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肖群忠作者簡介:肖群忠,男,西元一九六〇年生,陝西彬縣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孝與(yu) 中國文化》《傳(chuan) 統道德與(yu) 中華人文精神》《中國民眾(zhong) 傳(chuan) 統人生智慧》《君德論--[貞觀政要]研究》《中國孝文化研究》《道德與(yu) 人性》《倫(lun) 理與(yu) 傳(chuan) 統》。 |
原標題:學論道文化情,漁樵耕讀鄉(xiang) 賢心——訪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陝西豳風書(shu) 院院長肖群忠先生
作者:肖群忠、杜華偉(wei)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布
時間:西元2023年8月14日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yang)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men) 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曆史影響和重要意義(yi) ,賦予其新的時代內(nei) 涵。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國家和人民的曆史自信、文化自信不斷增強,民族精神不斷凝聚。在傳(chuan) 統文化熱中,各地古代書(shu) 院得以恢複,當代書(shu) 院也呈不斷增長之勢。筆者有幸於(yu) 2023年7月28日專(zhuan) 訪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陝西豳風書(shu) 院院長肖群忠先生。在談到豳風書(shu) 院的發展現狀與(yu) 未來願景時,肖院長強調,“傳(chuan) 承豳風,弘揚文化”始終是書(shu) 院的發展宗旨。
以下是訪談實錄:
杜華偉(wei) (以下簡稱杜):肖院長,您好,首先感謝您接受訪談!您作為(wei) 倫(lun) 理學專(zhuan) 家和傳(chuan) 統文化研究者,如今又成為(wei) 當代書(shu) 院創辦者與(yu) 實踐者,對於(yu) 當代書(shu) 院發展與(yu) 傳(chuan) 統文化教育一定有自己深刻而獨到的見解。今天想請您談談相關(guan) 問題。
肖群忠(以下簡稱肖):好的,感謝您的訪談。希望我們(men) 能共同探討並推動當代書(shu) 院發展,也希望我在創辦書(shu) 院中的一些體(ti) 會(hui) 和經驗能夠為(wei) 同道提供參考與(yu) 借鑒。
杜:咱們(men) 的書(shu) 院取名為(wei) 豳風書(shu) 院,是否有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地域文化相結合的用意?走進書(shu) 院,首先映入眼簾的為(wei) 何是一隻碩大的倒流壺雕塑?
肖:“鳳棲於(yu) 豳,鳴於(yu) 岐,翔於(yu) 雍。”豳風書(shu) 院,坐落在“中國最美鄉(xiang) 村”拜家河(陝西省彬州市境內(nei) ),自古以來,彬州人就以“後稷生地、公劉故裏”而倍感自豪與(yu) 驕傲,一直擁有農(nong) 本和人本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本著植根沃土、薪火相傳(chuan) 、遵史求真、守正創新的理念,以弘揚古豳與(yu) 先周文化,促進彬州文化發展為(wei) 職誌,為(wei) 此我們(men) 創辦了這所書(shu) 院。
書(shu) 院突出思想價(jia) 值引領,堅持公益普及原則,既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地方曆史研究傳(chuan) 承中心,也是彬州文學藝術培育中心,更是農(nong) 耕文化觀摩地以及傳(chuan) 統文化教育體(ti) 驗中心。起初有人提議將書(shu) 院取名為(wei) “豳州書(shu) 院”,但我認為(wei) 這個(ge) 名字不足以表達書(shu) 院的內(nei) 涵。因為(wei) 豳州僅(jin) 能指代一個(ge) 地方,而豳風則是《詩經》十五國風之一,是一個(ge) 文化符號,代表著我們(men) 中國的農(nong) 耕文明和禮樂(le) 文明,具有特殊意義(yi) 。古豳是周人先祖之地,是我國農(nong) 業(ye) 文明的發祥地,也是《詩經》“豳風”文化所在地,在我們(men) 這塊有深厚文脈的土地上創建旨在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豳州文化的書(shu) 院,正可謂恰逢其時。文化複興(xing) 是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動力和支撐,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應是國人的責任擔當,豳風書(shu) 院希望能夠為(wei) 延續彬州文脈、提高民眾(zhong) 素質、促進地方全麵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豳風書(shu) 院有一處地標性或者標誌性建築——倒流壺。倒流壺的造型非常別致,壺蓋和壺身連為(wei) 一體(ti) ,還雕刻著三朵盛開的牡丹。壺把是一隻昂首的鳳鳥,壺的出水處則是一個(ge) 張口大開的獅子,下麵還有一個(ge) 小獅子正在吃奶。