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悅笛作者簡介:劉悅笛,男,西曆一九七四年生,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美國富布萊特訪問學者,北京大學博士後。曾任國際美學協會(hui) (IAA)五位總執委之一與(yu) 中華美學學會(hui) 副秘書(shu) 長,Comparative Philosophy和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雜誌編委。在國內(nei) 外雜誌發表論文多篇,並出版多部專(zhuan) 著和譯著。在中國美術館等策劃多次藝術展,在韓國成均館大學任客座教授後正式轉向中國思想研究。 |
中國人為(wei) 何愛荷花更尚“和合”?
作者:劉悅迪(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五月初四日庚戌
耶穌2023年6月21日
6月19日下午,中國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hui) 堂會(hui) 見來訪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擺放在會(hui) 見桌中央的,是朵朵盛開的荷花,引人注目並引發熱議。在國際局勢的“非常”時期,新聞界將其解讀為(wei) :當下正是荷花盛開時節,“荷”與(yu) “和”“合”諧音,我們(men) 期待中美兩(liang) 國和平共處、合作共贏。
陳文武攝
看似“諧音梗”,實則荷花確有“和平”的寓意。中國古人常將荷花、海棠和飛燕畫在一起,作《河清海晏圖》。荷與(yu) “河”諧音,燕與(yu) “晏”諧音,河清海晏本意是說就連黃河水都清了,海浪也都平複了,喻的正是一番“天下太平”盛景。唐代詩人顧況所謂“率土普天無不樂(le) ,河清海晏窮寥廓”,即為(wei) 此意。可見,荷花的確可以當作世界和平的文化象征,“荷清海燕”也是奇妙的審美組合。
福建省周寧縣浦源村鯉魚溪公園內(nei) 荷花盛開。張斌攝
荷花在中國曆史的超絕地位,並非一蹴而就。量化來看,在中國曆代的詩歌總集中,《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內(nei) 被詠得最多的是蘭(lan) 花,蘭(lan) 詩共465首;但到了《全唐詩》荷花已躍居眾(zhong) 花之首,荷詩多達2071首;《宋詩鈔》則是梅花成為(wei) 花魁,梅詩共出現888首;《元詩選》荷花又奪回冠軍(jun) ,共483首;《明詩綜》仍是荷花為(wei) 首,但數量降到352首;《清詩匯》荷花又回增到1097首。數字的變化,說明了中國人對荷花的鍾愛程度。按照朝代來算,荷花“獨占花魁”的次數最多,曆代詠荷詩的數量也遠多於(yu) 其它花種,荷花就此在中國詩歌史當中可謂實現完勝。
陳文武攝
六月盛夏開啟,擺出荷花實乃“應季”之舉(ju) 。在豔陽下,各種花朵顯得無精打采之際,唯有荷花在水中亭亭玉立而顯得精神飽滿,甚至這個(ge) 季節也被古人讚為(wei) “荷月”抑或“福月”。有趣的是,在古人吟詩的植物對象當中,荷花、梅花、桃花與(yu) 菊花,恰是最多的四種花。所謂“冬梅”“春桃”“夏荷”“秋菊”,被吟誦最多的四花恰被分配在四季。花之美,其實也是“四時之美”,“日映花美,風動花輕”,季節變化催生花之造化,六月的“花魁”亦非荷花莫屬。
中國有一萬(wan) 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華夏文明史的開端就是中土農(nong) 業(ye) 的開啟處,種花養(yang) 花的傳(chuan) 統就是農(nong) 業(ye) 文明的成果。然而,愛花賞花的傳(chuan) 統則是中國人賦予草木以文化的結果。中國人之所以戀花,恰恰由於(yu) 花從(cong) 來不是外在於(yu) 人的存在,而是與(yu) 我們(men) 形成情感交流的友人。所謂“不為(wei) 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賞花、種花、食花就是這樣的“無益之事”,卻給枯寂的人生、平淡的生活增添了無限樂(le) 趣,這就構成了中國人“生活美學”的大智慧。
在“草木緣情”之外,中國古人還賦予了荷花以超出草木之外的文化寓意,抑或將美好願望與(yu) 道德理想灌注在草木之中。從(cong) 《詩經》的“山有扶蘇,隰有荷華”那種趨於(yu) 客觀物象的描述;到漢樂(le) 府的“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對於(yu) 愛情歡愉的詠歎;再到周敦頤《愛蓮說》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道德品格升華,就可見古人越來越賦予荷花以倫(lun) 理升華的意味。
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陳橋街道五裏樹社區居民製作荷花燈。徐培欽攝
