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田 著《中古喪(sang) 葬模式與(yu) 禮儀(yi) 空間》出版暨前言、後記
書(shu) 名:《中古喪(sang) 葬模式與(yu) 禮儀(yi) 空間》
作者:李梅田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5月
【作者簡介】
李梅田,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考古文博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cong) 事漢唐考古、美術考古的教學與(yu) 研究,重點關(guan) 注中古社會(hui) 與(yu) 文化藝術的變遷。
【內(nei) 容簡介】
戰國秦漢至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社會(hui) 、文化、思想發生巨大變遷的時期。受其影響,人們(men) 對待死亡的態度和處理死亡的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豐(feng) 富的墓葬材料和大量的傳(chuan) 世文獻,使這一時期成為(wei) 死亡考古學研究的極佳範例。
針對中古時期墓葬考古的實際,把墓葬當成古人處理死亡的方式和對待死亡的態度的遺存,主要基於(yu) 三個(ge) 關(guan) 鍵概念:喪(sang) 葬空間、喪(sang) 葬儀(yi) 式、喪(sang) 葬觀念。其中,喪(sang) 葬空間是處理死亡的禮儀(yi) 空間,包括地麵墓園和地下墓室兩(liang) 部分,在空間功能上又包括埋葬空間和祭祀空間,通過歸納空間形態,構建每個(ge) 時期的喪(sang) 葬模式。喪(sang) 葬禮儀(yi) 是墓葬遺存反映的喪(sang) 葬行為(wei) ,從(cong) 靜態的考古遺存觀察動態的人類活動,從(cong) 空間形態複原古代喪(sang) 葬禮儀(yi) 的場景,曆史文獻中對中古喪(sang) 葬禮儀(yi) 的詳細記載,為(wei) 我們(men) 複原喪(sang) 葬行為(wei) 和場景提供了極為(wei) 便利的條件。喪(sang) 葬觀念是指在主流意識形態、宗教和民間信仰的綜合影響之下人們(men) 對待死亡的態度,中古時期主流意識形態受到儒家、玄學、道教、佛教等多重影響,各個(ge) 時期對待死亡的態度也相應做出改變,這些在喪(sang) 葬空間、器物、圖像等方麵都有著具體(ti) 的表現。
【目錄】
前 言 / 001
上 卷
第一章 認識墓葬:墓葬考古研究方法論的回顧 / 003
一、考古學理論下的墓葬研究 / 003
1.從(cong) 文化曆史考古學到新考古學 / 004
2.後過程考古學 / 007
3.“過渡禮儀(yi) ”理論 / 008
二、作為(wei) 禮製的墓葬研究 / 011
三、作為(wei) 禮儀(yi) 空間的墓葬研究 / 018
四、作為(wei) 觀念史的墓葬研究 / 022
五、本書(shu) 的思路與(yu) 結構 / 026
第二章 魂魄所歸:喪(sang) 葬禮儀(yi) 的象征性 / 029
一、魂魄二元論 / 029
二、招魂禮 / 031
三、寓情於(yu) 禮的喪(sang) 葬禮儀(yi) / 035
四、藏形於(yu) 墓 / 038
五、安魂於(yu) 廟 / 041
六、墓祭引起的墓葬功能轉變 / 045
七、小結 / 049
第三章 黃泉之下:先秦至西漢井槨式的喪(sang) 葬模式 / 060
一、黃泉與(yu) 幽都 / 060
二、藏形的井槨 / 063
1.史前木槨的出現 / 063
2.殷商井槨的構築 / 064
3.周代井槨的變革 / 069
4.秦漢時期的井槨 / 074
5.墓道的禮儀(yi) 功能 / 079
三、陳器之道 / 081
1. 器物的來源 / 081
2. 器物的禮儀(yi) 含義(yi) / 083
四、喪(sang) 葬美術的興(xing) 起 / 090
1.葬具畫像 / 090
2.漆器畫像 / 094
3.帛畫 / 096
五、小結 / 100
