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明輝作者簡介:李明輝,男,西元一九五三年生,台灣屏東(dong) 人,1986年獲得德國波恩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現為(wei) 台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合聘教授、廣州中山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著有《儒家與(yu) 康德》《儒學與(yu) 現代意識》《康德倫(lun) 理學與(yu) 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康德倫(lun) 理學發展中的道德情感問題》(德文)《儒家思想在現代中國》(德文)《四端與(yu) 七情》《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等。 |
書(shu) 名:儒家與(yu) 康德(增訂版)
作者:李明輝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品方:理想國
出版年:2021-1
ISBN: 9787559833365
【編輯推薦】
1.橫跨中西文化:“儒家與(yu) 康德”這項跨文化的主題,一直是中外學界的熱門議題,知網相關(guan) 論文層出不窮。而本書(shu) 自台灣初版以來,曆經三十年,在學界引發的討論與(yu) 爭(zheng) 辯經久不衰。
2.康德研究專(zhuan) 家:作者在1986年獲得德國波恩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用德文撰寫(xie) 多部哲學著作,用德語思索研究康德哲學,已臻化境。作者傳(chuan) 承牟宗三先生衣缽,以康德為(wei) 研究重點,會(hui) 通中國儒家傳(chuan) 統思想與(yu) 康德的倫(lun) 理學思想,屢有創見,爭(zheng) 議與(yu) 激賞並存。
3.全新修訂版:修訂版在原有的五篇精彩論文之上,由作者再添兩(liang) 篇論文:《從(cong) 康德的實踐哲學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及《從(cong) 康德的“道德宗教”論儒家的宗教性》,並全麵更新引用資料,修訂標題與(yu) 文字,以便於(yu) 讀者的閱讀與(yu) 引用。
【內(nei) 容簡介】
儒家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哲學的主流,康德則在西方哲學中建立了第一個(ge) 自律倫(lun) 理學係統,兩(liang) 者都有深刻而完整的內(nei) 涵,深遠地影響了東(dong) 西方社會(hui) ,至今依然如此。
康德提出“自律”的道德原則,建立了自律倫(lun) 理學,康德對西方倫(lun) 理學思考所造成的這種根本轉向被稱為(wei) “倫(lun) 理學中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從(cong) 人所共有的道德意識出發說明道德的本質,儒家則主聖人之道本乎人心,仁義(yi) 道德不離人倫(lun) 日用。東(dong) 西方聖哲的思想就在人最根本的道德意識之基礎上,如電光石火般交會(hui) ,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李明輝教授《儒家與(yu) 康德》(增訂版)以自律道德為(wei) 主要論述的切入點,試圖闡明康德的“自律”概念,探討儒家的自律倫(lun) 理學,並比較康德的“幸福”概念與(yu) 儒家的“義(yi) 利之辨”。
【作者簡介】
李明輝教授,1953年生於(yu) 台北市。1986年獲得德國波恩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現為(wei) 台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合聘教授、廣州中山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曾擔任德國萊比錫大學客座教授、德國波恩大學訪問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訪問學者、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香港中文大學訪問教授等。主要著作有《儒家與(yu) 康德》《儒學與(yu) 現代意識》《康德倫(lun) 理學與(yu) 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康德倫(lun) 理學發展中的道德情感問題》(德文)《儒家思想在現代中國》(德文)《四端與(yu) 七情》《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等,譯作有《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導讀》《通靈者之夢》《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未來形上學之序論》《道德底形上學》等。
【目錄】
增訂版序言
原序
本書(shu) 引用康德著作縮寫(xie) 表
導論
儒家與(yu) 自律道德
孟子與(yu) 康德的自律倫(lun) 理學
再論孟子的自律倫(lun) 理學
孟子的四端之心與(yu) 康德的道德情感
從(cong) 康德的“幸福”概念論儒家的義(yi) 利之辨
從(cong) 康德的實踐哲學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從(cong) 康德的“道德宗教”論儒家的宗教性
餘(yu) 論
參考書(shu) 目
人名索引
概念索引
【增訂版序言】
如果不算譯作,《儒家與(yu) 康德》是筆者於(yu) 1986年從(cong) 德國返台任教後的第一部著作。此書(shu) 出版於(yu) 1990年,迄今已逾二十七個(ge) 年頭了。此後,“儒家與(yu) 康德”這個(ge) 主題依然是筆者的研究重點,並為(wei) 此陸續發表了不少著作。其中,以專(zhuan) 書(shu) 形式發表的有《康德倫(lun) 理學與(yu) 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與(yu) 《四端與(yu) 七情——關(guan) 於(yu) 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1]二書(shu) ,均可視為(wei) 《儒家與(yu) 康德》一書(shu) 的續篇。此外,在筆者的下列著作中亦可見到與(yu) 此相關(guan) 的篇章:
《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2]。
《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3]。
《儒學與(yu) 現代意識》,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增訂版。
Konfuzianischer Humanismus. Transkulturelle Kontexte. Bielefeld: transcript, 2013.
