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漢民】湖湘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3-09-05 20:23:07
標簽:
朱漢民

作者簡介:朱漢民,男,西曆一九五四年生,湖南邵陽人,現任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教授。曾任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院長二十多年,推動了嶽麓書(shu) 院的現代複興(xing) 。著有《玄學與(yu) 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研究》《湖湘學派與(yu) 湖湘文化》《經典詮釋與(yu) 義(yi) 理體(ti) 認》、《儒學的多維視域》等。

湖湘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

作者:朱漢民(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教授)

來源:《新湘評論》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六月初二日戊寅

          耶穌2023年7月19日

 

湖湘文化形成、發展於(yu) 漫長的曆史過程中,是豐(feng) 富多彩的中華地域文化之一。湖湘文化興(xing) 起的曆史條件、發展機遇、獨特貢獻,均是與(yu) 中國文化的主體(ti) 性建構密切聯係在一起。湖湘文化之所以在中華文化中居於(yu) 重要地位,是因為(wei) 它以自己的人文追求、文化精神對中華文化的綿延發展作出了重要曆史貢獻。

 

湖湘文化發展史經曆了三個(ge) 重要時期:楚漢、兩(liang) 宋、近代,這三個(ge) 曆史時期也是中國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湖湘大地在這些重要曆史階段均創造出了獨特的曆史成就和文化貢獻,順應了中國文化發展的曆史趨勢,充分表達了中華文化主體(ti) 性建構的要求。

 

在楚漢時期,湖湘地區成為(wei) 衍生楚文化的重要區域之一,產(chan) 生了將中原道德文化與(yu) 沅湘民俗文化相結合的浪漫主義(yi) 文學藝術,其典型代表是屈原的《楚辭》詩歌藝術。屈原是戰國時期傑出的詩人、思想家、政治家,他晚年流放在湖湘大地,創作了滲透湖湘地域特色的《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作品。他以自己獨特的藝術創造與(yu) 深刻思想,推動了文化中國的多元融合與(yu) 曆史建構。《楚辭》不僅(jin) 是楚文化的優(you) 秀典範,也是中華文化的藝術經典。屈原在《楚辭》中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統合為(wei) 一個(ge) 體(ti) 現中華文化精神的藝術世界,推動了一種具有統一性與(yu) 包容性的文化傳(chuan) 統的曆史建構,對中華文化與(yu) 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一方麵,屈原因“重華情結”而實現了南楚文化對華夏文化的認同;另一方麵,沅湘地區的巫歌民俗因《楚辭》而成為(wei) 中華藝術的經典。在以後的兩(liang) 千多年曆史長河中,屈原的《楚辭》一直陶冶著中華兒(er) 女的審美心靈和精神世界。兩(liang) 漢以後中華文化的主體(ti) 主要有三大地域文化:齊魯文化、秦晉文化、荊楚文化。其中荊楚文化為(wei) 兩(liang) 漢以後完全成熟的中華文明作出了傑出貢獻,使這個(ge) 遠離中原華夏文化的楚蠻地區的文化,最終成為(wei) 中華文化的區域文化之一,納入到中華文化體(ti) 係之中。可見,產(chan) 生於(yu) 湖湘地域的南楚文化之所以重要,就在於(yu) 它對中華文化主體(ti) 性建構的曆史貢獻。

 

兩(liang) 宋時期湖湘地區的理學崛起,書(shu) 院教育大盛,從(cong) 而推動了湖湘文化興(xing) 盛和發展,進而推動了中華文化的曆史建構。由於(yu) 外來佛教文化的傳(chuan) 入,原來的中華本土文化受到嚴(yan) 重挑戰,如何吸收外來佛教文化的智慧與(yu) 價(jia) 值,實現中華文化主體(ti) 性建構,已經成為(wei) 兩(liang) 宋以後士大夫必須承擔的中華文化使命。兩(liang) 宋時期湖湘學者崛起,他們(men) 積極參與(yu) 了兩(liang) 宋理學思潮的創新和發展,湧現出許多重要的理學家、理學學派。理學的曆史發展可以分為(wei) 北宋理學奠基、南宋理學集大成、明清理學發展的不同階段,這些不同階段在湖湘地區具有重要代表,包括周敦頤、胡宏、張栻、王夫之等。與(yu) 此同時,湖湘地區蓬勃發展的書(shu) 院,為(wei) 理學的發展和傳(chuan) 播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宋以前文化教育並不發達的湖湘地區,兩(liang) 宋時期出現的“天下四大書(shu) 院”中,湖南竟然擁有嶽麓書(shu) 院、石鼓書(shu) 院兩(liang) 所。曆史上曾經有“天下書(shu) 院楚為(wei) 盛”的說法,反映了湖湘地區文化教育的曆史貢獻。所以,兩(liang) 宋時期湖湘文化能夠崛起,就在於(yu) 它勇敢承擔、積極參與(yu) 了新的曆史條件下中華文化的曆史發展,特別是在吸收佛教文化基礎上實現中華文化的主體(ti) 性建構。

