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考亭書院:朱子理學集大成之地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道場係列
發布時間:2023-07-22 17:10:22
標簽:朱子理學、考亭書院

考亭書(shu) 院:朱子理學集大成之地

作者:朱清(中國朱子學會(hui) 顧問,福建省委宣傳(chuan) 部原副部長)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六月初四日庚辰

          耶穌2023年7月21日

 

南北宋之交,權貴腐敗,儒學式微。由此帶來人心分離、倫(lun) 常紊亂(luan) ,招致了社會(hui) 動蕩、外強入侵,山河破碎、生靈塗炭。朱熹(1130—1200年)等一大批以圖存救亡為(wei) 己任的理學家,紛紛振興(xing) 書(shu) 院,闡發孔孟義(yi) 理,培養(yang) 經世人才,維係中華民族生生不息。

 

閩北考亭的滄洲精舍,是朱熹親(qin) 手創辦的書(shu) 院。滄洲精舍,位處武夷山麓麻陽溪畔。滄者,綠水之濱,川流不息。朱熹建此書(shu) 院,改原地名“龍舌洲”為(wei) “滄洲”,意喻靜修養(yang) 德、繼往開來。該書(shu) 院坐落處“考亭”(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潭城街道),相傳(chuan) 因唐末侍禦史黃子棱曾在此地祭父築“望考亭”而得名。淳祐四年(1244年),宋理宗褒獎朱熹,賜滄洲精舍更名“考亭書(shu) 院”。借此,朱熹攜弟子完成了以《四書(shu) 章句集注》為(wei) 圭臬的理學體(ti) 係縝密構建,實現了原始儒學的守正鼎新,對中華文明曆經磨難而不衰產(chan) 生重大影響。

 

一代理學宗師的精神歸宿

 

朱熹一生,與(yu) 其教學相關(guan) 的書(shu) 院達67所。乾道六年(1170年),他先後在閩北創辦寒泉精舍、雲(yun) 穀晦庵草堂、武夷精舍、滄洲精舍等4所書(shu) 院。滄洲精舍(考亭書(shu) 院)建於(yu) 紹熙三年(1192年),是年朱熹63歲,在此授徒、講學和著書(shu) 立說,也作為(wei) 晚年的定居之所。

 

為(wei) 何擇址考亭辦學?主要源於(yu) 朱熹的秉持忠孝。其父朱鬆,廉節儒士,北宋末年任福建政和縣尉。朱熹年少時隨父訪學,途經建陽考亭。朱鬆盛讚這裏地靈人傑,歎言:“此地溪山清邃,他年可以卜居。”朱熹14歲時父親(qin) 病故,他奉母遷居崇安縣五夫裏(今武夷山市五夫鎮),投靠與(yu) 父至交的劉氏族人,居此治學、入仕、成家立業(ye) 逾50年。父之遺願,卻時時在念在茲(zi) 。滄洲精舍,由家宅與(yu) 教學場所兩(liang) 部分組成,宅名“清邃閣”即取自先父當年言及的“溪山清邃”,用作“尊德性道問學”的自勉,後人譽之“無異即‘夫子之道’”。閣門對聯:“愛君希道泰,憂國願年豐(feng) ”,直抒家國情懷。

 

憑借地利,也是一個(ge) 重要因素。考亭三麵臨(lin) 水、地勢寬闊,村落比鄰,民風淳樸,距建陽城僅(jin) 三公裏。恰閩北毛竹之鄉(xiang) 、紙業(ye) 興(xing) 盛,建陽轄內(nei) 永忠裏(今麻沙鎮)、崇化裏(今書(shu) 坊鄉(xiang) )一帶雕版刻印起興(xing) ,圖書(shu) 出版交易熱絡。“建陽版本書(shu) 籍行四方者,無遠不至”,給文人著述、教材編撰及學術交流、學說傳(chuan) 播提供了極大利好。

 

