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美”揚“休”:西周美學之崇德精神
作者:譚玉龍(重慶郵電大學傳(chuan) 媒藝術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七月廿七日壬申
耶穌2023年9月11日
中華美學精神是由幾千年來中國美學思想凝練和積澱而成的,而儒家美學在其中占據近乎主導的地位,對中華民族的審美觀念具有舉(ju) 足輕重的影響。孔子曰:“周監於(yu) 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cong) 周。”(《論語·八佾》)孔子十分推崇西周文化,儒家美學也是在傳(chuan) 承與(yu) 發展西周美學基礎上創建而成的。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西周美學是中華美學精神更為(wei) 本原的基因,是中國美學思想史發端之發端。因此,立足較為(wei) 可靠的傳(chuan) 世文獻,結合西周青銅器銘文等出土文獻,參考儒家所傳(chuan) 之禮書(shu) ,深入探究西周美學對中國美學史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和中華美學精神的傳(chuan) 承與(yu) 弘揚,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殷商是一個(ge) 統治中原地區長達500多年的強大王朝,《詩·商頌·玄鳥》稱它“邦畿千裏”“肇域彼四海”,出現在卜辭和銘文中的“大邑商”是殷人對國都的美譽。流傳(chuan) 至今的近15萬(wan) 片刻有占卜之辭的甲骨說明,宗教神學在殷商意識形態中占據核心地位,是處理殷商社會(hui) 事務、證明政權合法性的依據。周人“克商”後,迅速進行宗教上的變革,逐漸以周人之“天”取代殷人的最高神——“帝”。“帝”是一位喜怒無常的人格神,殷人唯有不斷地向它進行祭祀,才能免除災禍的降臨(lin) 。取而代之的“天”卻大不一樣,它雖然也可以決(jue) 定人間的禍福,但它卻有規律可循,即“皇天無親(qin) ,惟德是輔”(《尚書(shu) ·蔡仲之命》)。人間的統治者是否有“德”,成為(wei) 神對人間賞罰的依據。在周人看來,殷商之所以滅亡正是由於(yu) 商王無“德”。這也是當時弱小的周能夠戰勝強大的“大邑商”的原因所在。
“德”之初文在甲骨文中已出現,隸定為(wei) 徝,表示巡察之義(yi) ,如“庚申卜,爭(zheng) ,貞王徝土方”(《甲骨文合集》06390)。西周銘文中的“德”字則加入了“心”,這體(ti) 現出西周之“德”強調對人內(nei) 心的巡察,已具有倫(lun) 理道德之義(yi) ,如“肇對元德,孝友唯型”(《曆方鼎》);“允哉顯,唯敬德,亡攸違”(《班簋》)。雖然“德”的具體(ti) 含義(yi) 在西周銘文中並未得到明確解答,不過一些西周時期人物的言論可對理解“德”有所幫助,如芮良夫對周厲王說:“民歸於(yu) 德。‘德則民戴,否德民讎’,茲(zi) 言允效於(yu) 前不遠。商紂不道夏桀之虐,肆我有家。”(《逸周書(shu) ·芮良夫解》)商紂王像夏桀一樣暴虐故而亡國,因為(wei) 百姓總是歸向有德的君王,有德則受百姓擁戴,無德則遭仇恨。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商紂王長期沉迷於(yu) 聲色犬馬,“淫亂(luan) 不止”。由此可見,“淫”就是無德的表現,有德則不淫,淫則無德。周惠王時期的內(nei) 史過進一步說:“道而得神,是謂逢福。淫而得神,是謂貪禍。”(《國語·周語上》)這凸顯出縱欲放蕩、享樂(le) 無度的“淫”是一種無德的表現,會(hui) 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災禍。因此,重視“德”的西周文化對“淫”持有強烈的批判態度。
葉朗認為(wei) ,與(yu) 西方美學相比,中國美學並不以“美”的問題為(wei) 中心(《中國美學史大綱》)。但事實上,一部中國美學史卻包含有許多古人對“美”的評價(jia) 、反思甚至定義(yi) 的內(nei) 容。甲骨文中已有“美”字,但常用作人名和地名,如“子美”(《甲骨文合集》12939反)、“貞羌於(yu) 美”(《甲骨文合集》22044)。此外,西周銘文中的“美”還用作動詞,表示讚美,如“厥美唯德”(《焚公盨》)。這些“美”都不是美學所要探討的對象。