第四章 宅第內(nei) 外:漢代宅第化的喪(sang) 葬模式 / 112
一、秦漢帝陵陵園空間 / 112
1.秦始皇陵開創的陵寢製度 / 112
2.西漢陵寢製度 / 116
3.東(dong) 漢陵寢製度的變革 / 125
二、墓室的宅第化 / 134
1.空間形態的新舊轉變 / 134
2.西漢諸侯王墓的宅第化 / 138
3.東(dong) 漢宅第墓室的普及 / 144
三、祭祀空間的配置 / 149
1.墓地的祭祀設施 / 149
2.墓內(nei) 的祭祀空間 / 154
四、陳器之道的轉變 / 169
五、喪(sang) 葬美術的勃興(xing) / 173
1.畫像的原境與(yu) 主題 / 174
2.畫像的結構與(yu) 敘事 / 189
六、喪(sang) 葬中的道教與(yu) 佛教元素 / 195
1.道教元素 / 195
2.佛教元素 / 211
七、小結 / 214
第五章 微縮宇宙:魏晉變革下的喪(sang) 葬模式 / 219
一、魏晉模式的形成 / 219
二、墓室空間形態 / 227
1.墓室的單室化 / 227
2.魏晉模式的傳(chuan) 播 / 234
三、墓內(nei) 祭祀與(yu) 空間營造 / 241
四、魏晉墓室畫像 / 246
1.河西地區 / 248
2.東(dong) 北地區 / 255
3.南方地區 / 268
五、遣策與(yu) 隨葬之物 / 269
六、小結 / 275
下 卷
第六章 複古創新:南北朝地域社會(hui) 中的喪(sang) 葬模式 / 281
一、地域社會(hui) 中的喪(sang) 葬模式 / 281
二、墓地空間與(yu) 設施 / 300
1.從(cong) 平城到洛陽 / 300
2.鄴城與(yu) 長安 / 309
3.建康地區 / 311
三、墓室空間 / 317
1.平城 / 317
2.洛陽 / 324
3.鄴城與(yu) 晉陽 / 329
4.長安與(yu) 原州 / 335
5.建康與(yu) 襄陽 / 339
四、喪(sang) 葬圖像的場景與(yu) 主題 / 342
1.北朝石葬具畫像 / 342
2.北朝墓室壁畫 / 387
3.南朝畫像磚 / 409
五、若即若離的佛教與(yu) 喪(sang) 葬 / 426
1.佛教圖像在墓室空間中的意義(yi) / 428
2.平城墓葬中的佛教意涵 / 430
3.佛殿式的墓室:邢合薑石槨 / 436
4.仙佛同墓:長川1號墓 / 443
5.墓寺一體(ti) :方山陵園 / 447
6.以窟為(wei) 墓:瘞窟 / 449
7.佛教與(yu) 喪(sang) 葬的“邊界”與(yu) “合作” / 452
六、小結 / 456
1.地域傳(chuan) 統的形成 / 456
2.空間形態 / 457
3.石葬具畫像 / 459
4.墓室壁畫 / 460
5.佛教對傳(chuan) 統喪(sang) 葬的影響 / 462
第七章 秩序重建:隋唐一統下的喪(sang) 葬模式 / 478
一、陵園空間的承舊與(yu) 創新 / 479
1.空間布局的演變 / 479
2.等級秩序的形成 / 492
3.陵園內(nei) 的禮儀(yi) 活動 / 495
二、地下的墓室空間 / 498
1.隋代的埋葬方式 / 499
2.唐墓的等級秩序 / 505
三、畫像的配置與(yu) 內(nei) 容 / 518
1.石葬具畫像 / 518
2.墓室壁畫的空間意涵 / 540
四、關(guan) 中模式的對外輻射 / 579
1.京畿以外的高等級唐墓 / 580
2.漠北突厥貴族墓 / 593
五、小結 / 597
第八章 結語:不知死,焉知生?/ 601
一、中古生死觀的變遷 / 601
二、反思墓葬研究的目的 / 609
三、芻議死亡考古學 / 612
1.喪(sang) 葬空間 / 612
2.喪(sang) 葬儀(yi) 式 / 616
3.喪(sang) 葬觀念 / 622
參考文獻 / 625
插圖索引 / 683
表格索引 / 691
後 記 / 693
【前言】
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觴。
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嚐!
