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力 著《儒脈——中國儒家學派史》出版暨序言
書(shu) 名:《儒脈——中國儒家學派史》
作者: 韋力
出版社: 現代出版社
出版年: 2023年5月
【內(nei) 容簡介】
在中華文明賡續傳(chuan) 承中,儒學思想深深地滲透在中國幾千年的政教體(ti) 製、社會(hui) 習(xi) 俗中,在塑造中國人文化心理結構的曆史過程中,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本書(shu) 從(cong) 梳理儒學學派發展脈絡切入,縱觀解讀了近3000年中國儒學發展流變。以時代為(wei) 經,以儒家各學派重要人物為(wei) 緯,從(cong) 儒學的開創為(wei) 始,簡述儒家的核心概念,繼而講述其在漫長的中國曆史中嬗變的各個(ge) 階段,並對不同階段儒家派別的起源、繼承和影響進行了詳盡的講解。
通過本書(shu) ,廣大讀者不僅(jin) 可以對儒家及儒家學派史有係統而清晰的了解,而且能更好地看懂到中國曆史、政治和文化演進的底層邏輯。
【作者簡介】
韋力
國際儒聯出版宣傳(chuan) 委員會(hui) 副主任,故宮博物院兼職研究員。複旦大學古籍保護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目錄版本學、藏書(shu) 史,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史等,著有《覓聖記》《覓文記》《覓詩記》《書(shu) 樓尋蹤》《魯迅藏書(shu) 誌》《中國古籍拍賣述評》《芷蘭(lan) 齋書(shu) 跋》《古書(shu) 之愛》等三十餘(yu) 部專(zhuan) 著。
【序言】
本書(shu) 通過梳理學派的方式來講述儒學史,以時代為(wei) 經,學派重要人物為(wei) 緯,從(cong) 儒學的開創為(wei) 始,首先簡述儒家的核心概念,繼而講述其遞變環節,希望通過這樣的講述,能夠使讀者對儒家史有概念性的了解。
孔子曾對子夏說“女為(wei) 君子儒,無為(wei) 小人儒”,說明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經有了儒者。東(dong) 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稱:“儒,柔也,術士之稱”,早期的術士乃是巫的一種,後來從(cong) 巫中分化出來,漸漸演變為(wei) 從(cong) 事宗教活動及文化教育的儒士,而《周禮·大宰》稱:“儒,以道教民。”可見儒者的主要事務是教化人民。
盡管儒者早已存在,但是自從(cong) 有了孔子,才確立了儒家的整體(ti) 概念和思想框架,因此,後世將孔子視為(wei) 儒家的創始人,故馮(feng) 友蘭(lan) 在《中國哲學史》中說:“孔子不是儒之創始者,但乃是儒家之創始者。”
在孔子所處的時代,王室衰微,禮崩樂(le) 壞,並且學在官府,孔子在民間招收弟子,有教無類,將文化傳(chuan) 播到了民間,這個(ge) 行為(wei) 對社會(hui) 風氣產(chan) 生巨大影響,與(yu) 此同時,孔子整理和修訂六經,使之成為(wei) 儒家學派的核心經典。孔子以入世的態度來教化弟子,其觀念被後世所繼承。柳詒徵在《中國文化史》中說:“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中國無文化,自孔子以前之中國文化,賴孔子而傳(chuan) ;自孔子以後之中國文化,賴孔子而開。”梁漱溟在《梁漱溟自述》中說:“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孔子是接受古代文化,又影響著他之後中國文化的。這種影響,中國曆史上的任何一個(ge) 古人都不能與(yu) 孔子相比。