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陵:“赫赫始祖”給後世留下了什麽?

欄目:廟堂道場
發布時間:2023-07-17 00:31:40
標簽:黃帝陵

黃帝陵:赫赫始祖給後世留下了什麽(me) ?

來源:西部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五月廿五日辛未

          耶穌2023年7月12日

 

 

 

“從(cong) 文物裏讀懂中國”全國媒體(ti) 尋根溯源陝西行活動走到黃帝陵。

 

西部網訊(記者 王佳禎 馬晴茹 宋洋 王靖升)黃帝,姓公孫,名軒轅,號有熊,是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部族首領。他合炎帝、敗蚩尤,統一了三大部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ge) 有共主的國家,結束了蠻荒渾濁,開啟了文明先河。黃帝被列為(wei) 五帝之首,被尊為(wei) 奠基文明、肇造華夏的人文始祖。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即由黃帝時期開始。

 

7月11日,“從(cong) 文物裏讀懂中國”全國媒體(ti) 尋根溯源陝西行活動來到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在橋山之巔,沮水之濱,海內(nei) 外炎黃子孫共同景仰的民族聖地——黃帝陵,一同聆聽華人血脈中的共鳴之聲。

 

 

 

黃帝手植柏。

 

黃帝親(qin) 手種下的柏樹種子,在五千年後遨遊太空!

 

《史記》載:“黃帝崩、葬橋山”。橋山總麵積600餘(yu) 公頃,沮水環繞,山豐(feng) 土厚,擁有古柏八萬(wan) 餘(yu) 株,風景秀美。

 

黃帝陵園內(nei) 有漢武仙台、祭亭、墓塚(zhong) 、龍馭閣等景點;軒轅廟俗稱黃帝廟,是供奉和祭祀軒轅黃帝的場所,主要建築沿南北軸線依次為(wei) 廟門、誠心亭、碑亭、“人文初祖”殿、祭祀廣場、軒轅殿,處處顯示出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軒轅廟始建於(yu) 漢代,原址在橋山西麓,宋太祖開寶5年(公元972年)遷建今址。

 

 

 

黃帝陵管理局護林科科長李小軍(jun) 接受記者采訪。

 

進入軒轅廟,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聞名世界的“黃帝手植柏”。黃帝陵管理局護林科科長李小軍(jun) 介紹,手植柏樹高19.3米,下圍11米,屬於(yu) 側(ce) 柏樹種,是黃帝親(qin) 手栽植,距今約有5000多年的樹齡。樹枝像虯龍在空中盤繞,蒼勁挺拔、冠蓋蔽空,四季常青、枝繁葉茂,是黃帝陵景區最有價(jia) 值的文化遺產(chan) 和曆史見證。當地俗語雲(yun) :“七摟八拃半,疙裏疙瘩不上算”,意思是七個(ge) 人手拉手還合抱不攏樹幹,由此可見這棵柏樹的粗壯與(yu) 古老。

 

在這棵“世界柏樹之父”的周圍,都種滿了曆朝曆代的柏樹,並且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根據現保存的碑石記載,早在唐代就在橋山上開始大規模種植柏樹。如今橋山上共生長柏樹八萬(wan) 六千餘(yu) 株,其中千年以上的柏樹就有三萬(wan) 多株,是我國現存麵積最大、保護最完整的古柏群,可謂稀世珍寶。

 

李小軍(jun) 說,傳(chuan) 說黃帝戰敗蚩尤,定居橋山,建立橋國。橋國群民在黃帝教化下,伐樹築屋,開始文明生活。但砍伐樹木,致使橋山周圍的森林樹木日漸減少。那時,人們(men) 還不懂得砍伐森林會(hui) 帶來怎樣的嚴(yan) 重後果。待到暴雨襲來,因生態失衡導致山洪暴發,百姓遭受了巨大災難。災難過後,黃帝召集百姓:“今後再也不能任意砍伐森林樹木了。如果再砍伐下去,橋國就沒有森林樹木了,到那時我們(men) 吃什麽(me) ?穿什麽(me) ?我願和大家一起上山種樹,用不了多久,山上就會(hui) 長滿樹林,那時橋國百姓才能安居。”說罷,黃帝帶頭栽了一棵小柏樹。這棵小柏樹就是冠蓋天下的“黃帝手植柏”。從(cong) 黃帝親(qin) 手栽樹時起,植樹造林就成為(wei) 華夏民族的一項優(you) 良傳(chuan) 統,世世代代延續下來。