其實,此次中美會(hui) 見現場將適合室外生長的荷花,搬到室內(nei) 這個(ge) 極特殊的場合觀賞,不僅(jin) 是一種“他喻”,也是一種“自喻”。作為(wei) “他喻”,比喻的乃是國與(yu) 國之間的關(guan) 係,希望實現國際間的永久和平。中國古人也用荷花象征純潔友誼,所以才會(hui) 春來折梅送遠,秋來采蓮懷人。如果荷花是一種“自喻”,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xie) 玩焉”的精神氣質,恰恰也可作為(wei) 泱泱大國的象征,在這個(ge) 戰亂(luan) 仍繁、熙熙攘攘的時代尤甚。
荷花之“荷”,與(yu) “和”“合”諧音,也彰顯出中華文明“尚和合”的取向。在“文化互鑒”的視野當中,中華文明所推崇的“和而不同”,可成為(wei) 文明對話的基本原則,反過來,“同則不繼”就是否定了文明之間的差異,試圖將各種文明歸於(yu) 同一,這是不可能、沒必要的,也無助於(yu) 全球不同文明共同實現和諧發展。
遊人在圓明園遺址公園荷花區域拿著“荷花冰淇淋”拍照留念。陳曉根攝
此次中美會(hui) 見時,中方以荷花傳(chuan) 達“和合”之意,既是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褒揚,也是對中華文明根基的呈現。古代民間的吉祥繪圖當中有著名的“和合二仙”,他們(men) 一位手執蓮花,另一位手捧寶盒,有著“和合”美滿的祝福意味。中國古人還曾專(zhuan) 門為(wei) 荷花獨設節日——“觀蓮節”,一般時間為(wei) 農(nong) 曆的六月初六或廿四日,這個(ge) 古老的節日應該得以複興(xing) 。
布貼畫作品“和合二仙”。鍾欣攝
此前舉(ju) 行的中國—中亞(ya) 峰會(hui) ,是今年中國首場重大主場外交活動,也是中國同中亞(ya) 國家建交31年來首次以實體(ti) 形式舉(ju) 辦峰會(hui) 。六國元首在峰會(hui) 結束後,共同種下六顆石榴樹,以象征圓滿、吉祥、和諧與(yu) 團結,這就是草木本身被文化所賦予的力量。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過程中,我們(men) 仍要“返本開新”、賡續傳(chuan) 統。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並不能閉門造車而成就自身,而是要在多元文明的交流與(yu) 互動中實現。全球化雖在一定程度上被人為(wei) 阻斷,但其浪潮仍勢不可擋。如果沒有全球文明的依托,中華文明也無法長盛不衰;反之,如若沒有中華文明的複興(xing) 大勢,全球文明也會(hui) 失去多維的色彩。古人雲(yun) “紅蓮白藕青荷葉,三教原來是一家”,就是用荷花三種色彩的組成部分——紅花、白藕、青蓮葉,來比喻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部的儒道釋合一。
江蘇省張家港市,夜色下,點亮池塘的“荷花”、噴泉、船兒(er) 與(yu) 美麗(li) 水波紋,吸引市民與(yu) 遊客駐足欣賞。楊木軍(jun) 攝
儒道釋“三教合一”的思想,在晚明時代就已蔚為(wei) 大觀。如今,重新審視儒道釋,它們(men) 其實並非三種宗教,而更是支撐本土傳(chuan) 統的三種文化基素。就像現如今,荷花不僅(jin) 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還是近鄰印度的“國花”,除了在曆史上的佛教中“一枝獨秀”外,蓮花在印度教中也具有舉(ju) 足輕重的位置。
在中華文明傳(chuan) 統之中,儒道釋都賦予了荷花以獨特的文化意涵,如今文明新形態又開始給予荷花以嶄新的文化意義(yi) 。這正是對傳(chuan) 統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正如不同時代的荷文化在不斷演進一樣,荷花本身的進化是緩慢的,但荷文化的發展卻是與(yu) 時俱進的,中華文明在全球化時代的發展亦當如此。(完)
作者簡介:
劉悅笛,生活美學倡導者,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海內(nei) 外多所高校博士生導師,中華文化促進會(hui) 主席團榮譽委員,美國富布萊特訪問學者,曾任國際美學協會(hui) (IAA)總執委和中華美學學副秘書(shu) 長,Comparative Philosophy及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編委。著有《生活美學》《分析美學史》《當代藝術理論》《生活中的美學》《生活美學與(yu) 藝術經驗》《藝術終結之後》《視覺美學史》《世界又平又美》《生活美學與(yu) 當代藝術》《審美即生活》,Subversive Strateg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Brill,2011),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East and West(Cambridge Scholars,2014)等;譯有多部英文專(zhuan) 著,策劃“中國小鎮美學榜樣”評選等多項活動。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