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為(wei) 邦本、為(wei) 政以德的治理思想
作者:王樂(le)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五月初九日乙卯
耶穌2023年6月26日
民為(wei) 邦本、為(wei) 政以德,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治國理政的優(you) 秀政治經驗,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重要元素之一,也是當代中國進行國家治理的寶貴思想資源。
“民為(wei) 邦本”是中華民族民本思想的凝練表達
泱泱中華,涓積江河。在幾千年的曆史發展進程中,中國古代賢哲在總結和把握天地大道運行規律與(yu) 曆代王朝興(xing) 亡演替經驗的基礎上,善於(yu) 把握變化中的不變,從(cong) 實現“良政善治”的目的出發,洞察到人民是立國之基、民心是政治之本的客觀規律,將人民的長遠利益和整體(ti) 利益作為(wei) 治國理政的根本出發點,將“民為(wei) 邦本”作為(wei) 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形成一整套經得起曆史檢驗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傳(chuan) 統。《尚書(shu) ·五子之歌》中提出,“民為(wei) 邦本,本固邦寧”,《尚書(shu) ·無逸》中有“保惠於(yu) 庶民”“懷保小民”,《尚書(shu) ·盤庚》中有“重我民”等記載,彰顯了“民為(wei) 邦本”的思想觀念,是先民們(men) 最早認定的政治理想之一,開啟了中國古代“民為(wei) 邦本”的治理思想傳(chuan) 統。
《禮記·緇衣》中記載,“子曰:民以君為(wei) 心,君以民為(wei) 體(ti) ……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荀子·哀公》中指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孟子明確提出“民為(wei) 貴,社稷次之,君為(wei) 輕”;賈誼指出,“民無不為(wei) 本”“民為(wei) 國本”“民為(wei) 政本”“民者,萬(wan) 世之本”;王符提出,“民為(wei) 國基”;唐太宗指出,“君依於(yu) 國,國依於(yu) 民”;柳宗元提出,“吏為(wei) 民役”;從(cong) 朱熹的“新民”思想、王陽明的“親(qin) 民”思想到顧炎武的“厚民生,強國勢”,再到黃宗羲的“天下之治亂(luan) ,不在一姓之興(xing) 亡,而在萬(wan) 民之憂樂(le) ”的主張,王夫之的“寬庶民,嚴(yan) 吏治,重民情”的倡議,等等。這些民本思想的經典表述經過曆朝曆代的豐(feng) 富發展,都強調了人民是國家的基礎,民心是國家的命脈,“政之所興(xing) 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等治理思想,貫穿於(yu) 中國古代政治思想演進史之中,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wei)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
“為(wei) 政以德”蘊含中國傳(chuan) 統政治文明中深沉的精神追求
人為(wei) 本,德為(wei) 先,能為(wei) 上,行為(wei) 善。“為(wei) 政以德”充分彰顯了良好政德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影響力,也體(ti) 現了人們(men) 對“為(wei) 政之道、德在其首”的認同和推崇。《論語·為(wei) 政》中講:“為(wei) 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zhong) 星共之。”《為(wei) 政篇》在《論語》中僅(jin) 次於(yu) 《學而篇》排列,一方麵強調“為(wei) 政”是人道之中最重要的一個(ge) 方麵,另一方麵也強調人的道德品行在“為(wei) 政”中的重要性,是做人、做事、做官首要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孔子的為(wei) 政思想中,政治與(yu) 道德、倫(lun) 理密不可分。依據傳(chuan) 統儒家觀點,“德”是一個(ge) 人最應該具有的品質,也是其內(nei) 心最真實的表現。被譽為(wei) 儒學總綱的《大學》開宗明義(yi)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於(yu) 至善”。強調做學問的目的在於(yu) 彰顯至善的品德,再推己及人從(cong) 而實現天下大治。中國傳(chuan) 統政治本著治國平天下的宏偉(wei) 抱負,凝聚了諸子百家的思想要旨,以修齊治平為(wei) 根本、以仁為(wei) 核心、以中庸為(wei) 境界,在政治思想上提出和闡述了“為(wei) 政以德”的社會(hui) 治理思想。
“為(wei) 政以德”作為(wei) 一個(ge) 完整的政治倫(lun) 理思想體(ti) 係,承載著先秦儒家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其突出強調道德對政治的深遠影響,主張以“仁政”作為(wei) 治國理政的主要準則,包含政者正也、克己複禮、德主刑輔等方麵,以“仁”與(yu) “禮”相輔相成,共同構成“為(wei) 政以德”思想體(ti) 係的思想基礎、邏輯起點和主要內(nei) 容。一方麵,從(cong) 內(nei) 在的角度對人們(men) 的言行進行約束,通過道德協調各種矛盾,進而達到治理社會(hui) 的目的,並同時重視強調為(wei) 政者的主導地位與(yu) 關(guan) 鍵作用,將為(wei) 政者的道德素養(yang) 看成治國理政的關(guan) 鍵與(yu) 重要因素。另一方麵,則要求執政者必須以道德作為(wei) 著眼點,以各種道德規範為(wei) 基礎,如孝、悌、忠、恕、禮、知、勇等,並將其自覺化為(wei) 各種政治原則,從(cong) 客觀上升格了道德的作用,使其與(yu) 其他國家治理手段進行有效的融合,以此來促進社會(hui) 的安定與(yu) 和諧,維護統治者政權的穩定性。《孟子·離婁上》中指出,“徒善不足以為(wei) 政,徒法不能以自行”。這些都是強調為(wei) 政者的道德素養(yang) 及其表率作用。正因如此,儒家圍繞為(wei) 政在人的主導地位,提出修己正人的品德修養(yang) 、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克己奉公的道德操守等三方麵的為(wei) 政素養(yang) ,主張選賢舉(ju) 能,認為(wei) 為(wei) 政者的道德素養(yang) 是國家治理的邏輯起點,是解決(jue) 一切政治、社會(hui) 問題的總根源,為(wei) 政者的“修身”問題直接關(guan) 係政治的得失成敗、國家的興(xing) 衰治亂(luan) 。
