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著《菊坡學派:粵地學派開端》出版暨緒論、結語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3-10-02 21:35:40
標簽:

李強 著《菊坡學派:粵地學派開端》出版暨緒論、結語

 

 

 

書(shu) 名:《菊坡學派:粵地學派開端》

作者:李強

出版社:廣東(dong) 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7月

 

【作者簡介】

 

李強,吉林蛟河人,哲學博士。現為(wei) 深圳職業(ye) 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是儒家思想和毛澤東(dong) 思想。主持和參與(yu) 市廳級項目多項,在《鵝湖月刊》和《儒學的當代理論與(yu) 實踐》等論文集發表論文多篇。

 

【內(nei) 容簡介】

 

本書(shu) 是《嶺南學術思想叢(cong) 書(shu) 》的一種。菊坡學派是南宋增城人崔與(yu) 之和弟子於(yu) 潛人洪谘夔、弟子番禺人李昴英開創的嶺南曆史上第一個(ge) 儒家學術流派。本書(shu) 分“史”“論”兩(liang) 個(ge) 部分。“史”的部分,敘述菊坡學派代表性人物崔與(yu) 之、洪谘夔、李昴英及其流派曆史,賞析經典;“論”的部分,分析其思想特點、與(yu) 其他學派的互動、對當時政局的影響,以及對嶺南文化、中國文化的影響,並評述其曆史地位。

 

【目錄】

 

緒 論  宋代嶺南儒學中的“菊坡學派”      /1         

第一章 敵國外患:菊坡學派形成的曆史背景     

第一節 宋遼之間的戰與(yu) 和        /15

第二節 宋金之間的戰與(yu) 和        /24

第三節 聯蒙滅金與(yu) 蒙滅宋        /47

         

第二章 科舉(ju) 社會(hui) :菊坡學派形成的社會(hui) 背景     

第一節 考試內(nei) 容的改革        /59

第二節 考試方法的改革        /65

第三節 及第授官的改革        /76

         

第三章 創立學派:高風千古崔與(yu) 之     

第一節 四千裏遊學        /92

第二節 未嚐至廛市        /104

第三節 由太學及第        /113

第四節 司法彰公正        /118

第五節 清正不煩苛        /123

第六節 醫國收全功        /131

第七節 出處最光明        /182

第八節 宗旨猶可窺        /202

         

第四章 發展學派:全節高風洪谘夔     

第一節 振翼長追隨        /228

第二節 氣節淩霄漢        /234

第三節 補《續書(shu) 》之亡        /240

第四節 發展菊坡學        /247

         

第五章 光大學派:羊城巨儒李昴英     

第一節 長從(cong) 菊坡遊        /256

第二節 吾道豈空談        /260

第三節 不獨以書(shu) 傳(chuan)         /267

第四節 可謂完人矣        /282

第六章 作始也簡:菊坡學派的宗旨與(yu) 影響

第一節 學派的宗旨        /289

第二節 開嶺南新風        /297

第三節 啟江門學派        /301

         

結語:變動中的宋代學術世界      /306

參考文獻                                        /308

 

【緒論】

 

宋代嶺南儒學中的“菊坡學派”(節選)

 

從(cong) 儒學傳(chuan) 播的視角來看,宋代嶺南儒學主要受到理學派的直接影響。在菊坡學派創立以前,宋代嶺南儒學可以視作傳(chuan) 播到嶺南的理學。許多嶺南大儒實際上都是理學的傳(chuan) 人,如周舜元、李用、鄭南升、郭叔雲(yun) 、翟傑是程朱理學的傳(chuan) 人;簡克己、黃執矩是張軾“南軒之學”的傳(chuan) 人;陳去華是陸九淵“心學”的傳(chuan) 人。[1]直到崔與(yu) 之(字正子,一字正之,號菊坡,諡清獻,1158—1239)和李昴

 

英(字俊明,號文溪,1201—1257)橫空出世,才極大地改變了嶺南儒學的麵貌,讓嶺南儒學具有了比較大的獨立性,並最終隨著陳獻章(字公甫,號石齋,晚號石翁,學者稱白沙先生)所創立的江門學派的崛起“得以在明中葉異峰突起、引領思潮,實現了從(cong) 邊緣走向中心的曆史性轉折”[2]。

 

