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王心源、卜鬆山:中國“和”文化為避免文明衝突提供諸多借鑒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3-06-24 23:05:50
標簽:“和”文化

王心源、卜鬆山:中國“和”文化為(wei) 避免文明衝(chong) 突提供諸多借鑒

受訪者:王心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yu) 文化遺產(chan) 空間技術中心副主任)、卜鬆山(國漢學家、特裏爾大學漢學名譽教授)

采訪者:莫紅娥 張東(dong) 方

來源:中國新聞網

 

“道可道,非常道。”“器、術、道”為(wei) 道家思想的精髓,對推動中外文化對話有何意義(yi) ?在文化加速融合的新時代語境下,如何講好中華文化故事、推動更深層的優(you) 秀文化和中國哲學思想在海外傳(chuan) 播?

 

對此,中新社“東(dong) 西問·中外對話”邀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yu) 文化遺產(chan) 空間技術中心副主任王心源教授和德國漢學家、特裏爾大學漢學名譽教授卜鬆山(Karl-Heinz Pohl)展開對話。

 

王心源教授認為(wei) ,中華文化內(nei) 涵豐(feng) 富,我們(men) 需要通過數字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元宇宙技術等讓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卜鬆山教授認為(wei) ,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了解程度不對稱,要使中華文化走到其他國家的普通民眾(zhong) 中去。中華文化講究“和而不同”,為(wei) 不同文明之間避免衝(chong) 突提供了許多值得借鑒之處。

 

對話實錄摘編如下:

 

中新社記者:如何理解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器、術、道?

 

卜鬆山:“器”是為(wei) 了完成某件事所采取的工具,它取決(jue) 於(yu) 個(ge) 人能力;“術”是“有技巧的手段”,就像“藝術”的術;至於(yu) “道”,我們(men) 常說“道可道,非常道”,這有些難以解釋,這裏包含了道家和儒家對“道”的理解。

 

在我看來,道家對“道”的理解,是“道法自然”,它高深莫測,難以捉摸,但可在萬(wan) 事萬(wan) 物的循環往複和四季輪回中得以窺見;而儒家對“道”的理解是“仁道”,這是我對“器、術、道”的理解。

 

王心源:在《易經》中,叫“形而下者謂之器”。器是有形有體(ti) 的,“器”是“道”的具體(ti) 成化。至於(yu) “術”,《易傳(chuan) ·係辭傳(chuan) 》第十一章寫(xie) 道,“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製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鹹用之謂之神。”所以,“術”實際是“製而用之謂之法”。“術”有形無體(ti) ,比如skill(技巧)、technology(技術),或者像科學研究methodology(方法論)一樣的東(dong) 西。

 

正如卜鬆山教授所說,“道”有時是不可捉摸的,但是在中華文化中,“道”又要為(wei) 大眾(zhong) 所使用,為(wei) 大眾(zhong) 所看見。

 

從(cong) 範圍上來講,“道”分為(wei) 地道、人道、天道,在中華文化中叫做“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天上,比如日月星辰呈現出來的象,也是道的一種形象。在地上,地貌、山川等也是成形。中文裏還有一個(ge) 字叫做“文”來刻畫它。對於(yu) 學問的研究,中國人將其稱之為(wei) 地文、天文、人文,所以文是“道”的一種體(ti) 現。

 

中新社記者:對於(yu) 德國民眾(zhong) 來說,他們(men) 對中華文化最感興(xing) 趣的部分是什麽(me) ?

 

卜鬆山:在德國,人們(men) 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基本上僅(jin) 限於(yu) 中餐以及近年來流行的中醫、中國功夫等。德國民眾(zhong) 對孔子基本上一竅不通,可能隻聽說過名字而已,對道教、佛教知道得就更少了。

 

中新社記者:我們(men) 都知道中華文化遠不止中餐、功夫這些。那麽(me) 王教授,您認為(wei) ,我們(men) 應該如何推動那些更深層、更優(you) 秀的中華文化,以及中國的哲學思想在海外傳(chuan) 播?

 

王心源:中國地大物博,它南北、東(dong) 西都跨了5000多公裏。我們(men) 的氣候從(cong) 熱帶一直到寒溫帶都有。在地形上,我們(men) 也有海洋、大陸、山川、河流、沙漠。自然環境的多樣性形成了生物多樣性,也就奠定了這個(ge) 區域人們(men) 生產(chan) 生活的豐(feng) 富多樣性。我們(men) 56個(ge) 民族都能生活在其中,因此就形成了豐(feng) 富多彩的文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不斷地吐故納新。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以儒、釋、道這三家思想為(wei) 主幹,形成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整體(ti) 。所以我們(men) 如何來推動中華優(you) 秀文化傳(chuan) 播?

 

譬如我們(men) 講玉器,玉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當中一個(ge) 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玉文化是中華文明有別於(yu) 其他文明的一個(ge) 標誌。圓形的玉璧象征著天;方形的玉琮象征著地,所以這就含有“天圓地方”的傳(chuan) 統哲學思想。不僅(jin) 如此,玉還包含著一些文化含義(yi) 。玉溫潤,所以古代人把君子比作如玉,認為(wei) 玉代表著“仁、義(yi) 、智、勇、潔”五個(ge) 傳(chuan) 統美德。

 

玉器承載了這麽(me) 多內(nei) 涵,過去展覽的時候放在博物館,就是一個(ge) 玉器,然後做點文字說明,這樣難以推動文化傳(chuan) 播。今天,數字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元宇宙技術都能夠幫助我們(men) 。通過專(zhuan) 家的研究,把玉的產(chan) 地、製作工藝、象征意義(yi) 用元宇宙、3D形式展示出來,再加上聲、光、電、文字說明等,我想這樣外國人就比較好理解了。

 

中新社記者:有哪些渠道能幫助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走向其他國家的普通民眾(zhong) 呢?

