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冬冬】二十四節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標識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3-08-09 21:45:59
標簽: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標識

作者:徐冬冬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六月十八日甲午

          耶穌2023年8月4日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全國宣傳(chuan) 思想工作會(hui) 議上強調,“要把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jia) 值、世界意義(yi) 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觀察太陽周年運動形成的知識體(ti) 係及實踐,體(ti) 現著順天應時的思想智慧,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鮮明標識。二十四節氣曆史悠久,可追溯至上古時代,圍繞太陽、地球、月球等星象運動位置、軌跡的相對變化,古人通過對陰陽兩(liang) 氣變化的細致觀察與(yu) 深入研究,總結出中華曆法,並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時間哲學和生命哲學。要充分了解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特點,二十四節氣可以說是最好的入口。而要真正把握二十四節氣所飽含的中國智慧,非得進入到七十二候的肌理不可。五天一候,一候一變,三候為(wei) 一節氣,六節氣為(wei) 一季,四季為(wei)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這其中,有亙(gen) 古不變的宇宙天象,有應時而變的物候現象,有自然萬(wan) 物的交疊更替,宏大與(yu) 精微極其奇妙地交融在一起,展現出天地之氣和生命萬(wan) 物激蕩人心的變化脈絡以及其間蘊含的規律。

 

人們(men)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對一個(ge) 又一個(ge) 的五天不以為(wei) 意,其實在這五天時間裏,天地之氣變化巨大。所以在體(ti) 驗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時候,就是要走在泥土地裏“接地氣”,來感受陰陽兩(liang) 氣的變化。大寒節氣走在北京郊區的土地上,突然一下會(hui) 覺得腳底的土開始有點變軟。隨著立春的到來,太陽黃經至315度,小草慢慢複蘇。春分節氣草就綠了,這時候滿眼看到的都是春天的景象。當到春季的最後一個(ge) 節氣穀雨時,北京的牡丹仙子又回到人間怒放。周而複始,年複一年。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循著陰陽兩(liang) 氣變化而形成的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與(yu) 古代天文學、氣象學、地理學、生物學、中醫學、易學、哲學、民俗學的關(guan) 係密不可分,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社會(hui) 生活的方方麵麵,不僅(jin) 在農(nong) 耕時代發揮了指引人們(men) 生產(chan) 生活的重要作用,而且在今天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中國人日用而不覺的許多價(jia) 值觀念都蘊含其中。當我們(men) 深入到每一個(ge) 節氣每一個(ge) 物候的更替之中,細致觸摸中華民族古老智慧的永恒魅力,就會(hui) 領悟到,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所蘊含的宇宙觀、世界觀、生命觀,對於(yu) 當今世界具有重要意義(yi) 。

 

我們(men) 從(cong) 每一個(ge) 節氣和物候現象都可以得出關(guan) 於(yu) “天、地、人”的感悟。比如芒種節氣,太陽到達黃經75度。芒種節氣的15天裏,初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鳴”,三候“反舌無聲”。這三個(ge) 物候,一個(ge) 是螳螂,另兩(liang) 個(ge) 是小鳥,都是小動物,其在此時所呈現的生命狀態均和陰氣的初生有關(guan) 。芒種節氣為(wei) 仲夏,陽氣逐漸變濃,同時陰氣也悄悄地滋生,螳螂是喜陰之物,所以上年深秋產(chan) 的卵破殼生出小螳螂,此為(wei) 初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鳴,鵙即是伯勞鳥,也喜陰,開始出現在枝頭,感陰而鳴。到了三候反舌無聲,反舌鳥專(zhuan) 門學別的鳥兒(er) 鳴叫,叫得特別好聽,這時卻沉默了,因為(wei) 它喜陽,感覺到陰氣的出現就不叫了。從(cong) 這三個(ge) 物候現象裏,可以觀察到陰陽兩(liang) 氣變化裏邊所產(chan) 生的生命感。而農(nong) 人在芒種節氣的狀態則是“三忙”,忙著收、忙著種、忙著管。“三夏三忙”是一年裏最忙的一個(ge) 景象。“三忙”是遵循天道而為(wei) ,農(nong) 人不能不抓緊時間,並且是分秒必爭(zheng) ,不然就沒有收成。

 

到了夏至節氣,太陽黃經至90度,就是太陽到了北回歸線的頂頭,然後它便折返,往南方走了。這個(ge) “至”,又是一個(ge) “極”的意思,意思是到頂了,這時我們(men) 也會(hui) 生發一些感悟。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裏,通過夏至初候鹿角解、冬至初候蚯蚓結等物候現象,反複揭示“反者道之動”的天地之氣運行規律。當事物發展到極致時,就會(hui) 自然往反方向運動,這意味著最大的挑戰,必須要在思想上創新,開辟新的領域,才能使自身不斷具有新的生命力。

 

追求陰陽兩(liang) 氣的平衡,追求萬(wan) 物的平等,強者向弱者傾(qing) 斜,一花一世界,不管是在穀雨節氣春風習(xi) 習(xi) 中盛放的國色天香的牡丹,還是在大雪節氣冰天雪地裏頑強挺出小芽的柔弱的荔草,都是生命,都應該得到尊重。宇宙是生命的結合體(ti) ,世界上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這就是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所包含的宇宙觀、世界觀、生命觀,這樣的價(jia) 值觀念一直深深影響著中華民族。

 

作為(wei) 一名畫者,我一直在探索用全新的繪畫語言表達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係列組畫是中國抽象繪畫這棵大樹經施肥、剪枝、嫁接後所結的最新最美最盛大的果實。畫春季,用采來的甘露融化顏色,到了夏季,就用那時的新雨,過濾後來融化顏色。秋季,北京風沙大,收集窗台上的沙子再滲入顏色,到了冬季就用晴雪化色,把一桶桶雪倒在宣紙上,給畫蓋上了雪被,來感悟二十四節氣中生命的奇妙。有時幹脆直接把畫抬到冰天雪地裏,任大雪飄落。當把厚厚的雪慢慢“打”開的時候,就好像一個(ge) 鮮活的生命呈現在大自然中。這套色彩體(ti) 係,將不隻是各類靜止的“色標”“色卡”,而是一個(ge) 動態生命體(ti) 。這套色彩足夠豐(feng) 富,每個(ge) 季節六個(ge) 節氣包括18種基礎動態顏色,更重要的是具有大自然的生命感,是從(cong) 中國人熱愛自然、理解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天人合一精神中汲取的中國味道的色彩,是屬於(yu) 數字時代、麵向未來的色彩。

 

“畫畫不是目的,問道是根本”。中華文化的優(you) 秀基因應當也可以成為(wei) 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在這個(ge) 偉(wei) 大時代,我們(men) 要有文化自信,要推進文化創新,努力以時代化國際化的方式,把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所蘊含的宇宙觀、世界觀、生命觀揭示出來、傳(chuan) 播開去,使之成為(wei) 中華民族貢獻世界的文化理念。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