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莊存與(yu) 撰 辛智慧 箋《莊存與(yu) 尚書(shu) 詩經學三種箋》出版暨前言
書(shu) 名:《莊存與(yu) 尚書(shu) 詩經學三種箋》
撰者:(清)莊存與(yu)
箋者:辛智慧
出版社:中華書(shu) 局
出版時間:2023年3月
【撰者、箋者簡介】
撰 者:
莊存與(yu) (1719—1788),字方耕,號養(yang) 恬,江蘇常州武進人,清代著名經學家,以清代公羊學與(yu) 常州學的開創者而著稱於(yu) 世。莊存與(yu) 學貫六經,其學先於(yu) 家內(nei) 傳(chuan) 承,經其侄莊述祖、孫莊綬甲、外孫劉逢祿、從(cong) 外孫宋翔鳳,繼而影響社會(hui) ,後繼學者有龔自珍、魏源等。現存莊氏著作總集有《味經齋遺書(shu) 》13種,為(wei) 其後人整理而成。
箋 者:
辛智慧,內(nei) 蒙古烏(wu) 拉特前旗人,清華大學曆史係博士,國學研究院博士後,現任山東(dong) 大學儒學院副教授。近年的主要成果有《春秋正辭箋》(中華書(shu) 局,2020年)、《孟子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即出)、《立諸夏之人紀:莊存與(yu) 〈春秋正辭〉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即出)等。
【內(nei) 容概要】
《莊存與(yu) 尚書(shu) 詩經學三種箋》包括清代著名經學家、常州學派首創者莊存與(yu) 的《尚書(shu) 既見》《尚書(shu) 說》和《毛詩說》三種著作,莊氏關(guan) 於(yu) 《詩》《書(shu) 》二經的闡發說解,也全部見於(yu) 此三書(shu) 中。莊存與(yu) 曾自稱“生平於(yu) 《詩》《書(shu) 》之學最明”(莊綬甲《尚書(shu) 既見跋》),可見三書(shu) 在莊氏心目中較為(wei) 得意。與(yu) 乾嘉長於(yu) 求是、短於(yu) 風議的學風不同,三書(shu) 不斤斤於(yu) 訓詁考據,而是擺落文字,以闡發經典所蘊涵的先聖微言大義(yi) 為(wei) 尚。於(yu) 《尚書(shu) 》辨史事、明是非,於(yu) 《毛詩》闡詩心、原詩旨,原始要終,體(ti) 察聖人之作意,達天道,順人情,寄寓齊家事君、理政安邦的儒家關(guan) 懷與(yu) 政治思想。
【目錄】
前 言
尚書(shu) 既見箋
尚書(shu) 既見卷一
尚書(shu) 既見卷二
尚書(shu) 既見卷三
尚書(shu) 說箋
虞夏書(shu)
堯典
大禹謨
商書(shu)
鹹有一德
高宗肜日
周書(shu)
泰誓
武成
洪範
旅獒
金縢
大誥
康誥 酒誥 梓材
召誥
洛誥
多士
無逸
君奭
多方
立政
呂刑
序
毛詩說箋
毛詩說卷一
國風周南
召南
邶
衛
鄭
毛詩說卷二
小雅
大雅
周頌
魯頌
毛詩說補卷三
國風周南
邶
鄘
王
鄭
秦
檜
小雅
大雅
頌
序
毛詩說附卷四
楚茨篇集釋
朱子《柏舟詩序辨說》正誤
附 録
資政大夫禮部侍郎武進莊公神道碑銘(龔自珍)
莊方耕宗伯經說序(阮元)
《尚書(shu) 既見》跋(莊綬甲)
莊方耕先生《尚書(shu) 既見》序(李兆洛)
《越縵堂日記》論莊存與(yu) (李慈銘)
《譚獻日記》論莊存與(yu) (譚獻)
【前言】
一
《尚書(shu) 既見》《尚書(shu) 說》《毛詩說》,莊存與(yu) 撰。莊存與(yu) ,字方耕,號養(yang) 恬,江南武進(今常州)人,生於(yu) 康熙五十八年(1719),卒於(yu) 乾隆五十三年(1788),壽七十,是清代著名的經學家,尤以清代公羊學和常州學的開創者而著稱於(yu) 世。