 

王心源:首先要從(cong) 共同感興(xing) 趣的話題切入。在“器”或“術”的層麵,中國有長城,德國也有長城。我們(men) 可以比較研究它們(men) 的材質,探討如何更好地保護它們(men) ,可以開展修複、保護經驗的交流、相互參觀等。在考古學這一塊,中德之間也可以開展深入交流。

 

從(cong) 哲學角度講,中國人對於(yu) 德國人的哲學思想了解頗多。馬克思、黑格爾、康德等人的哲學思想與(yu)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有哪些相同之處?馬克思主義(yi) 如何被中國人所接受並用於(yu) 社會(hui) 治理?今天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正在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又要從(cong) 馬克思主義(yi) 當中汲取什麽(me) 營養(yang) ?我們(men) 可以就此展開交流。

 

卜鬆山:首先,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了解程度是不對稱的。中國的知識分子對西方文化傳(chuan) 統相當了解。中國人說起西方哲學家們(men) 的著作如數家珍,中國學生從(cong) 高中就開始讀這些著作,而德國學生對中國哲學知之甚少。我們(men) 要把更多中國哲學著作翻譯成德語,將中華文化介紹給德國民眾(zhong) 。

 

另外,中西方要推進旅遊往來。到中國旅遊過的人對中國的看法與(yu) 那些從(cong) 未去過中國、隻通過媒體(ti) 了解中國的人完全不一樣。因此,促進旅遊往來,對於(yu) 人們(men) 了解中國、對中國感興(xing) 趣非常重要。來中國旅遊過,或者從(cong) 中國回來的人對中國更有好感,這就是增進民心相通的一種“術”。

 

此外,我們(men) 還需要推動交換生項目,需要媒體(ti) 的傳(chuan) 播。中國人需要通過我們(men) 的媒體(ti) 向德國民眾(zhong) 傳(chuan) 播中國,同樣,像我這樣的漢學家也需要發揮作用。

 

中新社記者:當前海外漢學發展情況如何?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哪裏?

 

卜鬆山:事實上,許多中國經典著作都被翻譯成了英語、法語、德語等,但是這些譯作是麵向學術界的,所以它們(men) 不會(hui) 對其他群體(ti) 產(chan) 生影響,這就是問題所在。例如,李澤厚是中國哲學家,他所著的《美的曆程》一書(shu) 在20世紀80年代對中國影響深遠,他對中西方文化理解透徹,但其讀者非常有限。因此,我們(men) 需要在德國更多地推廣這些作品,開展交換生培養(yang) 、大學層麵的交流合作等。

 

中新社記者:在一個(ge) 國家的文明發展過程中,文物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視。我們(men) 應該如何讓文物說話,讓曆史說話,讓文化說話?

 

王心源:第一,我們(men) 要實事求是對文物展開深入研究。第二,要對文物做好科學闡釋,可以借助數字技術、3D技術、聲光電、虛擬現實、元宇宙等(手段)。

 

中國的文化遺產(chan) ,承載了幾千年的文化。可以通過線上和線下旅遊讓文物說話,讓曆史說話,最後實現民心相通。

 

中新社記者: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feng) 富。但是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文明之間也出現了暴力和戰爭(zheng) 等激烈的形勢,也有教授提出了“文明衝(chong) 突論”。那麽(me) 不同文明之間應該如何避免衝(chong) 突,實現和諧共處呢?

 

王心源:塞繆爾·亨廷頓先生(Samuel Huntington)寫(xie) 了一本著名的書(shu) ,叫《文明的衝(chong) 突與(yu) 世界秩序的重建》。怎麽(me) 避免衝(chong) 突,一是不同文化之間要密切溝通,深入地理解。實際上,衝(chong) 突首先是來自於(yu) 認知,認知不一樣,才引起了衝(chong) 突,所以還是要坐下來談談。

 

其次,不同的文化之間要互相包容。中國人主張以文明交流來超越隔閡,以文明互鑒來超越衝(chong) 突,以多形式、多模態的文明共存,超越一支獨霸所謂的文明的優(you) 越。所以叫“和而不同,兼容並蓄”。我們(men) 不是否認差異性,而是在差異性(存在)的情況下,要認“和”。

 

第三,我覺得要減少衝(chong) 突,還是從(cong) “器、道、術”三層發力,來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

 

世界各國的語言、文化、習(xi) 俗都不一樣。最後是從(cong) 人類、從(cong) 全球這個(ge) 角度來講,人類隻有一個(ge) 地球。

 

卜鬆山:現在我們(men) 的確也麵臨(lin) 著衝(chong) 突。當衝(chong) 突發生時,隻站在某一方看問題是不夠的。我們(men) 得換一個(ge) 角度,找到衝(chong) 突的根源以及解決(jue) 辦法。

 

中華文化為(wei) 此提供了很多借鑒。它講究“和而不同”,我們(men) 得相互理解,多一些交流。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