他生活在前二千五百年和後二千五百年的中間,他本人是承前啟後的。”錢穆在《孔子傳(chuan) 》中有著同樣的論述:“孔子為(wei) 中國曆史上第一大聖人。在孔子以前,中國曆史文化當已有兩(liang) 千五百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後,中國曆史文化又複有兩(liang) 千五百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在此五千多年,中國曆史進程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響最大貢獻者,殆無人堪與(yu) 孔子相比倫(lun) 。”
孔子認為(wei) ,春秋時期的禮崩樂(le) 壞乃是由於(yu) 人們(men) 不遵從(cong) 禮製,所以他強調要克己複禮,同時他認為(wei) ,“仁”是人類的最高追求目標:“克己複禮為(wei) 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可見禮與(yu) 仁乃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們(men) 繼續弘揚老師的思想。孔子弟子三千,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這些人構成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學派——儒家學派。到戰國時期,該學派在諸子百家中已經成為(wei) 兩(liang) 大流派之一,韓非子說:“世之顯學,儒、墨也。”當時隻有孔子創建的儒家和墨翟創建的墨家能夠並稱於(yu) 世。
孔子在教授弟子時因材施教,使得大多數弟子隻傳(chuan) 承了孔子思想的一個(ge) 側(ce) 麵,同時,孔子的思想也在不斷地發展完成中,其在教授弟子時,早年與(yu) 晚年有所不同,致使他的弟子們(men) 在一些觀念上各有側(ce) 重。至戰國時期,儒家分成八個(ge) 大派別,這是儒家的第一次分派。此八派之中,對後世影響最深的是孟氏之儒和孫氏之儒,前者弘揚了孔子的仁學,強調心性和內(nei) 聖;後者發展了孔子的禮學,強調禮法與(yu) 外王。孟氏之儒的開創者是孟軻,他的學派被後世稱為(wei) “性善派”;孫氏之儒的開創者是荀況,他的學派的主體(ti) 觀被後世稱為(wei) “性惡派”。
現當代學者對孔門派別的劃分與(yu) 古人略有不同,薑廣輝在《郭店楚簡與(yu) 〈子思子〉》一文中將子遊、子思、孟子一係稱為(wei) “弘道派”,認為(wei) 該派的特點是:“在早期儒家之中,這一派人民性、主體(ti) 性、抗議精神最強,是早期儒家的嫡係和中堅。”他把曾子一派歸為(wei) “踐履派”,認為(wei) 該派特點是:“重孝道的踐履,其基點在家庭父子關(guan) 係上。這一派所講的孝道是廣義(yi) 的。”同時他認為(wei) ,子夏一係屬“傳(chuan) 經派”,子張一係屬“表現派”。
現代學者還有另一種分法:認為(wei) 曾子開創了“主內(nei) 派”,其思想傾(qing) 向是重仁、內(nei) 省、明心見性,由孝治推衍為(wei) 德之教化,孟子屬於(yu) 主內(nei) 派,該派被視為(wei) 儒家正統;子夏開創了“主外派”,這一派的思想傾(qing) 向是重禮、博學,從(cong) 宇宙本體(ti) 推天及人,重視政治參與(yu) ,發展法治思想,這一派在先秦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荀子。
