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彭永捷作者簡介:彭永捷,男,江蘇灌南人,西元一九六九年出生於(yu) 青海格爾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副院長。著有《朱陸之辯》等,主編《中國儒教發展報告(2001-2010)》等。 |
《中國儒教發展報告2001-2010》
彭永捷、方國根主編,董琳利、劉增光、崔曉姣副主編
河北大學出版社,2011.12
目錄
序言
一、報告
二、訪談
1.張立文訪談錄
2.李申訪談錄
3.康曉光訪談錄
4.柳河東(dong) 訪談錄
5.周北辰訪談錄
三、組織
1.儒教組織
2.儒教網站
3.讀經社團
4.儒學組織
5.科教機構
附錄一:儒教建設十年大事記
附錄二:儒教建設重要論著
附錄三:儒教建設文獻選編
出版後記
文/彭永捷
中國人因其輝煌曆史成就,以文明而自處,以中央帝國而自居。逮及近世,先後遭受雙重野蠻:內(nei) 有落後民族入主中原實行野蠻統治,外有西方強盜實行野蠻殖民侵略,致使中國遭受“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不少國人將其中原委歸諸祖宗、歸諸文化,采取文化歸因的解釋策略,將一切現實中的缺陷歸於(yu) 自身的曆史與(yu) 文化,導致文化自卑至華夷易位,以蠻族而自視,對自身曆史和自身文化醜(chou) 化、妖魔化達到空前境界。經過一係列激進的政治-文化批判運動,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產(chan) 生深刻斷裂,尤其是作為(wei) 中華文化主幹的儒家文化“魂不附體(ti) ”,整個(ge) 民族在文化上無所依歸,基本生活價(jia) 值觀無所承載,致使社會(hui) 生活背仁棄義(yi) 、道德淪喪(sang) ,人心大壞,以至於(yu) 難以收拾。
我們(men) 堅信,一個(ge) 民族能具有數千年的曆史輝煌,能取得舉(ju) 世無匹的曆史成就,其民族精神和傳(chuan) 統文化,必有其高貴的品質和積極的價(jia) 值;一個(ge) 民族能從(cong) 近兩(liang) 百年的黑暗與(yu) 不幸中走向光明,從(cong) 反抗各種野蠻、侵略、壓迫中奮起,重新走向一條複興(xing) 、崛起之路,其民族精神和傳(chuan) 統文化,必賦予其國民以堅韌不撓的強大動力。
儒家文化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主幹,曾一再上演其衰落與(yu) 複興(xing) 交替的發展史,具有應對各種複雜和悲慘局麵的心理準備和豐(feng) 富經驗,故而,正像曆史上一再表明的那樣,儒家文化的重新複興(xing) ,正像我們(men) 這個(ge) 國度重新成為(wei) 世界強國一樣,本就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儒家文化雖然失去了皇權製度、科舉(ju) 製度、家族製度等曆史體(ti) 製與(yu) 曆史形式,但其精神仍然可以在當代尋求新的合理的形式,從(cong) 而為(wei) 自身的存在和發展開辟新的道路。筆者認為(wei) ,儒教,和儒學、儒術一樣,即是儒家文化在當代最有可能、也最有前途的方式之一。
在新世紀最初的十年,儒教作為(wei) 當代文化建設的一個(ge) 組成部分,在理論和實踐兩(liang) 方麵都有一定的進展。及時回顧和總結過去十年儒教建設的成果和經驗,是儒家文化研究和儒家文化建設的一個(ge) 重要工作。有感於(yu) 此,筆者近年來一直關(guan) 注儒教相關(guan) 問題的理論研究和現實進展,主張把儒教視作一個(ge) 正在發展著的宗教現象和文化現象,納入學術觀察、跟蹤和研究的範圍,及時進行史料收集和學術總結。為(wei) 此,筆者和方國根學兄共同商定,有規劃地長期開展儒教研究工作,對本世紀初前十年的儒教狀況,以編寫(xie) 《中國儒教發展報告(2001-2010)》的方式,予以係統總結,而對2011年以後的相關(guan) 情況,將會(hui) 以《儒教年鑒》的方式持續加以研究和總結。
在這份報告的編寫(xie) 過程中,我指導的三位研究生同學董琳利、劉增光、崔曉姣參加了主要的編寫(xie) 工作,尤其是董琳利同學承擔了很多編寫(xie) 和修改任務。董琳利、曹婉豐(feng) 、崔曉姣、董學美、劉璞寧等同學,還分別采訪了張立文、李申、康曉光、周北辰、柳河東(dong) 等儒教學術研究和建設實踐方麵的一些代表人物,寫(xie) 出學者訪談,豐(feng) 富了這部報告的內(nei) 容。
2011年1月8日,我們(men) 舉(ju) 辦“《中國儒教發展報告(2001-2010)》編纂座談會(hui) ”,邀請了一些在京著名專(zhuan) 家、學者與(yu) 會(hui) ,就我們(men) 的編寫(xie) 設想和報告初稿向大家征求意見。張立文、牟鍾鑒、魏德東(dong) 、向世陵、康曉光、方國根、李亞(ya) 彬、唐文明、溫海明、任文利、王瑞昌、王心竹、王達三等都對開展這項工作給予了肯定和鼓勵,並提出許多中肯的、有價(jia) 值的、建設性意見和建議,為(wei) 後來報告修改和完善指明了方向。
為(wei) 收集儒教材料和相關(guan) 信息,我們(men) 也借儒學聯合論壇和儒教複興(xing) 論壇,公開征集資料。
儒教研究工作和本書(shu) 的編寫(xie) ,也得到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張立文教授的支持。在張立文老師的支持下,孔子研究院還設立了“儒教研究中心”,今後能夠以此為(wei) 平台係統開展相關(guan) 研究工作。孔子研究院秘書(shu) 長羅安憲教授,負責了本書(shu) 的出版聯絡工作。孫玉權、羅祥相等同學,幫助提供了會(hui) 議服務。
由於(yu) 眾(zhong) 所周知的社會(hui) 條件,這份報告的編輯、出版,給出版部門也帶來超出一般學術著作的困難。河北大學出版社的領導對本書(shu) 的出版給予了大力支持,責任編輯梁誌林先生,為(wei) 此書(shu) 付出了大量艱苦勞動,本書(shu) 的順利出版和他們(men) 的大力支持和辛勤勞動是分不開的。
在此,謹代表本書(shu) 的編者,向上述支持此書(shu) 編寫(xie) 和出版的個(ge) 人和單位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shu) 力求匯集當代學人在儒教問題上接續傳(chuan) 統、弘揚文化的心血和成果,力求客觀、準確反映過去十年儒教建設的總成就和總進展,但由於(yu) 研究力量有限、編寫(xie) 時間倉(cang) 促,對於(yu) 學術界和實踐界的成就難免掛一漏萬(wan) ,對於(yu) 研究對象的描述也難免不甚契合,錯漏疏忽之處,歡迎儒教界、儒學界朋友批評指正,也敬請大家海涵。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
【上一篇】【儒家郵報】第175期
【下一篇】【張晚林】重溫蔡元培之“大學改製”理念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