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燕】玉潭書院:弘揚湖湘學派學術傳統的重鎮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道場係列
發布時間:2023-08-09 21:48:08
標簽:湖湘學派、玉潭書院

玉潭書(shu) 院:弘揚湖湘學派學術傳(chuan) 統的重鎮

作者:唐燕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六月十八日甲午

          耶穌2023年8月4日

 

玉潭書(shu) 院,原名玉山書(shu) 院,明嘉靖年間始建,距今已有500年曆史,有寧鄉(xiang) 最高學府和革命搖籃的美譽。書(shu) 院弘揚經世致用、躬行實踐的湖湘學統,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寧鄉(xiang) 名人六十一”“一門三進士、祖孫三翰林”等佳話就與(yu) 玉潭書(shu) 院有著莫大關(guan) 聯。玉潭書(shu) 院還湧現出大批進步師生,為(wei) 救國救民奔走呼號,劉少奇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曾在玉潭求學長達3年之久,為(wei) 此後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

 

曆代書(shu) 院往往擇址於(yu) 先賢過化之地,寧鄉(xiang) 在宋代隸屬於(yu) 潭州長沙郡,明清時隸屬於(yu) 長沙府,在長沙往西不過百裏,因其為(wei) 長沙近邑,湖湘學派的開創者奠基人和集大成者胡宏、張栻曾往來此地並建書(shu) 院講學其中。史料記載:靈峰書(shu) 院,舊名道山書(shu) 院。宋高宗紹興(xing) 中,胡仁仲宏五峰先生遊潭州,過寧鄉(xiang) ,見靈峰而悅之,乃築書(shu) 院於(yu) 其下講學。張南軒師之。“靈峰在縣東(dong) 三十裏,宋胡宏、張栻嚐講學於(yu) 此,故又名道山”。正是基於(yu) 張栻與(yu) 寧鄉(xiang) 的深厚淵源,而“朱張會(hui) 講”使嶽麓書(shu) 院聞名天下,所以又有“嶽麓之盛,寧實啟之”的說法。如此一來,寧鄉(xiang) 一地頗具理學根基傳(chuan) 統,雖曆數百年,遺風猶存。

 

為(wei) 了承流揚波,綿延胡張遺澤,明嘉靖二年(1523年),知縣胡明善於(yu) 寧鄉(xiang) 玉幾山建玉山書(shu) 院。在任期間,胡氏還修建社學六處,一時間寧鄉(xiang) 文教事業(ye) 非常興(xing) 盛。此後曆任知縣相繼捐膏火田,興(xing) 學不斷,玉潭書(shu) 院得以發展壯大,在寧鄉(xiang) 乃至湖南書(shu) 院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

 

湖湘學派在學術思想方麵主要有兩(liang) 大特征:其一是重踐履的經世務實學風。胡安國就以“強學力行,以聖人為(wei) 標的,誌於(yu) 康濟時艱”著稱。胡宏也反對“學者多尋空言,不究實用,平居高談性命”,以力行訓導學生。張栻更明言“今人之不踐履,直是未嚐真知耳”。其二是以性為(wei) 本體(ti) 的理學思想。“性”主要指人性,以性為(wei) 本體(ti) ,實際上就是以人為(wei) 本體(ti) ,凸顯了人在世界中的主體(ti) 地位。所以湖湘學者在政治觀念上往往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yi) 和重民情懷,胡安國父子都堅決(jue) 主張抗金,收複中原,張栻更是將複仇作為(wei) 治國大綱,“自古為(wei) 國,必有大綱,複仇之義(yi) ,今日之大綱也”,他們(men) 還提出了“治道以恤民為(wei) 本”“民為(wei) 邦本,本固邦寧”等民本思想。

 

清代以降,由於(yu) 考據學興(xing) 起並在乾嘉年間達到鼎盛且占據學術思想的主導地位,書(shu) 院的學術研究也發生轉向,興(xing) 起了一大批著名的漢學書(shu) 院,如學海堂書(shu) 院、毓文書(shu) 院、鍾山書(shu) 院等,以專(zhuan) 重經史訓詁為(wei) 宗旨,隻致經典不問世事,研究討論的話題基本與(yu) 當時社會(hui) 現實脫節。魏源就批判道,“錮天下聰明智慧,使盡出於(yu) 無用之一途”。但玉潭書(shu) 院並未迎合主流學術話語,而是堅持為(wei) 學必須有益於(yu) 國事,知行合一,重視實踐的湖湘學統。

 

