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常檣作者簡介:常檣,本名常強,男,西元1983年12月生,山東(dong) 臨(lin) 清人,現任職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秘書(shu) 處,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主要研究儒家哲學、儒家文化傳(chuan) 承發展與(yu) 普及應用。著有《問道三人行》《孔子學堂微訪談》《孔子百問》《儒此便好》《走近孔子,發現自己》等。 |
孔子喜歡什麽(me) 樣的年輕人
作者:常檣
來源:《文史天地》2023年第4期
孔子的一生中,接觸的人比較龐雜,但他唯有與(yu) 弟子在一起的時候,他的精神才是最放鬆、最自由的,他的思想才是最活躍、最深刻的。盡管他倡導“有教無類”,在弟子出身、年齡上不刻意設置門檻,但他的一眾(zhong) 弟子,在拜入孔門時,絕大多數都是年輕人,至少都是比孔子小的人。可以說,孔子是在與(yu) 年輕人交換意見、交流心得、碰撞思想、共同生活與(yu) 奔波中走向“至聖先師”“萬(wan) 世師表”之聖壇的。很大程度上講,年輕人是塑造作為(wei) 思想家、教育家之孔子的最核心力量。當然,年輕人也是汲取孔子思想智慧、光大孔子理論學說的最關(guan) 鍵群體(ti) 。本文將探討一下,孔子到底喜歡什麽(me) 樣的年輕人。
一、“賢哉回也”:孔子眼中的好青年
孔子最喜歡的弟子是顏回。顏回從(cong) 13歲開始拜在孔子門下求學,顏回小孔子30歲,僅(jin) 從(cong) 年齡上看,他在孔子麵前是個(ge) 小輩。盡管顏回生前並未留下什麽(me) 文化主張或思想言論,不曾出仕為(wei) 官,但他卻因受到孔子格外疼愛和讚賞,被公認為(wei) 孔門弟子之冠。在教育上,孔子極力把在各方麵都表現突出的顏回樹立成青年的學習(xi) 榜樣、成長標兵。他從(cong) 不吝惜對顏回的讚譽,曾發出“賢哉回也”(《雍也》)之讚歎,認為(wei) 隻有自己與(yu) 顏回可以做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述而》)。在孔子看來,顏回是個(ge) 多麵發光的好青年,各方麵做得都令他很滿意,唯一遺憾就是顏回40歲時先孔子而亡。這令孔子極度悲傷(shang) ,大哭道:“噫!天喪(sang) 予!天喪(sang) 予!”(《先進》)當周圍人認為(wei) 孔子悲傷(shang) 過度時,他卻反駁道:“有慟乎?非夫人之為(wei) 慟而誰為(wei) !”(《先進》)顏回身上的閃光點可具體(ti) 化為(wei) 三個(ge) 方麵,而這幾個(ge) 方麵,也構成孔子眼中好青年之幾個(ge) 不可或缺的標準。
(一)聰慧好學。孔子並不嫌棄愚笨的年輕人,不然他也不會(hui) 在顏回死後把自己的學問傳(chuan) 授給天資魯鈍的曾參了。但倘若弟子天賦高,悟性強,孔子當然就更高興(xing) 了。一次,在孔子與(yu) 子貢對話時,孔子讓子貢拿自己和顏回做個(ge) 比較,坦誠務實的子貢認為(wei) ,顏回能夠“聞一以知十”,而自己僅(jin) 能做到“聞一以知二”(《公冶長》),孔子對此予以認同。顏回之聰慧由此可見。但孔子發現顏回的聰慧也有一個(ge) 過程。起初,他認為(wei) 從(cong) 不違背老師意願的顏回愚笨,但慢慢觀察又發現,顏回竟然能夠將他的觀點發揮得很好,因此孔子得出了“回也不愚”(《為(wei) 政》)的結論。世上聰明卻不塌心求學的年輕人不在少數,而顏回卻是做到了聰慧與(yu) 好學的合而為(wei) 一。當魯哀公與(yu) 魯國權臣季康子分別就“弟子孰為(wei) 好學”向孔子發問時,他都不假思索地答道:“有顏回者好學”,且也同時表達了“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無)”(《雍也》《先進》)的遺憾。在求學問道之路上,顏回的確做到了自強不息,篤行不怠,孔子一旦回憶起顏回,就會(hui) 想到他的上進,並對周圍人說:“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子罕》)
顏回畫像
(二)尊師樂(le) 道。顏回始終保持著對孔子的敬仰與(yu) 尊重。在孔子授課時,他會(hui) 專(zhuan) 心致誌地傾(qing) 聽,沒有絲(si) 毫倦怠之意,如孔子所言:“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yu) 。”(《子罕》)顏回之所以能夠做到這樣,是因為(wei) 他品嚐到了跟隨老師學習(xi) 的極大樂(le) 趣,把聆聽老師的講授當成了一種享受,用孔子的話說:“於(yu) 吾言無所不說(悅)。”(《先進》)孔子師徒被困於(yu) 匡地時,顏回最後才脫圍,師徒團聚後,孔子以為(wei) 顏回已被害,顏回卻說:“子在,回何敢死?”(《先進》)看來,顏回把自己的生命與(yu) 老師綁定在了一起,他有著一直陪伴在老師身邊的決(jue) 心。顏回對老師的尊重,源自對老師學問和道德的敬佩,他曾讚歎孔子的學識和教學方法道:“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cong) 之,末由也已。”(《子罕》)尊師與(yu) 樂(le) 道可謂是“用”與(yu) “體(ti) ”的關(guan) 係,尊師是樂(le) 道的表現,樂(le) 道是尊師的靈魂。顏回更因“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卻“不改其樂(le) ”而得到孔子的反複讚歎——“賢哉回也!”(《雍也》)