種種因素,促就了朱熹從(cong) 崇安五夫遷居建陽考亭,書(shu) 院重心隨之轉至。立命於(yu) 考亭,朱熹潛心書(shu) 院,著述育人,殫精竭慮。但時勢造化事變,先是新帝立朝,又逢兩(liang) 湖動亂(luan) 。從(cong) 政功業(ye) 難酬,隨後又被朝中奸侫誣名“偽(wei) 學”,蒙受“黨(dang) 禁”株連,但這一連串蒙難沒有動搖朱熹“為(wei) 往聖繼絕學”。他固守考亭,講學著述不輟,抗惡護道,矢誌不渝。在身陷政治迫害和貧病交加中的人生最後一程,朱熹以非凡的意誌和驚人的毅力,完成修訂《大學·誠意章》和《楚辭集注》。

 

考亭學派彪炳中華文明史冊(ce)

 

朱熹集理學之大成,與(yu) 其創辦書(shu) 院相契一體(ti) 。大體(ti) 可分三個(ge) 階段,即寒泉精舍、雲(yun) 穀晦庵草堂時期,其完成《太極圖說解》《論語精義(yi) 》《孟子精義(yi) 》《資治通鑒綱目》《西銘解》《近思錄》等著作,已現雛形;在武夷精舍,其初步完成《四書(shu) 章句集注》編纂,並撰寫(xie) 了《易學啟蒙》《孝經勘誤》《周子通書(shu) 》《詩集傳(chuan) 》《小學》等,架構已立;在滄洲精舍(考亭書(shu) 院),其寫(xie) 成《孟子要略》、《韓文考異》、《周易參同契考異》、《太極通書(shu) 義(yi) 》和《楚辭集注》之後,對《四書(shu) 章句集注》做了最後的修訂刻印,把理學發展至新的高峰。

 

曆史上,通常把“南宋以來以朱熹為(wei) 代表的學派”稱為(wei) 考亭學派。因朱熹學說達至完備的滄洲精舍在考亭,故有此命名。考亭學派以朱熹為(wei) 核心,包括了蔡元定、黃榦、蔡沈、陳淳、劉清之、詹體(ti) 仁、劉爚、林用中、方士繇、範念德、廖德明、陳宓、李燔、許升、輔廣、楊楫、何鎬、董銖、鄭師孟等朱熹弟子262人,以及一大批後傳(chuan) 者。考亭學派的精英骨幹多為(wei) 朱熹的書(shu) 院門生,有從(cong) 寒泉精舍開始的追隨者,有武夷精舍“數十人”,滄洲精舍“數以百計”,他們(men) 或參與(yu) 著述,或捍衛師道。

 

南宋時期,福建書(shu) 院繁榮發展。據書(shu) 院研究學者統計,北宋時期福建書(shu) 院僅(jin) 3所,南宋時期則多達57所。“閩北書(shu) 院占全閩書(shu) 院52%,其中大多為(wei) 考亭學派學者所建。”其他書(shu) 院也與(yu) 考亭書(shu) 院脈絡相連,幾乎都由當時的著名學者創建,或為(wei) 考亭學派的前驅,或為(wei) 後繼。考亭書(shu) 院“成為(wei) 當時全國的學術研究和教育中心”,帶動了各地理學和書(shu) 院以及整個(ge) 中華文化的空前發展。

 

朱熹的理學體(ti) 係從(cong) 哲學思辨轉化為(wei) 官學與(yu) 社會(hui) 應用,考亭學派乃厥功至偉(wei) 。

 

中華文脈的賡續與(yu) 綻放新光

 

慶元六年(1200年)朱熹在考亭病逝,臨(lin) 終前將深衣和著作授予弟子黃榦,手書(shu) :“吾道之托在此,吾之盛矣。”黃榦留守滄洲精舍,奉孝朱熹三年,引領考亭學派,持續講學倡道,直至銜命任嘉興(xing) 石門酒庫,離開考亭。遵朱熹遺囑,其子孫後代遷居建州,滄洲精舍衍變為(wei) 祭祀朱熹的地方。

 

