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楊澤波作者簡介:楊澤波,男,西元一九五三年生,河北石家莊人,複旦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著有《孟子性善論研究》《孟子評傳(chuan) 》《孟子與(yu) 中國文化》《牟宗三三係論論衡》《貢獻與(yu) 終結——牟宗三儒學思想研究》《焦點的澄明——牟宗三儒學思想中的幾個(ge) 核心問題》《走下神壇的牟宗三》《儒家生生倫(lun) 理學引論》等。 |
楊澤波 著《性善之謎:破解儒學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全二冊(ce) )出版暨序言
書(shu) 名:《性善之謎:破解儒學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全二冊(ce) )
作者:楊澤波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5月
【內(nei) 容簡介】
複旦大學楊澤波教授以孟子研究名世,這一部《性善之謎——破解儒學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楊先生孟子研究的總結。本書(shu) 共收文章三十七篇,主要涉及三個(ge) 方麵:一是提出“倫(lun) 理心境”的概念,對良心進行哲學詮釋;二是創立三分法,打破以往理性、感性二分法,創立欲性、仁性、智性三分法,進而發現孔孟心性之學的分歧;三是以價(jia) 值選擇關(guan) 係為(wei) 核心,還原義(yi) 利之辨的真精神。與(yu) 此相應,分為(wei) 四類編排,“部之一:以倫(lun) 理心境解說良心”收錄十篇文章,呈現第一個(ge) 方麵的成果。“部之二:發現孔孟心性之學的分歧”和“部之三:還原義(yi) 利之辨的真精神”分別收錄八篇文章,呈現第二個(ge) 方麵和第三個(ge) 方麵的成果。“部之四:餘(yu) 論”也收錄十篇文章,呈現對他人孟子研究的評論。《真幸運,我找到了那個(ge) 神奇的“三”》是一篇回憶性文章,有一定綜括性,收錄進來以代結語。
楊教授認為(wei) 孟子的“性善”就是“良知”。有學者將“良知論”比作儒學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楊教授就是要攻克這一難題,故書(shu) 中論析良知最多。另外,分析孔孟不同,把孟子還原出來放在儒學發展進程的適當位置,並把後來“尊德性”和“道問學”,心學與(yu) 理學的分歧還原到孔孟那裏,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簡介】
楊澤波,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早年積十年之力專(zhuan) 攻孟子,著有“孟子三書(shu) ”(《孟子性善論研究》《孟子評傳(chuan) 》《孟子與(yu) 中國文化》)。後致力於(yu) 牟宗三儒學思想研究,著有《貢獻與(yu) 終結——牟宗三儒學思想研究》(五卷本)《〈心體(ti) 與(yu) 性體(ti) 〉解讀》《走下神壇的牟宗三》《焦點的澄明——牟宗三儒學思想中幾個(ge) 焦點問題》《焦點之再議——牟宗三儒學思想中幾個(ge) 有爭(zheng) 議的問題》。近年來從(cong) 事儒家生生倫(lun) 理學的建構工作,著有《儒家生生倫(lun) 理學引論》《儒學譜係論》。另出版有《中國文化之根——先秦七子對中國文化的奠基》,在《中國社會(hui) 科學》等海內(nei) 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00餘(yu) 篇。
【目錄】
序言
部之一:以倫(lun) 理心境解說良心
一、孔子心性之學的結構
二、論良心
三、論人性中的自然生長傾(qing) 向
四、新“人禽之辨”
五、仁體(ti) 與(yu) 時空
六、經驗抑或先驗:儒家生生倫(lun) 理學的自我辯護
七、“積澱說”與(yu) “結晶說”之同異
八、性善論的方法
九、性善論的原則
十、麥金太爾解決(jue) 休謨倫(lun) 理難題的貢獻與(yu) 困惑
部之二:發現孔孟心性之學的分歧
一、孔孟心性之學的分歧及其影響
二、“古之聖賢無獨指心者”
三、仁性倫(lun) 理與(yu) 理性倫(lun) 理的分野
四、孟子達成的隻是倫(lun) 理之善
五、做好“常人”
六、孟子經權思想新說
七、重提孔孟心性之學分歧的現時意義(yi)
八、從(cong) 道德形上學的建構看孔孟的差異
部之三:還原義(yi) 利之辨的真精神
一、從(cong) 義(yi) 利之辨到理欲之爭(zheng)
二、孟子義(yi) 利觀的三重向度
三、義(yi) 利詮釋中的“串項現象”
四、公與(yu) 私:義(yi) 利詮釋中的沉屙痼疾
五、孟子之樂(le) 的層級性質及其意義(yi)
六、孟子理想人格的思想與(yu) 踐行
七、王霸之辨正義(yi)
八、孟子氣論難點辨疑
部之四:餘(yu) 論
一、論牟宗三性善論研究
二、牟宗三道德自律學說的困難及其出路
三、“道德他律”還是“道德無力”
四、理性如何保證道德成為(wei) 可能?