從(cong) 先秦到現代,按照重要曆史節點及學術觀,學界對於(yu) 儒學有原始儒學、漢唐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和現代新儒學之分,在每個(ge) 時期,又分出許多學派,這種現況正說明了儒學的開放性,本書(shu) 就是以此為(wei) 框架,來講述各個(ge) 階段重要的學術特點以及重要的學派。一個(ge) 學派的成立,需要有宗師和門徒,以及基本一致的思想理念,但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因為(wei) 各種原因,某些派別也會(hui) 發生裂變。梁啟超認為(wei) 一個(ge) 大學派成立後會(hui) 出現三種現象:注解、分裂和修正。注解就是對經典的注疏,分裂則是“一大學派,內(nei) 容既然豐(feng) 富,解釋個(ge) 個(ge) 不同,有幾種解釋就可以發生幾種派別。往往一大師的門下,分裂為(wei) 無數幾家。這也是應有現象之一。”(《兩(liang) 千五百年儒學變遷概略》)修正則是對本門派的觀念加以補充。
秦王朝用法家言排斥儒家,儒家經典遭到嚴(yan) 重破壞。漢朝建立後重視儒家,因為(wei) 漢室起於(yu) 草莽,需要利用儒家的倫(lun) 理思想體(ti) 係來穩定社會(hui) ,經過一些大儒的努力,使得儒學在漢朝取得了獨尊的統治地位。在朝廷的一係列措施下,很多因戰亂(luan) 而散失的經典再現人間,人們(men) 為(wei) 了整理這些經典,以及如何闡釋這些經典,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派別。自此,儒學走入了經學時代。
秦朝時,秦始皇和李斯認為(wei) 天下已成為(wei) 一家,各家學說沒有存在的必要,儒家也在被禁之列,儒家經典遭到了第一次大破壞。到西漢時,儒家的核心經典《詩》《書(shu) 》《禮》《易》《樂(le) 》《春秋》六經中,《樂(le) 經》已經失傳(chuan) ,古文經學家認為(wei) 《樂(le) 經》焚於(yu) 秦火,今文經學家認為(wei) “樂(le) ”本無經,樂(le) 在《詩》《禮》之中。
六經原本是多家供奉的經典,至西漢時成為(wei) 了儒家專(zhuan) 學。對於(yu) 如何解釋六經,儒家形成了兩(liang) 大派別:重視師徒間口口相傳(chuan) 的今文經學派和重視古典文獻研究、解讀的古文經學派。
在《詩經》方麵,申培公傳(chuan) 魯《詩》,轅固生傳(chuan) 齊《詩》,燕人韓嬰傳(chuan) 韓《詩》,三者屬於(yu) 今文《詩》學,魯人毛亨所傳(chuan) 則為(wei) 古文《詩》學。
《春秋》的傳(chuan) 授分為(wei) 三大流派,公羊高傳(chuan) 《公羊傳(chuan) 》,穀梁赤傳(chuan) 《穀梁傳(chuan) 》,左丘明傳(chuan) 《左傳(chuan) 》,此即《春秋》三傳(chuan) ,前兩(liang) 者屬於(yu) 今文經學,後者屬於(yu) 古文經學。古文經學派與(yu) 今文經學派對儒家核心經典的解讀有著極大的不同,這兩(liang) 派的鬥爭(zheng) 從(cong) 西漢一直延續到了民國時期,可謂是中國儒學史上影響最為(wei) 深遠的兩(liang) 大學術派別。
漢代是儒學第一次大放異彩的時代,經過董仲舒的努力,至漢武帝時出現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局麵,儒學成為(wei) 了官學。對於(yu) 儒家經典的研究,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目錄】
序言
第一章儒學的產(chan) 生及相關(guan) 概念
一、儒、儒家、儒學
二、儒家創始人
三、儒家主體(ti) 思想
四、儒家核心概念
五、初期分化:儒分為(wei) 八
六、曾子學派:以孝為(wei) 本
七、思孟學派:子思,強調中庸
八、孟子:性善論
九、荀子:性惡論
第二章儒學定於(yu) 一尊的時代
一、尊儒時代背景及原因
二、禮製的確定者:叔孫通
三、經學的先聲:陸賈
四、從(cong) 儒道之爭(zheng) 到獨尊儒術
五、經學的兩(liang) 大流派:今文經學與(yu) 古文經學
