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詩經》詮釋:從(cong) 疑古、辨偽(wei) 到解構
作者:榮國慶(長治學院副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七月廿七日壬申
耶穌2023年9月11日
近代學術思潮在今文學家複古的外衣之下,揭開了早期改良主義(yi) 變法思想。今文經學從(cong) 魏源到康有為(wei) ,試圖否定“毛序”,綜合“三家詩”“詩緯”等資料另尋一個(ge) 經世致用的道統。而古文經學家劉師培、章太炎等將傳(chuan) 統學術“以經為(wei) 綱”轉變為(wei) “以經為(wei) 史”,援史以證經,形成了係統化的古代經學知識體(ti) 係。
今文經學詮釋的路徑
魏源《詩古微》征引三家遺文殘句,上承漢代以《詩》諫世的傳(chuan) 統。魏源《劉禮部遺書(shu) 序》說:“今日複古之要,由詁訓、聲音以進於(yu) 東(dong) 漢典章製度,此齊一變至魯也;由典章製度以進於(yu) 西漢微言大義(yi) ,貫經術政事文章於(yu) 一,此魯一變至於(yu) 道也。”魏源以“三家詩”為(wei) 證據,破除傳(chuan) 統經學以《序》《傳(chuan) 》為(wei) 核心的傳(chuan) 統,是借助其達到“考察微言大義(yi) ”,實現合經術、治術為(wei) 一。
廖平《詩學質疑》則專(zhuan) 以“詩緯”為(wei) 主,旁及齊詩之說,雜取禮樂(le) 春秋等六緯。劉小楓的《“詩言誌”的內(nei) 傳(chuan) 理解》指出,廖平“於(yu) 四始、五際、六情之義(yi) ,以及篇什配用之理”推闡儒家內(nei) 學的詩學要義(yi) ,提出“《詩》者誌也”為(wei) “空言俟後”,重拾儒家內(nei) 學“舊法”,以應對西方“異製”的挑戰。雖然從(cong) 文本看來,《詩學質疑》如“村塾詩鈔隨手雜錄,無先後,無照應,無義(yi) 例可言”,但是劉小楓結論應當比較貼近廖平的真實意圖,廖平的詮釋策略與(yu) 魏源並無二致。
康有為(wei) 《新學偽(wei) 經考》破《毛詩》之偽(wei) ,立三家之真。康有為(wei) 在《劉向說經足證偽(wei) 經考》中說:“向《魯詩》《穀梁》之外兼引《韓詩》《公羊》,而不及《毛詩》《左傳(chuan) 》,則《毛》《左》為(wei) 向時未有,斷斷矣。”其論學宗旨是批判乾嘉以來漢學“專(zhuan) 尚考據”“瑣碎破道”。今天看來,康有為(wei) 破除《毛詩》的目的,在於(yu) 否定舊的學術體(ti) 係,借此為(wei) 維新運動張本。
綜合分析晚清今文學家的《詩經》詮釋策略和結論,不難看出,其重點不在“學”,而在於(yu) “微言大義(yi) ”。侯外廬《中國思想史》認為(wei) :“無論今文學派的思想和時務論著的思想,都有一個(ge) 特點,即是依據中國傳(chuan) 統的思想材料而設計中國命運的。”陳文采《清末民初〈詩經〉學史論》稱:“晚清今文家詩說,便循著以經議政—闡發今文詩—引三家證偽(wei) 毛詩的路徑。”在今文經學影響下,更多非經典材料進入經學,傳(chuan) 統經學的權威性受到質疑。
古文經學的努力
近代古文經學的重要人物,並不是一群迷失於(yu) “乾嘉學派”的舊學人,而是有著強烈“治世”心態的新派學者。在1895年到1910年間,經學被裹挾在洋務運動、實學、西學的浪潮中,晚清政府在全國成立了87所大專(zhuan) 院校,先後派出幾批留學生到日本、西方國家學習(xi) 。章太炎、劉師培等倡導古文經學,成為(wei) 這一時期經學詮釋的重要引領者。他們(men) 創辦《國粹學報》,主要撰稿人有鄧實、黃節、陳去病、劉師培、馬敘倫(lun) 、章太炎、黃侃、王國維、羅振玉等五十餘(yu) 人,有著明顯的古文經學色彩。其中劉師培、章太炎的《詩經》研究頗有成就,他們(men) 把《詩經》詮釋置於(yu) 晚清知識分子的“意義(yi) 危機”的背景下,努力將古文經學的研究與(yu) 時代相結合,賦予經學以近代思想的內(nei) 涵。張灝在《思想與(yu) 時代》一書(shu) 中指出:“由於(yu) 經驗主義(yi) 研究學派和宋學的共同影響,結果在清代中葉的思想界導致作為(wei) 一種信仰的儒家思想衰落,尤其是在有關(guan) 它的社會(hui) 和政治含義(yi) 方麵。”更重要的是,“考據學由於(yu) 各種理想的失敗和信仰的混亂(luan) ,必然趨向於(yu) 具有批判精神。”這段論述是對晚清經學思想的總結,經學的努力促成了新思想的出現,正如錢穆評價(jia) 說“所謂《國故論衡》,猶雲(yun) 批評這些老東(dong) 西而已。故太炎此書(shu) 即是一種新文化運動”。