肴案盈我前,親(qin) 舊哭我傍。
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
昔在高堂寢,今宿荒草鄉(xiang) 。
荒草無人眠,極視正茫茫。
一朝出門去,歸來良未央。
——陶淵明《挽歌詩》
南朝劉宋元嘉七年(430),彭城王劉義(yi) 康在整修他的東(dong) 府城時,發現了一座古塚(zhong) 。古塚(zhong) 不見封土,無磚瓦,內(nei) 有一槨二棺,棺上有圖畫而不可識,又有木俑20餘(yu) 件、五銖錢百餘(yu) 枚,還有甘蔗、梅、李等果實殘骸,未見墓誌。這是一次類似於(yu) 今天“基建考古”的發現。可以想見當時劉義(yi) 康們(men) 的震驚與(yu) 疑惑,這是一座對他們(men) 來說完全陌生的古墓。雖然對墓葬的主人和時代百思不得其解,但他們(men) 還是對古墓進行了妥善的處理,給予了重新安葬,因不知墓主姓名而假其名號曰“冥漠君”,以豚酒祭之。當世名士謝惠連還為(wei) 此撰寫(xie) 了一篇文采斐然的祭文,這就是我們(men) 在《昭明文選》裏讀到的《祭古塚(zhong) 文》【1】。
祭文先描繪了古墓發現時的情形:
東(dong) 府掘城北塹,入丈餘(yu) ,得古塚(zhong) 。上無封域,不用磚甓,以木為(wei) 槨,中有二棺,正方,兩(liang) 頭無和。明器之屬,材瓦銅漆有數十種,多異形,不可盡識。刻木為(wei) 人,長三尺可,有二十餘(yu) 頭。初開見,悉是人形,以物棖撥之,應手灰滅。棺上有五銖錢百餘(yu) 枚,水中有甘蔗節及梅李核,瓜瓣皆浮出,不甚爛壞。銘誌不存,世代不可得而知也。公命城者改埋於(yu) 東(dong) 岡(gang) ,祭之以豚酒。既不知其名字、遠近,故假為(wei) 之號曰“冥漠君”雲(yun) 爾。
隨即發出一連串的追問:
追惟夫子,生自何代?曜質幾年?潛靈幾載?為(wei) 壽為(wei) 夭?寧顯寧晦?銘誌湮滅,姓字不傳(chuan) ,今誰子後?曩誰子先?功名美惡,如何蔑然?
這些是對墓主人生前生活的追問:哪個(ge) 朝代的人?陽壽幾何?曾經顯貴抑或貧賤?父母子女都是誰?如何評價(jia) 他或她的一生?5世紀的南朝人由一堆遺存想到了數百年前的墓主及其生命與(yu) 死亡。這種追問跟我們(men) 今天所說的“透物見人”相似,是一種“考古學式的追問”。
對於(yu) 這座古墓,今天的考古學家自然比南朝人要知道的多得多。比如,根據遺存很容易判斷它是一座西漢時期的古墓,墓主可能是一位具有一定社會(hui) 地位的官員或貴族,采取的是豎穴土坑木槨墓的埋葬方式。假如我們(men) 還有機會(hui) 對出土的食物殘骸進行鑒定,或對棺畫、隨葬器物進行研究,必然還可得到更多、更生動的信息。就像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被發現後,考古學家對墓主的認識一樣:墓主是西漢長沙國丞相軑侯的夫人,名叫辛追,是一位錦衣玉食的貴婦,大約50歲去世,A型血,生前患有冠心病等多種疾病,在公元前168年左右的一個(ge) 瓜果飄香的夏季猝然去世。至於(yu) 她的死因,很可能是因消化不良引發了冠心病,因為(wei) 她的胃裏還殘留著未消化的果實【2】。
對於(yu) 辛追墓葬的研究,考古學家至今樂(le) 此不疲,不但從(cong) 出土的簡牘文字了解了她的身世,還從(cong) 隨她入墓的飲食、器物和畫像,對她所處的時代提出了一連串的追問:辛追處在一個(ge) 什麽(me) 樣的社會(hui) ?她的時代是如何看待死亡和處理死亡的?那些打包整齊、整裝待發的竹箱預示著一段什麽(me) 樣的“旅程”?辛追的埋葬方式與(yu) 南朝劉義(yi) 康所見的古墓大同小異,南朝人在重新安葬這座西漢古墓時,必定是按照他們(men) 熟知的禮儀(yi) 來進行的,那麽(me) 他們(men) 是否意識到,南朝與(yu) 西漢在喪(sang) 葬方式上已經大不相同?又是什麽(me) 原因造成了喪(sang) 葬方式的改變?
