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信修睦、親(qin) 仁善鄰的交往之道
——深刻把握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元素⑩
作者:鄧小東(dong)
來源:《新湘評論》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六月初二日戊寅
耶穌2023年7月19日
《禮記·禮運》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wei) 公。選賢與(yu) 能,講信修睦。”千百年來,講信修睦的思想,塑造了中華民族敦厚平和的稟性。《左傳(chuan) ·隱公六年》有言:“親(qin) 仁善鄰,國之寶也。”和睦鄰邦是我們(men) 一貫的“為(wei) 鄰之道”。講信修睦、親(qin) 仁善鄰的思想,已經深深嵌入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
“講信修睦、親(qin) 仁善鄰”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認同的人文精神,貫穿我國各個(ge) 時代、各家各派的思想觀點之中。有著5000多年曆史的中華文明,深知“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國雖大,好戰必亡”,提倡“四海之內(nei) 皆兄弟也”“遠親(qin) 不如近鄰”“親(qin) 望親(qin) 好,鄰望鄰好”。中國曆史上曾經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沒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我們(men) 對外傳(chuan) 播的是和平理念,推行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輸出的是絲(si) 綢、茶葉、瓷器等豐(feng) 富物產(chan) 。西漢張騫“鑿空之旅”,開啟了中國同西域各國和平交往的大門。明成祖時期,鄭和率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七下西洋,卻未曾侵略一國、劫奪寸土,所到之處幾乎都有“多歡聲”“爭(zheng) 相迎”的熱鬧場麵。這與(yu) 數百年來歐洲殖民者在非洲、美洲、亞(ya) 洲犯下的暴行形成鮮明對比。鴉片戰爭(zheng) 後,即使中國頻遭侵略和蹂躪之害,飽受戰禍和動亂(luan) 之苦,也仍然以寬和之心,修誠信之道,行和睦之事。這些,都是對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的最好注解。
曆史的縱深,鑄就了戰略的高度。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wei) 公、民為(wei) 邦本、為(wei) 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qin) 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chan) 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hui) 觀、道德觀的重要體(ti) 現,同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價(jia) 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進入新時代,在習(xi) 近平外交思想科學指引下,講信修睦、親(qin) 仁善鄰的中國實踐令人矚目。從(cong) 雙邊到多邊,從(cong) 區域到全球,中國外交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得到世界上超過四分之三的國家和數十個(ge) 國際組織積極支持;正確義(yi) 利觀、全球安全觀、全球治理觀以及新的發展觀、文明觀、生態觀等重大理念在國際上廣為(wei) 傳(chuan) 播;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得到國際社會(hui) 積極響應。
古往今來的實踐充分證明,隻有講信修睦、親(qin) 仁善鄰,合作才能共贏,繁榮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正如英國學者馬丁·雅克所說:“中國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開辟了一條合作共贏、共建共享的文明發展新道路。這是前無古人的偉(wei) 大創舉(ju) ,也是改變世界的偉(wei) 大創造。”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如何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破解發展難題、安全難題、治理難題,維護世界和平安寧,正考驗著人類的良善和智慧。新時代新征程,我們(men) 要傳(chuan) 承講信修睦、親(qin) 仁善鄰蘊含的“和平基因”,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目標勇毅前行,讓中華文明煥發出更加強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為(wei) 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