五、道德代宗教——重提一個(ge) 有意義(yi) 的話題
六、論“理性事實”與(yu) “隱默之知”
七、《孟子》的誤讀
八、腐敗還是苛求?
九、《孟子》,是不該這樣糟蹋的
十、孟子思想的探微與(yu) 思考
結語:真幸運,我找到了那個(ge) 神奇的“三”
附錄:作者發表的關(guan) 於(yu) 孟子的其他文章存目
【 序言】
1993 年,時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的薑廣輝在《孔子研究》第1 期發表了一篇短文,名為(wei) 《良知論——中國哲學王冠上的明珠》,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作家徐遲在有關(guan) 陳景潤的報告文學中用了一個(ge) 比喻,認為(wei) 數論好比是數學的王冠,而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王冠上的明珠。我們(men) 可以把同樣的比喻用於(yu) 中國哲學,那麽(me) 什麽(me) 是中國哲學的王冠,什麽(me) 又是王冠上的明珠呢?對這個(ge) 問題可能會(hui) 有不同的回答,而我認為(wei) ,心性哲學是中國哲學的王冠,良知論是王冠上的明珠。
據我所知,這是學界第一次將心性之學比作中國哲學的王冠,將良知論(其實就是性善論)比作這座王冠上的明珠,認為(wei) 摘取這顆明珠的難度堪比數學研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人民文學》1978 年第1 期發表了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介紹了陳景潤不畏艱險努力攻克數學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事跡。這篇文章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現在絕大多數的文學作品,當時在社會(hui) 上的傳(chuan) 播力度之大是今天的人們(men) 難以想象的。這篇文章讓人們(men) 知道了數學研究有一個(ge) 頂尖難題叫哥德巴赫猜想,知道了中國有一個(ge) 數學家叫陳景潤,知道了陳景潤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不斷向這個(ge) 高地攀登,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成就。自此之後,人們(men) 常常將各行各業(ye) 的頂尖問題比作哥德巴赫猜想,職業(ye) 工作者的責任就是對這些問題作出自己的回答。
作為(wei) “七七、七八現象”中的一員,由於(yu) 經曆特殊,我1986 年34 歲時拚死拚活才趕上末班車,進入複旦大學跟隨潘富恩先生讀碩士,較我的不少同齡人要晚很多,有的甚至差了十年之久。入校後很快就確定了以性善論作為(wei) 碩士論文的選題。當時這樣做想得並不深遠,多少有點誤打誤撞的意思,未曾料到它的潛力是如此之大。經過三年的努力,完成了碩士論文的寫(xie) 作,答辯也很順利。1989 年直升攻讀博士學位後不久,有一天突然對自己的碩士論文發生了懷疑,深感不滿,重打鼓另開張,以全新的姿態重新踏上孟子研究的漫漫征程。1992 年到1993 年,我發表了三篇有關(guan) 孟子的文章,分別是《孔子心性學說的結構》《孔孟心性之學的分歧及其影響》《從(cong) 義(yi) 利之辨到理欲之爭(zheng) 》。這三篇文章今天看來雖然略顯“青澀”,但確定了我之後學術研究的基本方向,我後來整個(ge) 的孟子研究可以說都源於(yu) 這三篇文章。讀博期間能夠有如此心得,撰寫(xie) 如此質量的文章,回想起來,還是很為(wei) 自己驕傲的。
我的孟子研究成果主要表現在“孟子三書(shu) ”(《孟子性善論研究》《孟子評傳(chuan) 》《孟子與(yu) 中國文化》)之中。這三部著作各有側(ce) 重:《孟子性善論研究》專(zhuan) 門研究孟子性善論,向儒學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發起衝(chong) 擊,最為(wei) 重要;《孟子評傳(chuan) 》將範圍擴展到孟子的生平以及思想的各個(ge) 方麵,是對孟子的全麵研究;《孟子與(yu) 中國文化》采用“大家做小書(shu) ”的方式,把前兩(liang) 部成果通俗化,專(zhuan) 為(wei) 社會(hui) 上的青年朋友而做。在這期間包括後來從(cong) 事其他課題研究過程中,我陸陸續續發表了六十多篇與(yu) 孟子直接有關(guan) 的文章,這些文章一直存在電腦中沒有整理,直到近來出版了《儒家生生倫(lun) 理學引論》和《儒學譜係論》,基本完成了建構儒家生生倫(lun) 理學工作後,才得空考慮將其編排修訂出版。