埃及帝王穀的圖坦卡蒙(Tutankhamun)金字塔是唯一未被洗劫的法老陵墓,墓主是公元前14世紀的古埃及新王國第18王朝的法老。整座陵墓由前室、主室、耳室及倉(cang) 庫組成,主室內(nei) 除了黃金覆蓋的石質棺槨、木乃伊和黃金麵具外,還充斥著各類衣物、食品、葡萄酒、器皿等物,所有物品皆井然有序地陳列著,整裝待發,似乎要開啟一段由戰車引領的遠行【3】。
如此奢華的埋葬自然表達了法老曾經的權勢與(yu) 榮耀,但對考古學家而言,似乎還需要更深層次的思考:他要去向何方?死亡對古埃及人來說意味著什麽(me) ?考古學家認為(wei) 法老的陵墓體(ti) 現了古埃及人觀念中生與(yu) 死、靈與(yu) 肉、王國與(yu) 宇宙的多個(ge) 二元統一【4】。
極盡奢華的埋葬方式在古代中國也十分常見,一些為(wei) 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帝王級別墓葬堪稱奢華,醒目的墓地建築、宏大的墓室和豐(feng) 厚的隨葬品遵守著不同時代的埋葬規範,墓室的空間設計、隨葬品的配置、遺體(ti) 的處理等一切喪(sang) 葬行為(wei) 都受製於(yu) 一定的埋葬規範,而這個(ge) 規範的思想基礎就源於(yu) 人們(men) 對於(yu) 死亡的態度和對於(yu) 來世的想象。考古學家的工作就是從(cong) 這些可見的遺存來“觀看”不可見的喪(sang) 葬行為(wei) ,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men) 處理死亡的方式和對待死亡的態度,以及這些方式和態度反映的社會(hui) 生活狀況和意識形態。
死亡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對死亡的恐懼與(yu) 焦慮與(yu) 對生命的期望一樣,伴隨著人的一生。死亡意味著生命的終結,但是生命消失之後去往何處?考古所見的墓葬在本質上正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類對於(yu) 死亡的態度以及對於(yu) 來世的想象,是社會(hui) 形態、宗教信仰、技術、藝術的物質載體(ti) 。墓葬不但是人類社會(hui) 的物質遺存,也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反映,不但關(guan) 乎死,也關(guan) 乎生動的人類社會(hui)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5】他是從(cong) “仁”的角度看待生死的,認為(wei) 隻有重視現實的生活與(yu) 生命,才能把握死的內(nei) 涵。而對今天的考古學家來說,對古人死亡世界的探究,或是進入古人生活的重要途徑,豐(feng) 富的墓葬遺存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由死及生地探索古代社會(hui) 的可能。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來說,墓葬考古學是一門“死亡之學(Thanatology)”,它是關(guan) 於(yu) 喪(sang) 葬行為(wei) 與(yu) 生死觀念的學科,它使我們(men) 可以審視古代社會(hui) 的物質形態,也可以一窺古人的精神世界。
【1】[梁]蕭統編,[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卷60《祭古塚文》,中華書局影印本,1987年,下冊,1122—1123頁。
【2】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
【3】Aidan Dodson,Salima Ikram.The Tomb in Ancient Egypt:Royal and Private Sepulchres from the Early Dynastic Period to the Romans.Thames&Hudson,Ltd,London,2008,pp.241—246.
【4】Mike Parker Pearson.The Archaeology of Death and Burial,Sutton Publishing Ltd,1999,p.58.
