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姚海濤作者簡介:姚海濤,男,西元一九八一年生,山東(dong) 高密人,山東(dong) 大學哲學碩士。現為(wei) 青島城市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先秦儒家哲學、荀子哲學。 |
荀子評點戰國雙雄齊、秦
作者:姚海濤
來源:《文史天地》2023年第7期
戰國往事人曾見,光影渺遙成雲(yun) 煙。時過境遷皆流水,思入風雲(yun) 變化天。荀子一生的經曆今人已不能完全知曉。值得慰藉的是,透過《史記·孟子荀卿列傳(chuan) 》《荀子》《韓非子》等典籍所記載的吉光片羽,我們(men) 尚可勾勒出荀子大體(ti) 的行誼輪廓。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出生於(yu) 戰國後期諸侯紛爭(zheng) 的趙國,在年輕時曾奔赴燕國力圖勸阻燕王噲禪位於(yu) 子之的曆史鬧劇,可惜未果。50歲時來到齊國,成為(wei) 稷下學宮裏“不治而議論”的一名學者,因為(wei) 學術成就而蜚聲天下,贏得“最為(wei) 老師”“三為(wei) 祭酒”的美譽。他居於(yu) 稷下學宮多年,站在百家爭(zheng) 鳴的中心舞台,有著接觸諸子百家的天然優(you) 勢,從(cong) 《荀子》一書(shu) 可見其批判諸子、熔鑄百家的豐(feng) 碩學術成果。荀子曾於(yu) 趙孝成王麵前與(yu) 臨(lin) 武君辯論兵事,曾考察秦國與(yu) 秦昭王、應侯範雎答問、議論秦國之政,指陳利弊得失,也曾與(yu) 楚國春申君黃歇惺惺相惜,並受命擔任楚國蘭(lan) 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子不再擔任蘭(lan) 陵令,但他沒有回到趙國,而是終老於(yu) 蘭(lan) 陵,走完了“名聲不白,徒與(yu) 不眾(zhong) ,光輝不博”的一生。
後聖殿中荀子塑像
荀子生活於(yu) 戰國末年諸侯爭(zheng) 霸之時,曾遊走於(yu) 戰國諸雄之間,行跡遍布華夏大地,對當時各國的思想、政治、軍(jun) 事、經濟、地理等了如指掌,是個(ge) 十足的“列國通”。他經曆了戰國局勢的波詭雲(yun) 譎,見證了戰國諸雄的施政風采,參與(yu) 了治理蘭(lan) 陵政事,有著對天下大勢的獨到見解。荀子對戰國諸雄有許多精彩評點。他是一位重智性的思想家,所以評點具有客觀真實性的特點,同時又擁有敏銳的戰略眼光,能捕捉到未來戰國格局的變化,甚至預見到了曆史發展進程。齊國與(yu) 秦國是當時最有實力一統戰國亂(luan) 局的兩(liang) 個(ge) 國家,故有“戰國雙雄”的美稱。有意味的是,荀子對戰國雙雄評點之多,傾(qing) 注心力之大,足見其對齊、秦二國寄予厚望。由於(yu) 荀子處在先秦與(yu) 秦的轉折點上,所以他評點齊、秦的言論既有曆史資料價(jia) 值,又有思想啟迪意義(yi) ,值得今人珍視。
一、評點齊國
齊國疆域位於(yu) 今山東(dong) 省大部、河北省南部,以臨(lin) 淄為(wei) 都城,是當時最有資格與(yu) 秦國一較高下的強大國家,也是戰國七雄中最後一個(ge) 被秦國滅掉的國家。荀子評點齊國比其他任何國家都詳盡,這與(yu) 他曾久居齊國有關(guan) ,與(yu) 齊國的綜合國力強大有關(guan) ,也可見其對齊國的巨大期望。他對齊桓公著墨最多,評價(jia) 不偏不倚,對齊軍(jun) 戰士有詳細描摹,並與(yu) 魏、秦兩(liang) 國的戰士橫向比較,評點得當,遊說齊相諫言中肯,對其有殷殷期待。