由於(yu) 鳳凰為(wei) 百鳥之王,獅子為(wei) 百獸(shou) 之王,而牡丹又為(wei) 花中之王,所以民間又稱倒流壺為(wei) “三王壺”。我們(men) 彬州出土的五代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的紋樣、題材來源於(yu) 生活,具有很強的寫(xie) 實性。如母獅給幼獅哺乳的情景,完全是對自然界真實活動的生動寫(xie) 照。兩(liang) 獅的神態刻劃細致入微、形神兼備。母獅的舔犢之情、幼獅的安祥寧靜之感無不從(cong) 工匠的手下流瀉出來,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也表現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今天的豳風書(shu) 院正是在原彬州太峪陶藝館的基礎上擴建的,而陶藝館則是在原彬州窯燒製遺址上修建的。因此,我們(men) 選擇以具有鮮明地方文化特色的倒流壺作為(wei) 書(shu) 院的標誌性建築。
杜:我注意到豳風書(shu) 院有一些特色活動,例如農(nong) 耕教育和陶藝體(ti) 驗等,請問你們(men) 當時是如何想到要設置這些活動?設置這些活動有何目的?
肖:耕讀傳(chuan) 家、詩書(shu) 繼世、勤勞勇敢、質樸善良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文化傳(chuan) 統。從(cong) 古至今,中華兒(er) 女就在農(nong) 耕勞動中不斷探索。在漫長的曆史發展中,我們(men) 祖先留下了豐(feng) 富的農(nong) 耕遺存。《豳風·七月》等篇章就是對這種農(nong) 耕生活傳(chuan) 統的生動記載,在以傳(chuan) 統耕作為(wei) 載體(ti) 的農(nong) 耕文明中,蘊含著我們(men) 不可割舍的文化力量,牢記並傳(chuan) 承曆史榮光,才能在曆史長河中越走越遠。隨著社會(hui) 經濟發展,人們(men) 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然而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對於(yu) 農(nong) 村的麵貌是模糊的,對農(nong) 村和農(nong) 耕生活的真實情況幾乎沒有了解,甚至分不清農(nong) 作物,不知道植物的生長規律。一些家長、學校也隻重視孩子的學習(xi) 成績,忽視了動手能力、農(nong) 耕文化等方麵的教育。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開展以勞動創造幸福為(wei) 主題的宣傳(chuan) 教育,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ang) 全過程。”勞動教育不僅(jin) 是對學生生存技能的培養(yang) ,更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豳風書(shu) 院堅持以勞動教育為(wei) 抓手,實現德智體(ti) 美勞五育並舉(ju) ,將勞動教育與(yu) 知識學習(xi) 、實踐操作相結合,讓勞動教育為(wei) 孩子們(men) 成長賦能。因此,我們(men) 在書(shu) 院內(nei) 設置了陶藝展廳和陶藝體(ti) 驗製作區、家庭農(nong) 場和勞動實踐基地。陶藝館內(nei) 展有百餘(yu) 件陶製工藝品,以傳(chuan) 承中國陶藝、弘揚民族文化為(wei) 使命,讓青少年在親(qin) 身體(ti) 驗過程中了解陶藝製作的曆史文化,不僅(jin) 能夠提升青少年的感知力、創造力和觀察力,更能快速提高他們(men) 的動手能力。
我們(men) 的農(nong) 場占地約100畝(mu) ,以家庭為(wei) 單位將土地規劃成塊,讓孩子們(men) 在種植蔬菜的實踐中得到鍛煉、收獲快樂(le) ,同時家庭成員之間也能增進了解和信任。兒(er) 童的品德與(yu) 社會(hui) 性發展源於(yu) 他們(men) 對生活的體(ti) 驗和感悟。書(shu) 畫、陶藝、古建、農(nong) 耕等文化活動,能夠直觀地將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展現在孩子們(men) 眼前,使文化以生動活潑的樣態走進每個(ge) 人的日常生活,從(cong) 而激發大家學習(xi) 傳(chuan) 統文化的興(xing) 趣與(yu) 熱情。農(nong) 耕文化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jin) 不能丟(diu) ,還要不斷發揚光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鄉(xiang) 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ti) ,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ti) ,耕讀文明是我們(men) 的軟實力。”如今,耕讀文明所依賴的經濟社會(hui) 基礎已經大為(wei) 不同,但這些思想理念仍有重要的時代價(jia) 值。讓孩子們(men) 通過體(ti) 驗活動而知農(nong) 愛農(nong) ,提高勞動素養(yang) ,培養(yang) 勞動精神,是我們(men) 設置這一係列特色活動的價(jia) 值旨趣。
杜:資金和學田是書(shu) 院發展的物質基礎和重要保證,請問豳風書(shu) 院是如何解決(jue) 這一問題的?