【5】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先進第十一》:“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中華書局,1980年,113頁。
【後記】
很多考古從(cong) 業(ye) 者可能都被問到過這樣的問題:“考古就是挖墓嗎?”“你們(men) 為(wei) 什麽(me) 要挖墓?”語氣中充滿了好奇,也隱藏著一些不解,甚至一絲(si) 責難。我們(men) 當然可以以“考古可不是盜墓”“我們(men) 是為(wei) 了研究曆史(或保護文物)”來回應,但這樣的回應多少有些蒼白,並不能打消問話者的疑慮。那麽(me) ,對於(yu) 一名考古學者來說,墓葬到底意味著什麽(me) ?研究墓葬到底要達到什麽(me) 樣的學術目的?
中國墓葬的考古史幾乎與(yu) 中國現代考古學的發展同步,從(cong) 郭寶鈞、陳公柔等對商周墓葬的研究,到楊樹達、楊寬、俞偉(wei) 超、李如森等對漢墓的研究,再到當今越來越多的考古研究者,都用墓葬資料來詮釋古代喪(sang) 葬禮製、建構文化史,用來輔證傳(chuan) 世文獻記載的政治史與(yu) 社會(hui) 史。這些當然是墓葬考古的重要內(nei) 容,也是過去二十多年我的研究主題,但現在,我更願意把墓葬當作一種人文主題的研究對象,更希望聚焦於(yu) 人類自身——人類的死亡與(yu) 生命。
墓葬從(cong) 本質上來說屬於(yu) “死亡的遺存”,它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記錄”了古人的死亡,見證了古人處理死亡的方式、對待死亡的態度。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形態的古代文明中,死亡遺存的形式千差萬(wan) 別,但都是特定喪(sang) 葬儀(yi) 式的結果,都是生者對於(yu) 死亡的認知與(yu) 表達,其間的差異反映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通過這些“死亡的遺存”來觀察古人的喪(sang) 葬行為(wei) 和對待死亡的態度,是對人類自身命運的關(guan) 切,也是作為(wei) 人文學科的考古學所應秉持的人文取向。墓葬考古直麵的是死亡,但關(guan) 切的卻是現世的生命與(yu) 生活,以及與(yu) 之關(guan) 聯的信仰、審美、情感、尊嚴(yan) 等人文主題,采取的是一種獨特的由死及生地探索人類曆史的研究路徑。
正是基於(yu) 這樣的人文取向,我在本書(shu) 中嚐試以“死亡考古”來解讀中古中國的喪(sang) 葬模式、喪(sang) 葬禮儀(yi) 與(yu) 喪(sang) 葬觀念,希望揭示這個(ge) 時期喪(sang) 葬行為(wei) 中的人文內(nei) 核及其傳(chuan) 承脈絡。這個(ge) 寫(xie) 作思路主要是對自己以往所持文化史研究方法的一種反思、一個(ge) 改變,或可稱為(wei) “人文轉向”。但由於(yu) 學力所限,目標遠未達成,其中必有很多錯訛之處和膚淺之談,還希望方家不吝指正。
本書(shu) 主要是在新冠疫情期間完成的。在疫情剛開始的時候,行動還很自由,交通異常暢通,學校也非常安靜。那段時間,我幾乎每天驅車前往辦公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心無旁騖地思考、寫(xie) 作,效率奇高。現在,對那段“非常”的日子竟有一絲(si) 懷念。但它畢竟隻是人類曆史上的一個(ge) 非常瞬間,常態終究還是忙碌、紛亂(luan) 但真實。雖然懷念,還是希望那種“非常”的日子永不再見。
本書(shu) 是國家社會(hui) 科學基金2017年度一般項目的結項成果,有幸入選2022年度國家哲學社會(hui) 科學成果文庫,感謝全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辦公室以及評委專(zhuan) 家們(men) 的指導,我已盡量吸收他們(men) 的寶貴意見。最後,要感謝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編輯同事們(men) ,正是他們(men) 認真、高效、專(zhuan) 業(ye) 的工作,使得這本小書(shu) 能順利出版,在此向他們(men) 深深地致謝、致敬!
李梅田
2023年3月於(yu) 中國人民大學人文樓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