王道政治與(yu) 霸道政治之爭(zheng) ,顯示著儒家與(yu) 法家治國思想的巨大差異。儒家總是以王道為(wei) 第一序位的完美政治,以霸道為(wei) 不得已退而求其次的第二序位的政治形態。法家則重功用,不以王道為(wei) 意,而以霸道為(wei) 目標。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是齊國複興(xing) 的精神源頭。荀子認為(wei)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五位君主,本處於(yu) 僻陋之地,之所以能夠崛起而威震中原,成為(wei) 一時霸主,是因為(wei) 重視信用的緣故,是“信立而霸”的典型。王者以道義(yi) 而立國,而霸者則因講信用而成就功業(ye) ,如果一味講求權謀則會(hui) 有滅亡之虞,所謂“義(yi) 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王霸》)。
稷下學宮圖
荀子認為(wei) ,齊桓公之所以能夠成為(wei) 春秋第一霸主,並非幸運之神的垂青,而是有著客觀現實的原因。齊桓公重視信用,有“天下之大節”,有“天下之大知”,有“天下之大決(jue) ”,掌握了治理國家的關(guan) 鍵,是位出色的政治家。他有“天下之大知”,預見到管仲可以托付國家,毫不猶豫地任命管仲為(wei) 齊相。他有“天下之大決(jue) ”,看到管仲是治國能臣,拋卻管仲射自己的一箭之仇,不顧貴戚、大臣的強烈反對,稱他為(wei) 仲父,賜予他尊貴的地位並充分信任他。可以說,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wei) 五伯長”的最重要原因是知人善任,任用了賢相管仲。
可惜的是,齊桓公有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點,使其隻是春秋一霸,而未能躋身於(yu) 王者之列。桓公一味講求策略,過分注重功利,而不能將政治教化作為(wei) 立國之本,不講求禮義(yi) 道德,不能讓百姓心悅誠服。他殺掉哥哥公子糾,奪取了國君之位,不講孝悌之義(yi) ;他內(nei) 行有虧(kui) ,姑、姊、妹沒有出嫁的就達7人之多;他生活驕奢淫逸、縱情聲色,用齊國一半的稅收來供養(yang) 尚且不夠;他對外行事卑鄙,欺騙邾國、襲擊莒國,吞並了三十五個(ge) 國家。齊桓公的這些缺點是曆史事實,不能因其是春秋霸主就可以隨意掩蓋。
戰國末期,各國兼並戰爭(zheng) 進入了白熱化。荀子不僅(jin) 懂政治,而且懂軍(jun) 事,全麵比較了齊國、魏國與(yu) 秦國的作戰獎勵、士兵人選等構成的軍(jun) 事體(ti) 係之優(you) 劣,並區分了等級高下次序。
齊國軍(jun) 隊非常重視搏擊技能的培養(yang) 。齊兵若能擊殺一個(ge) 敵人獲其首級,就可以獲得8兩(liang) 黃金的豐(feng) 厚賞賜。可惜的是,這賞賜機製沒有考慮戰場上總體(ti) 的勝負,僅(jin) 以單兵作戰能力為(wei) 標準。運用此法的齊軍(jun) 如果遭遇的是小型戰役、小股敵軍(jun) ,處於(yu) 敵弱我強的態勢下尚能取勝。如果碰到大型戰役、大量敵人,處於(yu) 敵強我弱的態勢下,士兵就會(hui) 像亂(luan) 飛的小鳥一樣四散奔逃,失敗滅亡在所難免。這是亡國之兵。此等戰鬥力和雇傭(yong) 兵沒有什麽(me) 兩(liang) 樣了。
魏國的武卒有一套嚴(yan) 苛的選拔標準:必須能穿上3種依次相連的鎧甲,拿著拉力為(wei) 12石的弩弓,背著裝有50支箭的箭袋,把戈放在上麵,戴著頭盔,佩帶寶劍,帶足3天的糧食,半天奔走100裏。考試合格成功入選者免除全家的勞役,並將他們(men) 的田地、住宅安置在便利的地方。這些待遇都是終身製,即使武卒年老體(ti) 衰了也不可以剝奪。魏國的國土麵積雖然廣大,有大量稅收,但由於(yu) 武卒的經費支出太過龐大,必然會(hui) 拖垮國家,因此政策不具有可持續性。
秦國以製度立國,有一套獎勵軍(jun) 功的製度。國家的政治大環境是,老百姓在秦法治理下謀生困難、生活窘迫。秦國對待百姓異常殘酷,用權勢威逼他們(men) 去為(wei) 國家作戰,為(wei) 了生計,老百姓不得不奔赴戰場。國家用獎賞誘惑他們(men) 習(xi) 慣於(yu) 作戰,用刑罰強迫他們(men) 必須作戰。秦國百姓要想求取功名利祿,除了作戰之外沒有其他途徑。讓百姓窮困後使用他們(men) ,得勝後以軍(jun) 功受賞,獎賞隨著功勞的增長而越來越豐(feng) 厚。比如,得到五個(ge) 敵人首級就可以役使本鄉(xiang) 的五戶人家。獎勵軍(jun) 功的機製使得秦國兵多將廣,戰鬥力強,為(wei) 支撐國家連年對外兼並戰爭(zheng) 提供了強大的製度保障。秦國疆域遼闊,有足夠多的土地以供征稅。所以,秦國曆經四代國君,國力不斷強大,這並非由於(yu) 運氣好,而是有其必然性。