Confucianism: Its Roots and Global Significance. Edited by David Jone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7.
因此,如果說:“儒家與(yu) 康德”這個(ge) 主題貫穿著筆者多年來的哲學研究,亦不算誇張。
在這段時間內(nei) ,筆者除了在台灣的大學授課之外,近年來經常應邀到中國大陸的大學(如廣州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山東(dong) 大學、上海華東(dong) 師範大學)講學,難免會(hui) 涉及“儒家與(yu) 康德”的主題。不少學生都希望參閱此書(shu) 。因此,幾年前聯經出版公司就希望筆者修訂並擴充此書(shu) 的內(nei) 容。但因筆者的研究工作繁重,加上健康出了問題,此事便耽擱下來。
直到2016年6月,美國衛斯理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哲學係教授安靖如(Stephen C. Angle)來信告訴我:他在他的“比較哲學”的課程中讓一位華裔學生餘(yu) 景聰(Maxwell S. Fong)評論我這本書(shu) ,並寫(xie) 成一篇評論文章。安靖如教授將這篇文章收入他所編的電子書(shu) Comparative Philosophy: Reviewing the State of the Art。我看了餘(yu) 景聰的評論之後,覺得很難簡單回應。因為(wei) 《儒家與(yu) 康德》出版之後,在中文學術界引起了一些討論與(yu) 批評。針對這些討論與(yu) 批評,筆者在其後發表的著作中陸續有所回應與(yu) 補充。但餘(yu) 景聰的評論並未考慮這些著作。這凸顯西方漢學研究中存在的一個(ge) 很奇特的現象:除了少數的例外,上一代的西方漢學家幾乎不參考中文的二手資料,隻是在西方文獻(特別是英文文獻)裏打轉。這種心態實在很奇怪。因為(wei) 筆者研究德國哲學時,不會(hui) 不參考德文的二手資料,為(wei) 什麽(me) 研究中國哲學的西方學者就可以不參考中文的二手資料呢?安靖如教授讓他的學生評論《儒家與(yu) 康德》,表示他已意識到這個(ge) 問題,而開始改變態度,並願意與(yu) 中文世界對話。這是值得肯定的。
2016年11月筆者應武漢大學國學院之邀,2017年10月應華東(dong) 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之邀,擔任講座教授。為(wei) 了讓研習(xi) 中國哲學與(yu) 西方哲學的學生都能受益,筆者在兩(liang) 校都以“儒家與(yu) 康德”作為(wei) 講座的主題。由於(yu) 這些機緣,筆者深深感受到增訂此書(shu) 的迫切需要。最近筆者特別騰出時間,對此書(shu) 作了全麵的修訂。此書(shu) 的主體(ti) 部分原先包含五篇論文,增訂版增加兩(liang) 篇尚未收入筆者其他著作的論文,即《從(cong) 康德的實踐哲學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4]與(yu) 《從(cong) 康德的“道德宗教”論儒家的宗教性》[5]。筆者的修訂主要著重於(yu) 體(ti) 例的統一、小標題的擬訂、措辭的修飾與(yu) 引用資料的更新,在內(nei) 容方麵基本上保持不變。筆者在修訂本書(shu) 的過程中得到王又仕先生的協助,在此謹致謝忱。
正如上文所述,要完整了解筆者關(guan) 於(yu) “儒家與(yu) 康德”這個(ge) 主題的觀點,還得參閱筆者上述的其他著作。此書(shu) 已有金基柱與(yu) 李基熏的韓文譯本(首爾:Yemoonseowon,2012年),希望增訂版之出版可進一步促進中外哲學界的交流與(yu) 對話。
李明輝
2018年2月於(yu) 台北
注釋
[1]【簡體(ti) 字版】上海:華東(dong) 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2]【簡體(ti) 字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韓文版】譯者李敬煥,首爾:全南大學出版部,2013年。
[3]【簡體(ti) 字版】北京: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2001年;【越南文版】河內(nei) :河內(nei) 國家大學,2014年。
[4]此文原刊於(yu)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3月),頁415—440;亦刊於(yu) 韓國《中國學報》,第34輯(1994年7月),頁25—43。修訂版刊於(yu) 王中江主編:《中國觀念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頁507—529。本書(shu) 采用修訂版。
[5]此文先後收入哈佛燕京學社編:《儒家傳(chuan) 統與(yu) 啟蒙心態》(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頁228—269;李誌剛、馮(feng) 達文主編:《從(cong) 曆史中提取智慧》(成都:巴蜀書(shu) 社,2005年),頁1—49;李明輝、林維傑主編:《當代儒家與(yu) 西方文化:會(hui) 通與(yu) 轉化》(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7年),頁15—70。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