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治家智慧(上)
作者:鮑紅信 孫曉峰(池州學院)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八月初八日癸未
耶穌2023年9月22日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浙江金華浦江江南第一家鄭義(yi) 門古建築群,門口兩(liang) 旁的牆上大書(shu) “耕”“讀”二字及“孝悌忠信”“禮義(yi) 廉恥”。《鄭氏規範》作為(wei) 鄭義(yi) 門的家訓,有專(zhuan) 門的篇章約束後人廉潔為(wei) 官。(資料圖片)
司馬光和他撰寫(xie) 的古代家訓名篇《訓儉(jian) 示康》。(資料圖片)
中華民族視家與(yu) 國為(wei) 緊密聯係的整體(ti) ,倡導修身齊家而後治國平天下,故而曆來重視治家,在數千年的實踐中,先賢在此方麵積累了豐(feng) 富的經驗,並以家訓、家書(shu) 、家譜、家禮等形式廣泛流傳(chuan) 。這些寶貴的治家理論與(yu) 實踐凝聚著先賢的心血和智慧,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閃爍著永恒的光芒。
進德修業(ye) 讀書(shu) 起家
人才是一個(ge) 家庭興(xing) 旺發達的關(guan) 鍵。人才的培養(yang) 主要靠教育,古人治家強調讀書(shu) 的重要作用。清代的《庭訓格言》提出:“凡人進德修業(ye) ,事事從(cong) 讀書(shu) 起。多讀書(shu) 則嗜欲淡,嗜欲淡則費用省,費用省則營求少,營求少則立品高……凡事可論貴賤老少,惟讀書(shu) 不問貴賤老少。讀書(shu) 一卷,則有一卷之益;讀書(shu) 一日,則有一日之益。此夫子所以發憤忘食,學如不及也。”《庭訓格言》告訴我們(men) 讀書(shu) 是立德、立身、立業(ye) 最重要、最便捷的方法和路徑,也是一個(ge) 家庭興(xing) 旺發達之本。
明代鄭板橋在《濰縣署中與(yu) 舍弟墨第二書(shu) 》中更是明確指出:“讀書(shu) 中舉(ju) 中進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個(ge) 好人。”鄭板橋52歲才得一子,愛子心切,此時他在濰縣為(wei) 官,隻得將教育兒(er) 子的責任托付給弟弟。在鄭板橋看來,讀書(shu) 的目的不在於(yu) 功名,而在於(yu) 培養(yang) 孩子良好的品德,做個(ge) 好人是最重要的。
讀書(shu) 學習(xi) 為(wei) 什麽(me) 重要?古代家訓有精彩的論述。三國諸葛亮《誡子書(shu) 》曰:“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北宋歐陽修《誨學說》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清朝張英的《聰訓齋語》認為(wei) 書(shu) 卷乃養(yang) 心第一妙物,“我願汝曹將平昔已讀經書(shu) ,視之如拱璧,一月之內(nei) 必加溫習(xi) 。古人之書(shu) ,安可盡讀?但我所已讀者,決(jue) 不可輕棄。得尺則尺,得寸則寸。毋貪多,母貪名。但讀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誦,然後思通其義(yi) 蘊,而運用之於(yu) 手腕之下。如此,則才氣自然發越。”張英提倡讀書(shu) 要多溫習(xi) 、多理解、多運用,已涉及具體(ti) 的讀書(shu) 方法了。古代家訓家書(shu) 中,有不少談及具體(ti) 讀書(shu) 方法的內(nei) 容,這些是先輩畢生讀書(shu) 的心得體(ti) 會(hui) 。清代曾國藩在家書(shu) 中提出“讀書(shu) 之法,看、讀、寫(xie) 、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他強調書(shu) 不光要看,而且要讀出來,“譬之富家居積:看書(shu) 則在外貿易,獲利三倍者也;讀書(shu) 則在家慎守,不輕花費者也。譬之兵家戰爭(zheng) :看書(shu) 則攻城略地,開拓土宇者也;讀書(shu) 則深溝堅壘,得地能守者也”。
古人讀書(shu) ,特重經史,容易滋生厚古薄今的習(xi) 慣。清代汪輝祖的《雙節堂庸訓》提出“讀書(shu) 以有用為(wei) 貴”,“所貴於(yu) 讀書(shu) 者,期應世經務也。有等嗜古之士,於(yu) 世務一無分曉。高談往古,務為(wei) 淹雅。不但任之以事,一無所濟;至父母號寒,妻子啼饑,亦不一顧。不知通人雲(yun) 者,以通解情理,可以引經製事”。他認為(wei) 讀書(shu) 必須講求實際、學以致用。
崇尚勞動勤儉(jian) 持家
