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林】中國哲學“家”概念的形上學義蘊

欄目:思想評論
發布時間:2023-09-09 17:12:20
標簽:
李景林

作者簡介:李景林,男,西元一九五四年生,河南南陽人,吉林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四川大學文科講席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等。著有《教化的哲學——儒學思想的一種新詮釋》《教養(yang) 的本原——哲學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論》《教化視域中的儒學》《教化儒學論》《孔孟大義(yi) 今詮》等。

中國哲學“家”概念的形上學義(yi) 蘊

作者:李景林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布,節選自《當代中國價(jia) 值觀研究》2023年第1期;《變化世界與(yu) 價(jia) 值重建——“變化世界中的價(jia) 值觀2022”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專(zhuan) 家發言選登》

 

編者按:隨著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和全球化的深刻變化,全球治理體(ti) 係和國際秩序變革不斷加速,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也隨之明顯增加,人類發展麵臨(lin) 著更多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如何在變化的不確定的世界凝聚價(jia) 值共識,這一時代之問需要不同學科、不同領域、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專(zhuan) 家學者深入研究和認真思考。國際價(jia) 值哲學學會(hui) 、教育部人文社會(hui) 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範大學價(jia) 值與(yu) 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北京師範大學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協同創新中心和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國際中心(珠海)聯合主辦“變化世界中的價(jia) 值觀2022”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來自世界各地和國內(nei) 多所大學的200餘(yu) 位專(zhuan) 家學者就這些挑戰和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對話與(yu) 交流。這裏刊出部分專(zhuan) 家學者的發言及觀點,以期推動“變化世界中的價(jia) 值觀”的研究進一步開展。

 

“家”與(yu) 哲學這個(ge) 題目,蘊含著中國哲學的一種基本精神,需要認真研究。中國哲學有非常強的“家”的觀念,其有關(guan) “家”的意象,對於(yu) 我們(men) 理解人的自我認同和人的生存的處境,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yi) 和理論意義(yi) 。

 

“家”是作為(wei) 個(ge) 體(ti) 的人所從(cong) 出之處;天地自然,是人類所從(cong) 出之處。人之知、思既使人走出“家”的渾然一體(ti) ,成為(wei) 一種個(ge) 體(ti) 性的實存,亦賦予了自己普遍倫(lun) 理性的存在方式。在離開中回歸自己,成為(wei) 人的存在實現的必然方式。“家”是人由之“離開”並要“回”去的地方。“離開”,首先是要從(cong) 其出生的地方離開。人之所以把自己出生的地方看作“家”,是因為(wei) 他有能力離開其出生之地。自然物天然“是其所是”,亦固著於(yu) 其所“是”而不能離開,所以它就不能有“家”。譬如動物,就沒有離開其出生之處的能力。動物由雌雄媾和而生,會(hui) 很快長大,長大則與(yu) “父母”覿麵而不相識,不能離開其出生之處而成為(wei) 獨立的個(ge) 體(ti) ,故隻有雌雄陰陽,而沒有“父母”,隻有“種群”,而不能有“家”,也無須有家。人的能夠“離開”,賦予了自己所從(cong) 出的地方以“家”的意義(yi) 。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這個(ge) “家”,不僅(jin) 是人所從(cong) 出的地方,同時也是他自己的一種創作。

 

“家”的原初意象,表現為(wei) 人的自身同一或一種生命的絕對連續。個(ge) 體(ti) 的生命,源自父母先祖,家庭、家族就是作為(wei) 個(ge) 體(ti) 的人的“家”。從(cong) “類”的角度說,人類的生命源自天地,自然可以說就是人類的“家”。知、思敞開為(wei) 名言的人文創製,使人成為(wei) 一種文明的存在。文明作為(wei) 一種理性的前行運動,必伴之以無明的遮蔽而使人偏離其存在之本真。人類存在的實現,亦必在其前行的運動中,本然地涵具一種回歸自身本原的向度。人類靈魂的深處,本原性地縈繞著一種揮之不去的“鄉(xiang) 愁”。老子講“大、逝、遠、反”,“複歸於(yu) 嬰兒(er) ”,“複歸於(yu) 自然”,儒家亦有“不遠之複”“反本複古”之說。