據傳(chuan) 世文獻記載,西周中期就有人開始對“美”進行評價(jia) 和反思。如《國語·周語上》載:“恭王遊於(yu) 涇上,密康公從(cong) ,有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於(yu) 王。夫獸(shou) 三為(wei) 群,人三為(wei) 眾(zhong) ,女三為(wei) 粲。王田不取群,公行下眾(zhong) ,王禦不參一族。夫粲,美之物也。眾(zhong) 以美物歸女,而何德以堪之。王猶不堪,況爾小醜(chou) 乎?小醜(chou) 備物,終必亡。’康公不獻,一年,王滅密。”“美”指女子外貌的姣好,三位女子的“美”匯集到一起為(wei) “粲”,“小醜(chou) ”指道德不夠高尚的“小人之類”(韋昭《國語注》)。所謂“王田不取群,公行下眾(zhong) ,王禦不參一族”,指的是天子打獵但不獵取成群的野獸(shou) ,諸侯對別人采取謙遜的態度,天子不娶三個(ge) 同姓的女人。密康公的母親(qin) 提醒他,天子都不能承受三個(ge) 同姓女子之“美”,像你這樣的小人物怎麽(me) 能承受呢?最後,她說:“小醜(chou) 備物,終必亡。”“物”指三位同姓女子之“美”,即“夫粲,美之物也”。果然在一年以後,密國被周恭王所滅。天子、諸侯“不取群”“不參一族”“行下眾(zhong) ”體(ti) 現出他們(men) 不“淫”的道德品質,而密康公追求和占有三位女子之“美”則是“淫”的表現。正是由於(yu) 密康公之“淫”,才導致了密國的滅亡。要言之,西周美學對“美”其實是持否定態度的。
美國學者克裏斯平·薩特韋爾在《美的六種命名》中說:“不同民族的藝術與(yu) 精神是以迥異的方式來展現美的不同層麵的……每種文化在不同的環境、需要和能力的驅使下,會(hui) 去探尋美的不同方麵。”比如,希臘語中的美(to kalon)強調對完美人體(ti) 的欣賞,日語中的美(wabi-sabi)則是對人間殘缺之美的讚美,等等。
在同一民族或同一文化環境中,也存在對“美”的不同層麵的表達。周人提出的“休”就有別於(yu) 當時的“美”,指向了超越外表的“美”的另一維度。在西周銘文中,有大量類似“對揚……休”的句式出現,它通常是下級在接受上級賜贈或冊(ce) 命後的回應,如“正月,王在成周,王於(yu) 楚麓。令小臣夌先省楚。王至於(yu) ,無譴,小臣夌賜貝,賜馬兩(liang) 。夌拜稽首,對揚王休,用作季妘寶尊彝”(《小臣夌鼎》);“唯十又二月丁醜(chou) ,寓獻佩於(yu) 王姒,賜寓曼絲(si) ,對揚王姒休,用作父壬寶尊鼎”(《寓鼎》)。《詩·大雅·江漢》曰:“虎拜稽首,對揚王休。”鄭玄《箋》曰:“對,答。”孔穎達《疏》曰:“言虎拜而稽首,遂稱揚王之德美。”銘文中的“對揚……休”即對賜贈者或冊(ce) 命者的高尚品質(“休”)的應答與(yu) 稱揚。《詩·豳風·破斧》曰:“周公東(dong) 征,四國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周公東(dong) 征,使四國安定,他哀憐人民,具有“休”的品質。毛亨《傳(chuan) 》曰:“休,美也。”《廣韻·尤韻》曰:“休,美也,善也。”
可見,“休”作為(wei) 一種美,不是指人外貌的姣好,而是內(nei) 在的道德修養(yang) ,是一種“善美”“德美”,用現代學者蕭公弼的話說就是,“美”為(wei) 一個(ge) 人的“外部之美”,而“休”為(wei) “內(nei) 部之美”(《美學(四續)·美學之要義(yi) 及其地位》)。
簡言之,在崇“德”的文化氛圍中,西周美學具有斥“美”揚“休”的傾(qing) 向與(yu) 特點,即重視人的“善美”“德美”,而對外在“美”時刻保持警惕,西周美學對倡導盡善盡美、美善相因的儒家美學產(chan) 生了巨大影響,並成為(wei) 中華美學之崇德精神的基元。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甲金簡帛中的美學思想研究”(21CZX060)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