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書(shu) 院:紅四軍(jun) 前敵委員會(hui) 舊址
作者:擁忠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六月廿五日辛醜(chou)
耶穌2023年8月11日
書(shu) 院作為(wei) 我國曆史上一種獨具特色的教育機構,由唐而始,在千餘(yu) 年的發展過程中,汲取融合了諸家之長,成為(wei) 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載體(ti) 。中華文明的綿延不斷,離不開書(shu) 院的持守、傳(chuan) 續與(yu) 創新。武平素有閩西“金三角”之稱,是閩西、粵東(dong) 、贛南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該縣曾有書(shu) 院27所,分為(wei) 官辦、民辦官助和民辦三類。各類書(shu) 院幾經興(xing) 衰流變,見證了武平的曆史變遷,為(wei) 弘揚愛國主義(yi) 精神、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武平經濟社會(hui) 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梁山書(shu) 院位於(yu) 武平縣平川鎮,是武平縣目前僅(jin) 存的一座清末官辦書(shu) 院,原為(wei) 武平最早的公館,曾承擔過臨(lin) 時議事會(hui) 、公廨、司法處等職能。作為(wei) 在19世紀末期創辦的書(shu) 院,梁山書(shu) 院在創建之初就肩負著重振中華文化的重任,其以“忠誠體(ti) 國”的教育宗旨,注重培育生徒愛國之心和為(wei) 民之德,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成為(wei) 推動社會(hui) 發展的重要力量。
忠誠體(ti) 國書(shu) 啟後世鴻基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知縣章文瑗到武平縣上任,“欲先就公館一宿而不可得,不得已假館民居”,於(yu) 是以自己的捐俸供應,在梁山書(shu) 院舊址修建公館,“從(cong) 此高軒蒞止,賓客過從(cong) ,不但可以投宿,而且可供議事參政之用”。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知縣唐誌燮在漳南道公館舊址募建梁山書(shu) 院,“為(wei) 興(xing) 學育才之地”。彼時書(shu) 院設“山長”一人,主持講學,教學內(nei) 容以“四書(shu) ”“五經”為(wei) 主,學生分為(wei) 童生和為(wei) 準備鄉(xiang) 試應考的秀才。1929年起,曆任縣長皆以梁山書(shu) 院為(wei) 公廨,1937年和1940年分別設立司法處和警察局於(yu) 梁山書(shu) 院,1985年7月,武平縣博物館成立於(yu) 此,館內(nei) 設立了“武平人民革命史陳列”和“武平曆史文物陳列”,多種文物被收藏在這裏。按照《武平文史資料第3輯》的記載:“革命史跡陳列室和曆史文物陳列室現已征集整理革命文物和曆史文物共二千一百多件。”2009年11月,梁山書(shu) 院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wei) 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梁山書(shu) 院坐北朝南,為(wei) 四合天井式建築,由二井院落和東(dong) 西廂房組成,舊址占地麵積746平方米,建築麵積485平方米,懸山頂,磚木結構瓦平房,白牆灰瓦,飛簷翹角,赤柱紅門,房屋高處偶有墨畫精雕。中軸線自北向南依次為(wei) 正廳、天井、前廳、院坪,清幽雅靜,古樸莊重。進入側(ce) 屋,可見“得門而入”四個(ge) 大字。正廳麵闊三間,中堂匾額“忠誠體(ti) 國”。廳堂內(nei) 六根木質圓柱掛有三副楹聯,分別為(wei) :“勤儉(jian) 篤前人成烈,詩書(shu) 啟後世鴻基”“孝弟慈道炳中天日月,詩書(shu) 禮學成平地風雷”“東(dong) 魯雅言詩書(shu) 執禮,西京明詔弟力田”,體(ti) 現了梁山書(shu) 院尊德行、道問學的追求。書(shu) 院後廳中堂匾額“經訓菑畬”,廳堂內(nei) 掛有兩(liang) 副楹聯,分別為(wei) “庭無俗物每邀風月為(wei) 朋,囊有餘(yu) 資多買(mai) 詩書(shu) 教子”“天地無私為(wei) 善自獲福,聖賢有教修身可齊家”,強調勤學鑽研。西門門頂凹嵌楷書(shu) 題刻“梁山書(shu) 院”,兩(liang) 邊款署“光緒丙戌夏月”“知武平縣事唐誌燮建”。梁山書(shu) 院地處武平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學習(xi) 議事的重要場所,逐漸成為(wei) 武平一張獨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追憶曆史賡續紅色血脈