古人治家崇尚勤儉(jian) ,認為(wei) 隻有勤勞才能創造財富,節儉(jian) 才能積累財富,維持家計長久。明代姚舜牧在江西廣昌任知縣時撰寫(xie) 了《藥言》一書(shu) ,他說:“居家切要,在勤儉(jian) 二字,既勤且儉(jian) 矣”。他引用民諺“一日之計在於(yu) 寅,一年之計在於(yu) 春,一生之計在於(yu) 勤”,表示“起家的人,未有不始於(yu) 勤,而後漸流於(yu) 荒惰,可惜也”“起家的人,未有不成於(yu) 儉(jian) ,而後漸廢於(yu) 侈靡,可惜也”,兩(liang) 個(ge) “可惜也”表達了姚舜牧推崇勤儉(jian) 、反對懶惰與(yu) 奢侈的鮮明態度。
明代朱伯廬的《治家格言》可謂膾炙人口,其開篇就說:“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nei) 外整潔。既昏便息,關(guan) 鎖門戶,必親(qin) 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si) 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治家要未雨綢繆,如果到了臨(lin) 渴掘井,必然出現問題。
在古代家訓家書(shu) 中,司馬光的《訓儉(jian) 示康》以儉(jian) 引領全篇,用現實的例子教育後代要保持節儉(jian) 的風尚。他說張文節為(wei) 相,生活節儉(jian) ,被人譏笑。張文節歎曰:“吾今日之俸,雖舉(ju) 家錦衣玉食,何患不能?顧人之常情,由儉(jian) 入奢易,由奢入儉(jian) 難。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身豈能常存?一旦異於(yu) 今日,家人習(xi) 奢已久,不能頓儉(jian) ,必致失所。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司馬光感歎,大賢的人往往深謀遠慮,從(cong) 居安思危的角度看到了保持節儉(jian) 對於(yu) 一個(ge) 家庭存續的重要作用。
從(cong) 《藥言》《治家格言》《訓儉(jian) 示康》中我們(men) 看到,崇尚勞動,反對好逸惡勞、奢侈浪費,對於(yu) 一個(ge) 家庭的風氣至關(guan) 重要。民生本務在勤,勤勞可以免饑寒,節儉(jian) 可以養(yang) 正氣。
寬忍友愛和睦興(xing) 家
家和萬(wan) 事興(xing) 。家庭的和睦是治理家庭的應有之義(yi) ,也是曆代家訓家規所倡導的主題之一。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有一篇家書(shu) 《丙寅歲寄弟侄》,說“和睦之道,勿以言語之失,禮節之失,心生芥蒂。如有不是,何妨麵責,慎勿藏於(yu) 心,以積怨恨”。王夫之強調的是家庭成員要善於(yu) 溝通且直接溝通,不要將對家人的怨氣藏在心中,要主動化解怨恨。
北宋範仲淹治家嚴(yan) 謹,在《六十一字族規》中,他訓誡子弟要相互忍讓,相互幫扶,保持家庭的和氣,“家族之中,不論親(qin) 疏,當念同宗共祖,一脈相傳(chuan) ,務要和睦相處,不許相殘、相妒、相爭(zheng) 、相奪,凡遇吉凶諸事,皆當相助、相扶,庶幾和氣,致祥永遠。”
在如何做到互助友愛,保持家庭和睦方麵,南宋的《袁氏世範》有不少相關(guan) 論述。比如,要認識到人的個(ge) 性不同,“蓋人之性,或寬緩,或褊急;或剛暴,或柔懦;或嚴(yan) 重,或輕薄;或持檢,或放縱;或喜閑靜,或喜紛挐;或所見者小,或所見者大”,“其性不可得而合,則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此父子兄弟不和之根源也”,所以要做到因人而教。比如,要做到換位思考,“為(wei) 父兄者,通情於(yu) 子弟,而不責子弟之同於(yu) 己;為(wei) 子弟者,仰承於(yu) 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己之聽”。比如,要善於(yu) 反省,“賢者能自反,則無往而不善。不賢者不能自反,為(wei) 人子則多怨,為(wei) 人父則多暴”。比如,要善於(yu) 容忍,及時化解矛盾,“居家久和者,本於(yu) 能忍”,然而許多人“知忍而不知處忍之道,其失尤多”,《袁氏世範》的建議與(yu) 王夫之的建議一樣,怨恨不能累積,“不若隨而解之,不置胸次”,這樣既能及時化解矛盾,也能讓家人之間心情舒暢。
樂(le) 善好施以德立家
北宋大儒程頤說:“德不孤,必有鄰,一德立而百善從(cong) 之。”《周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yu) 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yu) 殃。”樂(le) 善好施,以德立家,是古代中國治家的傳(chuan) 統。