莊存與(yu) “學貫六藝”,爲學不斤斤於(yu) 訓詁考據,而獨得先聖大義(yi) 於(yu) 語言文字之外,即使置身在乾嘉儒者中間,也顯得深造而傑出,被朱珪譽爲“當代之儒宗,士林之師表”[朱珪:《春秋正辭序》,莊存與(yu) :《春秋正辭》卷首,道光七年(1827)莊綬甲刊本。]。現存莊存與(yu) 的《味經齋遺書(shu) 》共有著作13種,均爲解經之作,含《易》類5種:《彖傳(chuan) 論》《彖象論》《係辭傳(chuan) 論》《八卦觀象解》《卦氣論》;《尚書(shu) 》類2種:《尚書(shu) 既見》《尚書(shu) 說》;《詩經》類1種:《毛詩說》;《周禮》類2種:《周官記》《周官說》;《春秋》類1種:《春秋正辭》(附《春秋舉(ju) 例》《春秋要指》各一卷);樂(le) 類1種:《樂(le) 說》;《四書(shu) 》類1種:《四書(shu) 說》。可見時人稱其精力“薈萃於(yu) 六經四子之書(shu) ”[莊勇成:《少宗伯養(yang) 恬兄傳(chuan) 》,莊魯駉(字斯才)等編:《武進莊氏增修族譜》卷二十六《譜傳(chuan) 》,道光十八年刻本(1838),第30頁b。],並非虛語。
莊存與(yu) 一生,從(cong) 乾隆十年榜眼及第之後,即入翰林,曆內(nei) 閣,最終以禮部侍郎致仕。其間也像大多數翰林出身的文官一樣,數次入值上書(shu) 房、南書(shu) 房,出兼學政、試差,職任清華,足稱榮顯。作爲乾隆朝主管文教的官員,莊存與(yu) 的著作皆與(yu) 其職務有密切關(guan) 係,劉桂生先生認爲或即是莊存與(yu) 授讀皇子的教本[劉桂生:《從(cong) 莊存與(yu) 生平看清初公羊學之起因》,趙和平等編:《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紀念論文集》,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1993年,第430頁。],揆諸莊存與(yu) 著作大多沒有完成,且多留講說痕跡,這一論斷是可信的。
《尚書(shu) 既見》《尚書(shu) 說》《毛詩說》,是莊存與(yu) 關(guan) 於(yu) 《詩》《書(shu) 》二經的全部解說。由於(yu) 《春秋正辭》非凡的學術水平,莊存與(yu) 在後世的學術聲名幾爲之掩,後人均以“公羊家”目之,而忽視了莊存與(yu) 在其他諸經上的造詣。實際上,據莊存與(yu) 之孫莊綬甲所述,莊存與(yu) 自己最爲得意者,並非其在春秋學上的成就,而是他的《詩》《書(shu) 》之學。[莊綬甲《尚書(shu) 既見跋》稱:“先大父嚐自言生平於(yu) 《詩》《書(shu) 》之學最明。”見莊綬甲:《拾遺補藝齋文鈔》,《清代詩文集匯編》第512冊(ce)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401頁。]可見《尚書(shu) 既見》《尚書(shu) 說》《毛詩說》在莊存與(yu) 經說中的重要地位。這也是筆者在箋注《春秋正辭》之後,合並整理箋注此三書(shu) 的根本理由。
《尚書(shu) 既見》《尚書(shu) 說》《毛詩說》的寫(xie) 作年份已不可考知,不過莊存與(yu) 初次入值上書(shu) 房是乾隆三十三年,而其孫莊綬甲亦稱莊存與(yu) 平生著作,多寫(xie) 作於(yu) 丁父憂服闋還朝的乾隆二十七年至乾隆四十一年之間,[莊綬甲:《味經齋遺書(shu) 總跋》,《拾遺補藝齋文鈔》,《清代詩文集匯編》第512冊(ce) ,第404頁。]並稱莊存與(yu) 著述的順序是最早治《周禮》,其次治《詩》《書(shu) 》,[莊綬甲:《味經齋遺書(shu) 總跋》稱莊存與(yu) “最初治《禮經》,次《詩》《書(shu) 》,次《春秋》,次《周易》,次樂(le) 律,其間說《論語》《中庸》《大學》《孟子》,爲聖言釋指。”(《拾遺補藝齋文鈔》,《清代詩文集匯編》第512冊(ce) ,第403頁。)]是以此三書(shu) 初始的寫(xie) 作年份可大約推見。但是莊存與(yu) 的現存著作,大多沒有完成,他致仕之後原本有整理出版的計劃,可惜由於(yu) 身體(ti) 不算康強,兩(liang) 年後即卒,而沒有實現。[據莊存與(yu) 門弟子魯九皋《祭莊座主文》稱:“前年尚奉手書(shu) ,謂平生於(yu) 諸經疑義(yi) ,皆有訓釋,今得歸田,將訂正成書(shu) ,命九皋進與(yu) 校字之役。顧九皋以老母多疾,未克遄趨函丈朝夕請業(ye) 。”該文作於(yu) 乾隆五十四年十二月(陽曆已跨入1790年)。見《魯山木先生文集》卷十二,《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78冊(ce) ,第197頁。]現存著作均由其後人董理完成,刊刻於(yu) 其身後,這也包括《尚書(shu) 既見》《尚書(shu) 說》《毛詩說》三書(shu) 。
