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思斯】物之不齊 物之情也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23-10-02 14:43:19
標簽:

物之不齊 物之情也

作者:郝思斯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八月初八日癸未

          耶穌2023年9月22日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世界萬(wan) 物萬(wan) 事總是千差萬(wan) 別、異彩紛呈的,如果萬(wan) 物萬(wan) 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發展、世界的進步也就停止了。

 

——《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延續民族文化血脈》(《習(xi) 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出自《孟子·滕文公上》。這一篇記錄了孟子對農(nong) 家學派的觀點。當時農(nong) 家的代表人物許行到滕國,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有人向孟子宣揚許行的思想,認為(wei) 不管是布匹還是絲(si) 綢,隻要長短一樣,價(jia) 格就應該一樣;不管麻線還是絲(si) 綿,重量一樣,價(jia) 格就一樣;五穀數量一樣,鞋子大小一樣,價(jia) 格也就應該一樣。如此這般,市場價(jia) 格就會(hui) 統一,人人沒有欺詐,就算小孩子上街買(mai) 東(dong) 西也不會(hui) 受騙了。

 

正是在對這一觀點的批駁中,孟子提出:“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萬(wan) 。子比而同之,是亂(luan) 天下也。”他指出,物品千差萬(wan) 別,這是由各自不同的屬性決(jue) 定的。不同的物品,有的價(jia) 值相差一倍五倍(蓰: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千倍萬(wan) 倍,把它們(men) 放在一起用一個(ge) 標準看待,就是擾亂(luan) 天下。為(wei) 此,他舉(ju) 例說,如果巨屨(做工粗糙的鞋)與(yu) 小屨(做工精細的鞋)隻要尺碼一樣,就同樣價(jia) 錢,那誰還肯做工藝精良的鞋子呢?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道出事物千差萬(wan) 別乃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千差萬(wan) 別的事物各有其存在的情由,從(cong) 哲學上塑造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的態度和方法。“和羹之美,在於(yu) 合異”“日月不同光,晝夜各有宜”“萬(wan) 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非盡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中國人的世界觀裏,多樣性是世界的本來麵貌。不僅(jin) 自然界應該是多姿多彩的,人類社會(hui) 、人類文明也應該是多元多樣的。

 

在承認差異性、多樣性的基礎上,中華文明主張和而不同、貴和尚中,包容共生、立己達人。儒家思想中有很多關(guan) 於(yu) 人與(yu) 人、國與(yu) 國相處之道的論述,如“君子和而不同”“四海之內(nei) 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裏仁為(wei) 美”“親(qin) 仁善鄰,國之寶也”“協和萬(wan) 邦”等,這些思想曆經千年,成為(wei) 中國人和中華民族長期遵循的處世哲學。“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和的精神是一種對差別的承認、對他者的尊重、對異己的包容,和而不同追求的是內(nei) 在的和諧與(yu) 友善,而不是表麵上的相同與(yu) 一致,這正是人類個(ge) 體(ti) 之間、群體(ti) 之間共生共存的基本法則。

 

正因為(wei) 擁有這種開放包容的胸懷,曆史上,中華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域外民族開展交往和文化交流,曾譜寫(xie) 萬(wan) 裏駝鈴萬(wan) 裏波的浩浩絲(si) 路長歌,也曾創造萬(wan) 國衣冠會(hui) 長安的盛唐氣象。

 

公元前100多年,中國就開始開辟通往西域的絲(si) 綢之路。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向西域傳(chuan) 播了中華文化,也引進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西漢時期,中國的船隊就到達了印度和斯裏蘭(lan) 卡,用中國的絲(si) 綢換取了琉璃、珍珠等物品。

 

古絲(si) 綢之路跨越尼羅河流域、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黃河和長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倫(lun) 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蘭(lan) 教信眾(zhong) 的匯集地,跨越不同國度和膚色人民的聚居地。沿著古絲(si) 綢之路,佛教、伊斯蘭(lan) 教及阿拉伯的天文、曆法、醫藥傳(chuan) 入中國,中國的四大發明、養(yang) 蠶技術也由此傳(chuan) 向世界。不同文明、宗教、種族求同存異、開放包容,並肩書(shu) 寫(xie) 相互尊重的壯麗(li) 詩篇。酒泉、敦煌、吐魯番、喀什、撒馬爾罕、巴格達、君士坦丁堡等古城,寧波、泉州、廣州、北海、科倫(lun) 坡、吉達、亞(ya) 曆山大等地的古港,就是記載這段曆史的“活化石”。

 

《禮記·學記》中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即一個(ge) 人在學習(xi) 中如果缺少交流,就會(hui) 見識短淺。文明發展亦是如此,曆史充分證明,一種文明若不與(yu) 其他文明交流,也會(hui) 陷入狹隘封閉狀態,喪(sang) 失進步的動力。從(cong) 理性對待文明差異,到與(yu) 其他文明共生共存,再到交流互動實現共同發展,中華文明對於(yu) 處理不同文明間關(guan) 係形成了豐(feng) 富而係統的認識。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同時,我們(men) 黨(dang) 始終以開放的眼光、開闊的胸懷對待世界各國人民的文明創造,主張開放包容、交流互鑒。

 

“文明沒有高下、優(you) 劣之分,隻有特色、地域之別”“認為(wei) 自己的人種和文明高人一等,執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認識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災難性的”“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wei) 世界衝(chong) 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wei) 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中國式現代化作為(wei) 人類文明新形態,與(yu) 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鑒,必將極大豐(feng) 富世界文明百花園”……新時代以來,我們(men) 黨(dang) 努力推動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共同進步。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基因,深深塑造了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也呈現在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等一個(ge) 個(ge) 中國方案。

 

麵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交流互鑒,推動建設一個(ge) 開放包容的世界”。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chong) 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ou) 越……今天的中國,正以不斷豐(feng) 富的文明理念,為(wei) 建設一個(ge) 更加美好的世界貢獻智慧。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