 

令人驚歎的是,“黃帝手植柏”這棵見證中華文明的古樹,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李小軍(jun) 介紹,“黃帝手植柏”旁邊有一棵小柏樹,這是2013年“黃帝手植柏”的種子落到地麵上長出的新苗,這說明5000多歲的側(ce) 柏仍然有繁殖能力。2016年中秋,黃帝手植柏的種子搭載神舟十一號貨運飛船遨遊太空並返回,在科學家們(men) 的選育和培植下,黃帝陵苗圃裏的上百棵航天育種苗,長勢良好,有些已經2米多高。

 

 

 

每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這裏舉(ju) 行。

 

黃陵祭祖,成為(wei) 維係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

 

“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嶽峨河浩……”在2023年黃陵祭祖活動上,隨著《黃帝頌》音樂(le) 響起,象征中華的巨龍蜿蜒騰飛,眾(zhong) 人懷著緬懷的心情,共同在黃帝陵公祭軒轅黃帝。全球華人血脈相連,每年清明之時、重陽之際,來自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共聚橋山腳下,沮水河畔,舉(ju) 行隆重的祭祀黃帝典禮,緬懷始祖,慎終追遠。

 

黃帝陵公祭主題曲《黃帝頌》,背後也有一個(ge) 特別的故事:1936年12月25日,西安事變和平解決(jue) ,國共兩(liang) 黨(dang) 開始了第二次合作。1937年4月5日清明節,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guan) 頭,國共兩(liang) 黨(dang) 摒棄前嫌,同派代表齊聚橋山,舉(ju) 行了一次在當時最為(wei) 隆重的共同祭祖儀(yi) 式。國共兩(liang) 黨(dang) 同祭黃帝陵,被史學家認定為(wei) 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標誌性事件。毛澤東(dong) 主席代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蘇維埃政府親(qin) 筆書(shu) 寫(xie) 了一篇祭文,這篇祭文堪稱中華民族抗日戰爭(zheng) 的“出師表”。如今,祭文被改編成黃帝陵公祭主題曲廣為(wei) 傳(chuan) 唱,每每響起都震撼人心。

 

 

 

黃帝被稱為(wei) “人文初祖”。

 

“古柏千叢(cong) 迎赤子,心香一炷祭軒轅”,千百年來,祭祀軒轅黃帝活動綿延不斷,黃帝陵已成為(wei) 跨越時空、凝聚民族情感,振奮民族精神的強大紐帶,更是億(yi) 萬(wan) 炎黃子孫心馳神往、尋根祭祖的神聖殿堂。

 

媒體(ti) 團懷著崇敬的心情瞻仰軒轅大殿,這裏便是祭祀活動陳放祭器、禮器、祭品的場所。大殿中央是黃帝的巨型石刻浮雕像。大殿四周由36根石柱圍合成40X40米的方形空間,每麵9根石柱,寓意四海九州。大殿屋頂中央有直徑14米的圓形天光,取古人“天圓地方”的理念,殿內(nei) 地麵采用青、紅、白、黑、黃五色花崗石鋪砌,代表五方、五位、五行、五色,隱喻黃帝光耀華夏社稷。祭祀黃帝與(yu) 中國傳(chuan) 統的祭天、祭地、祭日月相結合,也蘊含著黃帝的功績與(yu) 天地同在,與(yu) 日月同輝。

 

 

 

毛澤東(dong) 主席代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蘇維埃政府親(qin) 筆書(shu) 寫(xie) 了這篇祭文。

 

曆朝曆代無論是皇親(qin) 國戚、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無論漢滿回蒙,不分黨(dang) 派政見,人們(men) 都來橋山滿懷虔誠之心祭拜祖先,曆史上許多名人政要、文人墨客都曾來謁陵題詩。

 

2015年初,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陝西視察時指出“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高度概括了黃帝陵祭祀的意義(yi) 和實質。祭祀祖先是我們(men) 中華民族的傳(chuan) 統風俗,祭祀黃帝在曆史上堪稱國家大典。

 

新華社記者王晶晶在參觀過後說:“如今,黃帝陵已經成為(wei) 凝聚民族情感、振奮民族精神、激發愛國熱情和促進祖國統一的強大精神紐帶。作為(wei) 新聞媒體(ti) ,我們(men) 要在吃透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基礎上,做出更多的傳(chuan) 播中華民族文化的創意內(nei) 容,讓更多人愛上傳(chuan) 統文化!”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