明代高攀龍在《高子遺書(shu) ·家訓》中認為(wei) ,曆代家訓作者都把盡自家財力物力資助貧苦族黨(dang) 鄉(xiang) 人,關(guan) 心照顧鰥寡孤獨視為(wei) 處世做人的基本準則,由此他提出“世間第一好事,莫如救難憐貧”。
北宋範仲淹是宋代新型宗族製度的一位重要開創者,在《告諸子及弟侄》中,他說:“吳中宗族甚眾(zhong) ,與(yu) 吾固有親(qin) 疏,然以吾祖宗視之,則均是子孫,固無親(qin) 疏也。苟祖宗之意無親(qin) 疏,則饑寒者,吾安得不恤也?”為(wei) 了扶助宗族中的貧寒者,他設立了義(yi) 莊,這一樂(le) 善好施之舉(ju) 對江南地區許多家族具有示範作用,他們(men) 紛紛建立義(yi) 莊,時至今日,我們(men) 還能在江南不少地方看到義(yi) 莊建築遺存。
除了幫助家族中生活困難者,古人的樂(le) 善好施還推及到了鄉(xiang) 裏鄉(xiang) 親(qin) 。南宋陸九韶在《家製·居家製用篇》中將家庭收入分成十分,在確保家庭生產(chan) 生活都有餘(yu) 裕的情況下,“則以周給鄰族之貧弱者,賢士之困窮者,佃人之饑寒者,過往之無聊者。”元代的《鄭氏規範》也要求家人要樂(le) 於(yu) 做好事、善事,從(cong) 關(guan) 愛族人到關(guan) 愛鄉(xiang) 人,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橋圮路淖,子孫倘有餘(yu) 資,當助修治,以便行客。或遇隆暑,又當於(yu) 通衢設湯茗一二處,以濟渴者。”明代的《了凡四訓》雲(yun) :“何謂興(xing) 建大利?小而一鄉(xiang) 之內(nei) ,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興(xing) 建。或開渠導水,或築堤防患,或修橋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饑渴。隨緣勸導,協力興(xing) 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
勤政愛民廉潔保家
中國古代家訓中對於(yu) 廉潔從(cong) 政多有論述,其中北宋包拯的家訓很有影響力。“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yu) 大塋之中,不從(cong) 吾誌,非吾子孫”。這篇簡短而有力的家訓,將國與(yu) 家緊密聯係在一起,為(wei) 官貪贓者,不僅(jin) 為(wei) 國家法度所不容,也令家族蒙羞,敗壞家風。
東(dong) 晉名士陶侃的母親(qin) 湛氏在曆史上留下了賢母拒魚的美談。陶侃少時做過管理捕魚的官,曾送給母親(qin) 一坩醃製的魚,湛氏原封不動退回,並附信責備兒(er) 子:“爾為(wei) 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陶侃日後成才,與(yu) 其母的諄諄教誨是分不開的,人歎曰:“非此母不生此子!”
東(dong) 漢官員楊震以“四知”故事聞名天下,當有人勸他為(wei) 子孫著想留點錢財時,他說:“使後世稱為(wei) 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那麽(me) 如何讓清白世代相傳(chuan) ,使後世以“清白吏子孫”為(wei) 傲呢。浙江金華浦江鄭義(yi) 門被譽為(wei) “江南第一家”,其《鄭氏規範》中對於(yu) 勤政愛民、廉潔保家有一些具體(ti) 規定。
《鄭氏規範》第八十六條雲(yun) :“子孫器識可以出仕者,頗資勉之。既仕,須奉公勤政,毋蹈貪黷,以忝家法”;第八十七條雲(yun) :“子孫倘有出仕者,當早夜切切以報國為(wei) 務。撫恤下則民,實如慈母之保赤子。有申理者,哀矜懇惻,務得其情,毋行苟虛。又不可一毫妄取於(yu) 民。若在任衣食不能給者,公堂資而勉之;其或廩祿有餘(yu) ,亦當納之公堂”;第八十八條雲(yun) :“子孫出仕有以贓墨聞者,生則於(yu) 譜圖上削去其名,死則不許入祠堂”。
由此可見,《鄭氏規範》在對子孫廉潔從(cong) 政的要求上,一是為(wei) 官當廉,不容許貪汙;二是為(wei) 官當愛民,像母親(qin) 愛護自己的子女那樣;三是家族要給予廉潔從(cong) 政者一定的資助,免除其後患之憂;四是貪汙受賄亦違背了家訓規定,要以嚴(yan) 格的家規約束懲戒。在《鄭氏規範》勤政恤民、清廉為(wei) 官的家訓影響下,鄭氏家族宋元明三代出仕做官者多達173人,無一人因貪贓受到懲處,成為(wei) 廉潔保家的典範。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郝思斯】物之不齊 物之情也
【下一篇】【張藝瑤】見得思義(yi)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