二
由於(yu) 莊存與(yu) 的著作未及手定,因此在內(nei) 容和體(ti) 例上,多顯得零碎和不完整。這在《尚書(shu) 既見》《尚書(shu) 說》《毛詩說》三書(shu) 中體(ti) 現得同樣明顯。
《尚書(shu) 既見》初版於(yu) 乾隆癸醜(chou) (1793),由莊存與(yu) 孫莊綬甲整理並刊刻,當時未分卷,是莊存與(yu) 著作中最早麵世者。道光七年(1827),莊綬甲在匯刻整理乃祖遺書(shu) 時,重新對癸醜(chou) 刻本《尚書(shu) 既見》進行了編輯(下稱道光本),綬甲曾敘述其顛末如下:
[莊存與(yu) 撰《尚書(shu) 既見》]既脫稿,未及手定,但連累書(shu) 之。歲在癸醜(chou) ,從(cong) 父[莊述祖]由山東(dong) 任所寄資促刊,仍原本未分卷。今綬甲冥心諷誦,謹條其大旨,弟爲三卷。……《尚書(shu) 既見》刊成後,先大人又搜輯零章斷句爲一卷,題曰《尚書(shu) 說》,今並附刊,都爲四卷。[莊綬甲:《尚書(shu) 既見跋》,《拾遺補藝齋文鈔》,《清代詩文集匯編》第512冊(ce) ,第401-402頁。]
可見道光七年的整理,是將不分卷的初刻本析分爲三卷,並增加了一卷綬甲父莊逢原所新收集的“零章斷句”爲《尚書(shu) 說》。經筆者比對,道光本《尚書(shu) 既見》,除刪去初刻本結尾處四頁論禮的文字外[初刻本《尚書(shu) 既見》現已經收入《續修四庫全書(shu) 》,所刪文字爲:“天子之義(yi) 自受命之祖……而能孝其親(qin) 者也。”見《續修四庫全書(shu) 》第44冊(ce)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49-250頁。],其他內(nei) 容完全相同,惟重新析分爲三卷,可證綬甲所言不虛。而《尚書(shu) 說》即爲此次初刻,其“零章斷句”的特征,也在現存的文本中可見。《尚書(shu) 說》共收集22條莊存與(yu) 論《尚書(shu) 》的文字,除極個(ge) 別者外,基本一條論述《尚書(shu) 》中的一篇。篇幅有長有短,長者或就《尚書(shu) 》某篇中的一個(ge) 問題,闡述一己之看法;短者則或僅(jin) 爲一句,解釋對某個(ge) 字詞涵意的獨特理解;全書(shu) 顯示出明顯的隨手筆録特征,非完稿可知。
由《尚書(shu) 說》的存在及其文本特征,可以推知,莊綬甲所言莊存與(yu) 對《尚書(shu) 既見》“既脫稿,未及手定”,既應理解作莊存與(yu) 著述未及最後完成,同時也應看到莊氏並非有意寫(xie) 作一本體(ti) 例完整、內(nei) 容全麵的解經之作,而是更接近一本關(guan) 於(yu) 《尚書(shu) 》的學術劄記,隨手記録了自己對該書(shu) 不同篇章的某些感想及發明,攻其一點,而不求其全,或即供當時上書(shu) 房講授之用。這從(cong) 現存《尚書(shu) 既見》的內(nei) 容上亦可以看出,綬甲曾對該書(shu) 的內(nei) 容有準確概括:
今綬甲冥心諷誦,謹條其大旨,弟爲三卷。一卷首篇正後儒之誤解《禹謨》爲再征有苗,重爲《書(shu) 》誣,因以明不攻古文之意;次篇釋《盤庚》,而證以二《雅》,因以著以經解經之法;三篇闡《書(shu) 》之言天、言命、言性至明切,而怪後儒鹵莽讀之也。二卷皆論周公相武王、輔成王之事,一衷於(yu) 經與(yu) 序,以明文武之誌事,述顯承之艱難,辨成王不能蒞阼、周公踐阼攝政之誣。三卷皆論舜事父母之道,以孟子之言爲本,而證明逸《書(shu) 》之《舜典》,後述伊尹、周公之遇,皆所以明聖人之於(yu) 天道也。[莊綬甲:《尚書(shu) 既見跋》,《拾遺補藝齋文鈔》,《清代詩文集匯編》第512冊(ce) ,第401-402頁。]
可見《尚書(shu) 既見》的三卷內(nei) 容,也僅(jin) 是少數主題的發揮,重在闡述心得。
