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道不滅薪火傳(chuan)
作者:蕭銀
來源:《月讀》2015年第9期
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師說》曰:“師者,所以傳(chuan) 道授業(ye) 解惑也。”1985年,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第九次會(hui) 議通過了國務院關(guan) 於(yu) 建立教師節的議案,會(hui) 議決(jue) 定將每年的9月10日定為(wei) 教師節。
國家與(yu) 民族之希望,首在教育;教育之重擔,則首在教師。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曾言:“為(wei) 師者,修自身方能布師道。誌存高遠,樂(le) 道自得,嚴(yan) 師重道,師道尊嚴(yan) ,尊師愛生,教學相長,以德為(wei) 主,德才結合,啟發誘導,因材施教,人格感染,潛移默化,這些就是師道。”
帝王之師
中國自商代以來,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保傅”製度。可以說,這是從(cong) 國家層麵確定教師地位的開始。《尚書(shu) 》言:“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大戴禮記》亦言:“君師者,治之本也。”將“師”明確放在與(yu) “君”相提並論的高度,君之師,就可謂尤其重要。
據學者考證,商周時期,國家設立“太師、太傅、太保”的三公職位,作為(wei) 君王及其繼承人的教師,教育為(wei) 君之道。師、傅、保,“保,保其身體(ti) ;傅,傅之德義(yi) ;師,導之教順”,三字均有教育、保護之義(yi) ,明白無誤地揭示其目的宗旨。除了三公之外,還有“三孤”職位:“少師、少傅、少保”,主要負責教育王室宗親(qin) ,為(wei) 君王培養(yang) 繼承人。這些詞匯一直沿用,如我們(men) 今天所說的“保姆”,其實就與(yu) 古人的“保”字意思相同,學者陳夢家認為(wei) :“師保之保,最早是以女子擔任的保姆,漸發展而為(wei) 王室公子的師傅。”
由於(yu) 君王之師意義(yi) 重大,故選擇亦極為(wei) 鄭重。傳(chuan) 說周成王的“師、傅、保”分別為(wei) 太公、周公、召公,均是周王室興(xing) 邦立業(ye) 的功臣名臣,保證了對成王的教育水平。除了男子以外,王室女子同樣受到嚴(yan) 格教育。《穀梁傳(chuan) 》曾記載,春秋時期,宋國公主伯姬遇到宮殿失火,仆役們(men) 勸她趕緊逃走避難,她竟然答道:“婦人之義(yi) ,保(傅)母不在,宵不下堂。”意思是,作為(wei) 一名遵守禮節的女子,晚上若沒有經過師傅的許可,不能隨便出門。伯姬最終因此而葬身火海。雖然此事在後人看來未免顯得太過迂腐,但從(cong) 另一個(ge) 角度講,教師對伯姬的教育可謂成功到家了。
正是由於(yu) 保傅製度的有效,其成為(wei) 後代遵循的標準。帝王尊師,更為(wei) 天下人做出模範。東(dong) 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博士桓榮任太子少傅,負責教授學業(ye) ,後來明帝登基,“猶尊桓榮以師禮”,每到老師家拜望,便讓桓榮坐東(dong) 麵,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唐太宗李世民親(qin) 自製定了《定太子見三師禮詔》,規定太子必須出殿門迎接老師,“師坐,太子乃坐”。太子李承乾的老師李綱因腳疾不便行走,太宗知道後,特許李綱坐轎進宮講學,並詔令太子親(qin) 自迎接。魏王李泰對老師王珪不尊敬,唐太宗生氣地訓誡他:“以後你每次見到老師,就如同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放鬆。”清代,皇子讀書(shu) 吃飯時,侍衛送上飯來,老師先吃,皇子們(men) 待老師用餐完畢才能開動。老師地位尊崇,雍正帝命皇子們(men) 對總師傅張廷玉、鄂爾泰行拜見禮、作揖時,張、鄂二人隻需“立受之”。乾隆帝時期,大臣蔡新任總師傅30餘(yu) 年,“諸皇子皆敬憚之”。
文章之師
教育之義(yi) ,文化傳(chuan) 承乃是重要目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典籍豐(feng) 富,文章璀璨,曹丕雖有“文人相輕”之論,但真正的學者文士,必是相互學習(xi) 交流,取長補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師說》便言,“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聖人猶有求學問道之時,何況普通人呢?