千古流芳,世代景仰。為(wei) 緬懷朱熹和考亭學派的曆史功績,宋末以來,滄洲精舍經曆了數十次修葺,多由朝廷或地方主政官員主持,或擴建,或重建,規模逐漸擴大;或辦“義(yi) 學”,辟有學田90畝(mu) 至500畝(mu) 不等。寶慶元年(1225年),建陽知縣劉克莊在考亭始辟“朱文公祠”。宋理宗賜名“考亭書(shu) 院”後,福建轉運使史季溫於(yu) 淳祐十一年(1251年)重建清邃閣,名“燕居廟”;鹹淳九年(1273年)當地官府立“文公闕裏”坊。明嘉靖十年(1531年),禦史蔣詔建“恩榮”石牌坊,立於(yu) 書(shu) 院門前,保存至今。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禦賜“大儒世澤”匾額;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詔升朱熹配祀孔廟十哲之列;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因玄燁皇帝為(wei) 《禦纂朱子全書(shu) 》作序,評價(jia) 朱熹“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chuan) 之學,開愚蒙而立億(yi) 萬(wan) 世一定之規”,考亭書(shu) 院主殿“明倫(lun) 堂”因此更名“集成殿”。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觀察使葉健庵重修考亭書(shu) 院,並繪製了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建築格局實景圖。新中國成立之前,依托考亭書(shu) 院先後創辦了建陽縣第六國民學校和建陽縣立初級中學。1946年,因水文、地理變化等原因,建陽縣立初級中學遷往縣城,從(cong) 此考亭書(shu) 院中斷辦學。新中國成立後,考亭書(shu) 院遺址、遺物被列為(wei) 省級文物管理和保護單位。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十分關(guan) 注朱子文化遺跡保護、朱子理學研究和傳(chuan) 承工作。1998年10月,他考察調研考亭書(shu) 院重建工作,繞走文公祠一圈,在石牌坊下駐足良久,仔細了解朱子生平事跡和書(shu) 院的前世今生。得知南平市保存了相關(guan) 史料,成立朱子文化研究會(hui) ,著力弘揚朱子文化,他語重心長地囑咐:“你們(men) 有這些文物史料,要加強保護和傳(chuan) 承。”此後,建陽市(現為(wei) 建陽區)加大了對考亭書(shu) 院的保護力度,在重建時盡全力保留古跡、保持原貌,把朱子文化弘揚出去。

 

進入新時代,考亭書(shu) 院在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熱潮中再現生機。2019年秋,在各級黨(dang) 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考亭書(shu) 院進行了整體(ti) 規劃和重建,重建後占地總麵積300畝(mu) ,建築設施以道原堂、集成殿、太極廣場和慶雲(yun) 樓為(wei) 主體(ti) ,分別展示講學、祭祀、藏書(shu) 等功能;配套建設了由明理苑、勸學苑、博學苑組成的觀書(shu) 園,“其規模遠超考亭書(shu) 院史上任何一次重建”。

 

考亭書(shu) 院的現代重建及其如何與(yu) 時偕行、綻放新光?社會(hui) 各界寄予厚望。

 

賡續文脈,轉化創新。2021年3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福建朱熹園時強調:“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為(wei) 辦好考亭書(shu) 院、推動書(shu) 院複興(xing) 提供了遵循。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所、福建社會(hui) 科學院聯合設立宋明理學研究中心,近年來與(yu) 福建省和南平市每年一度共同舉(ju) 辦“考亭論壇”,吸引中外學者紛至遝來,圍繞“中華書(shu) 院複興(xing) 及其當代價(jia) 值”等議題開展學術交流,取得一係列新成果;由港澳台僑(qiao) 青少年學子組成的各類“朱子之路”研習(xi) 營參訪考亭,了解書(shu) 院在民族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感悟中華文化的燦爛輝煌;各級黨(dang) 政機關(guan) 、學校、學術團體(ti) 在這裏舉(ju) 辦“考亭書(shu) 院大講堂”講學活動,麵向大眾(zhong) ,形成製度,受到熱烈歡迎。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