《毛詩說》,同樣是重在闡述心得而不求其全的學術劄記體(ti) 著作,同樣是莊綬甲整理拾掇遺稿而來,初刻於(yu) 道光七年(1827),共四卷。該書(shu) 封麵署“毛詩說”,前兩(liang) 卷標題分別署“毛詩說卷一”“毛詩說卷二”,第三卷署“毛詩說補卷三”,第四卷署“毛詩說附卷四”,可見後兩(liang) 卷或同樣爲莊存與(yu) 後人二次收集而來,爲與(yu) 前兩(liang) 卷有所區別而附載於(yu) 後。正因爲如此,前兩(liang) 卷與(yu) 第三卷多有重複解同一詩篇者,如卷一有解《邶風·柏舟》者,卷二有解《大雅·召旻》者,卷三同樣有解此二篇者。其他篇章,亦時見此類雷同,同樣顯示出此非莊存與(yu) 手定之作。
《毛詩說》的前三卷涉及對《詩經》部分詩篇的講說,一詩一講,同樣長短不一,長者逐句串講詩意,短者僅(jin) 爲個(ge) 別字詞的新釋。顯然同樣重在心得,不在完整和全麵。而第四卷僅(jin) 包括兩(liang) 篇文字,即《楚茨篇集釋》和《朱子柏舟詩序辨說正誤》。前者集毛傳(chuan) 、鄭箋、孔疏、朱子集傳(chuan) 對《小雅·楚茨》篇的解說,另以按語闡述一己之見;後者乃對朱子《柏舟詩序辨說》提出不同看法。可見此卷體(ti) 例與(yu) 前三卷有別,此或爲綬甲以“毛詩說附”標題的原因。
在解經家法上,不論是莊存與(yu) 的書(shu) 學,還是詩學,皆遵信原《序》。《書(shu) 》有百篇之《序》,莊存與(yu) 常據以辨史事、明是非;[莊綬甲亦稱:“[莊存與(yu) ]爲說多取之於(yu) 《序》,以《書(shu) 》爲孔子論次,《序》與(yu) 《書(shu) 》相表裏,別嫌明微,推見至隱,與(yu) 《春秋》同義(yi) ,非聖人不能作,亦非遊、夏所能讚也。”(《尚書(shu) 既見跋》,《拾遺補藝齋文鈔》,《清代詩文集匯編》第512冊(ce) ,第401頁。)]《詩》有《大序》《小序》,莊存與(yu) 同樣據其所述之史事,來闡詩心、原詩旨。總體(ti) 而言,《毛詩說》是宗序申毛而難鄭黜朱之作,雖在個(ge) 別詩句的訓詁上,有采鄭、朱不悖毛(申毛、補毛)之處,但在詩旨的整體(ti) 闡釋上,對他們(men) 是持否定態度而依從(cong) 《序》說的。
莊存與(yu) 的經學闡釋,有著明確的方法意識,即在乾嘉長於(yu) 求是、短於(yu) 風議的時代氛圍中,他獨能擺落文字,以大義(yi) 爲尚。稱:“誦《詩》讀《書(shu) 》,不深惟古人之終始,心意淺薄,俾盛德不宣究於(yu) 後世”,“知其說者必明於(yu) 天道,誦師之言僅(jin) 能弗失者,何足以及此”(《尚書(shu) 既見》卷二),可見莊存與(yu) 治學,注重原始要終,體(ti) 察古人之作意,以天道爲旨歸,而不斤斤於(yu) 一字一句的謹守弗失,其爲學趣尚在其時代裏是非常特出的。
職是之故,莊存與(yu) 的經說向來聚訟不一,毀譽參半。如就其尚書(shu) 學而言,以莊氏之法讀莊氏之書(shu) 者,推原莊氏用心,以爲莊存與(yu) 不分辨《尚書(shu) 》今古文真僞,乃因僞《書(shu) 》中頗存聖人真言,尤屙癢關(guan) 後世,“帝胄天孫,不能旁覽雜氏,惟賴幼習(xi) 五經之簡,長以通於(yu) 治天下”,故作爲皇子師傅的莊存與(yu) ,不得不稍貶須臾之道以授之,所謂“自韜汙受不學之名,爲有所權緩亟輕重,以求其實之陰濟於(yu) 天下”。[龔自珍:《資政大夫禮部侍郎武進莊公神道碑銘》,王佩諍點校:《龔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42、141頁。]並以爲“承學之士,誠思擴其胸、高其識,無域乎庸夫孺子之見,請由是[《尚書(shu) 既見》]而之焉可乎!”[李兆洛:《莊方耕先生尚書(shu) 既見序》,《養(yang) 一齋文集》卷二,《清代詩文集匯編》第493冊(ce) ,第24頁。]許其爲“寶書(shu) ”[趙烈文天放樓舊藏道光七年《味經齋遺書(shu) 》(八種),《尚書(shu) 既見》末有識語稱:“此所謂寶書(shu) 也。世人於(yu) 萬(wan) 物皆能知其孰寶孰非寶,獨於(yu) 書(shu) 不知之。穿鑿文字,餖飣章句,自謂得之,何哉!久不攻讀,光緒己卯冬仲重誦點句一過並誌,能靜。辛巳七月複讀。”並在《尚書(shu) 既見》卷二頁四,莊存與(yu) 論述誅管蔡後,聖人(周公)哀傷(shang) 慘怛,“自念其過,終身閔焉。