷(shang) 時,忤張居正”,未獲取錄,還險遭殺身之禍,遂絕意功名,回到家鄉(xiang) ,埋頭做學問。當時正值明朝後期,理學家王陽明以“致良知”為(wei) 宗旨的心學理論紅遍大江南北,王陽明的弟子則以講會(hui) 為(wei) 形式,以書(shu) 院為(wei) 依托,在社會(hui) 上大力倡導和推行這一理論,書(shu) 院講會(hui) 活動遍地開花,風靡一時。而劉元卿作為(wei) 王陽明的再傳(chuan) 弟子,是當時江右王門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江右四君子”之一,見鄉(xiang) 民未受教化,便有意於(yu) 教育,在明隆慶六年(1572年),創立複禮書(shu) 院。次年在當時安福西裏(現蓮花縣上西片)的二十四姓十八家鄉(xiang) 親(qin) 父老的共同集資下竣工建成。書(shu) 院麵向禾山、背倚武功,中為(wei) 明德堂,左為(wei) 東(dong) 林觀,右為(wei) 三一庵。後增建“留帖閣”,藏鎮院之寶(劉元卿所得唐代書(shu) 法家李懷琳《絕交貼》,即草書(shu) 《嵇康與(yu) 山巨源絕交書(shu) 》,現藏日本)。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時,書(shu) 院結構和建築名稱有所改變,左為(wei) 留帖閣,右為(wei) 集賢館,後為(wei) 崇德堂,三一庵位於(yu) 院外右邊。

 

400多年來,曆史潮起潮落,複禮書(shu) 院時興(xing) 時廢,但始終為(wei) 當地學魂之所在。明清兩(liang) 代,除萬(wan) 曆七年暫改為(wei) “五穀神祠”(但也暗中辦學)外,一直沿用此名稱,並秉承劉元卿之辦學思想。複禮書(shu) 院鼎盛時期,很多外地人都慕名而來求學。複禮書(shu) 院於(yu)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和同治七年(1868年)兩(liang) 次重建,各姓士民聞風響應,紛紛解囊捐助。曆代鄉(xiang) 親(qin) 對書(shu) 院均愛護備至,因而讀書(shu) 之聲經久不絕,優(you) 良學風得以延遞不衰。辛亥革命後,複禮書(shu) 院改建為(wei) 東(dong) 區高等國民學堂、複禮小學、私立複禮中學;新中國成立後改建為(wei) 複禮小學、複禮初級中學、湖上中學、蓮花縣第三中學、複禮中學。在長達數百年的辦學中,複禮書(shu) 院形成了良好的學風教風,故“生徒慕名而求學者眾(zhong) ”。

 

(二)

 

宋明理學到明朝已發展成為(wei) 官學。王陽明的心學更是當時江右的主要理學派,“知行合一”“致良知”是其核心觀點。劉元卿從(cong) 初學“春秋學”,後轉入理學,成為(wei) 王陽明的再傳(chuan) 弟子。

 

劉元卿在理學研究方麵著述較多,如《大學新編》《大象觀》《儒林學案》等。劉元卿與(yu) 吳與(yu) 弼、鄧元錫、章潢號稱“江右四君子”,在理學史上具有顯著的地位,人稱“正學先生”。

 

複禮書(shu) 院講學以講會(hui) 的形式進行,形成了嚴(yan) 密的學規。講會(hui) 分為(wei) 同門會(hui) 、大會(hui) 、小會(hui) 等。為(wei) 了確保講會(hui) 活動能夠長久而高效進行,劉元卿及其弟子製訂了書(shu) 院講會(hui) 活動的組織章程,對講會(hui) 的宗旨、內(nei) 容、會(hui) 期、地點、參加人員、後勤供應、會(hui) 費交納、講會(hui) 記錄、講會(hui) 紀律等都作了嚴(yan) 格、詳細的規定。五月六日為(wei) 同門會(hui) ;十月為(wei) 大會(hui) ,十月大會(hui) 最為(wei) 重要,進行王學理論研討與(yu) 論辯,如劉元卿與(yu) 劉子明論關(guan) 於(yu) 無思無為(wei) 之義(yi) ,與(yu) 王中石論無生述略,與(yu) 徐思中論生死,病中與(yu) 大會(hui) 諸公論克己複禮等,使王陽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學思想得到進一步發揮。

 

(三)

 

複禮書(shu) 院除辦學、講學外,另一個(ge) 重要的功能就是製定禮製、禮儀(yi) ,演禮習(xi) 禮,並向民間推廣,引導普通人將禮樂(le) 文化內(nei) 化於(yu) 心、外化於(yu) 行。劉元卿推行禮教,從(cong) 人倫(lun) 日用入手,教化平民,熟習(xi) 禮節。他選擇三則實例,即李義(yi) 士、彭君顏、楊孝子來推行義(yi) 、禮、孝。

 

劉元卿以“正俗”為(wei) 宗旨,對原來的舊禮、陋習(xi) 加以改革,從(cong) 而敦厚民俗、風行教化。“正俗”內(nei) 容達十四項之多。其他族人也製訂了《家禮集說》《祭儀(yi) 節略》,使原來“上富競勝,人重使氣”的民風,通過劉元卿居鄉(xiang) 揭“四禮”以教後學,為(wei) 之一變。

 

複禮書(shu) 院製訂了院規,每年農(nong) 曆十一月十五日舉(ju) 行祭祀大典,即“冬至祭”,祭祀大典製訂了一整套祭祀儀(yi) 式,且由複禮書(shu) 院童生十二人誦唱“複禮書(shu) 院祭祀歌”,如今複禮書(shu) 院祭典曆經400餘(yu) 年而不敗,成為(wei) 萍鄉(xiang)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

 

在劉元卿的倡導下所形成的禮學思想與(yu) 實踐影響深遠,不僅(jin) 在當時移風易俗,而且後人傳(chuan) 承遺風,代代相傳(chuan) 。當年,“禮門義(yi) 路,聖域賢關(guan) ”這八個(ge) 字書(shu) 寫(xie) 在複禮書(shu) 院的大門兩(liang) 邊,這則聯語是對書(shu) 院宗旨的定位,它推崇的是儒家千年傳(chuan) 承的聖賢禮義(yi) ,傳(chuan) 遞的是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的文明之火。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