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社】治家三策重報國 ——清代關學大儒王心敬與他的家風

欄目:家風家訓
發布時間:2023-08-11 22:00:31
標簽:治家三策重報國、王心敬

治家三策重報國

——清代關(guan) 學大儒王心敬與(yu) 他的家風

作者:張天社(西安文理學院關(guan) 中書(shu) 院院長、教授)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六月廿五日辛醜(chou)

          耶穌2023年8月11日

 

 

 

王心敬著《關(guan) 學續編》,接續馮(feng) 從(cong) 吾《關(guan) 學編》構建的關(guan) 學傳(chuan) 承脈絡。(資料圖片)

 

 

 

王心敬十分重視家風家教,曾將寫(xie) 給兒(er) 子的十三封家書(shu) 匯編成了《訓子帖》。(資料圖片)

 

布衣終身,立誌成聖成賢

 

“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這是中國思想史上有名的“橫渠四句”。橫渠先生,即是宋代大儒張載,“學古力行,為(wei) 關(guan) 中士人宗師”。自張載開創關(guan) 學,此派綿延至清末,名家輩出。

 

明代關(guan) 學大儒馮(feng) 從(cong) 吾曾著《關(guan) 學編》,為(wei) 33位關(guan) 學大儒立傳(chuan) ,構建了從(cong) 北宋張載到明代王之士的關(guan) 學傳(chuan) 承譜係。清代,許多關(guan) 學士人對《關(guan) 學編》進行了增補,其中較為(wei) 重要的一部是王心敬的《關(guan) 學續編》。

 

王心敬(1656—1738),字爾緝,號豐(feng) 川,陝西鄠縣(今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人,清代關(guan) 學大儒,主要生活在康熙、雍正時期。王心敬十歲時,父親(qin) 去世,十七歲時伯父亦亡。他家境貧寒,體(ti) 質瘦弱,但學習(xi) 刻苦,每晚擎燈就讀,伯母陳氏、母親(qin) 李氏東(dong) 西就座陪伴,雖風雨凜冽,往往雞鳴未已。其母聽說周至李二曲很有名望,就讓他前往拜師學習(xi) ,其母以紡織供他讀書(shu) 。李二曲有感於(yu) 其母大義(yi) ,特作《母教》一文,稱讚王心敬之母如同孟母一般。

 

王心敬在編寫(xie) 《關(guan) 學續編》時,將關(guan) 學譜係遠溯至伏羲、泰伯、仲雍、文、武、周公六聖,這些聖賢與(yu) 宋元及以後的關(guan) 學大儒,“同匯而共編,亦覺無大小淺深之差別”,標出聖、賢、儒三種。宋代大儒周敦頤有“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之語,王心敬這一做法亦在鼓勵學者希聖、希賢,“自可至於(yu) 聖、至於(yu) 賢”。

 

母親(qin) 李氏對於(yu) 王心敬關(guan) 懷有加,要求甚高,常說“人生要當以聖賢為(wei) 期”。有一回,母親(qin) 問王心敬:“學聖賢者如何用功?”王心敬回答:“以存心盡性為(wei) 實履,成己成物為(wei) 分量。”母親(qin) 說:“汝便如此學去,若讓古人獨步,非夫也!”

 

十年後,王心敬學成歸來,為(wei) 感謝老師教誨,在家鄉(xiang) 創辦了二曲書(shu) 院,並親(qin) 自講學,一時學生猛增,他也聲望日隆。雍正時期,文華殿大學士朱軾來陝督學,曾向他求教。內(nei) 閣首輔鄂爾泰仰慕他的學識,凡朝廷大員來陝,一定要他們(men) 代其向王心敬問好。王心敬曾應湖北巡撫陳詵、江蘇巡撫張伯行之邀,先後講學於(yu) 武昌江漢書(shu) 院、蘇州紫陽書(shu) 院,傳(chuan) 播關(guan) 學,名動南方。

