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霞】天人合一、萬物並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⑦

欄目:光明日報儒家經典解讀係列
發布時間:2023-08-05 22:38:39
標簽:萬物並育、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萬(wan) 物並育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⑦

作者:董建霞(山東(dong) 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濟南社科院曆史文化研究所所長)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五月廿五日辛未

          耶穌2023年7月12日

 

近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指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其中,“天人合一、萬(wan) 物並育的生態理念”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專(zhuan) 門列舉(ju) 的重要元素之一,體(ti) 現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有機整體(ti) 的宇宙觀、生態觀,彰顯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厚曆史底蘊和文化積澱。

 

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貫穿於(yu) 諸子百家的經典文獻中,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莊子。莊子曾言:“天地與(yu) 我並生,而萬(wan) 物與(yu) 我為(wei) 一。”在莊子看來,人和自然萬(wan) 物同屬天地造化的產(chan) 物,共處在一個(ge) 有機統一體(ti) 當中,此之謂莊子的“齊物論”。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說“天人之際,合而為(wei) 一。同而通理,動而相益,順而相受,謂之德道”,強調人與(yu) 自然之間整體(ti) 有序的和諧狀態。董仲舒通過將陰陽、五行學說合而並用,提出“天人同類、相感相應”之說。

 

“萬(wan) 物並育”出自《禮記·中庸》:“萬(wan) 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wei) 大也。”這句話的原初意義(yi) 是強調萬(wan) 物並育不相妨害、道路並行互不衝(chong) 突,體(ti) 現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追求寬廣胸懷、深厚仁德和高明智慧的理想境界。從(cong) 生態視角來看,意味著自然中的每一個(ge) 體(ti) 、每一對象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它們(men) 可以共同存在,彼此之間並不相互排斥。“天人合一、萬(wan) 物並育”所表達的人與(yu) 萬(wan) 物共同存在、統一於(yu) 大自然的生態觀念,今天愈加彰顯其恒久價(jia) 值,為(wei) 構建中國特色生態哲學提供了寶貴的文化源泉,梳理出明晰的思想脈絡。

 

“天人合一、萬(wan) 物並育的生態理念”倡導人與(yu) 自然、人與(yu) 人、人與(yu) 社會(hui) 之間的和諧共存,凝聚了中國古人關(guan) 於(yu) 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的智慧與(yu) 思考。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深入挖掘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蘊藏的生態哲學思想,將“天人合一、萬(wan) 物並育”思想予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推進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製度創新,係統形成了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旗幟鮮明強調按照生態係統的整體(ti) 性、係統性及其內(nei) 在規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為(wei)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為(wei) 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中國經驗。

 

正確處理好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文明曆來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天人合一、萬(wan) 物並育的生態理念”體(ti) 現了中華民族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文化傳(chuan) 統,有利於(yu) 鋪就中國式現代化的綠色底色。人與(yu) 天地自然萬(wan) 物是共存關(guan) 係,相即相容、相互依存、和諧共生,共同維持著整個(ge) 生態係統的平衡。因此,必須堅持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不移走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正確處理好保護與(yu) 發展的關(guan) 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chan) 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chan) 力”。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生態環境保護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辯證統一關(guan) 係。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天人合一、萬(wan) 物並育的生態理念”在強調人與(yu) 自然共生的同時,也認為(wei) 人應當善待自然,對自然資源取之有時、用之有度。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處理好滿足人們(men) 自身需要與(yu) 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之間的辯證關(guan) 係,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貫徹新發展理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做大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與(yu) 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實現經濟社會(hui) 發展與(yu) 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綠水青山產(chan) 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hui) 效益。

 

正確處理好生態環境與(yu) 人類文明的關(guan) 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建設生態文明關(guan) 乎人類未來。國際社會(hui) 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所蘊含生態哲學的創新,不僅(jin) 推動了我國當代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也為(wei) 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了中國智慧。生態興(xing) 則文明興(xing) ,生態衰則文明衰。“天人合一、萬(wan) 物並育的生態理念”倡導以係統性、整體(ti) 性觀念建立人與(yu) 自然和諧共處的關(guan) 係,不僅(jin) 體(ti) 現了對自然規律更深層次的把握,還是人類實現永續發展的追求和理想,為(wei) 全球生態環境建設提供了更好範式,向世界貢獻人與(yu) 自然和諧之道、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