六、漢代古文經學的四次抗爭(zheng)
七、漢末今文經學的反擊
八、鄭玄遍注群經,會(hui) 通今古文
第三章魏晉玄學下的儒學
一、三國時代的儒學
二、王學鄭學之爭(zheng)
三、易學的象數派與(yu) 義(yi) 理派
四、南朝經學派與(yu) 北朝經學派的異同
五、南朝經學派名家
六、北朝經學派名家
第四章隋唐時期的注疏之學
一、南北兩(liang) 派儒學的統一
二、河汾學派
三、以音釋義(yi) ,訓義(yi) 兼辯
四、欽命諸儒共修《五經正義(yi) 》
五、刊刻九經《石經》,平議《孝經》派別
六、盛唐三賢創新《春秋》學派
七、韓愈重立儒統
八、李翱:強調複性,開宋代理學之先河
九、晚唐五代儒學
第五章宋代新儒學——理學
一、範仲淹與(yu) 宋初三先生
二、荊公新學
三、溫公朔學
四、元公濂學
五、橫渠關(guan) 學
六、蘇氏蜀學
七、堯夫數學
八、二程洛學
九、程門四先生
十、道南學派
十一、湖湘學派
十二、金華學派:經史並重,傳(chuan) 承中原文獻之學
十三、永嘉學派
十四、永康學派:王霸義(yi) 利之辯
第六章朱陸異同:理學與(yu) 心學的頂峰
一、晦庵閩學:朱熹,性即理
二、象山心學:陸九淵,心即理
三、勉齋學派:傳(chuan) 承儒學道統
四、滄州學派:播朱學於(yu) 世間
五、西山學派:使理與(yu) 數燦然於(yu) 天地間
六、九峰學派:數盡萬(wan) 物之則,盡天下之理
七、清江學派:與(yu) 朱熹同撰《小學》
八、北溪學派:心為(wei) 太極
九、木鍾學派:朱子傳(chuan) 《詩》《易》弟子,以理解經
十、鶴山學派:通過實踐明心致知
十一、潛庵學派:以朱子說解《詩經》
十二、巽齋學派
十三、深寧學派:漢宋並采,研經究史
十四、東(dong) 發學派:四明之學宗朱氏者東(dong) 發為(wei) 最
十五、真氏西山學派:泛濫釋老心學,歸本朱子
十六、北山學派
十七、陸學在浙江的傳(chuan) 播
十八、寶峰學派:私淑慈湖,以心理政
第七章金元:儒學的衰落與(yu) 衍聖公的確立
一、趙秉文:金朝斯文主盟
二、道統的北傳(chuan)
三、魯齋學派:傳(chuan) 理學於(yu) 元廷
四、靜修學派:劉因,聖賢,我也;我,聖賢也
五、草廬學派:吳澄,內(nei) 主敬尊德性,外格物而致知
第八章明初的朱學與(yu) 陸學
一、曹端:月映萬(wan) 川,開明代理學之先
二、河東(dong) 學派:以關(guan) 閩諸子為(wei) 法繩,以古聖賢為(wei) 歸宿
三、崇仁學派:南方朱學大宗,兼采陸學
四、餘(yu) 幹學派:以主忠信為(wei) 先,以求放心為(wei) 要
五、江門學派:奠基明代心學,靜中養(yang) 出端倪
六、甘泉學派:心與(yu) 事應,天理自現
七、三原學派
第九章陽明心學及其主要流派
一、悟道及悟理
二、浙中學派
三、江右學派
四、泰州學派
五、糾正王學觀念之偏
第十章清初儒學:繼承與(yu) 反思
一、以崇儒重道為(wei) 國策
二、心學餘(yu) 波
三、朱學的承繼
四、反擊理學,倡導實學
第十一章漢代經學的複興(xing) :古文經學與(yu) 今文經學
一、惠棟:開創吳派,一尊漢儒
二、吳派嫡傳(chuan) 名家
三、戴震:開創皖派,以考據達義(yi) 理
四、東(dong) 原著名弟子
五、常州學派:今文經學崛起
六、以今文經學論政
七、章黃學派:古文經學的反擊
第十二章晚清理學
一、艮峰學派:以居敬窮理來日新其德
二、湘鄉(xiang) 學派:重禮,事功
三、養(yang) 知學派:質疑經典釋讀,提倡事功理財
四、葵園學派:趨重考證,編校典籍
第十三章現代新儒家學派
一、梁漱溟:開創“新孔學”,析文化三路向
二、熊十力:體(ti) 用不二,倡導大同
三、馮(feng) 友蘭(lan) :以邏輯分析方式創建新理學
四、賀麟:以西哲觀釋儒,創建新心學
五、牟宗三:創良知自我坎陷說,倡三統並建
六、錢穆:天人合一觀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