病己之不如舜也”等句上端,有批語稱:“聖人之心,揭而表之如日月,則先生其殆聖矣。如此乃可謂之明經義(yi) ,豈餖飣章句可得而儔(chou) 哉。靜。”今藏南京圖書(shu) 館,索書(shu) 號GJ/95。]和“國朝”第一流。[範旭侖(lun) 、牟曉朋整理:《譚獻日記》,中華書(shu) 局,2013年,第6頁。]而標榜“實事求是”,落腳在以字詞通篇章的學人,則不免驚異於(yu) 莊存與(yu) 的率爾臆說,稱:“今讀其《尚書(shu) 既見》,皆泛論大義(yi) ,多主枚書(shu) ,絶無考證發明之學”,“皆未免輕棄傳(chuan) 記,憑私臆造”,稱其爲“附會(hui) 糾纏,浮辭妨要,乾隆間諸儒經說,斯最下矣”。[李慈銘:《孟學齋日記》甲集首集下,同治癸亥(1863)十月十七日,《越縵堂日記》第4冊(ce) ,廣陵書(shu) 社影印本,2004年,第2526、2528、2531頁。]
如此有若天淵的評價(jia) ,在清代的學人中間,似乎還並不多見。其分歧的根本原因,端在於(yu) 是從(cong) 純學術考據角度,還是從(cong) 莊存與(yu) 的關(guan) 懷,來衡斷莊氏之學。這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也透露出,莊存與(yu) 的經說並不純是爲了學術而學術,這是我們(men) 今日準確理解莊存與(yu) 所必須注意的前提。
三
莊存與(yu) 經說的內(nei) 容,一貫主要著眼在家國君臣、理政安邦等與(yu) 王朝政治密切相關(guan) 的方麵,《尚書(shu) 既見》《尚書(shu) 說》《毛詩說》三書(shu) 亦不例外。爲準確把握其具體(ti) 意旨,下麵略述幾例,以見端倪。
(一)聖王問題
莊存與(yu) 從(cong) 推原聖人之心的角度出發,不斤斤於(yu) 語言文字,極力維護三代聖王的理想形象。
如《書(shu) 》載兩(liang) 次征有苗,即《舜典》舜攝位之時,“竄三苗於(yu) 三危”,而古文《大禹謨》又稱,舜禪位、禹攝位之時,舜再派禹征有苗,即“帝[舜]曰:‘谘,禹!惟時有苗弗率,汝徂征。’”莊存與(yu) 不相信《大禹謨》的記載,認爲此乃一事二書(shu) ,《大禹謨》將後一事歸在禹攝位之時,乃作《書(shu) 》者之誤。然而他做出此一判斷的理由,卻並不是今古文《尚書(shu) 》各有真僞,而是舜敷文德,則苗民自歸,然後“舜哀矜不辜,遏絶其君,並竄其族於(yu) 三危。”質言之,蓋舜乃大德之君,德化所被,“教化行,淑慝辨”,不可能需要兩(liang) 次出征,即所謂“舜有天下,選於(yu) 衆,舉(ju) 皋陶,不仁者遠矣。”(《尚書(shu) 既見》卷一)
再如,文王、武王伐紂滅商,成王、周公誅管、蔡,前者以臣弑君,後者骨肉相殘,皆難免於(yu) 聖德有累。而莊存與(yu) 認爲,古之明德,莫如帝舜,“其德好生,其治人不殺”,而到了伊尹相商湯伐桀,雖然未嚐行一不義(yi) 、殺一不辜,但是卻不能做到像舜一樣未嚐殺一人。文王之心如舜,享國五十年而崩,而紂卻不能自斃。武王之德如湯,太公之誌如伊尹,因爲行有誅伐,故不逮舜與(yu) 文王,但“此則聖人於(yu) 天道之命也”。言下之意,此類誅伐,乃緣於(yu) 紂不自斃,是天命如此。不過他同樣強調,這類誅伐雖然不能無所傷(shang) ,但其事則點到即止。因此,武王克商誅紂即罷,奄及飛廉、五十國則不誅(留待成王時方行誅除),多罪逋逃之大夫卿士亦不誅,而立紂之子武庚,俾守其宗廟、社稷,修其禮物以客事天子,“雖曰征誅,其與(yu) ‘虞賓在位’何異哉!”(《尚書(shu) 既見》卷二)莊存與(yu) 對文武伐紂的態度由此可見。
而對於(yu) 成王、周公誅管、蔡,莊存與(yu) 首先痛責管蔡不道,稱“管叔及其弟,親(qin) 在大姒十子之列,傷(shang) 敗禮義(yi) ,文王所以治國家者,破之缺之,淫酗肆虐,由行紂之所爲”,而後凸顯周公在此一事件中的痛心疾首,以爲“管叔,兄也,一旦致辟焉,聖人[周公]哀傷(shang) 慘怛,豈複常情所能儗哉!”“作《常棣》吊二叔之不鹹,自念其過,終身閔焉。病己[周公]之不如舜也。”實際上,在莊存與(yu) 看來,骨肉相殘,終究不如親(qin) 親(qin) 相隱,“遭人倫(lun) 之變者,必以舜爲法於(yu) 天下後世,而周公且曰有過也”[所謂“人倫(lun) 之變”,指骨肉相殘、手足相殺等類事件。見莊存與(yu) :《春秋正辭》卷十《誅亂(luan) 辭》“逐世子母弟”隱元年經例,道光七年(1827)莊綬甲刊本。],但莊存與(yu) 譴責管蔡無道,推原周公哀傷(shang) 慘怛之心,已無異於(yu) 在最大限度上爲周公自解於(yu) 天下後世了。