(三)崇仁尚德。在日常教學中,孔子以顏回為(wei) 榜樣和標杆的意圖是顯而易見的,他總會(hui) 在學業(ye) 評價(jia) 上把顏回與(yu) 其他同學區別開來,並特別凸顯出顏回的優(you) 秀。如,他誇顏回能做到“三月不違仁”,而其他弟子則是“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事實上,顏回本身的道德修為(wei) 的確很高,有三點可證:其一,他曾對老師說,自己的誌向是“願無伐善,無施勞”(《公冶長》),即不誇耀自己的好處,不顯揚自己的功勞,這的確很高尚,但卻不像是一個(ge) 人的誌向。顏回之所以如此回答,意思是說,他的誌向就是做個(ge) 謙遜低調、甘於(yu) 默默奉獻之人。其二,孔子曾對魯哀公誇讚顏回具有“不遷怒,不貳過”(《雍也》)的品質,這完全符合孔子“躬自厚而薄責於(yu) 人”(《衛靈公》)及“過,則勿憚改”(《學而》)的處世原則。其三,在孔子看來,顏回最大的美德,乃是中庸,子曰:“回之為(wei) 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中庸》第八章)正是由於(yu) 顏回在同門中的出類拔萃以及獲得老師的高度認可,《論語》編撰者才把他排在孔門“四科”之首“德行”科的第一位。
二、“君子不器”:孔子對青年的諄諄教誨
子曰:“君子不器。”(《為(wei) 政》)孔子不讚同君子像器皿一樣隻有一種功用,他主張君子要具備多種才幹。在此我們(men) 再做一合理延伸,將其理解為(wei) 君子不可在單方麵努力,不可在人生奮進路上隻追求一個(ge) 方麵、一個(ge) 領域或一個(ge) 角度的成長與(yu) 突破,而應多措並舉(ju) ,多麵發光,全麵發展。故而這裏用“君子不器”來概括孔子對青年的總體(ti) 要求。在此“總綱”之下,再對孔子的有關(guan) 言說進行條目式探析。
(一)樹立遠大理想,堅持知行合一。立誌問題對於(yu) 一個(ge) 人,特別是年輕人的成長至關(guan) 重要。孔子的社會(hui) 理想(“大同”),便是在與(yu) 年輕弟子言偃交談時表達出來的(《禮記·禮運》)。一次,孔子與(yu) 子路、顏回在一起談論立誌的話題,在聽完弟子的誌向後,孔子說,他自己的誌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這裏,孔子其實表達了對社會(hui) 安定太平、百姓生活安逸、人人各得其樂(le) 的大同世界的向往,這樣的遠大理想一直激勵著孔子師徒前行。大同世界的實現,要靠大道的推行,而這個(ge) “大道”便是“先王之道”、堯舜之道,便是“天下為(wei) 公”之道,因此孔子還特別強調“士誌於(yu) 道”(《裏仁》);“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泰伯》);“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衛靈公》)。但孔子絕非隻知仰望星空、滿腦子充滿美好幻想之人,他不會(hui) 去做那樣“行動的侏儒”,他更強調腳踏實地、知行合一。子曰:“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衛靈公》)“君子欲訥於(yu) 言而敏於(yu) 行。”(《裏仁》)孔子曾把自己的一生總結為(wei) :“吾十有五而誌於(yu) 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cong) 心所欲,不逾矩。”(《為(wei) 政》)這種不斷超越自我、在不同階段都有不同收獲的人生體(ti) 驗,若離開腳踏實地的奮鬥,根本無法取得。
(二)保持陽光心態,發揚好學精神。孔子3歲喪(sang) 父,17歲喪(sang) 母,家境並不富裕,因此年少時幹過喪(sang) 祝等許多卑微工作。艱苦生活對強者是一種磨煉,也是一份學習(xi) 機會(hui) ,孔子因此養(yang) 成堅強的意誌和肯吃苦的精神。子曰:“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子罕》)我們(men) 翻遍《論語》,都找不出一個(ge) “苦”字,卻不乏“樂(le) ”“悅”“笑”等字眼,恰恰說明孔子始終都是一個(ge) 樂(le) 觀向上、積極陽光之人。年輕時,孔子做過委吏、乘田的工作,對此他盡職盡責,做出了出色業(ye) 績。孔子本人做到了“不器”,歸根結底在於(yu) 好學,他既向實踐學習(xi) ,也向書(shu) 本學習(xi) ;既向古人學習(xi) ,也向時人學習(xi) 。諸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述而》)、“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泰伯》)等膾炙人口的名言,皆為(wei) 孔子好學之有力說明。在學習(xi) 上,孔子不僅(jin) 講究學思結合、學用結合等方法技巧,而且從(cong) 來都充滿自信,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yu) 我哉?”(《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不得不說,好學是學習(xi) 者的第一美德。