 

人類的存在雖有一種回歸自然的向度,但人卻不可能實質性地回到自然。人在嬰兒(er) 時(三四歲之前)不記事,因為(wei) 他還不會(hui) 使用概念,這按道家說法,叫作“無名”。純粹的“無名”,尚未進入文明曆史的門檻。因此,人無法直接重回“自然”或嬰兒(er) 的實存狀態。道家講人根據自然的分際而“始製有名”。在這裏,“無名”乃即“有名”而顯,“無名”與(yu) “有名”實“同出而異名”。人類初始的文明,就處在這樣一個(ge) “自然與(yu) 文明的交匯點”上。而經由對此人類初始文明之理性自覺或“哲學突破”所形成的原始經典,則常以聖言啟示或箴言的詩性方式,升華並保有人類精神生命的原初一體(ti) 性和生命存在之自然整體(ti) 性的內(nei) 涵,這就是西方學者所說的“軸心時代”,它構成了各係文明不斷回歸以獲取其原創性動力的一個(ge) “生命的原點”。而“軸心時代”各係文明原始經典與(yu) 聖言啟示的精神指引,同時也使其所具有的“自然”在其根源處被差異化,構成不同文明之“自然”的稟性或存在性的基礎。人走出自身的普遍化曆程與(yu) 內(nei) 在不同層級的差異化奠基兩(liang) 端互成,使“自然”在其保持於(yu) 文明中的文質連續性的意義(yi) 上,獲得了吾人之“家”的意象。“家”中各自發生和展開著的不同的曆史,亦使人的傳(chuan) 統回歸和文化認同,感染了一種遊子回家的親(qin) 切和安適感。這樣看來,個(ge) 體(ti) 和文化的認同,既是一個(ge) 普遍化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ge) 自身差異化的過程。個(ge) 體(ti) 和文化亦由此而獲得了其個(ge) 性和主體(ti) 性的內(nei) 涵。

 

中國哲學強調“知止”,道家講“遠曰反”,儒家講“不遠複”,就是要在“進、止”或文明的前行與(yu) 本原回歸之間,保持一種平衡性的張力關(guan) 係,從(cong) 而使人的存在保有自身生命整全性的意義(yi) 。在中國哲學的視域中,人作為(wei) 整體(ti) 性的存在,其把握自身及周圍的世界的原初方式,是情態性的。人的實存,原生於(yu) “家”;人心之所發,其最切近者,亦莫過於(yu) “親(qin) 親(qin) ”。所以,“我”作為(wei) 個(ge) 體(ti) 與(yu) 普遍性存在之間的關(guan) 係,亦要以“親(qin) 親(qin) ”作為(wei) 中介,“家”和“親(qin) 親(qin) ”就構成人各“愛其身”與(yu) 愛人愛物的普遍性實現之中介或橋梁。這是儒家一個(ge) 非常重要的看法。不過,中國哲學注重“家”和“親(qin) 親(qin) ”的情態實存,並非把人的存在局限於(yu) “家”的狹隘境域,而是要由此層層推擴來,以“達之天下”,達到仁民愛物的超越境界。中國哲學所理解的普遍性,就是這樣一種以差異實現為(wei) 前提並包含著差異的“通”性。在涵蘊著不同層級差異性的“通”性中,個(ge) 體(ti) 作為(wei) “我”總是當身在場,因而具有了一種“家”的意象和家的意義(yi) 。張載《西銘》中的“乾父坤母”“民胞物與(yu) ”的倫(lun) 理和宇宙論體(ti) 係,就是對“家”的意象之典型的表達。人的自我認同和文明的發展,在這裏可以獲得一種本真性的意義(yi) 和合理性的根據。

 

中國哲學重視“家”和親(qin) 親(qin) 之情,可以看作一種基於(yu) “家”的哲學,但並不僅(jin) 僅(jin) 是一種關(guan) 於(yu) “家”的“家哲學”。它所遵循的情態性存在實現的進路,為(wei) 未來哲學的發展展示了一種獨特的精神方向。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