綜上可見,莊存與(yu) 極力撇清三代聖王的道德瑕疵,維護他們(men) 純德純聖的形象,甚至不惜罔顧現存文本記載,而以大義(yi) 推而論之,確有鮮明的個(ge) 人立場。
(二)治國問題
作爲劄記體(ti) 的學術著作,莊存與(yu) 雖然不可能全麵探討治國理政中的各種問題,但依舊論及不少方麵,下麵則略舉(ju) 幾例,以見一斑。
一是君權旁落之害。莊存與(yu) 舉(ju) 犬戎滅周之例,以爲西周覆滅,絶非一朝一夕之事。即使薑戎攻入鎬京之後,西周都邑環峙,形勢尚存,而最終卻不得不東(dong) 遷者,乃是由於(yu) 世家諸侯各顧私邑,皆莫以王室爲念所導致的。最終使得岐豐(feng) 之地畀秦,成就了秦襄公的霸業(ye) ,而周轍遂不複西矣。莊存與(yu) 質問,“鄉(xiang) 使大夫、邦君統於(yu) 一尊,相親(qin) 相救,岐豐(feng) 之地何渠爲秦有?”並認爲造成這一狀況的初始原因是“君之不爲政,政之不出於(yu) 君”,其結果就是權臣相爭(zheng) 相殺,若晉之欒、郤,齊之崔、慶,宋之戴、桓,鄭之駟、良,且不至盡殺不已也。莊存與(yu) 總結道:“是故萬(wan) 民之‘蕩析離居,罔有定極’,由國之不知有君也。‘命汝一’,命之一於(yu) 大君也。”(《尚書(shu) 既見》卷一)
二是治國以德禮爲本,以兵刑爲末。曆代《尚書(shu) 》的注疏,多以爲周公攝政之初,奄與(yu) 淮夷從(cong) 管、蔡作亂(luan) ,周公征而定之。成王即政之初,淮夷與(yu) 奄又叛。莊存與(yu) 卻認爲,並不存在再叛的問題,兩(liang) 次叛變實爲一次。武王既喪(sang) ,周公居東(dong) ,叛變發生,待三年之喪(sang) 告畢,成王迎周公,周公相成王經過三年而平定天下。之所以花費三年時間,是因爲“蓋滅國者五十,皆俟其人之自歸,然後變置其君。故遲之又久,以至於(yu) 三年,而實未嚐有行陳銜枚之事也”(《尚書(shu) 既見》卷二)。莊存與(yu) 以爲,成王即位之初,因文王之德化未洽,所以周公寬裕以容之,文理以別之,德盛化神以齊之,“蓋至於(yu) 三年,而四國之有罪不敢赦、有教不能聽者,鮮矣。然後成王率其百君子、友民,東(dong) 征以昭其文德,罰以義(yi) 製,命以義(yi) 降,用畢賞罰之政,富必善人,黜伏者必罪人”(《尚書(shu) 既見》卷二)。在莊存與(yu) 看來,成王、周公皆以德禮爲先,以兵刑爲末,導之以德,而後齊之以刑。在這種敘述中,將一己對治國之道的根本看法敘述而出。
三是治國任賢而反對世卿。莊存與(yu) 以爲,人之身統於(yu) 心,家統於(yu) 父,國統於(yu) 君,天下統於(yu) 天子,天子可謂是君也,父也,心也,但他也並不是最高源頭,而還得“上係於(yu) 天”。因此,兒(er) 子完全聽從(cong) 父令,並不能稱作孝,臣子完全聽從(cong) 君令,並不能稱作貞,“然則曷從(cong) ?曰:天也。天不言,能言惟聖,世有聖人則天矣,無古今一也。故曰:‘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qin) 。’以其逆天之大也”。可見莊存與(yu) 將一切義(yi) 理的源頭,最終歸之於(yu) 聖人,以爲皇極建,則聖人合天。“天所貴惟聖,其次惟賢,高明非所畏也。”在這一看法之下,他自然極力推崇治國應以聖賢爲本,而反對世卿之製。以爲周德既衰,諸侯、卿、大夫、士皆世位,“而聖賢位在匹夫,帝王之製遂不可複振”(《尚書(shu) 說·洪範》),其迭興(xing) 迭廢的關(guan) 鍵原因,就在於(yu) 不能選賢任賢而已。
(三)繼位問題
