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繼文】國學經典教育推廣必須要明白的幾個常識性概念

欄目:經典誦讀
發布時間:2012-03-19 08:00:00
標簽:
邸繼文

作者簡介:邸繼文,男,西元1970年生,山西朔州人。本職工作於(yu) 朔州市稅務係統,曾任朔州市政協委員,長期致力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基層推廣與(yu) 實踐,朔州市經典文化教育民間研討會(hui) (簡稱朔州國學會(hui) )創辦人。主持的“中華文化傳(chuan) 承十百千萬(wan) 朔州示範工程”於(yu) 2016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13個(ge) 部門聯合授予首屆“四個(ge) 100”全國最佳誌願服務項目,2016年被全國社科聯評為(wei) “全國優(you) 秀社會(hui) 科學普及專(zhuan) 家”。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五千年燈傳,一以貫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不曾中斷的古老文明。在這條文明長河波瀾壯闊的行進中,孔子恰如這條河流的河神,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恰如這條河流的中心,孔子是中華文化數軸上繼往開來的坐標原點。他和他的後傳弟子們正式總結中華文化而形成的儒家各道德規範,是天道人文化的集中體現,是指引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傳世道統,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是人類曆史最可寶貴的普世價值,是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深厚基礎。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曆史曾無情地戲弄過中國人,曾無情地打擊過中華文化的聖人孔子和古老的中華傳統文化。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打倒孔家店”“取消文言文”到“文革”時的“破四舊”、“批林批孔”,近百年來的中國文化教育曆史基本上是在否定傳統文化遺忘中華道統中度過的。時至今日,雖有小範圍的一定限度的傳統複興,但就整體而言,由於近百年來西方化、現代化、科技化、流行化教育根深蒂固,今天國學仍是生僻詞,聖人孔子仍不為大眾廣泛認同,“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倫常道德仍被說成是反動概念,就像“小姐”被異化成“妓女”一樣。跟大眾討論國學如同水中魚跟空中禽討論遊泳的感覺一樣而不被理解。因為思維方式、價值傾向、道德規範根本不同,屬於文明的對立性差異。今天,老人倒地無人扶、小孩被碾無人管、變態者殺害自己家人、扭曲者屠殺弱勢兒童等等各種道德亂象,正是國學教育斷層的嚴重後果。然而可悲的是,這種正知正見還並未引起廣大被西化而不自知的人們包括各級領導者的真正重視。因為,現在大家首先對國學的基本概念也沒有達成共識。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就是國學的傳承體係建設被正式提上日程。但現在全國尚沒有一個統一的做法,甚至在概念解釋上也各執一詞各不相同,國學基本概念需要盡快統一迅速普及,成為不言自明人所共知的常識性概念。筆者基層推廣國學六年之久,對此有些許認識,今拋磚引玉,以期與大家互勉。
    
    
    一、中華傳統文化核心價值體係四十字口訣
    
    
    仁  義  禮  智  信    忠  孝  廉  恥  勇
    溫  良  恭  儉  讓    善  寬  恒  敏  惠
    敬  恕  謙  誠  慎    中  和  公  正  省
    剛  毅  木  訥  健    勤  慈  順  厚  清
    
    
    中華文化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中國文字具有無限的包容性,中華美德具有動態的適應性,中國倫理具有人類的普世性。此四十字口訣雖不能代表儒家文化中華文化的全部,但基本能代表大部,是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傳統美德的鑰匙。但要想真正弄清楚這四十個字,至少應背熟理解《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易傳》《孝經》《禮運》《學記》等八部儒學經典,當然其他應該學習的經典還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二、國學經典傳承體係建設的幾個常識性概念解釋
    
    
    1、國學。一國固有之學是國學。中國的國學是中華傳統文化。有三個分類法,一是儒釋道法墨、兵農醫武藝等諸子百家分類法;二是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代表作品是十三經二十四史;三是大國學七分法即經學、子學、文學、國醫、國藝、國史、少數民族與邊疆地區文化。儒釋道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其中儒學又是其主統文化,儒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聖人孔子。
    