肖:您提到的其實就是書(shu) 院如何提升造血功能的問題。雖然現在國家十分重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特別強調要將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然而,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重GDP輕文化建設的現象,還沒有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性,這也導致書(shu) 院發展麵臨(lin) 一定困境。
我認為(wei) ,書(shu) 院發展需要官學商三方互動,共同做出努力。首先,書(shu) 院作為(wei) 一種文化與(yu) 辦學機構,最重要的就是要得到學界人士支持,因為(wei) 他們(men) 是文化主體(ti) 。豳風書(shu) 院的創建最初是由我們(men) 五位78級的同學倡議發起的,我們(men) 作為(wei) 彬州走出來的文化人,希望在退休後能夠造福桑梓,於(yu) 是萌生了創建書(shu) 院的想法。其次,在一個(ge) 經濟工商社會(hui) ,企業(ye) 家作為(wei) 社會(hui) 的中堅力量也應該有責任擔當,助力文化建設。一方麵,我們(men) 積極爭(zheng) 取了市領導的支持,另一方麵,我們(men) 也聯係到了彬籍先賢、清初名儒王吉相進士的後人,現任彬州市德隆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小寧先生,他出於(yu) 一種文化責任感和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興(xing) 趣,也對書(shu) 院建設予以大力支持。我前麵提到書(shu) 院的陶藝體(ti) 驗、家庭農(nong) 場、采摘園等項目,目前來講是有一定微利回收的。為(wei) 了支撐這個(ge) 公益性文化團體(ti) 持續運行下去,我們(men) 也在不斷加強宣傳(chuan) 力度,逐漸擴大書(shu) 院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希望能夠吸引更多有識之士助力書(shu) 院建設。盡管有困難,但是,有意義(yi) 的事情,值得我們(men) 堅持往前走。
杜:每所書(shu) 院都有自己的特色與(yu) 個(ge) 性,有的進行成人國學教育,有的進行青少年才藝培訓,還有一些進行全日製兒(er) 童讀經教育。那麽(me) ,您認為(wei) 當代書(shu) 院的使命和責任是什麽(me) ?
肖:古代書(shu) 院是士人求學論道、遊學修身的場所。而當代書(shu) 院是在傳(chuan) 統文化複興(xing) 的背景下,為(wei) 了適應現代人的文化需要、補充體(ti) 製教育的不足產(chan) 生的。目前學校教育多為(wei) 應試教育,家長更關(guan) 注孩子能否考上一所好大學、找到一份好工作,卻忽視了孩子情商、德商的提高和人格的曆練。我們(men) 現在創辦書(shu) 院,就是因為(wei) 體(ti) 製教育中有一些缺失,希望可以通過書(shu) 院教育來化解。“做人”的教育遠比知識教育重要,書(shu) 院是塑造人格、培養(yang) 品德的地方,而不是灌輸知識和培訓技能的地方。從(cong) 文化的角度來說,書(shu) 院是儒家的道場,就是要弘揚崇德向善、立德樹人的儒家精神,這是書(shu) 院教育的核心。
體(ti) 製教育更多提供的是知識和技能,而傳(chuan) 統文化中蘊含著民族悠久的思想道德智慧。近40年來,傳(chuan) 統文化受到了來自西方文化、應試教育等方麵的衝(chong) 擊,其傳(chuan) 承與(yu) 發展受到一定影響。然而傳(chuan) 統文化複興(xing) 是一個(ge) 長期過程,知識分子應當有責任感、使命感,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複興(xing) 貢獻自己的力量。此外,書(shu) 院還擔負著對家長教育理念和教育態度進行糾偏的責任,所以我們(men) 豳風書(shu) 院計劃開設家長學習(xi) 班。