莊存與(yu) 非常關(guan) 注繼位問題,多借對舜的解讀來予以闡述,主張非天命不敢嗣。《孟子·萬(wan) 章》篇稱“天子不能以天下與(yu) 人”,莊存與(yu) 以此爲基礎,以爲天子能命人爲諸侯,但不能命人爲天子,因此其人苟無天命,則不得繼位爲天子。然而後世對開國之君如舜、禹得天命易知,但對繼體(ti) 之君如啓、太甲、成王之受命於(yu) 天則難知。故難免有以自身得天命,而強致之者,莊存與(yu) 以爲“天命不可爲而致也”(《尚書(shu) 既見》卷三)。職是之故,堯崩,舜避堯之子丹朱於(yu) 南河之南,但天下之民不從(cong) 丹朱而從(cong) 舜。舜崩,禹避舜之子商均於(yu) 陽城,而天下之民不從(cong) 商均而從(cong) 舜。禹崩,益避禹之子啓於(yu) 箕山之陰,天下之民不從(cong) 益而從(cong) 啓。莊存與(yu) 以爲,蓋天命在舜、禹、啓,而不在丹朱、商均、益也。與(yu) 之類似,伊尹知天命在太甲,雖然因太甲不肖而放之於(yu) 桐三年,但終迎太甲複位。反之即使聖德如周公、孔子,以不得天命故,也不得有位,即周公相成王而並不親(qin) 踐祚,而孔子則不能有天下,即所謂“夫位之不尚於(yu) 德也,天命之矣”(《尚書(shu) 既見》卷三)。莊存與(yu) 如此強調得天命在繼位中的作用,顯然有其防微杜漸的理由。
(四)後妃問題
莊存與(yu) 以爲,後妃敬事人君,以司內(nei) 治,故當以德不以色,並將其與(yu) 賢相、賢士相比,所謂“賢相治外,多士升朝;賢妃治內(nei) ,微妾進禦。非以示恩也,以求助也;非以啓寵也,以共職也。士不惟其能,惟其德;女不惟其色,惟其賢。所以修潔百物,協和神人也”(《毛詩說卷一·關(guan) 雎》)。甚至認爲人君未娶之時,“賢女不至則君德不成”(《毛詩說卷二·車舝》)。因此對於(yu) 《毛詩》之中原本論及後妃之德的篇章,如《樛木》《螽斯》等篇,莊存與(yu) 亦皆從(cong) 此類視角予以闡發。而對於(yu) 不能盡職的後妃,則多有貶詞,如衛莊公夫人莊薑,在莊公身後,不能阻止州籲弑殺新君,莊存與(yu) 評論曰“爲人父母豈不負哉!”正是由於(yu) 莊存與(yu) 予後妃這樣的地位,他對於(yu) 嫡庶禮法秩序異常堅持,對“內(nei) 寵並後”之類的僭越禮法的行爲,持嚴(yan) 肅批評態度,稱“嬖孽之僭,天所以禍人國也”,“嬖孽之僭,未有不亡者也”(《毛詩說卷一·綠衣》)。其態度是明確的。
(五)養(yang) 民問題
在莊存與(yu) 的經說體(ti) 係中,教民、養(yang) 民是非常重要的關(guan) 注焦點。如對“鳧鷖在涇”一句詩文的理解,他沒有依從(cong) 之前如毛公、鄭玄或朱熹等人的解釋,而是給出了自己的理解,認爲所謂“鳧鷖”,乃指“大平君子”之民也。鳧鷖爲水中沙洲之鳥,來去靡定,以比喻民人不恒所依,但也不被拘縛,因此先王以德養(yang) 民,而民莫不懷之,即“是故先王畜民,聚散而不離其所主,德也;浮沉而不失其所性,教也。德以懷之,民莫不懷;教以正之,民莫不正。夫民之係於(yu) 君子,非一世矣”(《毛詩說卷二·鳧鷖》)。由此,民有歸之之誌,而神降之福也。因此,對於(yu) 人君勞民傷(shang) 財之舉(ju) ,有妨民命、民生之舉(ju) ,如戰爭(zheng) 、勞役等舉(ju) 措,莊存與(yu) 多持批評態度,如對《何草不黃》的解讀,即著重依照毛傳(chuan) 的說法,突出“征夫彌苦”之意(《毛詩說卷二·何草不黃》)。
通過以上梳理,我們(men) 可以看出,莊存與(yu) 所說解的《尚書(shu) 》和《詩經》,重在推原曆史語境,圍繞政治問題展開,其立說針對的對象明顯是在人君。以上聖王問題、治國問題、繼位問題、後妃問題、養(yang) 民問題等,不過是樹立取法典型,闡述治國要道,規範皇子、後妃的行爲,突出民本而已。考慮到莊存與(yu) 曾兩(liang) 次出任皇子師傅,可以斷定,此類經說確與(yu) 其職業(ye) 密切相關(guan) ,包含著爲皇子指出治國理政當效法的正麵榜樣,以及應該重視的根本原則。作爲朝廷選派的師傅,這樣的說教,既是王朝上下對他的職業(ye) 期待,當然更可能包含有莊存與(yu) 作爲一位經學通明的儒者,處在權力核心中所期望發揮的一己職效。因此可以說,他的經說乃是時代、職業(ye) 、儒學義(yi) 理、個(ge) 人抱負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著明確的政治意圖,這與(yu) 清代一般的普通儒者是有所差別的。