梁山書(shu) 院是毛澤東(dong) 率領紅四軍(jun) 進入武平時前敵委員會(hui) 駐地,毛澤東(dong) 曾在此指導武平縣委、縣蘇維埃政府開展工作,主持召開地方幹部、各階層代表座談會(hui) ,進行社會(hui) 調查,深刻剖析政治、經濟、風俗和民情,領導地方黨(dang) 組織積極開展發動群眾(zhong) 、建立政權、組織武裝、分配土地的革命活動,發布了《告武平勞苦群眾(zhong) 書(sh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紅軍(jun) 第四軍(jun) 軍(jun) 黨(dang) 部宣言》等重要文件。梁山書(shu) 院後廳的景觀複原展示區,直觀、鮮活、生動地反映了毛澤東(dong) 在此主持召開座談會(hui) 的情景。
1929年至1932年間,毛澤東(dong) 等老一輩無產(chan) 階級革命家率領中央主力紅軍(jun) 三次進入武平,開展革命實踐活動。1930年6月1日,毛澤東(dong) 、朱德率紅四軍(jun) 主力從(cong) 江西尋烏(wu) 縣劍溪跨越閩贛邊境峻嶺十二排,經竹湖、賴地進入武平。6月2日,紅四軍(jun) 主力在武所以西與(yu) 紅六軍(jun) 會(hui) 合,紅四軍(jun) 主力經東(dong) 留、下壩、中赤、岩前向武平縣城挺進,克複武平縣城,“武平全縣勞苦群眾(zhong) 乘時奮起,勇敢地向反動派及一切封建勢力鬥爭(zheng) ,消滅一切反動勢力,完成本縣的土地革命”。毛澤東(dong) 和前委機關(guan) 進駐梁山書(shu) 院,被當地人親(qin) 切地稱之為(wei) “書(shu) 院裏的隊伍。”按照老紅軍(jun) 邱發貴(邱元吉)在20世紀50年代的回憶記載,當時的梁山書(shu) 院“進去是個(ge) 大院子,左邊有個(ge) 廳子,有紅色的花格子屏風,兩(liang) 邊四個(ge) 房間,右後間住毛澤東(dong) ,右前間住古柏秘書(shu) 長,左後間住張大鵬秘書(shu) 長,左前間住宮秘書(shu) 和林秘書(shu) ”。1979年為(wei) 紀念紅軍(jun) 入閩暨古田會(hui) 議召開50周年,在梁山書(shu) 院舉(ju) 辦了“毛澤東(dong) 率領紅四軍(jun) 三次進入武平革命史跡陳列展”,1997年梁山書(shu) 院被列為(wei) 革命傳(chuan) 統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列為(wei) 龍岩市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2006年被列為(wei) 龍岩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示範基地,2012年3月被授予龍岩市黨(dang) 史教育基地,2013年11月被授予龍岩市黨(dang) 的群眾(zhong) 路線教育實踐基地,2014年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二期項目,2014年3月在此開展“黨(dang) 的群眾(zhong) 路線在武平蘇區的光輝實踐”展覽,成為(wei) 賡續紅色血脈、傳(chuan) 承紅色精神的重要場所。
與(yu) 時俱進傳(chuan) 承優(you) 秀文化
作為(wei) 閩粵贛三省交界處的一顆璀璨明珠,曆經百年滄桑的梁山書(shu) 院鐫刻著一段永存史冊(ce) 的曆史記憶,留下了毛澤東(dong) 、朱德等老一輩無產(chan) 階級革命家從(cong) 事偉(wei) 大革命實踐的深深印記,書(shu) 寫(xie) 著不朽的紅色精神,是武平蘇區革命曆史的見證。梁山書(shu) 院承載著公共服務和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使命,是傳(chuan) 播紅色記憶、弘揚民族文化、開展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其使參觀者能有更多的機會(hui) 讀懂曆史、感悟曆史、以史為(wei) 鑒。新時期的梁山書(shu) 院以“重續文脈,恢複書(shu) 院講學、研究、藏書(shu) 之功能,以文會(hui) 友,以友輔仁,成就人生,服務社會(hui) ”為(wei) 目標,通過“博物館+書(shu) 院”的模式,在保持書(shu) 院自身特色、盡可能最大限度延續書(shu) 院曆史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基礎上,因地製宜,打造“活”的書(shu) 院。2018年3月30日,梁山書(shu) 院在修繕後正式開館。新亮相的書(shu) 院展陳包括書(shu) 院紅色板塊、書(shu) 院板塊和武平非遺文化板塊等,集紅色教育、書(shu) 畫展覽、文化論壇、市民休閑功能於(yu) 一體(ti) ,兼顧了紅色記憶與(yu) 書(shu) 院功能,使其不止於(yu) 節日性、景觀性的打卡點,而是融入了文化體(ti) 驗和內(nei) 涵,能讓參觀者感受到崇文重教優(you) 秀傳(chuan) 統的“活化式書(shu) 院”。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