比較早標舉(ju) “菊坡學派”這個(ge) 名稱的學者是張其凡(1949—2016)。張先生發現學界長期忽視對宋代嶺南儒學的研究,因此想要為(wei) 產(chan) 生於(yu) 宋代的“菊坡學派”爭(zheng) 得一席之地,確立其應有的曆史地位。他在1995年和1996年,連續發表《論宋代嶺南三大家》《菊坡學派:南宋嶺南學術的主流——再論宋代嶺南三大家》《“平生願執菊坡鞭”——陳獻章與(yu) 崔與(yu) 之》等三篇文章。他的主要觀點是,“菊坡學派”是“嶺南曆史上第一個(ge) 學術流派”[3];其特點是“重事功,講氣節,易退難進,甘於(yu) 澹泊,在思想上接近陳亮、葉適的事功學派,而又獨樹一幟”[4];其地位是“南宋後期至元代初期,嶺南學術的主流學派……也是當時嶺南唯一可與(yu) 內(nei) 地抗衡的學派”[5];其影響不限於(yu) 嶺南,已經輻射到“南宋全國”[6],同時也是明代大儒陳白沙“學術思想的源頭之一”[7]。同時張先生在上述文章中指出,他對“菊坡學派”的研究,隻是開了一個(ge) 頭,“對‘菊坡學派’思想和學術的詳細研究、分析”,則“俟諸他日,或留待有心者了”。[8]

 

遺憾的是,學界對於(yu) “菊坡學派”的“認可度”一直不高。多數學者還是傾(qing) 向於(yu) 將崔菊坡、洪谘夔、李昴英等菊坡學派的主要成員作為(wei) 獨立的個(ge) 體(ti) 進行個(ge) 案研究,少有人選擇對“菊坡學派”作整體(ti) 上的綜合考察,從(cong) “學派”的視角來研究菊坡學派。截止到2023年6月19日,筆者以“菊坡學派”作為(wei) 主題詞,在中國知網上檢索論文,發現相關(guan) 的論文依舊僅(jin) 有三篇,分別是《“平生願執菊坡鞭”——陳獻章與(yu) 崔與(yu) 之》(張其凡,1996)《論“菊坡學派”》(張紋華,2009)、《菊坡學派與(yu) 嶺南史學》(羅炳良,2010)。[9]

 

很多人可能會(hui) 質疑,“菊坡學派”是否真的存在?對於(yu) 這個(ge) 疑問,我們(men) 可以回到《宋元學案》和《宋元學案補遺》中,去尋找答案。

 

馮(feng) 雲(yun) 濠在《宋元學案•總目》曰:“宋、元儒之有學案也,姚江黃棃洲先生既輯《明儒學案》,因溯宋、元諸儒而為(wei) 之述其學派也。”[10]因此我們(men) 可以說,《宋元學案》雖然名為(wei) 學案,但是實際論述的卻是“學派”;黃宗羲設立的學案實際上就是學派。

 

黃宗羲寫(xie) 學案(學派)的目的正是“分源別派,使其宗旨曆然”[11];其設立學派的主要標準是學術“宗旨”[12]和師承傳(chuan) 授關(guan) 係;其命名學派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用宗主的名字命名。

 

關(guan) 於(yu) “菊坡學派”的學術宗旨。全祖望在補充、修訂《宋元學案》時指出,設立《丘劉諸儒學案》(其中收錄了崔與(yu) 之學案)的原因是,丘劉諸儒“雖不入諸先生之學派,然皆能用先聖之道”[13]。可以推知,全祖望已經注意到崔菊坡(菊坡學派)的學術宗旨包含“致用”,即不喜歡空談,致力於(yu) 通過解決(jue) 實際問題建立功業(ye) ,成就理想社會(hui) 。

 

關(guan) 於(yu) “菊坡學派”的傳(chuan) 授關(guan) 係。根據《宋丞相崔清獻公全錄》《文溪存稿》《廣州人物傳(chuan) 》《宋元學案》《宋元學案補遺》等文獻可以確定菊坡學派的學術傳(chuan) 承係統是“一花兩(liang) 葉”,即以崔菊坡為(wei) 原點,生長出兩(liang) 個(ge) 脈絡清晰的傳(chuan) 承係統,分別是:崔菊坡——洪谘夔夔(字舜俞,號平齋,諡忠文,1176—1236)——程掌;崔菊坡——李昴英——李春叟、曾士倬、何文季、陳大震、陳白沙(私淑)。

 

關(guan) 於(yu) “菊坡學派”這個(ge) 名稱。黃宗羲把朱熹(號晦庵,晚稱晦翁)及其門人所創立的學派稱為(wei) 晦翁學案(學派);把陳亮(字同甫,號龍川)及其弟子所創立的學派稱為(wei) 龍川學案(學派)。按照黃宗羲的命名方式,我們(men) 應當把崔與(yu) 之(字正子,一字正之,晚號菊坡)所創立的學派命名為(wei) 菊坡學案(學派)。

 