因為(wei) 隻有家長轉變態度,他們(men) 才會(hui) 將孩子送到書(shu) 院來接受熏陶和教育。如果家長都不熱愛讀書(shu) ,不認同傳(chuan) 統文化,孩子也很難對傳(chuan) 統文化產(chan) 生興(xing) 趣。一個(ge) 有學習(xi) 意識、重視傳(chuan) 統文化的家長,本身就是一個(ge) 好老師。許多家長考慮到將來就業(ye) 等因素,很難下定決(jue) 心將孩子送進全日製書(shu) 院。因此,我們(men) 的想法是在尊重現今教育體(ti) 製的基礎上,可以利用雙休日、寒暑假舉(ju) 辦一些傳(chuan) 統文化活動,從(cong) 而補充學校教育的不足。最終目的還是將孩子培養(yang) 成為(wei) 德才兼備、德智雙修的人。
杜:豳風書(shu) 院是否開展一些大眾(zhong) 化的禮儀(yi) 教育活動?例如成人禮、開筆禮等。
肖:成人禮、開筆禮等傳(chuan) 統禮節禮儀(yi) ,已經有了很多成功經驗,我們(men) 也將此移植了過來,這也就是禮儀(yi) 教育。儀(yi) 式化的東(dong) 西是要有的,並且青少年的敬畏之心就是從(cong) 這些細微之處進行培養(yang) 的。舉(ju) 個(ge) 例子來說,現在的學校教育中,許多老師為(wei) 了節省時間,已經簡化甚至取消了課前起立行禮的環節。而在書(shu) 院教育中,學生要向孔子行四拜禮,代表對天、地、君父、先師才有的大禮。要向老師行三拜禮,以示尊重和敬畏。所以,我們(men) 在書(shu) 院開展成人禮、開筆禮、釋菜禮等活動非常有必要。另外,我們(men) 還計劃在九九重陽節籌辦敬茶禮,向青少年傳(chuan) 遞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傳(chuan) 統美德。
子曰:“學而時習(xi) 之,不亦說乎。” 學和習(xi) 是要統一起來的。我們(men) 的學校教育隻有學,隻是一個(ge) 認知的概念,缺少實踐教育。隻有在做中學,才能體(ti) 會(hui) 到事物發展的真諦,所以書(shu) 院教育必須要實踐,正如我前麵所提到的勞動教育,這也是實踐的一部分。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之所以能夠相結合,就是因為(wei) 二者之間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我看來最大的契合性就是實踐性。
杜:說到實踐這一話題,我又想到能否將高校“三下鄉(xiang) ”活動與(yu) 書(shu) 院教育結合起來,讓假期返鄉(xiang) 的大學生來到書(shu) 院給孩子們(men) 授課。
肖:您的這個(ge) 想法非常好,給我提供了一個(ge) 很好的思路。返鄉(xiang) 大學生來到書(shu) 院授課,既能夠鍛煉他們(men) 的策劃、執行能力,也是他們(men) 報效桑梓、服務社會(hui) 的體(ti) 現,還能夠進一步增強他們(men) 對家鄉(xiang) 的情感。誌願活動是提高青少年心性修養(yang) 的一個(ge) 重要途徑,不僅(jin) 僅(jin) 在書(shu) 院,在社會(hui) 上都應該有這樣的活動。現在的應試教育將孩子們(men) 都關(guan) 在課堂裏,導致他們(men) 大多缺乏實踐能力。我在日本時了解到,日本學生有一個(ge) 春假是專(zhuan) 門用來遊學的。“遊學”就是要讓孩子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到另一個(ge) 全新的環境裏進行學習(xi) 和遊玩。“遊學”既不是單純的旅遊,也不是簡單的學習(xi) ,而是在體(ti) 驗當中學習(xi) 。現在一些書(shu) 院通過了相關(guan) 機構資質認定,能夠作為(wei) 遊學基地,也是為(wei) 了培養(yang) 和鍛煉青少年的實踐能力,豳風書(shu) 院將來也要把這一塊活動做起來。
杜:遊學是古代書(shu) 院教育的一個(ge) 很好的傳(chuan) 統,您在寒暑假也會(hui) 帶領學生進行遊學,請問您認為(wei) 這對於(yu) 學生的知識學習(xi) 和品行培養(yang) 有什麽(me) 樣的作用?