先秦儒家“為(wei) 政以德”的社會(hui) 治理思想對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的影響巨大。儒家強調為(wei) 政者首先要“其身正”,做到“恭、寬、信、敏、惠”“尊五美,屏四惡”等,尤其做到要求民眾(zhong) 做好的首先自己要做好、要求民眾(zhong) 不做的自己首先不要做。《周易·係辭下》更是提出,“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luan) ,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一定意義(yi) 上說,“為(wei) 政以德”治理思想的重心不在“治民”,而是在“治官”以達到“為(wei) 民”的目的。因此,“為(wei) 政以德”思想是對傳(chuan) 統社會(hui) 治理的理性思考和遠見卓識,是一種心存敬畏,憂道、憂民、憂己的強烈的社會(hui) 責任感、使命感和危機感。宋孝宗在《原道論》中談道:“以佛修心,以道養(yang) 生,以儒治世。”由此,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以儒家為(wei) 主,輔之以道家釋家法家,“儒釋道法”一起構成傳(chuan) 統文化的主幹。唐以後的曆朝曆代,統治者對於(yu) 儒家“為(wei) 政以德”的治理思想在承繼方麵雖有所損益,但也基本沿襲了其中的要害與(yu) 精髓。也正因為(wei) 儒家“為(wei) 政以德”治國方略在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中的突出作用,從(cong) 而奠定了儒家思想成為(wei) 傳(chuan) 統社會(hui) 正統思想的地位。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對民為(wei) 邦本、為(wei) 政以德的深刻詮釋與(yu) 模範踐行
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從(cong) 人道與(yu) 政治、君主與(yu) 民眾(zhong) 、手段與(yu) 目標、職責與(yu) 素養(yang) 等關(guan) 係層麵,貫通天命人性,使“知天命”與(yu) “盡人事”統一起來,將正世道人心即推崇仁義(yi) 道德作為(wei) 解決(jue) 政治問題的著力點和關(guan) 鍵環節,提出“民為(wei) 邦本”“為(wei) 政以德”的核心理念及原則要求,對建構什麽(me) 樣的政治、社會(hui) 如何良性發展以及如何達成理想社會(hui) ,對為(wei) 誰執政、讓誰執政、如何執政等方麵給予總體(ti) 建構與(yu) 設計,內(nei) 在地貫通“民為(wei) 邦本”“為(wei) 政以德”治理思想的內(nei) 在邏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在曆史的長河中,那些帝國的崩潰、王朝的覆滅、執政黨(dang) 的下台,無不與(yu) 其當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踐德有關(guan) ,無不與(yu) 其當權者作風不正、腐敗盛行、喪(sang) 失人心有關(guan) ”。由此可見,“民為(wei) 邦本”“為(wei) 政以德”等蘊含著豐(feng) 富的治理思想與(yu) 政治智慧,挖掘、總結其中豐(feng) 富的治國理政的思想理念、政治智慧和文化精髓,是時代賦予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曆史使命。
中華文明和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相遇,書(shu) 寫(xie) 成就人類文明史上大大的“人民”兩(liang) 字。1925年,郭沫若曾創作過一篇名為(wei) 《馬克思進文廟》的小品文。在郭沫若筆下,馬克思與(yu) 孔夫子跨越千年在上海文廟相遇,雙方相見恨晚。馬克思在《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中指出,“無產(chan) 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wei) 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如何實現人的解放、如何讓更多人自由而全麵發展,從(cong) 早期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再到《資本論》等,是馬克思一生奮鬥且一直念茲(zi) 在茲(zi) 的偉(wei) 大目標和人生命題。唯物史觀強調的“人民群眾(zhong) 是曆史的創造者”觀點激活了中國傳(chuan) 統民本思想並促進其創造性轉化,成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對傳(chuan) 統民本思想進行創造性闡釋的核心思想資源。毛澤東(dong) 在《為(wei) 人民服務》中申明:“我們(men) 這個(ge) 隊伍完全是為(wei) 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wei) 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根本宗旨,是黨(dang) 的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物以美為(wei) 資,官憑德服人。對於(yu) 治國理政而言,“民為(wei) 邦本”“為(wei) 政以德”正是實現良政善治的支點。“人民是曆史的創造者,是決(jue) 定黨(dang) 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wei) 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是新時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對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揚。作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忠實傳(chuan) 承者和弘揚者,新時代黨(dang) 員幹部的政德既是首要的、第一位的,也是個(ge) 人立身為(wei) 政之基,更關(guan) 乎民心向背、政權興(xing) 衰。有了良好的政德作保證,做人才有底氣,做官才有正氣,做事才會(hui) 硬氣,才能真正地踐行“堅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才會(hui) 真正地始終堅持一切為(wei) 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與(yu) 人民風雨同舟、與(yu) 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wei) 現實。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