乾嘉時期,玉潭書(shu) 院通過多種方式建構並明晰自身的學術傳(chuan) 統。其一是改名,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玉山”書(shu) 院改名為(wei) “玉潭”書(shu) 院,以水之源流喻道統之傳(chuan) 承。其二是修誌,編修乾隆《新修寧鄉(xiang) 縣玉潭書(shu) 院誌》,撰寫(xie) 《西寧學源》,“西寧自五峰胡氏講學道山,南軒張子隨之,而學源出焉”,將書(shu) 院學統上溯至胡宏、張栻,並一直相沿至今。其三是祭祀,“書(shu) 院為(wei) 講學明道之地,胡、張傳(chuan) 道於(yu) 吾寧,祀之所以崇道也”。其四是講學,山長周在熾為(wei) 書(shu) 院作“玉潭書(shu) 院條約”,提出“時文宜工”,強調書(shu) 院學子不能一味學習(xi) 古文,要通曉時文寫(xie) 作,明確書(shu) 院教學目的是培養(yang) 真正對國家有用的讀書(shu) 人,而不是埋首於(yu) 故紙堆。以上舉(ju) 措折射出玉潭書(shu) 院與(yu) 乾嘉考據學大相徑庭的湖湘義(yi) 理之學的治學取向。

 

清嘉慶以後,由於(yu) 麵臨(lin) 內(nei) 憂外患的困境,玉潭書(shu) 院師生更將經世致用、躬行實踐的湖湘學統用實際行動發揚光大。同治年間書(shu) 院山長童翬不僅(jin) 培養(yang) 了晚清中興(xing) 名臣張之洞,而且與(yu) 其子童秀春、其曾孫童錫燾成就了“一門三進士、祖孫三翰林”的佳話。鹹豐(feng) 間求學玉潭書(shu) 院、光緒間任書(shu) 院山長的廖樹蘅更是被譽為(wei) 實業(ye) 救國的先驅、湖南近代礦業(ye) 的開創者和“推進中國經濟現代化進程的十大湘學名人”之一。縱觀書(shu) 院發展曆程,不論身處“逆境”還是“順境”,玉潭書(shu) 院都始終牢記創建初衷,成為(wei) 弘揚湖湘學派學術傳(chuan) 統的重要陣地。

 

(三)

 

清朝末年,隨著民族危機的日益加深,時人認為(wei) “隻有興(xing) 學育才為(wei) 救危之法”,而“整頓書(shu) 院,尤刻不容緩”,於(yu) 是各地掀起了書(shu) 院改製的熱潮,玉潭書(shu) 院也於(yu)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改為(wei) 高等小學堂,後又改為(wei) 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校,後稱玉潭學校,是寧鄉(xiang) 一所著名的進步學校。學校的教師絕大部分有進步傾(qing) 向,“寧鄉(xiang) 四老”中的梅冶成、喻棣芳、曾鼎三“三老”都在該校執教,各種新思想十分活躍。

 

這一時期,玉潭學校培養(yang) 了大批革命人才,劉少奇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1913年,時年15歲的劉少奇考入玉潭學校,並在此求學長達3年,最終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ye) 。求學期間,劉少奇不僅(jin) 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而且也進行了革命的最初實踐。在玉潭學校,給予劉少奇影響最大的教師莫過於(yu) 梅冶成,新中國成立後劉少奇還曾回憶“梅冶成是幫助我進步的第一位老師”。梅冶成積極倡導教育改革,在教學過程中經常聯係國際、國內(nei) 形勢,著重給學生進行革命思想和愛國主義(yi) 教育,他還多次向學生大聲疾呼,要求學生立誌救國興(xing) 邦,敢於(yu) 奔赴沙場,不能貪圖輕鬆安逸。在梅冶成的影響下,劉少奇毅然將原名劉渭璜改為(wei) 劉衛黃,取“立誌保衛炎黃開辟的疆土,努力創造炎黃子孫的幸福”之意,得到了同學們(men) 的一致稱讚。

 

1915年5月9日,袁世凱接受喪(sang) 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全國“反日討袁”愛國運動風起雲(yun) 湧,各地學生紛紛罷課遊行抗議。玉潭學校聞風響應,劉少奇等被推為(wei) 學生代表,領導此次愛國運動。次年,袁世凱倒行逆施,宣布複辟,劉少奇又與(yu) 一些學生積極響應中華革命黨(dang) 人楊王鵬等在長沙組織的“討袁驅湯”運動,策劃組織學生罷課,直至袁世凱宣布撤銷帝製,玉潭學校才複課。這些都是劉少奇將革命思想轉化為(wei) 革命行動的初步實踐,為(wei) 他此後堅決(jue) 投身救國救民的革命事業(ye) 打下了堅實基礎。

 

如今玉潭書(shu) 院雖然基址無存,但書(shu) 院經世致用、躬行實踐的精神卻恒久流傳(chuan) ,是留給當地群眾(zhong) 最為(wei) 寶貴的財富。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