 

王心敬學以致用,重視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著有《區田圃田說》,主張土地綜合利用,在田地周圍種桑,田內(nei) 種植蔬菜、苧麻、穀物,使一畝(mu) 土地的收益成倍增長。他還著有《井利說》,主張鑿井灌溉,使糧食產(chan) 量大增。

 

王心敬一生淡泊名利。他讀書(shu) 講學,耕稼田間,賢名遠播,朝野盡知,卻不肯出仕。陝西總督、巡撫等多次以“隱逸”“真儒”等名義(yi) 向朝廷舉(ju) 薦,他都婉言拒絕。康熙、雍正時期兩(liang) 次“奉旨特征”,他也以年老多病推辭。王心敬雖以布衣終老,但他並不反對兒(er) 孫、弟子參加科舉(ju) ,取得功名,報效國家,反而對他們(men) 多有期許,常常殷切囑托。

 

重視家教,總結人生經驗口授家訓

 

康熙四十七年(1708),王心敬已52歲,其母親(qin) 也年逾七十,家中還有兩(liang) 個(ge) 弟弟、四個(ge) 兒(er) 子、三個(ge) 侄子、三個(ge) 孫子,以及兒(er) 媳、孫女、仆役等五十多人。王心敬的母親(qin) 李氏“家教整嚴(yan) ”,常以古代十世同居的大家族為(wei) 榜樣,王心敬也一直希望家庭和睦相處,於(yu) 是在過年之前,他“略仿古訓,參以時宜”,總結了半世甘苦經驗所得,口授家訓,由其第三子王勣、孫子王師睦等筆錄而成,這就是《豐(feng) 川家訓》。

 

《豐(feng) 川家訓》的目的在於(yu) “示訓於(yu) 家,令其誦守”,以便從(cong) “經久之法”中得“經久之家”。此外,王心敬還將寫(xie) 給兒(er) 子的十三封家書(shu) 匯編成了《訓子帖》,還為(wei) 家人製定了一部禮儀(yi) 規範《豐(feng) 川家規》,希望後代遵守,這些都是對《豐(feng) 川家訓》的有益補充。他說:“餘(yu) 言至此,餘(yu) 心滋懼矣。凡我子孫,可不念哉?”從(cong) 中可見他對家訓重要性的深刻認識和對家族子弟的殷切期望。

 

《豐(feng) 川家訓》共有“立身、治家、蒞仕”三部分,分為(wei) 上、中、下三卷。

 

在“治家”中,王心敬提出了“治家三策”——“身膺仕籍者,須教之國爾忘私,公爾忘身;方事進取者,須教之矢誌致主,立心報國;即畎畝(mu) 耕稼之人,亦須教之急公尚義(yi) ,安分守法。”

 

這是王心敬家訓的核心內(nei) 容,已經擔任官職的人,必須教育他為(wei) 了國事要忘記私事,為(wei) 了公事要忘記家事;正在求學進取的人,必須教育他立誌效力朝廷,一心報國;即使在田間耕作之人,也必須教育他熱心公益,崇尚道義(yi) ,安分守法。

 

王心敬對孟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觀點提出異議,認為(wei) 人生不分窮達,都有當盡的責任。也就是說,由於(yu) 職責不同,每個(ge) 人都應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責盡力,每個(ge) 人都能在自己的領域做出成就。在那個(ge) 時代,王心敬的這一思想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王心敬將人分為(wei) 三種,有針對性地提出“做人之道”。第一種,身膺仕籍之人,可以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必須教之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第二種,求學進取之人,可以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必須教之學有所長,立誌報國;第三種,即使田畝(mu) 耕稼之人,智識有限,也必須教之急公尚義(yi) ,遵法守紀。這三種“做人之道”,正好對應“治家三策”。隻有如此,才是“傳(chuan) 家教子良法”,才能成為(wei) “康寧順泰之家”。