我多次講過,我的孟子研究有三個(ge) 方麵是發前人之未發,而後人很難改易的:一是提出倫(lun) 理心境的概念,對良心進行哲學詮釋;二是創立三分法,發現孔孟心性之學的分歧;三是以價(jia) 值選擇關(guan) 係為(wei) 核心,還原義(yi) 利之辨的真精神。與(yu) 此相應,本書(shu) 收入三十七篇文章,分為(wei) 四個(ge) 部分。“部之一:以倫(lun) 理心境解說良心”收錄十章文章,呈現第一個(ge) 方麵的成果;“部之二:發現孔孟心性之學的分歧”和“部之三:還原義(yi) 利之辨的真精神”各收錄八篇文章,呈現第二個(ge) 方麵和第三個(ge) 方麵的成果;“部之四:餘(yu) 論”收錄十篇文章,呈現我對他人孟子研究的評論。《真幸運,我找到了那個(ge) 神奇的“三”》是一篇回憶性文章,有一定綜括性,收錄進來以代結語。這些文章前後相隔時間較長,收錄本書(shu) 時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作了一定程度的修改,以保持表述和風格的一致。此外,還有二十多篇文章,或因隻關(guan) 乎孟子生平考辨或因內(nei) 容重疊,未收入本書(shu) ,僅(jin) 以附錄形式列篇名於(yu) 書(shu) 後。
薑廣輝將良知論比作儒學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對我是很大的激勵。我花費十年苦功研究孟子,就是立誌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後來,我又用了近二十年時間研究牟宗三,再後來全力建構儒家生生倫(lun) 理學,重點雖有轉移,但眼睛一直盯著這個(ge) 目標,心裏一直揣著這個(ge) 念想,從(cong) 未放棄。經過多年的努力,我有了自己的係統理解,為(wei) 破解這個(ge) 難題提交了自己的答案:
人之所以有善性,是因為(wei) 人有良心。人之所以有良心,首先是因為(wei) 人作為(wei) 有生命的類的一員,天生有一種生長傾(qing) 向,這種傾(qing) 向不僅(jin) 決(jue) 定人可以成為(wei) 自己,而且有利於(yu) 其類的綿延。孟子所說的“才”大致即相當於(yu) 這種生長傾(qing) 向。另外,受社會(hui) 生活和智性思維的影響,生長傾(qing) 向會(hui) 進一步發展為(wei) 倫(lun) 理心境。倫(lun) 理心境是後天的,但又有先在性,承擔著道德本體(ti) 的功能,遇事不需要新的學習(xi) ,就知道應該如何去做。生長傾(qing) 向和倫(lun) 理心境來源有別,但實為(wei) 一體(ti) ,生長傾(qing) 向一定會(hui) 發展為(wei) 倫(lun) 理心境,倫(lun) 理心境也必須以生長傾(qing) 向為(wei) 基礎。要而言之,良心即是建基於(yu) 生長傾(qing) 向之上的倫(lun) 理心境。孟子牢牢把握住了良心的先在性,大講“我固有之”開出了心學的先河,為(wei) 儒學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但他隻以“才”論性善,不了解良心的主幹部分是倫(lun) 理心境,這又是其思想的局限。更為(wei) 重要的是,他的思想係統中隻有欲性、仁性兩(liang) 個(ge) 部分,與(yu) 孔子欲性、仁性、智性的三分結構不同,其所達成的隻是倫(lun) 理之善,而非道德之善。孔孟心性之學的這一分歧是兩(liang) 千多年儒學發展的頭等重大事件,再沒有哪個(ge) 事件的重要性可以與(yu) 之相比了。
依我個(ge) 人的判斷,上述詮釋不僅(jin) 有效說明了人何以有善性、何以有良心的問題,而且顛覆了孔孟關(guan) 係、心學與(yu) 理學關(guan) 係的固有模式,擺脫了感性或理性,經驗主義(yi) 或先驗主義(yi) 的窠臼,三分法的創立更有巨大的潛能,足以催生儒學思想範式發生一場重大的變革。當然,學界接不接受薑廣輝的比喻,認不認可我的努力達到了目標,有沒有資格摘取那顆璀璨奪目的明珠,須由曆史檢驗,個(ge) 人說了不算——盡管我心心念念,盡管我自信滿滿。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