    
    2、經典。經為常,典為則,常則是經典。具有永恒價值的東西稱經典。經典有兩個標準。一是流傳千年,受眾過億。二是從不流行,永不過時。經典分人物、典籍、禮儀、實物等各個類別。
    
    
    3、誦讀。是一種高級閱讀。中國傳統誦讀法分儒家的吟誦、道家的觀誦、佛家的念誦等各種類型,其實質是大聲地有節律地念讀。誦讀是開發記憶能力、記憶所學知識、練習語言表達、養成良好習慣的綜合性手段。
    
    
    4、右腦。主管記憶、藝術、感情、語言,靈感的大腦右半腦功能。按照神經交互原理,左手能力是右腦功能的直接表現,誦讀經典一萬小時,背誦經典三十萬字量以上,每經讀誦三百遍左右(7×7×7)可開發超右腦照像記憶能力
    
    
    (過目不忘能力)。日本的七田真教授是這一理論的權威。
    
    
    5、親子。大人和小孩一起生活、學習、工作的互動行為。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發源於歐美日本的“親子共學”、“在家學習”活動影響了全球的文化教育,現還在繼續擴展之中。
    
    
    6、書香。書香一詞泛指學習氛圍。學習型家庭、社會、機關統稱書香家庭、書香社會、書香機關。
    
    
    7、樂活。英文直譯詞,意為綠色環保健康永續低碳簡約的生活方式。提倡有機農耕,反對轉基因、化肥、農藥食品;提倡食育,反對垃圾食品;提倡素食,反對大魚大肉;提倡自然,反對各種人偽汙染。最早由美國人雷保羅發起,“樂活族”現在約占美國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樂活”生活風席卷全球。我國樂活活動帶頭人是北京師範大學的沈立博士。
    
    
    三、當代國學經典人文教育推廣的幾個切入點
    
    
    1、從孝親入手。“孝悌之道,其為仁之本與”,以孝引仁,進入儒家知識與修身的殿堂。淨空老法師推廣《弟子規》學習即從此路徑入手。
    
    
    2、從家庭倫常建設入手。家庭倫常是社會倫理共識與道德底線的最後保障。當前,家庭倫常的破壞嚴重,重建任務急迫。與西學左派重視集體西學右派重視個體不一樣,中華傳統文化重視家庭建設,視家庭為小國,視國家為大家。所以,國學傳承仍應以家庭為主陣地,以家學傳承國學。
    
    
    3、從幼兒教育入手。人的一生素質奠基於0-13歲所受的核心圈教育培養,依次為身體素質、情商、德商、智商、語言素質、生活學習習慣等六大類。而學習國學文化、貫徹經典教育、踐行樂活生活、背誦三十萬字量的國學經典是同步解決“撒徹爾文化之問,錢學森教育之問,小悅悅道德之問”的綜合良方,是提升核心圈六大素質的不二法門,這完全可以以猶太人教育小孩背誦經典為參照。
    
    
    4、從性理病療入手。無論王鳳儀善人道的“五行病理說”還是悟明法師人間佛教的“正字五畫說”均是從德行倫理反求人生老病死的精神治病法,效果神奇。應重新認識祖國傳統文化,重新看待中醫治病範式。
    
    
    5、從民族文化軟實力建設入手。漢語、漢字、漢學典籍是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在與世界的交往中,這些才是我們文化的真正代表。
    
    
    6、從公共道德社會風氣轉變入手。中華傳統美德也即儒門四十德是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的道德,若無此私德也就無社會公德可言,社會風氣的真正提升而不是沉淪也正在於此,這一點曆史早已做過證明,今天不過要做擺脫西方文化中心主義與純西方文化範式重新解釋一下我國正統文化而已。
    
    
    當然,上述文化重建工作非三年五年能完成,也非一部分人士能做成。中華文化的偉大複興需要我們大家很長時間的艱辛努力,但總的有個開頭吧,讓我們共同努力!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