綜上,“菊坡學派”有自己的學術宗旨和師承傳(chuan) 授關(guan) 係,是一個(ge) 當之無愧的學派;“菊坡學派”這個(ge) 名稱,雖然直到現代才提出來,但是卻完全符合黃宗羲為(wei) 學派命名的慣例。至於(yu) 宋代已經在事實上存在“菊坡學派”,到現代才有“菊坡學派”這個(ge) 名稱,則相當於(yu) 先有孩子,後起名字或先開店,後揭招牌,絲(si) 毫不影響“菊坡學派”的曆史地位。

 

【結語】

 

變動中的宋代學術世界

 

當提到宋代學術時,我們(men) 通常首先想到的是宋代理學。宋代理學一直被視作學術主流,長期代表著整個(ge) 宋代學術世界,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men) 逐漸意識到,主流不等於(yu) 全景,“現在的趨勢是,越來越注意主流之外的東(dong) 西”[14]。

 

菊坡學派就是主流之外的學派,長期處於(yu) 學術世界的邊緣。菊坡學派沒能進入學術世界的中心,至少有三點原因。

 

一是,學術思想方麵的原因。菊坡學派的學術宗旨是“重惜名節,務實致用”,即重惜名譽,提倡節操,不尚空談,致力於(yu) 通過解決(jue) 實際問題建立功業(ye) ,成就理想社會(hui) 。由於(yu) 關(guan) 注點在於(yu) “致用”而非“求是”,所以菊坡學派不太重視理論分析和體(ti) 係建構,學術思想缺少理論上的係統性。

 

二是,地理方麵的原因。南宋背海立國,從(cong) 海上向內(nei) 陸看,浙江和福建是南宋的“基本地帶”,廣東(dong) 隻能算“內(nei) 陸地區”。[15]因此創建於(yu) 浙江的浙東(dong) 事功學派和興(xing) 盛於(yu) 福建的理學派,由於(yu) 具有“地利”優(you) 勢,更容易占據思想世界的中心;創立於(yu) 廣東(dong) 的菊坡學派,卻受地理製約,很難在學術界產(chan) 生大的影響。

 

三是,闡述和研究方麵的原因。學派的興(xing) 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jue) 於(yu) 對學派思想進行闡述和研究的質量。洪谘夔和李昴英雖然都有傳(chuan) 人,但是他們(men) 的傳(chuan) 人卻缺少振興(xing) 菊坡學派的能力與(yu) 機遇。後來的研究者,因為(wei) 各種原因很少注意到菊坡學派,罕有人將主要精力聚焦於(yu) 對菊坡學派的深入研究。

 

如果有更多的研究者對菊坡學派做進一步深入詮釋和研究,那麽(me) 把菊坡學派重新放回宋代學術世界裏麵的時候,就有可能徹底改變原有的學術世界圖像,“因為(wei) 所謂邊緣,所謂中心,不過是一個(ge) 注意焦點的問題,焦點轉移,可能圖像就變化了。”[16]

 

注釋:
 
[1] 張其凡:《宋代嶺南主要理學人物縷述》,《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5年第3期,第86—92頁。
[2] 景海峰:《明代嶺南心學的思想旨趣及特征》,《孔學堂》2020年第4期,第61頁。
[3] 張其凡:《論宋代嶺南三大家》,見[宋]崔與之撰,張其凡、孫誌章整理:《宋丞相崔清獻公全錄》,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70頁。
[4][5][6][8]張其凡:《菊坡學派:南宋嶺南學術的主流——再論宋代嶺南三大家》,見《宋丞相崔清獻公全錄》,第392—394頁。
[7] 張其凡:《“平生願執菊坡鞭”——陳獻章與崔與之》,《宋丞相崔清獻公全錄》,第397頁。
[9] 張其凡:《“平生願執菊坡鞭”——陳獻章與崔與之》,《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1996年第3期;張紋華:《論“菊坡學派”》,《嶺南文史》 2009年第2期;羅炳良:《菊坡學派與嶺南史學》,《學術研究》 2010年第10期。
[10][清]黃宗羲 原撰,[清]全祖望 補修,陳金生、梁運華 點校:《宋元學案•總目》,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8頁。
[11][清]黃宗羲 著,陳乃乾 編:《黃梨洲文集•序類•明儒學案序》,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379頁。
[12] 黃宗羲曰:“大凡學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處,亦是學者之入門處。……學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讀其書,亦猶張騫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領也。是編分別宗旨,如燈取影,杜牧之曰:‘丸之走盤,橫斜圓直,不可盡知。其必可知者,知是丸不能出於盤也。’夫宗旨亦若是而已矣。”[清]黃宗羲 著,沈芝盈 點校:《明儒學案•發凡》,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4頁。
[13] 《宋元學案•卷七十九 丘劉諸儒學案•丘劉諸儒學案序錄》,第2629頁。
[14] [16]  葛兆光:《學術史講義——給碩士生的七堂課》,商務印書館2022年版,第231頁。
[15]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匯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23—26頁。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