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津求索上下 書香綿延千年 問津書院與城市書房的對話

欄目:廟堂道場
發布時間:2023-10-05 12:54:59
標簽:

問津求索上下 書(shu) 香綿延千年 問津書(shu) 院與(yu) 城市書(shu) 房的對話

來源:《湖北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八月二十日乙未

          耶穌2023年10月4日

 

2000多年前,孔子使子路問津,在今新洲區舊街的渡口留下千古佳話。

 

西漢時期,問津之處建成中國最古老的“大學”,後躋身全國四大書(shu) 院,大儒雲(yun) 集,成為(wei) 荊楚教育的“搖籃”。

 

十一黃金周,問津書(shu) 院遊人如織、書(shu) 聲琅琅。

 

問津求索上下,書(shu) 香綿延千年。如今,城市書(shu) 房已遍布武漢三鎮。

 

跨越時空千年問津

 

每一片華夏土地,都浸潤著千年的精神光芒。

 

每一個(ge) 中華兒(er) 女,都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繼承者。

 

“這裏是曆代儒學大師來楚地講學的首選,來一次傳(chuan) 統文化的熏陶之旅,比單純課堂學習(xi) ,更能入腦入心。”10月3日,遊客陶宇傑專(zhuan) 程帶孩子來到問津書(shu) 院,體(ti) 驗國學的精神境界。

 

“親(qin) 子遊、考生遊成為(wei) 一道風景。”問津書(shu) 院負責人胡杏榮介紹,近幾年,隨著國學熱持續升溫,書(shu) 院遊客連年增長,今年黃金周期間,每天接待遊客數千人,為(wei) 曆年之最。

 

 

 

她介紹,2012年,武漢市新洲區實施問津書(shu) 院百年大修工程,參照清末問津書(shu) 院新廟圖總體(ti) 布局,修舊如舊,2015年完工後,正式對外開放。書(shu) 院依據地勢采用上廟下學、後廟前院規製,分為(wei) 教學、祭祀、藏書(shu) 、生活、遊憩五大功能區。

 

9月28日,問津書(shu) 院舉(ju) 行孔子誕辰2574年祭孔大典,聯合海內(nei) 外孔廟、文廟、儒學機構共同舉(ju) 行全球“雲(yun) 祭孔”網絡直播關(guan) 注,吸引百萬(wan) 網友點擊觀看。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徜徉書(shu) 院小徑,不時有琅琅書(shu) 聲從(cong) 灰牆紅門間傳(chuan) 出。

 

全民閱讀處處飄香

 

經典文化浸潤心靈,全民閱讀處處飄香。

 

在最具未來科技感的中國光穀,這一脈香依然繾綣,沁潤人心。

 

7月21日對外開放的光穀書(shu) 房·中央生態大走廊分館,十一黃金周期間人氣火爆,眾(zhong) 多書(shu) 友前來打卡充電。

 

“乘坐中國首條的光穀空軌,從(cong) 空中俯瞰,點綴在生態大走廊中的城市書(shu) 房,特別漂亮。”特地從(cong) 青山區趕來的陳女士說。書(shu) 房從(cong) 空中看,形態類似“人文”兩(liang) 個(ge) 漢字,5個(ge) 白弧形的玻璃盒子相互穿插連接。白天,陽光透過屋頂天窗,照在書(shu) 架上;夜間,月光從(cong) 天窗中透入。

 

 

 

700多平方米的書(shu) 房內(nei) ,不少親(qin) 子家庭一起來閱讀,“平常難得有時間陪孩子,假期一家三口一起來書(shu) 房,更有閱讀氛圍、人文氣息。”家住關(guan) 山大道的張先生說。

 

就職於(yu) 光穀一家人工智能企業(ye) 的陳先生,手持一杯咖啡,正在書(shu) 房“充電”,“AI發展日新月異,來書(shu) 房不僅(jin) 能深度閱讀最新書(shu) 籍,也能到一旁的生態大走廊走走,學習(xi) 、放鬆兩(liang) 不誤。”

 

如今,光穀已有5家城市書(shu) 房建成開放,藏書(shu) 共計7萬(wan) 餘(yu) 冊(ce) ,書(shu) 籍與(yu) 省圖書(shu) 館通借通還。

 

文化自信 精神傳(chuan) 承

 

曆久彌新的千年書(shu) 院,是瞻仰和沉澱的空間。

 

遍地開花的城市書(shu) 房,是充電和思考的地方。

 

在武漢,還有麵向長江看蘆葦搖曳的玻璃書(shu) 房“蒹葭書(shu) 店”,開在公園裏的自然主題書(shu) 房“德芭與(yu) 彩虹”,以電影文化為(wei) 特色的曇華林“雲(yun) 曰書(shu) 館”,24小時開放的“琴台書(shu) 院”和“閱秀書(shu) 店”……

 

“城市書(shu) 房在武漢發展迅速,目前已達50餘(yu) 家,兩(liang) 年內(nei) 有望達到100家。”武漢圖書(shu) 館負責人陳朝霞介紹,城市書(shu) 房是公共圖書(shu) 館以外的新型閱讀空間,越來越成為(wei) 市民文化旅行的心靈驛站。

 

“書(shu) 籍是文化載體(ti) ,擷取曆史之溫澤,背後是上下五千年華夏文明的精神延續。”武漢光穀讀書(shu) 會(hui) 發起人胡漁認為(wei) ,從(cong) 書(shu) 院熱到書(shu) 房爆滿,既是學習(xi) 型社會(hui) 日臻成熟的表征,也是文化自信的體(ti) 現。

 

華中師範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張大維分析,從(cong) 假期城市書(shu) 房、千年書(shu) 院紛紛火爆來看,這座城市的思考從(cong) 未停止,腳步也更加篤定。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