肖:遊學是一個(ge) “讀萬(wan) 卷書(shu) ,行萬(wan) 裏路”的過程,遊學精神溯源於(yu) 孔子,孔子周遊列國治學精神是現代的遊學始源。今年7月,我帶領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六位研究生前往甘南藏族自治州進行了為(wei) 期三日的遊學活動。
遊學團在臨(lin) 夏安多牧場走進生產(chan) 一線觀摩,學生真正體(ti) 會(hui) 到了產(chan) 品生產(chan) 的不易,認識到了民族經濟在實現民族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在拉卜楞寺了解到大瓦金殿和聞思學院中諸多佛像的淵源和特色,對藏傳(chuan) 佛教文化有了初步的認識和理解。我們(men) 還有幸參與(yu) 了當地的篝火晚會(hui) ,親(qin) 身體(ti) 驗了草原牧區的民俗文化。最後,我們(men) 參觀了迭部茨日那毛主席舊居和臘子口戰役紀念碑。通過重走紅軍(jun) 長征路,大家真正理解了“長征是宣言書(shu) ,長征是宣傳(chuan) 隊,長征是播種機”的深刻含義(yi) 。通過本次以遊促學的遊學活動,我相信學生們(men) 都能夠真真切切地體(ti) 驗和感悟中華民族文化的“前世今生”,在實踐生活中深入學習(x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領會(hu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對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重要意義(yi) 。讓學生在體(ti) 驗中潛移默化地學習(xi) 和修身,我認為(wei) 這就是我們(men) 遊學的意義(yi) 所在。
杜:倫(lun) 理學是研究人與(yu) 人之間關(guan) 係的學科,作為(wei) 一位倫(lun) 理學專(zhuan) 家,請問您認為(wei) 倫(lun) 理學和古代書(shu) 院教育有什麽(me) 共通之處?倫(lun) 理學對當代書(shu) 院發展有哪些啟示?
肖:今天這個(ge) 時代,科技進步、經濟發達、物質豐(feng) 富、信息通暢,但人們(men) 煩惱越來越重,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維護社會(hui) 的和諧與(yu) 安定,就一定要重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尤其是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倫(lun) 理教育。儒家傳(chuan) 統倫(lun) 理在當代社會(hui) 仍然具有重要價(jia) 值。首先,儒家倫(lun) 理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核心與(yu) 靈魂,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精神紐帶與(yu) 不竭動力。其次,儒家倫(lun) 理是具有鮮活生命力的文化傳(chuan) 統,也是現代中國社會(hui) 最具意義(yi) 的道德文化資源。最後,我們(men) 堅信,儒家倫(lun) 理傳(chuan) 統在當代社會(hui) 仍然會(hui) 發揮持久的影響作用。而書(shu) 院是儒家文化的主要傳(chuan) 承基地,古代書(shu) 院通過教育引導、環境浸潤、榜樣感染以及製度約束,使社會(hui) 普遍價(jia) 值觀念和行為(wei) 規範具體(ti) 化、生活化、生動化和形象化,將道德教育寓於(yu) 日常人倫(lun) 生活之中,對生徒的成人與(yu) 人格養(yang) 成發生了重要影響。
書(shu) 院曆史源遠流長,其精神內(nei) 涵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雖表現出不同特點,但因其區別於(yu) 傳(chuan) 統封建官學的辦學性質、“成人之教”的教育理想和知識創新的價(jia) 值追求的書(shu) 院精神核心是永恒不變的。因此,當代書(shu) 院建設也不能背離這些精神。第一,德育為(wei) 先的人文精神:不論是精神層麵的引導,還是行為(wei) 層麵的約束,書(shu) 院的辦學宗旨都離不開“德行”二字,這正是倫(lun) 理學對人的基本要求。第二,獨立自主的治學精神:書(shu) 院的獨立精神既體(ti) 現在書(shu) 院治理的自主性,又體(ti) 現在書(shu) 院教育的獨立性。第三,實事求是的求真精神:這是不同時期書(shu) 院所共同追求的教育理念,為(wei) 社會(hui) 培養(yang) 了一大批實用人才,對社會(hui) 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第四,勇擔道義(yi) 的愛國精神:道義(yi) 是儒家學說乃至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核心命題。因此,書(shu) 院一直以來堅決(jue) 維護國家和民族的統一,不斷豐(feng) 富著儒家倫(lun) 理精神內(nei) 涵。
杜:我關(guan) 注到您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十分重視藝教,除了帶領研究生研讀《論語》等經典外,還創有“博雅簫社”,師生定期共同學簫、吹簫,請您談一談藝教對個(ge) 人修身的幫助。