 

清末民初時期,近代湖湘文化發展到全盛的曆史階段,對中華文化的近代化作出更加突出的貢獻。晚清以來,中國麵臨(lin) “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華文化受到強勢西方文化的巨大衝(chong) 擊。湖湘文化在這個(ge) 時期能夠崛起,成為(wei) 中華文化的核心文化區域之一。近代湖湘知識群體(ti) 一方麵主動承擔起學習(xi) 、引進外來體(ti) 現現代化的器物文化、製度文化、精神文化,全方位推動中華文化的現代化;另一方麵又堅守中華文化傳(chuan) 統,堅守中華文化那些具有恒常性意義(yi) 的價(jia) 值體(ti) 係,以實現中華文化的主體(ti) 性重建。清末民初的湖湘知識群體(ti) 參與(yu) 了這一文化建設的曆史進程,那些提倡學習(xi) 西方近代器物、製度、思想文化的誌士仁人,往往均是胸懷民族主義(yi) 的家國情懷、立誌大同文化理想的優(you) 秀湖湘兒(er) 女。他們(men) 致力於(yu) 中華文明現代化建設,以實現中華文化主體(ti) 性重建。那些在近代史上推動中華文化現代化、開創文化融通以實現中華文化主體(ti) 性重建的先驅人物,均有著對中華五千年文化的高度自信,這一種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有深刻體(ti) 認的基礎之上。所以,盡管他們(men) 也批判中華文化的糟粕,但是他們(men) 從(cong) 來沒有喪(sang) 失過中華文化的自信。如魏源是呼喚“師夷長技以製夷”而倡導改革開放的清醒者,但是他又是堅守中華文化的理想者,標榜要以中華文化理想的“三代之心”,作為(wei) 自己經世致用的最終目標。譚嗣同是一位對中華文化傳(chuan) 統有著足夠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的人,他堅持以“仁”為(wei) 其文化價(jia) 值體(ti) 係的核心而建構新的文化體(ti) 係,故而完成了他的代表作《仁學》。他標榜中華文化傳(chuan) 統價(jia) 值核心的“仁”,體(ti) 現出文化主體(ti) 性建構的精神。楊昌濟也堅定地相信,中華文化的價(jia) 值理念是具有普遍性與(yu) 世界主義(yi) 的,他說:“吾國聖賢之教,本取世界主義(yi) ,故恒謂吾國為(wei) 天下。”總之,湖湘學人堅信中華優(you) 秀文化既有貫通古今的恒常價(jia) 值,又有超越民族國家的普遍價(jia) 值。

 

湖湘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曆史,就是一個(ge) 參與(yu) 中華文化建構的曆史。在中華文化發展一些重要曆史階段,總有一些湖湘知識群體(ti) 希望推動中華文化的曆史發展,而他們(men) 致力於(yu) 中國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其精神動力恰恰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包括大同理想、王道政治、仁學之道。他們(men) 的文化自信,則是根源於(yu) 對中華文化是一種普遍性文化的信念。他們(men) 那種堅決(jue) 推動中華文化建設發展、張揚中華文化主體(ti) 性建構的文化態度,恰恰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脈。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特別指出,隻有全麵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同樣,我們(men) 隻有深入了解湖湘文化的曆史,特別是了解湖湘文化對中華文化的曆史貢獻,才能夠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組成部分的湖湘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