四
《尚書(shu) 既見》《尚書(shu) 說》《毛詩說》三書(shu) 的版本情況如下:
莊存與(yu) 著作皆爲後人董理遞刻而來,其最早刊刻者,爲不分卷本《尚書(shu) 既見》,刊刻於(yu) 乾隆癸醜(chou) (1793)。後經莊綬甲重新編輯,析分爲三卷本《尚書(shu) 既見》,並增補一卷《尚書(shu) 說》,合刊於(yu) 道光七年(1827),是爲《味經齋遺書(shu) 》六種本中的二種。
道光七年莊綬甲刊刻的《味經齋遺書(shu) 》六種本中,同樣包括《毛詩說》四卷,是爲該書(shu) 首刻。
道光十八年(1838),李兆洛繼承亡友莊綬甲遺願,整理莊存與(yu) 未刊著作,刊成《味經齋遺書(shu) 》七種本。約在此時稍後,莊氏後人合六種本與(yu) 七種本匯印《味經齋遺書(shu) 》十三種本,此即爲該書(shu) 最完整之寶硯堂本。《尚書(shu) 既見》《尚書(shu) 說》《毛詩說》同樣包括在內(nei) ,是爲此三書(shu) 的再次印刷。
光緒八年(1882),莊氏後人重刊《味經齋遺書(shu) 》十三種中的九種,同樣包括上揭三書(shu) ,是爲第三次刊印,且是目前最常見之版本。
此次箋注,均以道光七年本爲底本,校以相關(guan) 經籍。其中《尚書(shu) 既見》《尚書(shu) 說》二書(shu) ,莊存與(yu) 從(cong) 《書(shu) 序》出發,主要援據孔安國傳(chuan) 及蔡沈集傳(chuan) 爲論說基礎,箋注時亦以此二書(shu) 爲本,以盡量貼近莊存與(yu) 著述原意。另外莊存與(yu) 治《書(shu) 》不分今古文真僞,但出於(yu) 讀者研究參考考慮,在必要時亦箋出所引《尚書(shu) 》篇目的真僞。而《毛詩說》乃莊存與(yu) 遵從(cong) 小序與(yu) 毛傳(chuan) ,料簡鄭箋、朱傳(chuan) 之作,故在箋注上,亦依莊存與(yu) 之意,每篇皆先箋出小序,後依其文意選箋三家注語。在標示方式上,一般不再使用書(shu) 名號,而直接略爲著者加著述方式,如:蔡沈《書(shu) 集傳(chuan) 》略爲“蔡沈集傳(chuan) ”,毛公《毛詩故訓傳(chuan) 》略爲“毛傳(chuan) ”等。
莊存與(yu) 說經,多借部分經文以發揮大義(yi) ,而不斤斤於(yu) 經書(shu) 全篇全文的完整疏釋。加之莊氏著作皆爲後人董理而成,零章斷句較多,更顯殘碎。故在很多情況下,不通曉所論之《詩》《書(shu) 》全篇,必然難明一二零章殘句。但因一二殘句之箋注,轉至串講原經全篇之意指,則勢必勞而寡功、費辭難行。故請讀者必要時自參《詩》《書(shu) 》原篇,以徹究其背後之義(yi) 。
此外,《尚書(shu) 既見》乾隆癸醜(chou) 初刻本,較道光本在全書(shu) 末尾多兩(liang) 節論禮的文字。或因其與(yu) 《尚書(shu) 》關(guan) 係不大,故在莊綬甲重新編定道光本時予以刪除。本次爲保存莊存與(yu) 文字,供研究者參考,特予保留,以楷體(ti) 形式標出。另在箋稿之末,附録了龔自珍等六人涉及莊存與(yu) 尚書(shu) 學、詩經學的碑銘、序跋、劄記等,以備參考。
同時爲了便於(yu) 閲讀,酌情對三書(shu) 原文進行了分段。但爲保持原書(shu) 舊有之段落痕跡以利理解,則以空一行表示原分段處,並於(yu) 段首加“○”以清眉目。另在援引典籍原文出箋時,爲使文意更爲完整顯豁,偶有據典籍上下文補充數字者,則統一以方括號標出。凡遇“日曰”“人入八”等刻工混用字及避諱闕筆字等處,皆據文意徑改,不出校記。
箋稿完成之後,偶然發現南京圖書(shu) 館所藏《味經齋遺書(shu) 》(八種)[即爲莊綬甲道光七年所刻六種本,因南京圖書(shu) 館將《春秋正辭》所附《春秋舉(ju) 例》《春秋要指》單獨另計,故著録爲“八種”。]乃趙烈文天放樓舊藏,其中《尚書(shu) 既見》有趙氏紅筆句點及批注,筆者又據之進一步核正了箋稿標點。更承中華書(shu) 局朱兆虎及王鵬鵬兄,爲校讀原稿一過,糾繆補缺,多有教正,特此致謝。莊存與(yu) 素稱魁儒,文辭奧衍,且經學深沉,筆者學力有限,必多訛誤,敬請海內(nei) 通人教正。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