荀子在全麵分析了齊、魏、秦三國軍(jun) 隊的優(you) 劣之後,得出了如下結論:齊國技擊戰勝不了魏國武卒,魏國武卒戰勝不了秦國銳士;秦國銳士看起來足夠強大了,但對付不了齊桓公、晉文公軍(jun) 紀嚴(yan) 明的部隊;齊桓、晉文的軍(jun) 隊戰勝不了商湯、周武王的仁義(yi) 之師。由此可見,荀子將齊、魏、秦、五霸、湯武之兵依次分為(wei) 五類:亡國之兵、危國之兵、功利之兵、和齊之兵、仁義(yi) 之兵。其中,仁義(yi) 之兵第一,和齊之兵第二,功利之兵第三,危國之兵第四,亡國之兵第五。這與(yu) 荀子在趙孝成王麵前議兵“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仁者之兵,王者之誌也”的觀點高度一致,也與(yu) 儒家以仁義(yi) 為(wei) 本的思想傳(chuan) 統一致。
二、評點秦國
秦國在今陝西中部一帶,以鹹陽為(wei) 都城。自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以來,經過君臣的共同努力,秦國實力大增,一躍成為(wei) 當時綜合國力最為(wei) 強大的國家。荀子是個(ge) 視域異常開闊的思想家,秦國的崛起引發了他的關(guan) 注,於(yu) 是他打破了“儒者不入秦”的儒家傳(chuan) 統,去秦國考察風土人情、國家治理等,會(hui) 見了秦昭王與(yu) 宰相範雎,並深入交換了意見。他還回應了弟子李斯關(guan) 於(yu) “仁義(yi) 之兵”的相關(guan) 質疑。
秦國以法家思想治國,所以秦昭王對儒家思想不感興(xing) 趣。秦昭王一見荀子,劈頭說出了“儒無益於(yu) 人之國”的偏見。荀子立足於(yu) 儒家立場,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回應。儒者效法先王、注重禮義(yi) ,如果任用他們(men) 來治國,處理政務井井有條,如果未獲任用,他們(men) 則會(hui) 做順從(cong) 的臣民。由於(yu) 儒者強調道德自律,即使貧窮困苦、受凍挨餓,也不會(hui) 運用非法手段攫取錢財。即使無立錐之地,也會(hui) 深明國家大義(yi) 。即使無人理睬、響應,他們(men) 也毫不氣餒。儒者精通管理萬(wan) 物、養(yang) 育人民的治國之道。大儒有天子諸侯的才幹,是治世之能臣、國家之財富。儒者之道大用之,可以治國;小用之,可以修身,所謂“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儒效》)。荀子還以儒家創始人孔子將要擔任大司寇之時對魯國政局帶來的正向改變為(wei) 例證,說明“儒無益於(yu) 人之國”的觀點完全錯誤。
荀子墓
應侯範雎詢問進入秦國後的見聞與(yu) 感想如何時,荀子對秦國做出了兩(liang) 個(ge) 重大判斷:第一個(ge) 判斷是,秦國“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他認為(wei) ,秦國較之他國有明顯的優(you) 勢。一是地理環境非常優(you) 越。地勢險固易守難攻,山林川穀風景秀美,所謂“形勝”。二是國民整體(ti) 精神風貌極佳。百姓風俗質樸淳厚,聲樂(le) 、服製得體(ti) ,並且畏懼、順從(cong) 官員。各級官員莊重、恭儉(jian) 、敦敬、忠信,工作認真勤奮。士大夫公私分明、廉潔奉公。朝廷政事處理及時,君王安閑無事。這些像極了古代聖王之治。不過在《性惡》篇,荀子認為(wei) ,齊魯兩(liang) 國百姓之所以在父子之義(yi) 、夫婦之別方麵,較之秦國人更勝一籌,並不是兩(liang) 國人民的本性不同,而隻是因為(wei) 秦人放縱情性、安於(yu) 恣睢、怠慢禮義(yi) 的緣故。基於(yu) 人性相同的角度,荀子對秦人提出了隱性批評。
