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第17輯“中華民族專題”出版(編後與目錄)
欄目:《原道》第17輯
發布時間:2012-03-03 08:00:00
 |
陳明
作者簡介:陳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湘潭大學碧泉書(shu) 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創辦《原道》輯刊任主編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對談錄》《儒教與(yu) 公民社會(hui) 》《儒家文明論稿》《易庸學通義(yi) 》《江山遼闊立多時》,主編有“原道文叢(cong) ”若幹種。
|
編後記
作者:陳明
首先要向作者和讀者致歉,因為時間拖得太久,原計劃和承諾是2010年上半年出書,但本輯選題敏感,而我又不願做任何的妥協,所以時間有些拖後。是的, 3·14事件和7·5事件對於一個做儒學的人來說,對於一個當代知識分子來說,是不能不以自己的責任和良知去麵對的。這是個現實的問題,也是個曆史的問題;是個政治經濟的問題,也是個文化的問題。作為儒家的思想平台,《原道》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到問題的解決中去既是義不容辭,也是當仁不讓!
其次,還是道歉——因為篇幅限製,我們撤下了高全喜、陳端洪、王琛發、林安梧等一些作者的文章。為什麽是他們?因為他們是一貫支持我、理解我的好朋友。
在編輯稿子的時候,真正籠罩我的是一種欲說還休卻又欲罷不能的失語感、無力感。在經濟問題初步解決之後,文化和政治的問題才真正浮出水麵,成為不容回避的當務之急。我把它模括為“中華民族意識塑造”和“現代國家形態建構”。具體來說,就是我們如何把不同族群有機地整合起來,在這個世界生存、朝未來目標發展。這實際是一個晚清以來就由列強殖民壓力和生產方式轉換所觸發或導致的中國的現代性問題,是五四以來所謂民主和科學問題的轉換和深化。我覺得近代以來各種思想走馬燈似的流轉,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是作為這些問題之解決方案的試錯。
儒家自然也不能例外。正因此,對坊間市麵越來越熱的國學我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並且憂遠遠大於喜。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但願這裏的文章能夠在基礎奠定和方向尋找上對國學熱和社會和諧提供一些幫助。
目錄
中華民族意識與現代國家建構學術研討會紀要
立憲共和主義族群政治進路
一一在"多學科視野下的新疆地區民族關係"學術討論會上的發言(許章潤)
中國民族主義的斷想(王銀)
孫中山的中華民族意識與國族主義的互動(高翠蓮)
內外與夷夏
一一古代思想中的"中國"觀念及其演變(曾亦)
變化中的國家認同
一一對中國國家觀念史的研究述評(姚大力)
“中華民族”主體性建構
一一以如何吸收傳統的神性資源為論說中心(馮建章)
試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基
——寫在國慶60周年前夕(張旭東)
“文化重建”之管見(李靈)
民族與國家
一一從吳文藻的早期論述出發(王銘銘)
薩滿式文明與中國文化
——以中國東北部索倫鄂溫克族為例(王偉)
當代中國“種族民族主義思潮”觀察(姚新勇)
民主化與種族清洗:讀邁克•曼《民主的陰暗之麵(王濤)
從對電視劇《施琅大將軍》的爭論看中國文化民族主義複興的困境(高默波)
基督信仰、佛教信仰與中華傳統文化(邸永君)
道德、理性與"新儒家"的"內聖外王"
一一析論熊十力“體用不二”“超越在已”的認識立場(楊丹荷)
“馮友蘭版本”援西入中得失小議(郭豆反)
大小傳統的符號釋義學解讀
一一關於“天地君親師”與儒學民間形態的對話(張新民 蔣慶)
北宋士大夫的八音思想
——陳祥道與陳場的雅樂構想(田中有紀)
編後記
我們的投稿信箱是: yuandao2010@gmail. Com
討論網址是: www.yuandao.com
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