(三)理性看待富貴,堅守社會(hui) 道義(yi) 。孔子從(cong) 來都不排斥富貴,他認為(wei) 人追求富貴本身並沒有錯,但前提是具備兩(liang) 個(ge) 條件:一是社會(hui) 環境要允許,要在一個(ge) 大道暢行的社會(hui) 中去追求富貴,子曰:“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泰伯》)二是個(ge) 人要堅守道義(yi) ,要在不違背仁、義(yi) 、禮、信等基本道德規範的前提下去追求富貴,子曰:“富與(yu) 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yu) 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yu) 是,顛沛必於(yu) 是。”(《裏仁》)“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wei) 之。如不可求,從(cong) 吾所好。”“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le) 亦在其中矣。不義(yi) 而富且貴,於(yu) 我如浮雲(yun) 。”(《述而》)孔門弟子中,南容是孔子比較看好的一個(ge) 年輕人,他自覺堅守道義(yi) ,能夠做到“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yu) 刑戮”(《公冶長》),且特別注重修身,嘴裏經常提到《詩經·大雅》中的一句話——“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wei) 也。”對於(yu) 這些,孔子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替兄做主,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南容。
(四)篤定曆史自信,接受素質教育。子曰:“周監(鑒)於(yu) 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cong) 周。”(《八佾》)公山弗擾據費邑反叛後,征召孔子去做官,孔子準備去,對此子路很是氣憤,孔子解釋說:“如有用我者,吾其為(wei) 東(dong) 周乎!”(《陽貨》)孔子著急做官,目的是盡快恢複周禮,對他而言,做官隻是實現理想的手段,而非目的。帶著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曆史自信,孔子修訂六經,使其成為(wei) 先秦時代最為(wei) 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成為(wei) 宋以前最重要的儒家經典。但孔子的這種自信不是盲目的、極端的、固化的,而是時代性、選擇性、創造性的,他曾提出過“損益”(《論語·為(wei) 政》)的思想。孔子重視素質教育,他教授弟子,“以《詩》《書(shu) 》《禮》《樂(le) 》教”(《史記·孔子世家》),兼顧“小六藝”(禮、樂(le) 、射、禦、書(shu) 、數),目的是努力把弟子培養(yang) 成全麵發展的人才。他還告誡自己的獨子:“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季氏》)留下“詩禮傳(chuan) 家”的孔氏家訓。後世有人認為(wei) 以孔子為(wei) 代表的儒家輕視科學教育,不重視技藝學習(xi) ,那是有失偏頗的,孔子就曾強調“致知在格物”(《大學》)。
(五)光大仁愛價(jia) 值,塑造君子人格。孔子希望身邊年輕人以及執政者,都能夠把仁愛的價(jia) 值發揚光大,朝著君子的道德人格去塑造自己。根據《論語》記載,顏回、子路、子貢、子張、冉雍、樊遲、司馬牛等弟子都曾就“仁”和“君子”向孔子發問,麵對這一群求知若渴的年輕人,孔子發揚因材施教的作風,給出了百變不離其宗的答案。在孔子看來,“克己複禮為(wei) 仁”;“剛、毅、木、訥,近仁”(《子路》);“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於(yu) 天下,為(wei) 仁矣”(《陽貨》);還要做到“愛人”(《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顏淵》);“居處恭,執事敬,與(yu) 人忠”(《子路》)等等。此外他還善意提醒道:“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至於(yu) 君子,孔子談論得也比較多,為(wei) 方便弟子理解,他還引入“小人”的概念,使其成為(wei) 與(yu) “君子”對立的道德人格,這大大方便了我們(men) 對君子的理解與(yu) 把握。當下,一些有識之士著眼於(yu) 當代青年成長,紛紛主張充分汲取傳(chuan) 統君子人格的培養(yang) 經驗,為(wei) 造就更多優(you) 秀的時代新人提供精神支撐和理論來源。
除此而外,孔子思想中,可供年輕人學習(xi) 吸收的人生智慧還有很多,諸如“居之無倦”(《顏淵》)強調要勤奮,“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wei) 政》)強調要講誠信,“見賢思齊”(《裏仁》)強調要向榜樣學習(xi) ,“過猶不及”(《先進》)強調做事要掌握分寸,“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強調要惜時,“匹夫不可奪誌”(《子罕》)強調要意誌堅定,“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衛靈公》)強調要勇於(yu) 糾錯,“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qin) ,非惑與(yu) ”(《顏淵》)強調遇事要冷靜對待,等等,這些都值得當今年輕人認真學習(xi) 借鑒。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朱保鋒】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