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一直非常重視禮樂(le) 。禮樂(le) 的內(nei) 容包括禮儀(yi) 、音樂(le) 等。“禮”就是指各種禮節規範,“樂(le) ”則包括音樂(le) 和舞蹈。禮樂(le) 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創造了人類的輝煌,然而現代工商業(ye) 科技文明過分重視物質利益,使得傳(chuan) 統禮樂(le) 文化受到商業(ye) 世俗文化的衝(chong) 擊,已失去古典純樸的本質精神。
我們(men) 的讀書(shu) 會(hui) 除了研讀經典之外,還包括吹簫、唱歌、詩朗誦等各種各樣的才藝活動。我之所以對學生提出這一要求,是因為(wei) 禮樂(le) 作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yi) 。首先,禮樂(le) 教化人們(men) 尊重上級、敬愛長輩、友好相處,培養(yang) 了一種尊敬他人、自我約束的品德。第二,禮樂(le) 通過正式化的禮儀(yi) 和音樂(le) ,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從(cong) 而促進人格的完善。第三,禮樂(le) 中的音樂(le) 、詩歌等藝術形式,具有極高的美學價(jia) 值,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培養(yang) 高雅情操,從(cong) 而提升生活品質。第四,禮樂(le) 作為(wei) 一種公共文化形式,可以促進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增強溝通和理解。
杜:請問您如何理解“傳(chuan) 統文化要對接現代人的需求”這句話?
肖:我是認同這一觀點的,但傳(chuan) 統文化又不能過於(yu) 遷就現代人的需求。既要有堅持,又要有創新。書(shu) 院複興(xing) ,重在挖掘精華,貴在轉化創新。在新時代,讓書(shu) 院在現代文化中發揮重要作用,並通過傳(chuan) 播與(yu) 弘揚書(shu) 院文化,在全社會(hui) 形成尊重知識、愛護人才的良好氛圍,是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自強、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題中應有之義(yi) 。今後,豳風書(shu) 院還將推出更多活動,持續打造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發揮連通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獨特價(jia) 值。
杜:感謝肖院長接受訪談!期待豳風書(shu) 院這座年輕的當代書(shu) 院能夠不斷完善,取得更好的成績,更有效地服務社會(hui) !
肖:謝謝杜老師!我們(men) 會(hui) 秉承“傳(chuan) 承豳風,弘揚文化”的宗旨繼續走下去。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參與(yu) 到書(shu) 院的實踐和研究中來,共同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和複興(xing) 。
2023年7月28日訪談記錄
2023年8月1日整理完稿
受訪者:肖群忠,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理事,韓國聖山孝大學孝學名譽博士。主要從(cong) 事倫(lun) 理學與(yu) 中國傳(chuan) 統倫(lun) 理研究。“全國優(you) 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獲得者;“教育部新世紀優(you) 秀人才培養(yang) 計劃”入選者;中國人民大學“十大教學標兵”稱號獲得者。曾在《哲學研究》《北京大學學報》等雜誌發表學術論文200餘(yu) 篇,已出版學術著作10餘(yu) 部。 代表作主要是:《孝與(yu) 中國文化》(2001年,人民出版社);《傳(chuan) 統道德與(yu) 中華人文精神》(2019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由於(yu) 對傳(chuan) 統孝道的開拓性精深研究,被媒體(ti) 稱為(wei) “中國弘孝第一人”。《傳(chuan) 統道德與(yu) 中華人文精神》2019年獲得“中國好書(shu) ”獎;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儒家道德八講》獲“教育部第八批精品視頻課”榮譽,在線廣受好評。講學足跡遍布國內(nei) 各地,高校如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國家部委如文化部、人事部,社會(hui) 文化機構如國家圖書(shu) 館、京、津、廣州、武漢、杭州圖書(shu) 館,媒體(ti) 如中央電視台、鳳凰台,企業(ye) 如中國移動、中海油,地方東(dong) 到黑龍江、西到新疆,也曾赴美、日、韓、馬來西亞(ya) ,我國台灣、香港等地進行學術交流。
訪談者:杜華偉(wei) ,哲學博士,蘭(lan) 州交通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書(shu) 院學會(hui) 理事,安溪鳳山書(shu) 院文化建設學術顧問,《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研究》編委,研究領域為(wei) 書(shu) 院文化與(yu) 思想。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