楚辭這一古老的文學形式,就飽含著師生情誼。漢代楚辭學家王逸曾記載:“宋玉者,屈原弟子也,憫惜其師,忠而放逐,故作《九辯》以述其誌。”認為(wei) 宋玉為(wei) 屈原弟子,為(wei) 傳(chuan) 承屈原的精神和文學而努力。對於(yu) 後世而言,這種文學承傳(chuan) 更是仰慕的對象,於(yu) 是杜甫追慕宋玉之才,就有“風流儒雅亦吾師”的詩句,將宋玉也作為(wei) 自己的私淑老師。
隨著曆史變遷,文學自覺的趨向日益明朗,為(wei) 了表達自己的學術文化主張,學者文人也迫切地需要“抱團”結合,擴大影響,因此,“文章之師”的作用便日益凸顯。“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本身就是“教師”身份,他利用自己在國子監任職的機會(hui) ,傳(chuan) 播自己的文學理念,同時也通過各種交流引薦,培養(yang) 了眾(zhong) 多繼承和發揚自己事業(ye) 的“韓門弟子”,著名者如李翱、張籍、皇甫湜、李賀、賈島。李翱就曾在《祭吏部韓侍郎文》中,表達自己對韓愈的崇敬景仰:“六經之風,絕而複新,學者有歸,大變於(yu) 文。”亦指出了韓愈教育事業(ye) 對文化學術變革的重大影響。同時代的柳宗元,也同樣重視教育對自己文章事業(ye) 的意義(yi) ,《柳子厚墓誌銘》中便記載,柳宗元被貶官柳州後,“衡湘以南為(wei) 進士者,皆以子厚為(wei) 師。其經承子厚口講指畫為(wei) 文者,皆有法度可觀”。
圖為(wei) 潮州韓愈紀念館前雕塑《韓愈別趙子》,描繪韓愈離任,與(yu) 潮州英才趙德依依惜別的情景。
師生的情誼代代相傳(chuan) ,韓愈曾引薦學生張籍進士及第,後來又推薦他出任水部郎中、國子司業(ye) 。而張籍也在曆史上留下了另一段師生佳話:詩人朱慶餘(yu) 是張籍的後輩,考進士時,張籍恰好是主考官。於(yu) 是朱慶餘(yu) 向張籍寫(xie) 了一首詩《閨意獻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將自己比作出嫁的新媳婦,不知自己水平到底如何,請張籍指點。張籍也答之以詩:“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典菱歌敵萬(wan) 金。”鼓勵朱慶餘(yu) 要對自己的才華有信心,不必擔心考試。
宋代大文豪蘇軾也以培養(yang) 、獎掖學生而聞名。“蘇門四學士”秦觀、黃庭堅、晁補之和張耒即是其弟子中的佼佼者。最先將他們(men) 的名字並提和加以宣傳(chuan) 的就是蘇軾本人,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自豪地表示,“如黃庭堅魯直、晁補之無咎、秦觀太虛、張耒文潛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軾獨先知。”由於(yu) 蘇軾的推譽,四人很快名滿天下。
文學史上,留下了眾(zhong) 多關(guan) 於(yu) 創作的師生故事。著名的“一字師”典故,便是唐末詩人鄭穀為(wei) 僧人齊己將詠梅的“昨夜數枝開”改為(wei) “一枝開”之事,亦有元代無名老人為(wei) 詩人薩天錫將“地濕厭聞天竺雨”改為(wei) “厭看天竺雨”之事,詩作者不論對方身份,都謙虛恭敬地拜對方為(wei) “一字師”,表達了對師者的尊重。
道德之師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歸根到底,傳(chuan) 授知識固然重要,塑造人格則更加可貴。畢竟,真正意義(yi) 的傳(chuan) 承,並不僅(jin) 在於(yu) 技能,而更多地在於(yu) 精神。錢穆先生有言:“中國教育理想與(yu) 教育精神,既不全注重在知識傳(chuan) 授與(yu) 職業(ye) 訓練上,更不注重在服從(cong) 法令與(yu) 追隨風氣上,其所重者,乃在擔任教育工作之師道上,乃在堪任師道之人品人格上。故說:‘經師易得,人師難求。’若要一人來傳(chuan) 授一部經書(shu) ,其人易得。若要一人來指導人為(wei) 人之道,其人難求。”
《史記》載孔子問禮於(yu) 老子,老子告誡孔子,真正的君子要能夠和光同塵,在時勢適合的情況下施展才華,在時勢不利時就需要韜光養(yang) 晦,要去掉自己身上的欲望、驕狂等不好的方麵。於(yu) 是孔子感歎“老子,其猶龍耶”,為(wei) 自己所望塵莫及,便是仰慕老子的為(wei) 人智慧。
孔門弟子也深受孔子道德人格的熏陶感染。師生之和睦與(yu) 教化,最見於(yu) 各言其誌一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在老師麵前,眾(zhong) 弟子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暢談理想,實現心靈與(yu) 人格的相互交融與(yu) 升華,正是這樣的老師,才會(hui) 令弟子們(men) 心悅誠服。在孔子逝世後,“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sang) 畢,相訣而去,則哭,各複盡哀;或複留。唯子貢廬於(yu) 塚(zhong) 上,凡六年,然後去。弟子及魯人往從(cong) 塚(zhong) 而家者百有餘(yu) 室,因命曰孔裏”。極盡哀思。
教師道德人格對學生的潛移默化,影響深遠。《六祖壇經》記載:禪宗六祖慧能受教於(yu) 五祖弘忍門下,在寫(xie) 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悟道詩句後,弘忍為(wei) 了讓慧能免於(yu) 遭人嫉妒傷(shang) 害,連夜送走弟子,並親(qin) 自持竿為(wei) 其撐船渡河,以表達對弟子“再送一程”的誠摯愛護。明朝末期,名臣史可法年輕時生活貧苦,寄居寺廟讀書(shu) ,偶然遇到大臣左光鬥夜巡,左光鬥喜愛這名上進的年輕人,將其收為(wei) 弟子,倍加提攜。左光鬥在與(yu) 魏忠賢閹黨(dang) 的鬥爭(zheng) 中被陷害下獄,慘受折磨,史可法悄悄化裝進入牢獄探望老師,卻被老師痛罵,認為(wei) 弟子不應該以身犯險,而應保住有用之軀做有益之事。後來,史可法作為(wei) 明軍(jun) 統領保衛揚州,與(yu) 清軍(jun) 作戰,每當部下勸他多休息不必過於(yu) 勞累時,他便會(hui) 熱淚盈眶地表示,自己絕不能辜負了老師的期望。
明代畫家戴進《達摩六祖圖》局部。鬆樹右方端坐者為(wei) 五祖弘忍,鬆樹左方側(ce) 身與(yu) 人交談者為(wei) 六祖慧能。
2014年,習(xi) 近平同誌在教師節看望北京師範大學師生時,便滿懷深情地講道:“百年大計,教育為(wei) 本。教育大計,教師為(wei) 本。三寸粉筆,三尺講台係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師道綿延,國家與(yu) 民族的精神血脈便永不斷絕。是以,師道傳(chuan) 承,世道長存。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