 

王心敬的“治家三策”,核心是一個(ge) “公”字,無論是治家,還是治國,都須“以公為(wei) 要”。要關(guan) 心國家、團體(ti) 利益,要公平公正。他說,“家之不和,每起於(yu) 不公”,“為(wei) 公”才能消弭矛盾,“公正”才能以理服人,治國如此,治家也如此。他叮囑兒(er) 子:“爾兄弟幸於(yu) 心氣清明時,其仔細咀味之爾父之言,是影響引誘,抑是真實不虛也耶?言之不覺嘔心,爾等幸無視為(wei) 尋常家諭而等閑讀過也。”

 

居官之道不僅(jin) 要清慎勤敏,還須仁明公正

 

王心敬家國情懷深厚,他認為(wei) “治家之道,與(yu) 國無異,非法嚴(yan) 政肅,無由齊一;非前創後繼,無由綿長。”他嚴(yan) 格以《豐(feng) 川家訓》要求家中子侄,以“治家三策”訓誡、激勵家族中的出仕者、求學者以及在家勞作的人。

 

王心敬的次子王功曾任湖南新田縣令,幼子王勍曾任廣西全州知州、潯州知府,其弟子陳慶門曾知安徽亳州、四川達州等地。王心敬說,居官之道,前人總結了“清、慎、勤、敏”四字,使人少犯錯誤,但還必須加上“仁、明、公、正”四個(ge) 字,要主動作為(wei) ,才算完善。

 

王心敬對“居官之要”中的“清廉”也有自己的見解,認為(wei) “廉自是官吏本分內(nei) 事”,是官員必備的品質。官員失職,“十九在於(yu) 不廉”,“不廉”將產(chan) 生許多社會(hui) 頑疾。隻要“做官一廉,便有許多好事功”。

 

他還認為(wei) :“凡官職,無論大小高卑,莫不各有宜盡之道。”所以不要過分看重官階高低,而要光明正大,端潔公正,寬仁待民,為(wei) 國盡忠,做一個(ge) 勤政愛民、報效國家的“真循良”。他說:“若更背公營私,徇身忘國,是人尚可問也!”

 

對於(yu) 求學進取之人,他根據自己讀書(shu) 講學的經驗,要求不論貧富貴賤,都須努力學習(xi) ,遵守道義(yi) ,立誌報國。讀書(shu) 要讀儒家經典,才能明事理,知廉恥,才能“行誌達道”“明體(ti) 達用”,而不能學習(xi) “讖緯星相術數”,更不能寡廉鮮恥,如此是“敗家喪(sang) 品”。不論進退出處,都要做到“處且為(wei) 真儒碩士,出且為(wei) 循良名臣。”

 

對於(yu) 一般居家之人,包括農(nong) 夫、醫者、畜牧者等,他要求以忠厚為(wei) 本,以勤儉(jian) 為(wei) 要,以熱心公益、奉公守法、睦鄰善友為(wei) 美,這樣可以保存家庭元氣,“自然善氣發祥,家道永昌矣。”

 

在《訓子帖》中,王心敬說,無論立身、治家,還是蒞仕,“守法最安,為(wei) 善最樂(le) ,修德最吉,好義(yi) 最榮。”這是對“治家三策”的最好詮釋,也是《豐(feng) 川家訓》的基礎和前提。他強調:“循此四最,久而不替,便是人間萬(wan) 福之本,百祥之源。”

 

王心敬雖為(wei) 一介布衣,卻繼承了關(guan) 中理學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時時念及國家利益,注重不同人群的個(ge) 人修養(yang) ,體(ti) 現了一位關(guan) 學大儒的良知和擔當。《豐(feng) 川家訓》充滿了正能量和積極向上的精神品質,在清代帶來了一股家訓新風,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啟發性和借鑒價(jia) 值,值得我們(men) 認真學習(xi) 、研究和參考。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