第二個(ge) 判斷是,秦政並非王者之治,僅(jin) 為(wei) 霸者之治,因此有重大弊端,有改進上升空間。表麵看去,秦國似乎達到了“佚而治,約而詳,不煩而功”的治理境界。實際上,如果以王者之治來衡量秦國,還相差甚遠。荀子從(cong) 治國理念的高度,指出了秦政之失,作出了秦國“憂患不可勝校也”的判斷,並指陳其“無儒”之弊。荀子認為(wei) ,“粹而王,駁而霸,無一焉而亡”(《強國》)。純粹地以仁義(yi) 為(wei) 統、隆禮重法、尚賢使能,是王者之道。駁雜地義(yi) 利兼顧、任用賢人,是霸者之道。如果兩(liang) 樣都做不到,則是亡國之道。
秦國隻注重富國強兵之術(力術),而不注重仁義(yi) 之術(義(yi) 術)。看起來已經非常強大,強大得超過商湯與(yu) 周武王,但是“憂患不可勝校也”。秦經常害怕別的國家聯合起來對付自己,這就說明純粹的富國強兵之術行不通。如果秦國能夠節製武力,任用“端誠信全”的儒者,參與(yu) 國政治理,明確是非曲直,講求國家信用,不一味攻伐別的諸侯國,隻有那些不順從(cong) 的國家才去討伐。如果做到這樣,那麽(me) 秦國軍(jun) 隊不必動輒到邊塞以外的地方去作戰,邊關(guan) 之外的諸侯國建造明堂朝拜秦國的情況也會(hui) 出現。兼並他國土地不如增加自身信用,此言確實不虛。
在《議兵》篇,李斯對荀子一直強調“仁義(yi) 之兵”頗有不服之意,提出秦國並非仁義(yi) 之兵,卻能夠“四世有勝,兵強海內(nei) ,威行諸侯”。荀子回應說,做事情一定要分清本末源流。決(jue) 定戰爭(zheng) 勝敗的是政事,這是本,而將帥、軍(jun) 隊是末。仁義(yi) 是政事之本,是光明大道。君主以仁義(yi) 施政愛民,百姓才會(hui) 為(wei) 君主赴湯蹈火。商湯戰勝並流放夏桀,並不隻是在鳴條追擊的時候,原因早已在他行王政時便已種下。周武王戰勝並誅殺商紂,並不是甲子日早晨牧野之戰才戰勝他的,原因在戰前的周朝管理措施與(yu) 平時治理中便已種下。所以,治理國家不能隻講權謀,而廢棄仁義(yi) 、禮義(yi) 。權謀隻能保證一時的勝利,而仁義(yi) 則提供更根本的保證。
三、結語
荀子以仁義(yi) 為(wei) 本,以儒家代表人物應有的理論素養(yang) 與(yu) 格局境界對戰國雙雄齊、秦進行了評點。評點非常精當,評點中有矯正、引導之義(yi) 。可惜的是,二國並未很好地吸收荀子的諄諄教誨、苦口警告,甚至可以說辜負了荀子的殷殷期望。齊國未能實現一統天下的夢想,而秦國雖然完成了全國的統一,但建立的是以法家為(wei) 根基的專(zhuan) 製主義(yi) 中央集權,因刻薄寡恩,不得民心,二世而亡。在這種意義(yi) 上,荀子對齊、秦的評點具有理論前瞻性、現實預見性與(yu) 指導性,具有極其深刻的啟示意義(yi) 。
荀子不愧是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不愧是先秦儒家的傑出代表,不愧是“坐而言之,起而可設,張而可施行”的偉(wei) 大實幹家。他曾揮斥方遒,豪氣幹雲(yun) 天,為(wei) 政蘭(lan) 陵有功勳。他曾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對救治時代之弊提出了荀子式的思想考量與(yu) 禮義(yi) 治國的通盤計劃。他目光如炬穿透曆史,他的思想永垂不朽。如今,在荀子終老之地山東(dong) 蘭(lan) 陵,後聖殿中的荀子塑像旁的對聯概括了他一生功業(ye) ,上聯“觀秦政議趙兵誌一天下振長策”,下聯“領稷學定楚疆特立性惡警俗儒”,橫批“周孔之紹”。是的,後人不會(hui) 忘記,不會(hui) 忘記他批判諸子、熔鑄百家的博大思想襟懷,不會(hui) 忘記他誌修德厚、雅文辯慧的高貴人格境界,不會(hui) 忘記他為(wei) 蘭(lan) 陵文化、儒家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留下的濃墨重彩的不朽篇章。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