劉師培的《詩經》學成就集中在《毛詩劄記》和《毛詩詞例舉(ju) 要》中。《續修四庫全書(shu) 總目提要》評價(jia) 說:“《周頌·絲(si) 衣》篇‘胡考之休’,師培引《載芟》篇‘胡考之寧’,《傳(chuan) 》訓‘胡’為(wei) ‘壽’,證此《傳(chuan) 》‘胡考’與(yu) ‘壽考’同義(yi) 。而明陳奐《傳(chuan) 疏》以‘胡考之休’為(wei) ‘胡不成休’之誤。蓋師培於(yu) 訓詁之學,研究治極深,故能推彼《傳(chuan) 》例,以釋詩旨,而正疏家之失也。”《毛詩劄記》中劉師培堅守《毛傳(chuan) 》為(wei) 探求《詩經》本義(yi) 的法門,對後人申“毛說”而致偽(wei) 者多有辨正。劉師培《毛詩詞例舉(ju) 要》係統梳理了不同時期訓詁學特點,實現了傳(chuan) 統經學知識的科學化和係統化。
章太炎《詩經》研究散見於(yu) 《膏蘭(lan) 室劄記》《詁經劄記》。章太炎《國學概論》提出“把經看作古代曆史,用以參考後世種種變遷,於(yu) 其中看明古今變遷的中心”。把《詩經》看成是上古時期的史料,對《詩經》的詮釋也跳出了經學的桎梏,成為(wei) 上古時期鮮活的生活寫(xie) 照。據此,章太炎從(cong) 《二南》的考察中提出了“河朔與(yu) 楚自古相競也。”“江河派別,而民異性,寒煖異俗。”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總結說“古文家僅(jin) 言由辭以通道,而太炎建立由文字孽亂(luan) 以明曆史發展的根據,又建立文字起源以明思維發展的理論,故他的文字學已經跳出了古文家的範圍。”王長華《二十世紀詩經學價(jia) 值的瓦解與(yu) 重建》一文中指出:“章太炎的學術特點就是將傳(chuan) 統學術‘以經為(wei) 綱’轉變為(wei) ‘以經為(wei) 史’,而這一觀念和思路正開啟了對《詩經》傳(chuan) 統價(jia) 值係統的瓦解和重建。”陳文采認為(wei) :“運用詩經為(wei) 材料,目的在考察古代社會(hui) 狀況,不僅(jin) 是經典的文獻化,也凸顯出考跡異同,以古鑒今的色彩。”
劉師培、章太炎等吸收曆史語言學、民俗學、地理學等研究方法,推進了訓詁學、音韻學、文獻學等專(zhuan) 學,構建了完備的經學知識體(ti) 係。
近代《詩經》學檢討
無論“毛詩”的尊廢,今古文學家的詮釋策略與(yu) 路徑已經偏離了經典詮釋的範疇。在晚清的時局背景下,經學麵臨(lin) 的不是內(nei) 部漢宋之爭(zheng) ,今古文之爭(zheng) ,而是要直麵西學的挑戰。1900年光緒頒諭命各省學政等實力奉行《欽定科場條例》強調科舉(ju) “端正學術以正人心”的作用,又責成陳夔龍整飭學校,準許劉家模“振興(xing) 學校、書(shu) 院以培教本而杜邪趨”之奏,要求在各地實業(ye) 學堂設置“經學”學科,種種努力都想把經學嵌入現代學術體(ti) 係中去。但是隨著1905年科舉(ju) 廢止,傳(chuan) 統經學的最後一道保護屏障消失,經學進入了西學分科的裂變時期。
今文經學否定“毛序”,就是為(wei) 了消解已經僵化的“權威”,隨之而來的是“疑古”“辨偽(wei) ”思潮。然而借助於(yu) 殘破的三家詩、詩緯及碎片化的典章製度,想要構建一個(ge) 邏輯自洽的“微言大義(yi) ”,不是短時間內(nei) 可以完成的。盡管今文經學詮釋以塑造孔子“素王之法”為(wei) 目標,但於(yu) 《詩經》本旨相去甚遠了。古文經學以《詩經》為(wei) 史料,釋放出了文本的曆史內(nei) 涵,構建了體(ti) 係化、科學化的經學知識體(ti) 係,但同樣麵對的是被解構的經學。經學文本的符號化的結果就是“六經注我”,經典詮釋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完全喪(sang) 失了。
今古文經學是傳(chuan) 統學術自我價(jia) 值重塑的一次嚐試,雖然雙方都努力尋找發現經學的新意義(yi) ,試圖打破僵死“權威”,實現儒家經典思想與(yu) 時代同步,然而在當時並沒有找到合理的解決(jue) 方案,沒有在經學與(yu) 現代學術分科中找到合理的平衡點,從(cong) 源頭上失去了經學價(jia) 值體(ti) 係和學科框架構建的可能。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